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傳播變革

新媒體傳播變革

發布時間:2021-01-23 14:27:09

1、新聞學畢業的就業前景怎麼樣?

作為新聞學老學長,談談自己的看法。

傳統方向

新聞學畢業之後最基本的選擇也就是去傳統媒體應聘,包括報社、電台、電視台,職務也就是傳統的職務:記者、主持人、編輯等,這些是一些保底的工作,在新媒體日益發展的今天,傳統媒體的發展並不是特別好,所以如果大家往這個方向走最好還是找一些實力比較強的傳統媒體應聘,比如新華社等,這些實力派前景也還不錯,再有一些傳媒單位發展前景也還不錯,比如一些綜藝策劃等,其他就一般了。

新媒體方向

隨著技術的發展,媒介多樣化以及融媒體的發展,新型媒體平台其實是一個更不錯的選擇。比如說位元組跳動(抖音、今日頭條),大的微信公眾號平台,一些工作室、創意熱店等。這種平台工作起來優點就是自由度高、創作氛圍很好,並且工作起來會有熱情,工資也會稍微高一些。但是缺點就是壓力比較大,加班熬夜肯定是家常便飯,大家要做好「肝」的准備啦。

公關方向

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國內一些比較重視實踐的高校培養計劃中會適當地加入一些課程培養大家公關方面的能力。公關方面的工作需要有比較強的統籌策劃能力、隨機應變的能力,並且將來的發展前景也很好,個人覺得是不錯的選擇。

其他方向

其餘可能就是比較適合研究型人才了,比如說高校的教師,這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對於比較喜歡研究科研的同學來說高校教師能夠為自己提供很多便利條件。還有就是公務員,這也是個重要的方向,很多機關單位對於新聞學人才需求量也是很大的,因此也是不錯的選擇。

好啦,暫時就這些啦,當然只要專業基礎扎實,有意識培養自己工作能力,什麼工作都會做好噠!

2、新媒體在哪些方面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變革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全新的信息化時代,信息的傳播方式日新月異,尤其是新媒體,一方面為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另一方面也讓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形勢嚴峻的挑戰。如何有效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近年出現的新媒體,不僅給人們獲取信息帶來便捷,同時作為一種有效的、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對包括大學生在內的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識、價值尺度、道德觀念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新媒體作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由於自身的一些特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為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3、新媒體對人際關系帶來什麼影響

有一些負面影響,但關鍵還是看個人想法

4、新媒體環境下品牌內容體系的變化體現在哪裡?

在新媒體的推廣環境下,體現品牌內容體系,無非就兩種做法:
第一種是狂轟濫炸快速提升的方式,發布大量的品牌圖文、視頻信息;
第二種品牌融入性的方式,以把自己品牌的內容融入的方式放到謀篇圖文新消息或視頻內,點到即止,讓人們對自己品牌產生印象。

第一種辦法隨著《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的完善,已經行不通了,你能發那平台肯定會封你,指不定給你來個永久性封禁,那就玩完了;第二種辦法則是目前很多企業和個人採用的方法,既不觸犯法律法規,也在平台規則的許可范圍內,還能讓網友對這個品牌的印象度加深。
那,怎麼做才能讓品牌的內容體系更明確呢?如今新媒體環境下又有什麼變化呢?
融入、結合。要說以前提升品牌的方式是直接,是狂轟亂炸的話。那現在就是融入+結合,讓人防不勝防。
只有讓整個品牌的名稱、口號、廣告語,更深層次的融入到全篇文章或者視頻內,讓人都感覺不到這其實是一則廣告的感覺,那你就成功了。要讓網友如看故事一樣看完一個廣告新聞,如看電視劇一樣對該視頻發表自己的評論。

5、談談你對視聽新媒體的變革前沿的新形態和新業態的認識

隨著技術的進步,視聽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媒介形態、業務模式和內容供應都會日益豐富多樣,視聽新媒體發展將呈現三大趨勢:
網路環境將不斷優化。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與網路的優化,互聯網的帶寬將得到大幅度提高,視聽新媒體業務發展面臨的帶寬瓶頸將得到明顯緩解。
產業規模將不斷擴大。視聽新媒體的產業規模即將步入高速發展期。據預測,2011年中國網路視頻的收入將達到30億元,比2010年增長50%。2012年公共視聽載體收入將超過100億元,年均增長20%左右。而且,三網融合試點全面啟動後,IP電視的用戶規模將穩步擴大,手機電視用戶規模將快速增長,互聯網電視市場將形成規模,盈利模式也更加多樣。
發展環境將更加完善。視聽新媒體作為新生事物、新興產業,其發展環境將日益完善。「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實現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構建寬頻、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些都將為視聽新媒體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作為主管視聽新媒體業務的行政部門,廣電總局已成立網路視聽節目管理司,專門負責視聽新媒體業務的規劃發展和行業管理,視聽新媒體發展的政策環境將進一步完善。在視聽新媒體產業內部,產業合作將更加廣泛深入,共同推動產業發展邁上新台階,走向新繁榮。

6、如何看待新媒介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

在一個信息社會中,獲取信息是人們行動的基礎,作為信息主要來源的媒介也因此耿穿鈍費墁渡惰殺伐輯體現出其重要性。在一個現代社會中,幾乎沒有人在生活中不依賴於媒介所提供的信息。舉些簡單的例子,媒介所發布的天氣預報是我們每天必須關注的內容之一;當人們想要休閑娛樂時,會留意報紙上電視和電影的預告;當人們要尋找就業機會時,同樣也會求助於媒介上的招聘廣告。媒介乎可以說是人們社會生活中的第一信息來源。然而,我們每一個人並不是天生就具備這種從媒介獲取信息的能力,它依然是一個後天習得的結果。為了更好地獲取信息,你必須對媒介有所了解,知道在特定的媒介上獲取相關的信息。比如政治經濟類媒介與文化娛樂類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就迥然不同。尤其是對於較為復雜和較為專業化的信息的獲取更是需要專門的知識。因此,媒介教育首先要培養的就是人們對信息的獲取能力,這一能力從基本方面說當然包括能夠看書識字從而了解信息內容,但它更多的是指人們發現信息、組織信息與保存信息的種種技能,比如,如何利用圖書館的圖書檢索系統以及網上的種種搜索軟體來發現自己需要的信息,如何使用音像及電腦等設備來組織對自己有用的信息,以及如何利用相關設施來保存信息。不過,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人們大多數時候所面臨的問題還不是如何獲取信息,而是有了信息後,如何正確地理解信息以指導自己的行動,這就需要人們具備分析和評價信息的能力。媒介上的信息五花八門,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方式去消化這些信息,那麼這些信息對人們並無幫助,有時甚至會有害,因而對信息進行分析和評價事實上構成了媒介認知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主要與一些解釋性的理解技巧相關,它要對媒介上所提供的信息進行基本判斷,看看它們符不符合事實;它還要對信息中的原因與結果進行推論,看看其邏輯是否成立;它還要辨別作者的意圖和觀點,以及作品所屬的類型(genre)。在更宏觀的層次,它還包括對信息產生的政治、經濟和歷史語境的認識。它偏重的是一種客觀的認定,其核心可以說是想判定真與假。與之不同,評價則主要是對媒介上的信息進行一種價值觀上的分析與判斷,看看所提供的信息是站在何種立場,代表了哪一種導向,維護了哪個階層的利益,體現了一種什麼樣的價值標准,它更多是一種主觀的評判,其核心是對於對與錯的認定及對信息的公正性及客觀性的判斷,並可以進一步上升為對信息所隱含的世界觀的透視。因而,即使對於同樣的媒介事實,人們完全可能得出相反的結論。對於分析和評價的區別,我們可以簡單地通過一個案例來揭示其不同之處。比如,前些時候當美國軍用偵察機在中國領空撞毀了中國飛機並導致中國飛行員失蹤的事件發生後,美國電視媒體大量播放停留在中國的美國機上人員的家屬擔心、哭泣的場面,如果從分析的角度來看,這些拍攝的場面都是真實的;但如果從評價的角度來看,我們就可以質問,為什麼這些媒體不來報道中國失蹤飛行員家屬的悲傷,為什麼不來報道中國人民對美國飛機侵犯中國領空的憤怒,因而其報道立場與導向的偏面性已昭然若揭,美國新聞媒介所一貫標榜的客觀性在此已盪然無存。在現代社會中,學以致用,那麼對信息的傳播能力顯然構成了媒介認知能力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傳播能力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依媒介而定的。通常我們所說的傳播能力除了傳統教育最為重視的寫和說的能力外,還包括了解自己所要溝通的受眾,能夠抓住受眾的注意力與興趣,能有效地利用符號來傳導意義,能對眾多的觀點加以組織。當然,具體到特定的媒介,如報紙和電視等,它們都還有自身特定的傳播技能,其操作性的技巧都需要專門學習。此外,傳播能力還包括根據反饋來調整傳播活動,從而使傳播由一種單向的信息傳遞發展成為一種雙向的互動過程。
如果說對培養學生媒介認知能力的必要性學者們已經達成了共識,那麼在具體的主張和做法上則不盡相同,而且在某些問題上甚至存在著不少相互矛盾與對立的觀點。與培養媒介認知能力相關的爭論首先就表現在對媒介教育與傳統教育之間關系的討論上。如何安排與培養媒介認知能力有關的媒介教育課程,人們進行了多種嘗試。根據著名學者馬斯特曼(Len Masterman)的說法,在歐洲主要有四種模式:1、媒介研究作為一門獨立的科目;2、媒介研究作為某一科目中的一種組成部分;3、把媒介教育融於所有的科目中;4、媒介研究作為一門整合的、跨學科的課題。[12]在美國的教育實踐中,這四種形式教育都有所表現,其中最為流行的是第一種。然而,就算是把媒介研究作為一門單立的科目來培養學生的媒介認知能力,裡面又涉及到這樣一個問題,即如何處理媒介教育中的技術教育。我們知道,傳統媒介教育主要教授的是學生進行文本讀解與分析的技巧,但另外一些教育人士認為,媒介教育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只有當學生們能夠自己拍照、自己攝像、自己製作網頁、自己報道新聞時,他們才有可能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具有批判能力的消費者,而僅僅教授讀解文本卻不教授製作文本的媒介教育是不完善的。不過,要想教授學生製作媒介文本,那麼就需要一定的器材與設備,雖然有不少媒介機構表示願意贊助這項教育活動,但又有學者擔心這種贊助最終會影響到媒介教育的獨立性。還有一些學者提出,媒介教育的目的應該是使學生成為一個成熟的公民而不是一個成熟的消費者,因此應該把媒介認知能力上升到一種社會文化的層面來認識,他們反對「文本中心」的媒介教育,而主張應該把文本分析與對生產和接受問題的探討整合到一起,並且認為尤其在象美國這樣高度商業化的國家,對於機構的分析尤為重要,他們把這種方法稱之為「語境方法」來對照於傳統的「文本方法」。[13]應該說上述主張都有理由,而最終的做法往往是一種折衷與妥協。媒介教育與傳統教育還有一個巨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由於接受媒介教育的學生對媒介並不是一無所知,在某些方面他們的了解甚至超過自己的老師,因而在這種教學活動中,最強調的是一種互動式教學,這也是對傳統教育中教師負責教授,而學生則專注於接受的教學法的一種革新。
與媒介認知能力相關的另一項爭論主要集中在媒介認知是否應該主要關注於通俗文化文本。我們知道,媒介認知能力教育主要教授的是學生讀解媒介信息的能力,而眾所周知,媒介信息其內容大多屬於通俗文化范疇,一些學者擔心這會影響學生對傳統經典文化的學習,而更多的人則指出,由於媒介內容中經常出現暴力與色情方面的內容,會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因而早期媒介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站在這種保護主義的立場上,讓學生自覺抵制這些不良影響,甚至有些學者建議讓學生拒絕電視。然而,也有不少學者持不同看法,他們認為首先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社會中,想讓學生與大眾媒介隔絕是不可能的,大眾媒介幾乎構成了人們生存的第二環境;其次,大眾媒介也並非一無是處,學生們完全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有益的知識,關鍵在於要具備一種批評與分辨的能力,而正是我們進行媒介教育的目的。此外,大眾媒介所提供的通俗文化知識也是社會知識一部分,沒有理由去歧視它們,並且事實上它們構成了對傳統教育只涉及到精英文化的一種有效補充,是對傳統教育的精英主義取向的一種反撥。由於媒介內容往往更貼近日常生活,因而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媒介學者鄧肯(Barry Duncan)就指出:「我深信把廣泛的通俗文化現象包括到媒介研究中,正在成為一種日顯重要的視野,尤其是對那些與年輕人一起工作的人。」[14]而白金漢則從接受心理學的角度入手,認為如果我們簡單地強調大眾媒介有問題的一面,就會忽視年輕人對媒介的情感投入,我們可能會忽視他們在這一過程中所得到的快樂,從而用一種憤世嫉俗及高高在上代替了真正的問題與分析
最後,與媒介認知能力相關的一個爭論就是如何使媒介教育適合具體的歷史社會語境,或者說適合所在國的國情。正如我們前文所提及,各國的媒介認知能力教育開展的程度及所採用的方法都不盡相同,因而形成了多元並存的格局,這正如馬斯特曼所指出:「在每一次媒介教師的國際集會上,每一個人重新學習的第一課就是,必須樹立觀念,不是單數的媒介教育,而是復數形式的、多種多樣的媒介教育。」[16]西方各國早我們一步認識到培養學生媒介認知能力的必要性,並且在該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一點肯定值得我們重視與借鑒,但在如何搞好中國的媒介教育上,我們同樣應該注意媒介教育的本土化這一問題,絕不能生搬硬套。哈洛倫(James D. Halloran)在他的一篇談媒介教育的文章中明確指出:「象任何其他種類的教育一樣,或者象任何社會建制一樣,媒介教育無法在孤立的情況下得到充分的研究,比如離開了更寬廣的歷史、文化、經濟、法律、民族、政治及社會背景,它正是在這些背景中發展起來的並且還在起著作用。」[17]誠然如是,每一個國家的媒介教育都應該結合自身的文化傳統與具體國情探尋一條本土化發展之路。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文化傳統的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媒介教育更是我們的必經之途。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下,我們更應警惕一些西方國家通過媒介來建立一種媒介帝國主義或者說文化帝國主義,因而我國的媒介教育除了要教授學生在信息時代獲取、分析與傳播信息的能力,更應強化學生對媒介霸權的警惕性。

與新媒體傳播變革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