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寫好作文呀
一、認真審題,明確題意
仔細地弄清題目的要求,重點和范圍,這是做好作文最關鍵的第一步。
二、確定中心,選好材料
在弄清題目的要求,重點和范圍以後,就要認真回憶與這個題目有關的材料,哪些事兒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准備表達一個什麼思想,這就是回憶材料,確定中心。中心明確了,就要環繞中心,選擇最能表達中心的材料。這就是環繞中心,選擇材料。
三、列好提綱,確定詳略
確定中心,選好材料以後,就得列個寫作計劃,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得有個次序。哪些內容與中心關系密切,要詳寫,哪些內容與中心關系不大,可以略寫,得分個主次,這不要求列好提綱,確定詳略。提綱好比建造樓房的圖紙。有了好的圖紙,造出的樓房才能堅固美觀。
以上三步做好了,你就可以按提綱進行作文了,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就可以避免選材不當、文不對題,或者結構混亂、條理不清,或頭重腳輕、主次不分,甚至沒有中心的毛病。
如何寫好作文
從口頭訓練開始
一個人寫作能力的好與差關鍵在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說作文」要比「寫作文」來得快捷,更適合繁忙的家長採用。比如早餐前可以讓孩子來一段「一分鍾演講」,父母一邊准備早餐一邊傾聽然後加以點評。晚上可以做些口頭訓練的游戲:製作三組卡片,分別寫上時間、地點、人物,讓孩子在短時間內根據給出的要素,經過自己的想像,說出一段通順、完整、合乎情理的話。或者事先寫好幾十個故事開頭,給它們編號碼,讓孩子選號,然後接著把故事編完整。
讀書破萬卷
讀書是作文的基礎,讀得多才能寫得好。在選擇閱讀材料時,可以先熟讀中國古代的經典,在此基礎上,再涉獵國外的一些優秀文學作品。因此,家長應該首先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和《唐詩三百首》等介紹給孩子,讓他們每天朗讀,像中國傳統的私塾教育一樣,可以不必講解只要求背誦。日久之後,這些精華自然會在孩子心中孕育出語言的珍珠。
「胸藏萬匯憑吞吐」
積累詞彙、豐富孩子的語言,對於提高作文水平有重大意義。准備一本「詞語積累本」,把讀到的好句子、成語、格言等抄下來,平時要勤翻閱勤溫習,在一切可能的場合盡量地運用這些詞彙。或者置備一本《現代漢語詞典》,硬性要求孩子利用零碎時間系統閱讀《詞典》。在已閱讀的詞語下畫波浪線。要求平均每天學15個字及由這字組成的詞語,逐月登記,
2、簡述秦始皇的功與過。
秦始皇的功績:
1、統一六國。
秦國從公元前230年起,到滅齊時止,耗時10年陸續兼並了六國,繼而於公元前219年開始"秦攻百越之戰"平定南方百越,從此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了貴族王侯專政的王國時代,進入了君主的帝國時代。
2、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以後,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國為36郡, [42] 以後隨著土地的擴大增至46郡,定咸陽(陝西咸陽市秦都區)為首都。
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稱「三公」。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系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秦始皇採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
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4、北擊匈奴,修築長城;興修靈渠,開發南疆。
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於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騎兵活動范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萬里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只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
5、允許土地私有制。
秦始皇於前216年命令全國農民自報佔有田地的實際數額,以便徵收賦稅。又實行即使是平民,只要有軍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雖然秦國在商鞅變法時施行了「授田制」,農民的土地名義上是國家所有、私人耕種,但此舉讓全國百姓實際佔有了原來「王有」的土地,不久之後便演變成了農民和官員們都可以自由地買賣田地,所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終便利了私有土地的發展。
秦始皇的過錯:
1、焚書坑儒。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又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等仙人蹤跡,後來又使韓佟、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葯。 [50] 對於秦始皇這種行為,也有儒生表示勸諫的,博士齊人淳於越建議始皇仍實行分封宗室子弟為諸侯的政策,始皇交給臣下討論。
丞相李斯反對。李斯的奏議促成了秦始皇帝下令焚書禁書,規定史書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論》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準保存者,醫葯卜筮種樹之書。若願學法令,則以吏為師。
始皇心裡已感到受騙,於是命令御史案問諸生,互相揭發牽連四百六十餘人,始皇下令把他們都在咸陽活埋。有人認為《史記》記載秦始皇坑殺的乃是術士, [51] 並不是儒生,但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坑殺的人「皆誦法孔子」。
2、巡遊求仙
到了後期,秦始皇迷戀長生不死之術,篤信命數。又說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島,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不死之葯」,服後便可「長生不老」。秦始皇想成為「長生不老」的神仙。有些怪迂苟合之徒,如盧生、韓終、徐福、侯生,都投奔秦朝。
(2)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短視頻擴展資料: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的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統一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盡管秦朝僅延續了15年,但秦始皇確立的統治模式卻一直延續下去。秦始皇是中國2000餘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是任何帝王所難以相比的。世界歷史上,開創了一個龐大帝國的帝王還有很多,但他們的影響無法跟秦始皇相提並論。
網路-秦始皇
3、中國名人愛國小故事(簡短,要故事)
1、維護蒙漢友好的三娘子
蒙古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朝前期,因為蒙古族當權者和明朝政府有矛盾,經常發生武裝沖突,雙方的關系疏遠了,傳統的貿易往來也停止了。這樣,明朝不安寧,蒙古族百姓也得不到內地的產品,生活上受到很大影響。
後來,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重新和明朝和好,服從明朝的統一管理,蒙漢關系改善了。俺答去世後,他的夫人三娘子掌權,更是堅持與明朝的友好關系。在三娘子的促進下,蒙漢的互市貿易又恢復了。每當大集的時候,蒙古族百姓都到集市上購買和換取內地的絲綢、茶葉和各種生活用品,他們的皮毛等產品也是漢族商人喜歡要的。場面十分熱鬧。
三娘子經常親自騎馬到集市上巡視,發現有糾紛的,都秉公處理,尤其注意保護漢族商人的利益。她還主動到宣化城,拜訪明朝官員,交流情況,關系非常密切。明朝封她為忠順夫人。遇上有的蒙古貴族想用武力侵擾內地,三娘子總是堅決反對,加以制止。
三娘子掌權時期,為蒙漢友誼做了許多好事,使雙方好多年沒動干戈,促進了民族團結。
2、林則徐禁煙
清朝的後期,西方的英、法、美等國的殖民主義者和投機商人,紛紛向我國走私毒品鴉片(俗稱大煙)。他們的目的,一是用鴉片換取白銀,掠奪我國的財富;二是用毒品殘害中國人的身體,便於他們侵略。當時,很多正直的官員看透了英國人的險惡目的,堅決主張查禁鴉片。
林則徐的態度最堅決。他說:再不禁煙,我國就不會有白銀當軍餉,就不會有強壯的士兵抵抗侵略了。為了國家的尊嚴,必須禁煙。皇帝就讓他去廣州查禁鴉片。
林則徐到了廣州,命令外國商人把全部鴉片繳出來並保證不再私運鴉片到中國來,否則給予嚴懲。有些外國商人照辦了,可英國商人不肯繳,英國政府的代表義律還策劃陰謀,企圖頑抗。林則徐當機立斷,堅決行使主權,中斷與英方的貿易並不再供應食物和水。英國人沒辦法,只好繳出了鴉片。
1839年6月3日這一天,林則徐親自到虎門海灘,主持銷毀害人的毒品鴉片。他以無比的勇氣和決心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
3、愛國英雄楊靖宇
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飢。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
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裡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
4、華羅庚毅然回國
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5、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霍去病是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他是武帝衛皇後的姐姐少兒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衛青是抗擊匈奴的名將。漢朝的大將軍。西漢初年,北方匈奴屢為邊患。武帝時國力強盛,開始對匈奴的侵略進行反擊。元朔六年(前123),年僅18歲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隨衛青出征。他率領800騎兵長途奔襲,斬獲匈奴2000餘人,戰功冠於全軍,被漢武帝封為冠軍侯。
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與匈奴軍的戰斗中,霍去病顯露出傑出的軍事才能,共斬俘匈奴10萬餘人。漢武帝很喜歡這個名將,曾下令給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卻拒絕了。他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洋溢著愛國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勵著後人。
元狩六年(前117),年僅24歲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將來的陵墓茂陵旁邊為他修建了一座狀如祁連山的墳墓,用以表彰他抗擊匈奴的卓著功績。
4、項羽生平簡介
劉邦生於戰國時期魏國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父母為劉太公和劉媼(野史記載名為:王含始),劉邦有兩位哥哥、一位姐姐和一個弟弟(《史記》記載:大哥劉伯。二哥劉仲,漢朝建立後改名劉喜。四弟劉交。)劉邦為老三,故名字為季,人稱劉季。 公元前221年庚辰歲,秦國統一六國,建立強大的秦帝國,之後劉邦試吏為秦國泗水郡的泗水亭長。縱觀古今,皇帝這個稱謂讓很多人垂涎三尺,後宮佳麗三千,吃遍天下美食,享盡人間之福。說到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那便是劉邦,市井小巷的一個小混混,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打敗了項羽,一統江山,建立漢朝。
開國皇帝劉邦,是中國史上以平民身份建立王朝的人之一,說起另外一個大家也很熟悉,那就是朱元璋。要把劉邦跟朱元璋做個比較的話,劉邦的基礎跟朱元璋差的那可不是一點半點了,劉邦是從最底層做起,逐漸發展壯大。
雖說劉邦的成王之路很勵志,但是後世人對他可各持己見。在他登基為王之前,雖然當了一個小小的亭長,但他的行為舉止,做事風格跟地痞流氓沒什麼區別,每天無所事事,吊兒郎當沒個正型,時不時的得罪家人。還有一點是建國之後,殺死了很多助他登基的功臣,最有爭議的就是皇後殺韓信這件事。
劉邦這個人,雖然行事草率流氓,但是對兄弟還是很仗義的,有一群願意為他兩肋插刀的兄弟,再加上自己的聰明才智,籠絡了眾多人才的心。劉邦殺害了那些功臣,在他那首流芳百世的詩歌中,流露出了內心深處的那種無奈與豪情:「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大風歌》創作於劉邦平定英布叛亂之後,路過沛縣時心生靈感寫下的,詩句當中表達了劉邦一統天下的壯志豪情,也體現了他憂國憂民的焦慮情緒。本是一起匡扶大業的好哥們,沒想到卻密謀造反,對他打擊很大,從此他很是忌憚那些功臣,生怕再生禍亂。
漢十二年十月,劉邦回到了自己故鄉沛縣,他把父老鄉親們全部召集起來,擺上了盛宴招待他們,酒過三巡,劉邦也拔劍起舞,吟唱了那首著名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然後劉邦領唱,縣裡面的子弟們和之,唱了一遍又一遍,泣數行下,劉邦熱淚一行一行的從眼睛裡流出來。所以他也是一個有感情的人。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幾句詩出自項羽的《垓下歌》,跟劉邦的《大風歌》是完全兩種狀態,項羽是一個失敗者的訴苦,而劉邦則是勝利者的訴苦。作完這首詩過了沒多久,在平叛英布叛亂的時候,被箭射中身亡了,詩中能看出劉邦極度渴求生命,對自己建立的大漢王朝之後的道路充滿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