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咪蒙新媒體

咪蒙新媒體

發布時間:2020-08-06 16:47:26

1、新媒體人可以關注哪些公眾號來了解資訊和學習?

1,插座學院
經常有實用的干貨關於新媒體排版,如何寫好文章等的。也提供運營思路,它們家課程體系也比較全面。
2,新榜
他們家有最新的關於新媒體趨勢的新聞,以及分析。
3,新媒體課堂
更多的是側重新媒體工作相關的工具,比較實用。腦洞運營類似這個。
4,微互動
關於選題,標題,運營,等細分的,他們家都有相關文章可以閱讀參考。
5,姑婆那些事
有詳細的關於用戶運營,活動策劃等方面的文章推送,結合案例說明。
6,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別看到名字就以為只是講產品經理,其實很多時候,思路是相同的。

2、新媒體與自媒體到底有什麼區別?

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區別有以下兩點:
1、被動與主動:同樣依賴網路Web2.0的支持,自媒體幾乎完成了新媒體能完成的所有任務。用戶由被動地接受互聯網信息向主動創造互聯網信息發展,從而更加人性化。
2、自主權:自媒體與同樣以網路為依存的新媒體相比,它擁有了更大的話語空間與自主權,使用者可以自由地構建自己的社交網路等。自媒體成為了草根平民大眾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的最佳場所。所以從中文的字面意思來講,自媒體的"自"還可以理解成"自由度"較之過去的"新媒體"有了明顯的改善。

3、咪蒙團隊疑似宣布回歸,咪蒙團隊一直被罵,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喜歡?

咪蒙的起點高,咪蒙是文學研究生,出過三本書,在傳統媒體做了很多年的記者。後來又創業,雖然做的影視公司失敗了。但是,對她後來做新媒體肯定有些幫助。在全身心做這個公共號之前,她的起點就比一般人高了很多。


她是一個團隊,咪蒙是團隊,團隊人員都年輕,共同來做,每個人分工明確,合作的非常好。1+1>2。團隊成員非常認真負責。
如飢似渴學習,記得咪蒙曾經在以前文章說過,她們公司經常請人來做培訓,大家一起學習。團隊人員對新媒體方面求知,可以說如飢似渴。請來的大咖講課,講完之後,大家問問題積極性非常高。
廣告轉化率高,咪蒙的廣告單價一直上漲,要投放廣告,有錢也得排隊。但是廣告主們樂此不疲,投放的轉化率比其他平台高出很多。


咪蒙的「帶毒營銷」。直指她的「毒」性,集中在三個方面:傾斜的「三觀」、非理性、話語暴力。容易讓人產生墮落的快感,在下沉中失去正確的價值方位。

2019年2月1日,「咪蒙發道歉信,避實就虛,避重就輕,暴露出一貫的擦邊球思維。當文字商人沒錯,但不能盡熬有毒雞湯;不是打雞血就是灑狗血,熱衷精神傳銷,操縱大眾情緒,尤為可鄙。若不錨定健康的價值坐標,道歉就是暫避風頭。

存在就有存在的價值,因為咪蒙能夠給他的粉絲們帶來一些需要的東西。

4、咪蒙多次上熱搜,他們為什麼能寫出很火的文章?

咪蒙的文章反映了很多社會的現實問題,面對生活中種種的不公平,大家對於咪蒙的文章有很深的感觸,彷彿說出了自己內心的心聲。但是這種無味的抱怨是不能改變任何事情的,人們在長時間的思考之後,會發現這種文章一點營養價值也沒有,早晚會被人么所拋棄。

千萬級大號「咪蒙」被封,新媒體行業的風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唯流量論已經不再適用現在互聯網的發展,靠販賣焦慮、煽風點火和製造極端的圈流方式將會受到政策和商業規則的打擊,也必將接受良心和靈魂的拷問。看咪蒙是如何走向毀滅的,也許會對新媒體從業者或互聯網從業者有所啟發。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高頻次的使用第一人稱代詞其實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不斷的心理暗示。在文章的標題中出現「我」和「你」,可以拉近跟讀者之間的距離,讓讀者有一種局中人的感覺,在看到標題的那一瞬間會感覺彷彿就是說的自己。咪蒙的文章情緒關聯感很好,觸發受眾轉發的利益點也非常明確。

咪蒙能火,本質上講是作為一種「現象」而火,而不是咪蒙有多麼特別。自媒體發展到今天,沒有這個咪蒙,也有另外一個咪蒙。咪蒙只是商業性地、定位精準地把一個當代「自媒體」做到了極致。咪蒙根本不打算走做單一新媒體產品賣更多廣告賺錢拿投資,她比大部分新媒體從業者聰明多了。

5、咪蒙新媒體創作大賽哪些題材比較受歡迎

哈哈哈哈...比如咪蒙大大愛次小龍蝦啦,她是最瘦的宇宙無敵美少女啦,她是最喜歡閉著眼說實話的人滴。嘿嘿嘿

6、#新媒體運營#今年面試好艱難,感覺公司都想用6000塊錢找個咪蒙、新世相一樣的大神!

有些公司根本不了解新媒體運營,只有一萬不到的粉絲,一面試就提要求,什麼每周兩篇10萬 ,簡直痴人說夢,關鍵還想0投入。 來自職Q用戶:匿名用戶
同感,最近面試都是6000,💔 來自職Q用戶:彭女士

7、新媒體與自媒體到底有什麼區別???

一、什麼是新媒體
所謂的新媒體就是相對於傳統媒體(報刊、廣播、電視等)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概念比較寬泛,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等終端,為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二、什麼是自媒體
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為個體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信息傳播方式,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貼吧等網路平台。

自媒體的技術是互聯網時代必不可少的技術。互聯網+最重要的就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上缺的不是產品,而是銷產品的人。如果你要把自己的產品在互聯網上銷售,就必須用到營銷這種技術,可以給你的產品帶來大量的精準流量。我聯合互聯網上的一些網路營銷大牛,組建了這個群,前面是1 5 3中間是六 五 九,後面是 九 三 4,把他們串聯起來就可以了。如果不是想學習最前沿的網路營銷,不要加。不是真心想進步的,不要加。如果你希望玩轉互聯網+,成為營銷大神,那麼歡迎。

三、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區別
1、被動與主動:同樣依賴網路Web2.0的支持,自媒體幾乎完成了新媒體能完成的所有任務。用戶由被動地接收互聯網信息向主動創造互聯網信息發展,從而更加人性化。

2、自主權:自媒體與同樣以網路為依存的新媒體相比,它擁有了更大的話語空間與自主權,使用者可以自由的構建自己的社交網路等。自媒體成為了草根平民大眾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的最佳場所。所以從中文的字面意思來講,自媒體的"自"還可以理解成"自由度"較之過去的"新媒體"有了明顯的改善。

另外,有人會問 自媒體屬於新媒體嗎 ?小編覺得自媒體繼承了新媒體的傳播特點,是對新媒體的升華,也在新媒體的范疇之內。

8、咪蒙在自媒體方面曾經大獲成功,可以給到傳統媒體人什麼啟發?

傳統媒體太過重於客觀事實,缺乏對讀者共鳴的發酵,我覺得傳統媒體應該像自媒體一樣多關注讀者的個人心理需求,讓文章落地,不要「假大空」。只有傳統媒體擯棄之前的觀念,照顧讀者的情緒,才會吸引更多的流量。只有流量多了,傳統媒體才會越做越好。

滿足痛點是很多自媒體大號獲取流量的叢林法則,只是「咪蒙」系把這個法則使用到了極致。而一旦承續「咪蒙」的基因「只抓痛點,不及其餘」,讓渡事實和價值觀,虛構類似悲情的「寒門狀元之死」,最後這位「死去的狀元」也就成了壓垮「咪蒙」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同的媒介就會產生不同的文本邏輯和閱讀方式。慢閱讀是「持續、專注、非跳躍性」,可以沉思推論,可以揣摩想像。而快屏讀則是一觸即發、一見傾心,需要正中下懷、步步為營。當然,由於注意力稀缺,快屏讀容易造成一目十行後的不假思索,無形中容易形成理解的壁壘,這就需要傳統媒體的內容文本在新媒體端有所改變。

傳統媒體重在事實呈現,自媒體重在痛點滿足。新聞是對新近事實的報道,這已經成為新聞的經典定義。同時,新聞業還尋求「將事實和觀點區分」的新聞專業主義,並以此建立起中立、客觀、平衡這些新聞的基礎標准。然而,在互聯網的「流量正義」面前,這樣的標准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9、「你關注咪蒙,那我們分手吧」,為何咪蒙如今如此招黑?

‍‍‍‍‍‍‍‍‍‍‍‍‍‍‍‍為什麼咪蒙如今如此招黑?其實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是咪蒙自己了,咪蒙在還沒做公眾號之

前,我就有了解到咪蒙這個人。她當時的語言風格也是比較犀利,但是沒有現在這么犀利,這么極致。

自從咪蒙做了公眾號之後,她就找到在自媒體上受歡迎的文體風格,就是極端的宣洩情緒。比如她最著名的致賤人,說白了就是罵人。雖然在現實世界中沒有人這么去罵人,但大家心裡都是這么想的,她只不過是替大家把心裡想說的話都說出來了,而且推到了極致。這樣大家看了之後心裡覺得很爽啊,很過癮,於是就就開始粉咪蒙,咪蒙也就迅速走紅。

但任何一件事情,過猶不及,做大沒有極致,必然會引起另外一部分人的反感,而且很多東西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咪蒙的煽動情緒也引起了另外的一大部分人的不滿,在他們眼裡,咪蒙的文章就是毒雞湯。所以說只有這一部分原因是咪蒙照自己造成的。

第二個方面的原因可以用四個字來說,就是樹大招風,人紅是非多。一個人但凡走紅被別人所熟知的,她所有的事情都會被放大,無論是優點還是缺點。咪蒙在還沒有紅的時候,其實也沒有人關注她,她也有自己的一部分粉絲,但是沒有像現在網上那麼多人罵她。這個現象很好理解,比如你在工作中非常出色,在同事中比較突出,這個時候總有人會在背後說你的壞話,當然,我們並不並不是說說咪蒙壞話的就是小人。

綜上,就是這兩個原因,導致咪蒙如此招黑。

10、新媒體運營這個工作到底怎麼樣?

很不錯,是一個很有發展前景的工作,這類工作適合那些喜歡分享互動,善於寫作的人。
以後自己做自媒體也是一個很好的鋪墊。當然每個行業大部分人做的不好,少部分人做的很好,
這是一個新興行業,朝陽工作

與咪蒙新媒體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