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與紀錄片

新媒體與紀錄片

發布時間:2020-12-11 23:50:07

1、新媒體紀錄片普遍使用的是哪類無人機?

新媒體紀錄片普遍使用的大部分都是大疆無人機。這種無人機可以實現遠程操控和攝錄一體。

2、如何把紀錄片微紀錄片這些作品放在新媒體平台發揚光大?

首先應該做到在新媒體平台上的大力推廣,打開用戶的知名度和認可度,對其進行宣傳,鼓勵更多的普通網民通過比賽參與其中,望樓主採納。

3、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廣播電視學紀錄片方向、新媒體策劃與製作 好考嗎?求具體分析!

1、這兩個方向屬於一個專業,初試復習的時候考的都是一樣的,報考人數相當,紀錄片更熱一小點
2、報考人數傳媒大學一向是不對外公開的
3、
四門課中參考書涉及最復雜的一科便是新聞學基礎,主要分為三部分:新聞史、新聞理論、新聞業務,各部分的參考書如下:
新聞史部分:
《中國新聞事業史教程》哈艷秋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外國新聞史教程》李磊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新聞理論部分:
《新聞理論》雷躍捷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新聞理論教程》何梓華高等教育出版社
《媒介批評》雷躍捷
新聞業務部分:
《現代新聞采訪學教程》(修訂二版) 梁一高 中國廣電
《新聞寫作教程》劉明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新聞編輯》譚雲明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新聞評論與電子媒介》王振業、李舒等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註:新聞業務部分,實際上就是采寫編評四部分,四本書工作量比較大,如果時間有限,可以考慮看《現代新聞業務基礎教程》王燦發,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綜合考試部分一般來說都看《文史要覽》,但這門課主要考記憶來復習,《文史要覽》這本書很厚,很多內容都是超出考綱的復習范圍的,全部都背下來並不現實,另外文史要覽覆蓋的是中外文化和中外歷史的內容,占綜合考試的75分,也就是一半,另外的75分是古文閱讀和政論文寫作還需要通過其他方式提高,因此不建議買這本書復習,效率比較低,可以找一些復習資料結合真題來准備。
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課的復習難點在新聞學基礎上,要重視了。

4、這是學術型,學碩
5、分數線一般是345-360,每年不等,英語要求不低於55

4、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就業前景如何?

目前社會傳媒大力發展讓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就業前景還是相當廣闊的,本科生畢業可以選擇的就業范圍還是很大的。

首先來說,這個行業是很缺人手的,當你擁有了較為熟練的編導所需的能力之後,其實是不大愁找一個好工作的。當然前提下是自己要擁有扎實的個人技能,包括從事編導時的編片能力,從事攝影時的攝影技巧,還有廣播編導的能力等等。

其次是從事的行業有廣播台,電視台內的編導,采訪,剪輯節目,節目的導演等等;廣播台的編導,記者采訪。這個專業要求大家有扎實的基本功,包括基礎的能力的同時還要有敏銳的新聞洞察力。這是和專業很對口的事業,工資待遇也是相當不錯的,歷年來都是大多數同學的第一選擇,積累了工作經驗後待遇也會越來越好。各個城市都有電視台廣播台,工作機會相對還是不少的,而且無論是想回到家鄉還是在大城市奮斗,電視、廣播台都可以嘗試。

除了各大電視台廣播台,還有很多新媒體,包括網上播放平台優酷愛奇藝等等,以及傳播平台微博b站,都可以進行選擇。在這些互聯網公司工作主要是從事一些基礎的幕後工作,包括剪輯視頻,配音工作後期等等,工作相對穩定,對新人也比較寬容,入行門檻比較低,很適合剛剛大學畢業的同學們出象牙塔的一個選擇。

有興趣和創意的同學也可以自立門戶,自己創業做自媒體發布視頻,這個專業擁有彈性的工作時間,問題就在於是否能夠用它來養家糊口。當然如果喜歡教學的話,同學們也可以選擇留在高校進行深造後留校,進行基礎教學

選擇面是很廣的,主要是看自己的喜好和興趣進行選擇,興趣和能力結合選擇一份最適合自己的工作,也許這個工作待遇沒有別人那麼好,但是你做的開心快樂那也是很棒的一個選擇。同時大家也要做好心理准備,傳媒事業是很辛苦的,也要量力而行。當然年輕就是要拼搏,大家應該要在畢業後的時間好好奮斗事業。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幫助,選擇到自己心儀的工作。

5、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的創作哪些方面發生了改變

經典新聞傳播理論對推動人類傳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在新的傳播環境下,新聞傳播理論受到了挑戰。網路媒體的普及使傳播環境發生了裂變,一些適用於傳統媒體的理論在網路時代依然適用,但是也有不少理論不能適應新的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議程設置理論是傳播學效果研究的經典理論,本文探討議程設置理論在新的媒體環境下的變化。

議程設置理論概述

議程設置理論的基本思想最初來自於美國新聞工作者沃特·李普曼。早在20世紀20年代,李普曼就提出,大眾傳媒的報道活動是一種營造「擬態環境」的活動。「擬態環境」是指存在於我們頭腦中的關於世界的看法,與現實相比,這種看法總是不完整的,並且通常是不準確的。①這種「擬態環境」是由媒體設置而形成的。他認為,我們的行為是對這個「擬態環境」的反應,而並非對真實環境的反應,我們只能看見媒體所反映的現實,這成為議程設置理論的思想發端。1972年和1976年,美國傳播學者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在總統競選研究中,通過定量研究證實了這一理論假說,他們的研究標志著議程設置理論的誕生,為傳播效果研究開辟了新的視野。

隨後,有眾多傳播學者對此作了進一步研究,使這一理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國學者郭慶光在其《傳播學教程》中對議程設置理論這樣表述: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②如今,在網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麥克盧漢所預言的「地球村」時代已經到來。網路中多元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權的泛化,使受眾的自主性和互動性大大增強,使傳統媒體中議程設置理論的基礎被打破,新的傳播模式中議程設置理論發生了改變。

新的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的變化

隨著實證研究和理論探討的展開,「議程設置功能」的有關概念也不斷趨於細致化和明確化。議程設置理論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是廣受關注的話題。在新的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主要在以下幾方面發生了變化或得到了修正。

受眾的地位改變,議題設置主體發生變化

傳統傳播過程中的受眾總是被動地接收媒體提供的新聞信息,無法同媒體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對話,他們只能在媒體為之設置的議題中挑選和接收信息。而在新媒體時代,網路傳播釋放了受眾參與信息傳播的主動性,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要來挑選新聞信息,或發表自己的看法。互聯網因其網路分布式傳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體的控制權,能實現傳者與受者的互動雙向交流,公眾和媒體成為議程設置的共同主體。

新媒體時代,議程設置主體也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首先,議程設置主體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其次,議程設置主體地位具有平等性,不同的議程設置主體間呈現互動交叉性。③這就是新聞傳播領域出現的「二重議程設置」現象,即在傳統的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之外又出現了 「網民議程設置」,使原先「沉默的大多數」不僅不再沉默,而且積極參與到社會議題的討論中來。

2.公眾的自我議程設置出現,個人議題更易轉化為公共議題

在新媒體時代,公眾議題是自我形成,而不是設置形成的。公眾議題形成的過程或方式也變得很簡單,那就是「互動」,公眾在互動中選擇哪些事情或議題是重要的。網路時代公眾自我議程設置功能的實現,是對「議程設置」理論內涵的補充和延伸。如果公眾自我設置議程引發社會普遍關注,那麼這一議程就會進入傳統媒體的議程范圍,在網路傳播中,某一網民自我設置議程如果能很快引起大量網民關注,也就會很快引起傳統媒體的關注。④傳統媒體關注後又會很快轉化為公共議題。總之,個人議題更加容易轉化為公共議題,網民成為許多議題的第一設置者,經過網民的激烈討論互動以及各大媒體的轉載和重新設計,最後上升為人人皆知的熱門議題。

3.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弱化,網路媒體增強了議程設置的時效性

網路媒體改變了網民的思維方式、信息接收方式,實現了從下向上的傳播,不僅可以放大一些重要新聞的影響力,也會弱化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有些議題可能是傳統媒體比較關注的問題,但如果網路媒體不予重視,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影響力就會弱化。

另一方面,網路媒體增強了議程設置的時效性。根據心理學中的「首因效應」,人們在接受外部信息時往往更相信第一次看到、聽到的情況。網路媒體的快捷性等優勢,使它可以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隨時隨地發布消息。比如,在溫州動車事故等突發事件發生後,等自媒體就同步直播事件的進展,在第一時間為公眾設置議題。因此,新聞時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媒體對公眾議程的設置能力。

4.媒體間的議程設置進一步發展

議程設置不僅存在於媒體與公眾、媒體與之間,同時,不同的媒體之間也存在著議程設置。在網路媒體出現以前,傳統媒體一直是公共議題的設置者,並且引導著公共輿論。然而,由於互聯網的低門檻、信息發布的自主性和互動性強等特點,每一位網民都可以成為議程設置者。一旦網民設置的議題被廣泛關注和討論,該議題的重要性和顯著性就會大大提升,很快傳統媒體就會將這一網路議題引用過來,進行深入討論。凡是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重大議題,都存在著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積極互動的現象。比如在2012年的寧波PX事件中,由於網民對這一問題的爭議以及意見領袖在上的助力,使該議題在網路上被迅速擴散和傳播,隨後傳統媒體相繼跟進報道,最終促成了事件的解決。另一方面,一些強勢媒體的報道也會對一些小媒體的報道產生影響,比如人民日報及中央電視台側重於報道哪些方面的新聞,各省、市媒體就會以此為導向來組織相關新聞報道。

結 語

互聯網的出現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強有力的沖擊和影響,也因此為議程設置理論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新媒體的出現也促使傳統的議程設置理論發生了變化。大眾媒體議程設置的功能沒有終結,但的確在弱化,而社會生活並未因此就失去了議程的設置,各種議題仍然在公眾中不斷地傳播著。正如麥庫姆斯所言:「不可否認,網際網路的確會帶來新聞媒介議程設置效果上的一些變化,但在目前看來,這些變化僅僅是某種程度上的變化,細節上的變化,而不是議程設置本質上的變化。」⑤

注釋:

①【美】麥庫姆斯著,郭鎮之 徐培喜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北京大學,2008年9月版,第24頁

②劉德傑:《網路傳播中的「議程設置」探析》,《新聞窗》,2009年第4期,第88頁

③徐春霞:《新媒體時代的議程設置「主體」分析》,《新聞窗》,2009年第6期,第77頁

④谷頻:《網路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軍事記者》,2004年第11期,第48頁

⑤董文娜:《網路時代議程設置理論的新變化》,《青年記者》,2010年2月下,第37頁

6、新媒體紀錄片普遍使用的是哪類無人機?

這個還用問嗎?現在最牛的無人機就是大疆無人機啊。一般都用這個。

7、新媒體紀錄片在拍攝上有什麼特點?

新媒體紀錄片在拍攝上比較真實,可靠及時,而且可信度非常的高,而且自由度也非常高

8、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就業前景怎麼樣?

編導專業就業前景如何?畢業後一般工資有多少?諸如此類的問題,昆明樹藝教育的傳媒老師經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其實說編導就業前景如何?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收入問題,有的同學覺得電視台等專業媒體,收入應該是很豐厚的,其實並不是這樣,對於剛畢業的學生來說,進入一個單位,其實最主要的是適應具體工作,在實踐中培養個人能力和工作能力,在這個階段,一般的工作待遇不會太高,這可能和許多考生的內心期望有一些落差。但是,作為一個剛畢業的編導專業考生來說,把握實踐的機會,爭取在學習中充實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編導專業的同學還有一條就業的道路就是進入一些大的影視公司或者廣告公司等。在這樣的公司,同樣可以發揮我們的專業技能。而且一般來講待遇會比電台電視台等單位高出一塊。

如果我們在編導某一項專業領域中有很強的個人能力和興趣的話,也可以選擇做自由工作者,比如專業攝影師、獨立電影製作人、自由撰稿人等等。當然從事這些工作不只需要專業領域的技能,還需要個人有很強的藝術感受力和個人審美能力。小編以前在電視台工作的時候,有一個做後期編輯工作的同事,很喜歡電影拍攝,後來就辭職做了獨立電影製片人,拍攝了一些實驗影片,現在在業內已然小有名氣。

說到底,編導專業的就業前景還是非常寬泛的,在專業學習中,我們可以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專業領域的全才也可以就專業中某一項成為一個高端人才。無論哪一樣,都可以有很好的職業前景。在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很多編導專業的同學在學習編導之前就是奔著進電視台的目的去的。其實很多電台也很有發展,現在隨著汽車的普及,電台作為車載傳媒最有效的媒體,已經越來越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如果我們有很好的創意和敬業精神的話,電台也一個不錯的選擇。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學的雖然是編導,編導與導演、攝像、編劇等職業之間是有很大關聯的,我們編導通過自己的努力,照樣可以成為大導演。

編導就業的影視領域:可進入各級廣播電影電視系統、各級電視台、節目製作公司、電視劇電影製作公司、電視電影拍攝劇組、廣告部門、演藝傳媒公司、網路營運公司、大型集團企宣部門和文化部門從事廣播、電視節目編導、藝術攝影、音響設計、音響導演、新聞記者、娛樂記者、主持、策劃、發行或行政主管、業務主管以及編輯、編導等工作;

編導就業的事業單位:可成為文化廳局、廣播電視廳局、宣傳部委、教科文衛、各單位黨政共團、各省市級報社、各省市級出版社等國家組織及事業單位的策劃管理人員;

編導專業的自由職業:可成為文化經紀人、影視明星經紀人、製片人、導演、攝影師、自媒體撰稿人等自由職業工作者。

9、不知不覺已經快50歲了,面對衰老的恐懼誰與我有同感啊?

面對衰老的恐懼,每個人都會有。

夕陽中,許多老人自發地聚集在公園中,議論關心的話題。上海,2017

如何變老:面對衰老的人生,你會害怕嗎?

近來,許多媒體、新媒體在報道賈樟柯新片《時間去哪兒了》時,都截取了他的一句話作為標題:唯獨衰老不可醫治。盡管文章內容更多在談電影,這一標題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里的暗示很明確——衰老是人類最終極的疾病。

翻譯家馬振騁老師送給我們他翻譯的《蒙田隨筆》,米歇爾·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這位十六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寫過一篇很有趣味的「論壽命」:「人在自然環境中都會遭到種種不測,使原本的期望生命嘎然中斷……壽終正寢,這是一種少見的、特殊的、非一般的死亡,不及其他死亡自然;這是排在末位的終極死亡。離我們最遠,因而也是我們最難期盼的。」這是四百多年前的生死觀,但隨著人類越來越遠離自然,活到「年老力衰」至少在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為常態。

沈梅英,拍攝時88歲,退休。上海,2013

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安排老人活動。上海,2013

在21世紀,衰老是最為普遍的身體經歷之一,不論性別、族群、文化、信仰以及社會角色,大多數人都無法避免這一過程。在人們慣常的觀念里,對於「美人遲暮」這樣的臆像總是抱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惋惜。這種被文人大大書寫一番的「淡淡的憂傷」背後其實是一個殘酷的隱喻,即老年是一切「有價值事物」的對立面:青春、美貌、力量……在楊天乙2000年的紀錄片《老頭》中,導演大膽地說破了衰老背後的隱喻,社區邊緣的牆根,一群老頭為了排遣無聊而扎堆,日復一日,這幅圖景說不上凄苦,卻同樣讓人恐懼。

老照片。上海,2012

畢竟,衰老不僅是長出皺紋,或者肌肉變得鬆弛,也不僅僅是越來越遲緩的身體反應和越吃越多的葯,它更是一次身份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家庭中,衰老的父母從供給者變成了依賴者,雖然在城市中,較大比例的老人群體並不需要子女的經濟供養,而更依賴於他們在精神上的關懷。在社會中,老年群體在離開工作崗位後,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部分話語權。因此,活到年老力衰的可能性不在是人們求之不得的幸運,而是早早就備受恐懼的經歷,並且,大眾媒體還在有意無意地擴散這種恐懼,從「孤獨」、「留守」之類的苦情報道,到嘲笑或自嘲保溫杯的使用,「老」字成了一種彌散的恐慌。

吳佩貞,拍攝時79歲,退休。上海,2012

「我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我承受,(希望)天主收我……我要歸根結底要靈魂得救就好了。」

繞平如養的貓。上海,2017

饒平如,拍攝時95歲,退休,在愛人去世後用連環畫形式進行追憶,並出版了《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上海,2017

「關於生死,對死亡我思想都有準備,死亡也是一個事情,而人生大事是要有準備的。我老伴去世之後,我就買了一個墓穴,墓碑也刻好了,但她的骨灰還沒葬下去。我跟孩子們講,等我去世之後,把我的骨灰和(老伴的骨灰)混在一起,兩個人葬同一個穴。不過我看過,(一個墓穴)兩個人的骨灰是裝不下的,怎麼辦呢?我說,把我們倆的骨灰放到一起,二分之一帶進去,其他二分之一往黃浦江一灑……開追悼會用的輓聯如果叫別人寫,不一定合我的意,所以我自個兒也寫好了——應笑不負此生——我跟孩子們講,我死了,你們別哭,我已經蠻幸運,95歲了,還沒死,應該笑。」

心態

我不敢說,饒平如先生就不畏懼死亡了,我想這世界上可能沒誰能真的不畏死亡——這同時也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但選擇了接受終將死亡這一事實,我看饒平如先生活得反倒更有滋有味,沒有什麼需要避諱,也就對自己的人生擁有了主動權。94歲高齡(采訪時間:2017年)的他,在電子鋼琴前坐下,執意要為我們彈奏一曲。鋼琴前擺滿了他獲得的各種獎杯。他卻很自知:「我彈得不好,他們是鼓勵我那麼大年紀了還彈琴,所以頒發給我一座『音樂夢想獎』。」歷經歲月洗禮,曾經的戰場早已不在,過往的戰友也一一離開,若不是這份積極向上的心態,又豈能在晚年活出這樣的精彩。同樣對人生抱有積極心態的伍麗天,自學繪畫,信手拈來,就連中葯的包裝紙都可以是她的畫紙。牡丹、南瓜、藤蔓……這些她從窗外即可看到的植物在她筆下暈染開來。早年因為時代原因而輟學甚至各種絕路逢生的艱辛過往,終究成為她筆下的紅花綠葉,記憶猶新,哀愁不再。「真正到我了我這歲數,快要死去的人,活一天就等於賺一天。」

伍麗天,拍攝時83歲,退休後自學繪畫,自己在癌症康復中,卻變賣房產捐給希望小學。上海,2012

「我這個命,以前算命先生說我一生都很坎坷沒有順利……我總覺得我已經心理能承受了,習慣性的承受,不成功再來第二次,也不生氣也不著急再來第二次、第三次,總會成功的。但是最好的結果就是我發現,常常絕路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都會出現,我已經覺得前面沒有路了,到時候它就又通過去了,所以我不太著急了,我已經知道了,過不去就過不去,天塌下來頭頂著,我就這么個心態。」

手寫的老樂譜。上海,2012

沈美寶,拍攝時91歲。不識字的她信仰天主,為了讀《聖經》,老來開始學識字,拍攝時居住在市郊一處教會主辦的養老院中。上海,2013

學習

97歲的費鶴年、96歲的徐曼倩(采訪時間:2012年)早年都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兩人一個求知慾旺盛,一個動手能力很強。費老在73歲那年還因探親前往美國,「順便」又上了一次大學,主修美國歷史。而在一次交大老校友自發組織的咖啡會上,這些20世紀30、40年代畢業的老人,個個精神抖擻,甚至都令年輕人汗顏。本以為上了年數,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就自然會下降,卻沒想到,竟也有這樣一批老人,對操作互聯網、Photoshop、Skype這樣的新玩意兒熟練得很。也許,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年齡並沒有太大關系,反而事關早年形成學習能力和自身的好奇心?我不禁想到,我們這一代身處「網路時代」的青年,在我們老去時,是否也能像這些老年人那樣接受更新的時代和事物?重要的,並不是現在你懂得如何操作手機和電腦,而是你是否擁有學習的能力——這才是不會隨著時代變化而淘汰的根本。

費鶴年(右)與徐曼倩(左),拍攝時分別為97歲與96歲。上海,2013

「反正是時代在進步,那麼你們要跟著時代去進步了。我們就是這樣,要跟得上時代。」——費鶴年

金伯承,拍攝時88歲。曾為中美上海施貴寶第一任副總經理。上海,2012

陳良廷(左)與劉文瀾(右),拍攝時分別88歲與87歲。著名翻譯家,夫婦倆合譯作品包括《馬爾他黑鷹》《教父》《兒子與情人》《薩馬拉約會》《考德威爾中短篇小說選》《奧德茨劇作選》《納尼亞傳奇》。此外,陳良廷還翻譯了阿瑟·米勒的《都是我的兒子》、田納西·威廉斯的《熱鐵皮屋頂上的貓》,並與人合譯了《湯姆·莎耶出國記》《亂世佳人》《愛倫·坡短篇小說集》《海明威短篇小說全集(上冊)》《尤金·奧尼爾的劇本:一種新的評價》等等。上海,2017

張芝,拍攝時88歲。新中國第一代女性播音員,現在依然經常參加各種演出。上海,2017

伍麗天的繪畫,上海2012

知足

費老和徐老夫婦倆都曾飽受動盪時代的磨難,但費老卻反復叮囑我們:「過去的事情別再拿出去說了」。盡管從夫婦倆的生活里已經看不到過去的痕跡,這種謹言慎行的態度,興許也是歲月留給他們的難以抹去的印跡吧?當夫婦倆陶醉於iPad里播放的老歌《金發中的銀絲》(Silver Threads Among the Gold),不時哼上兩句時,那種對生活的知足常樂著實令人感動。正如費老所說,「只要記得今天是屬於我的,管他明天呢!」同樣的話,曾在小學任教的張宗德也說過。時代留給他的磨難讓他如今都不願意再去看紀錄相關歷史的電視節目,「我現在感到很幸福,今天過好就是好,每一天都開開心心的,管它明天呢!」曾經翻譯過很多蒙田的作品的馬振聘老師則引用蒙田說過的話:身體上不痛不癢,思想上不思不想,便是最大的快樂。「世界上快樂的事情很多,倘若你想每一件都沾邊,那是不可能的。我主張讓快樂的事情找上你,而不是自己拚命去追求。」

「生命就像一條河,人不活到最後一天,是不知道自己將如何結束的。」 馬振聘老師這么來描述他對年齡的理解。一切沒到終點尚無法定論。這番篤定在很多次與老人的對話中都能感受得到。盡管老了,他們並不著急。「現在的年輕人,』能量』太大!」馬老戲稱。盡管「看不慣」,但馬老也能處之泰然。在他心底,他相信時間會把值得留下的事物留下,沖走那些雜質。一切只是時間問題。鄭時齡院士回憶自己年輕時,「機會少、誘惑也就少,而現在時代不同了」。可能正是因為他們過去選擇不多,他們如今反而更能淡然面對得失和生活的錯綜復雜。對待過去與現在,他們都持著一顆平常心,沒有誰真的覺得自己「了不起」,也沒有誰真的還在計較過去受過的時代苦難。他們的生活似乎本應如此,接受命運的安排,也就擁有了內心的安定,便也能夠用心去生活。

馬振騁,拍攝時82歲。依然不停工作的法語翻譯家。上海,2016

「所以這個呢說是都這么說,都由不得你自己,你說對不對?所以(蒙田的哲學)就勸人家對待生命很坦然……他說的最好的一句是什麼?(我覺得是這一句,)死亡就是誰都有可能,70歲的人不見得比30歲的人早死。」

鄭時齡,拍攝時71歲。建築師、規劃師。上海,2012

「年輕時出國總在趕路,到處看看。年紀大了,反而不著急了,寧可坐下來喝一杯咖啡而不是趕著去看風景。」

白麗詩(Betty Barr),拍攝時79歲。英國人,抗日戰爭時曾經歷過日軍在上海的集中營,20世紀70年代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擔任外教直至退休,拿到了中國的永久居住證,自認為「根在上海」。上海,2012

「只要你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做,身體健康,交一些同齡或年輕的朋友,變老沒什麼大不了的!」

個體

這一代的老人們大多都經歷過那段動盪的時代,對每個人造成的影響各有不同。一些「出身好」的幸運者,相對受到的磨難也就少一些。但不論是從軍還是在國營單位工作,可能直到改革開放、甚至直到退休在家,他們才開始有一些「私念」。曾在上海第七印染廠從事布料圖案設計的肖星偉,1960年進入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和大畫家陳逸飛是同學。也曾學過油畫與國畫的他,畢業時被分配到了印染廠,便開始了每個月畫六張圖案的「工藝美術」職業生涯。除了花朵,梯田、拖拉機、光芒四射的天安門……他都畫過。「這些都是政治需要,我們要為工農兵服務。」直到2005年,他才第一次拿起畫筆「為自己畫」。這是他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在單位時,我們是國家的人嘛,現在我屬於自己了,想畫什麼就畫什麼,完全自由開放,沒人管我了!」

肖星偉,拍攝時74歲。從印染行業退休後重拾畫筆為自己畫畫,並多次舉辦畫展。上海,2013

邵津驊,拍攝時80歲。年輕時曾為上海船廠工程師,螺旋槳製造專家,退休後愛好製作船模。上海,2012

群體

步入外灘附近的豫園萬麗大酒店,電梯坐到頂樓,再穿過一道小門,拾梯而上,隱約就能聽見悠揚的樂聲。樂聲越來越清晰,你便抵達了樓上的酒吧,一群打扮入時的老人正在這里翩翩起舞。舞台上的樂隊、歌手也清一色都是老年人。一位身材高挑、形體優雅的老奶奶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她曾經是學校里的體育老師,家人全都不在國內,每個月在這個酒吧的集會對她來說無疑是一次重要的社交。和她一樣,多數老人都喜歡生活在群體中。在烏魯木齊中路上的1919咖啡館里,上海交通大學的老校友們經常集會,相約一起吃早餐。也有老人因為退休以後發展的個人興趣找到了新的朋友圈。比如熱愛騎行的張宗德現在來往的也是同樣像他這樣喜歡騎車的老人。曾從富家千金一落千丈淪為煙草廠女工的顧如梅,自從在老年大學讀了寫作班,她在自己家裡辦起了寫作沙龍,每周兩天舉辦活動,成了「沙龍女主人」。即便是總說自己沒時間、通常獨自工作並不與同齡人來往的曹鵬,也許喜歡的是與比自己小幾十歲的青年人和孩子交流。站在人群中,也許才是他找到自己的時刻。

每周日下午2點開始,上海豫園萬麗酒店頂樓的夏威夷舞會成為「老克勒」們重要的社交場所。上海,2017

夏威夷舞會的明星。上海,2017

夏威夷舞會。上海,2017

顧如梅,拍攝時85歲。在老年大學讀了寫作班,並出版了自傳。上海,2012

上海老年大學。上海,2012

虹口公園(魯迅公園)有著豐富的老人生態,下午,一些老人帶著樂器來演奏,總能引起一些圍觀。上海,2017

虹口公園中一些老人自發形成了不同「社團」,在公園的不同區域活動,練習二胡的老人們占據了茶室門外的長椅。上海,2017

在虹口公園打羽毛球的老人。上海,2017

曾經是上海租界內最大公園的復興公園,則是這個城市最著名的法式公園,如今也成時髦老人們熱愛的去處。上海,2017

復興公園內的「長壽合唱團」無疑是一張名片,許多已經因拆遷搬去市郊居住的老人每天還會不惜穿越整個城市來參加合唱,他們有專職的伴奏和指揮,還有人負責手抄歌譜。上海,2017

復興公園的大草坪邊則是薩克斯風學習者的「領地」。上海,2017

復興公園的中央大道上,一端是練太極的老人們。上海,2017

復興公園的大道另一端,老人們成雙成對跳著交誼舞。上海,2017

事業

「退休」對於有些老人來說大概是一個生詞。今年剛步入古稀(采訪時間:2017年)的曹景行,是家喻戶曉的主持人,最近剛參與了「兩會」的報道。關於「老」,其實早在2005年時,曹景行就已經感受到了。那年夏天,他去清華大學拍攝新生軍訓,一個小女孩見到他便以「爺爺」和他打招呼。那是他第一次被人這么稱呼。盡管如此,曹景行對工作的熱情可絲毫不亞於年輕人般。2009年,在他62歲時,他向鳳凰衛視請辭,決定「單干」:網路電台評論員、電視台特約記者、學校指導專家、一年跑15個國家拍攝電視節目……這位老年「自由職業者」的活可不少!這些還不夠,每天清晨或深夜打開朋友圈,我總能看到昵稱為「老曹」的朋友正在「刷屏」。動輒50餘條甚至近百條的轉發信息,是曹老最新的試驗——「我覺得微信也可以變成頻道,也就是由我一個人主持的頻道。」每天他都會把自己認為值得看的內容集中轉發,這樣已經實踐了近兩年。據他估算,用於微信的時間每天都能有5、6小時了。當然,他是懂得使用零星時間的人。

曹景行,拍攝時70歲。主持人,上海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上海,2017

「我吃飯很快,我不需要太多的復雜的東西。我吃很簡單,衣著都很簡單沒什麼,生活沒什麼累贅的,其他時間都放在這個書房,這是我最大、最奢侈的東西了。」

耄耋之年的低音提琴家鄭德仁在上海音樂廳為星期廣播音樂會指揮低音提琴演奏,20世紀90年代初,和平飯店酒吧重新開始接待外賓時,他參與組建了一直老年爵士樂隊。上海,2015

同樣忙碌於前線的82歲(采訪時間:2016年)的馬振聘老師,他是我國重要的法語翻譯家。他在退休之後還曾翻譯過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的書《人都是要死的》(Tous les hommes sont mortels),而他最為人所稱道的是作為蒙田作品的譯者。「蒙田曾說,人不活到最後一天,你就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結束的。」大概也是因為這樣的精神支柱,馬老每天伏案,筆耕不輟。

已經92歲高齡的指揮家曹鵬(采訪時間:2017年)仍然活躍在工作前線。在女兒的支持下,他創辦上海城市交響樂團(下稱「城交」),指導非職業的音樂愛好者和孩童。「不工作時,我腦袋裡也都是音樂。」兩年前一次在杭州的演出,他第一次感到體力不支,但他竟然坐在輪椅上吊著針也要上台指揮。就在演出高潮之際,曹鵬突然激動得站了起來,一位當地攝影記者拍下了這感人的一幕。這種對事業的執著追求,恐怕很多年輕人都無法匹敵。有時,我也不禁會想,這些充滿智慧的老人,面對工作遲遲不願意停下,究竟是享受工作的樂趣,還是害怕停下的寂寞?也許兩者皆有之?

用心

「質量不讓步,作風不遷就」,這是曹鵬的人生准則。也就難怪,他所指揮的城交雖然非職業樂團,水準卻並不亞於有的專業樂團。在采訪過程中,老人們對事事的認真態度令人感動。拜訪中國建築學專家鄭時齡院士之前,當時已經71歲(采訪時間:2012年)的他已經發來關於自己的文章讓我們提前了解,他自己則事先仔細讀了采訪提綱,還把提綱都列印了出來。「答應別人的一定要做到」,這條原則在他從未變過。而就在不久前,我還在浦東民生碼頭舉辦的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展覽上,見到鄭時齡院士正在聽兩位策展人匯報工作。那絕非「走場」,也並非為了「自拍」發朋友圈。比起很多「高效」的年輕譯者,經驗豐富的馬振聘教授每天卻只翻譯兩三頁,為了確保翻譯的准確,急不來。「我做事情要有一個恆心,每天做、每天做。」治學的嚴謹和工作的用心態度正是這樣一代代流傳下來吧。

曹鵬,拍攝時92歲。指揮家。上海,2017

「和音樂在一起,和年輕人在一起,和家人在一起,此乃吾幸福之源……我天天在勞累,天天在收獲,也天天在享受。」

時間

聯繫上著名配音演員曹雷是2017年3月份,而真正帶著相機按響她家的門鈴,已經是10月底,77歲(采訪時間:2017年)的曹雷老師日程之忙碌,非常人可以想像。盡管從上海電影譯製片廠退休,但是她還持續在為譯製片配音——雖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們已經習慣了觀看原版片加字幕,但二三線城市還是有人在看譯製片。除此之外,曹老師也重新回到話劇舞台,她扮演的宋慶齡可謂形神皆備。隨著朗誦的升溫,曹雷也不斷接到在舞台上朗誦的邀請,她還攜手俄羅斯鋼琴家安德烈·皮薩列夫(Andrey Pisarev)發展了一種朗誦與音樂合作的形式,從柴可夫斯基的《四季》組曲到《一夜肖邦》,曹雷在音樂會前通過朗誦的形式把中國的聽眾引導入俄羅斯的音樂世界。在最近的一次演出中,曹雷用自己在某檔電視節目中贏得的獎金為上海市盲童學校的孩子們買票,她說,這些盲童實際上是最好的聽眾。

在曹雷老師家中,她拿出日歷來,可以看到10月幾乎都填滿了,為了讓她偶爾休息一下,她的先生李德銘必須提前兩個月安排好兩人的旅行計劃,比如剛剛過去的七月,他們就在地中海的郵輪上度過了兩星期。凡是走進曹雷家的人,都首先會被玄關一面磁板所吸引,上面貼滿了世界各地名勝搜羅來的的冰箱貼,這都是他們旅行時的收獲。忙碌的日程背後,是曹雷老師對時間的珍惜。在許多媒體報道中,她被稱為「活了兩輩子」的人,20世紀80年代初,曹雷剛剛從十年浩劫中緩過來,重新回到熱愛的表演事業時,竟被查出了惡性腫瘤。接受手術和住院康復期間,曹雷努力地和病友們尋找點滴歡樂,但出院之後,她依然對生命有了緊迫感,當時單位打算照顧病退,而她卻要求調到上海電影譯制(片)廠當專職配音演員,在幕後繼續她熱愛的事業。

對於人們想像中賺夠了錢早早退休的美好願景,曹雷老師就問一句話:「退休以後干什麼呢?」——「在40多歲得了癌症時,我以為這輩子就到頭了,沒想到後面還能有一輩子。」對於現在這些「感覺是撿來的」時間,她認為必須花在真正想做並且有價值的事情上,「就像是失而復得的東西會感覺特別寶貴,這些時間也是如此,但寶貴的時間難道就用來整天躺著、想辦法吃好的嗎?——吃多了還血糖高呢。所以活著要有意思,要干點什麼,才會覺得一天沒白過。」

曹雷,拍攝時77歲。著名配音演員。上海,2017

「我是從事聲音藝術工作的,到這個年紀,只要自己做得動,(就盡量去做那些)自己想做而過去沒有機會做的事情……我覺得,活著要有意思,要干點什麼,才會覺得一天沒白過。」

曹雷老師的日歷。上海,2017

以上文字中「序」、「身體」和「時間」三部分為我撰寫,中間部分均為李君撰寫。對於這篇報道的形式,我們原本有著更高的目標——類似攝影師羅伯·霍恩斯特拉(Rob Hornstra)和作家兼電影製作人阿諾德·凡·布魯根(Arnold Van Bruggen)在2009-2013年合作完成的《索契項目:高加索地區的戰爭和旅遊地誌圖集》(The Sochi Project: An Atlas of War and Tourism in The Caucasus),不過遺憾的是,最終我們只能做到現在的樣子,其實,每個人的故事都遠遠不止寫出來的這么幾句話,希望之後還有時間沉澱,把更多有意思、有啟發的內容寫出來。

與新媒體與紀錄片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