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容為王」在新媒體時代過時了嗎
近年來,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媒介領域也是如此。以融入互聯網技術為最大特徵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原有傳統媒體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和考驗,尤其是傳統紙媒。在一些媒介發展比較成熟的發達國家,許多著名報刊、雜志紛紛停止出版紙質報紙甚至倒閉,他們或建立自己的網路版報紙或開辦新聞網站,傳統紙媒大有退出江湖之勢。由此關於傳統紙媒一直秉持的所謂「內容為王」的經營理念是否過時以及它們該怎樣轉型的討論也進行地如火如荼。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新興媒體——例如《赫芬頓郵報》,作為成功網路報紙的代表,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巨大成就,被認為引發了一場新的媒體革命,也讓業界不斷反思「內容為王」是否還能夠與時俱進。雖然有學者如辜曉進先生認為《赫芬頓郵報》這樣的新媒體的崛起關鍵是靠著學習傳統報紙的長處[1],也有學者認為其成功最重要的是發揮新媒體的長處。在當今「報網融合」已成必然之舉的新形勢下,研究並學習《赫芬頓郵報》的成功之道毫無疑問在當下新媒體時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淺析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的發展
傳媒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區塊鏈促發新一輪技術革命
隨著國內用戶紅利逐漸消失,傳媒行業從產業層面到資本層面都經歷了一整年的消化期,整體增速有所放緩。但從行業細分領域看,由於用戶內容付費意願提升、互聯網加速傳媒企業的轉型和並購等因素,傳媒部分新興細分行業仍保持高速增長。18年建議關注影視、數字閱讀、游戲、廣告等具有成長性的傳媒細分行業,並積極布局細分行業中低估值、業績優的白馬股。
就傳媒產業而言,隨著近幾年來文化傳媒資本市場格局的變動,其困境與當下痛點何在?如何用「信息互聯—智慧互聯—價值智鏈」對文化傳媒產業轉型升級內在邏輯的演進態勢進行概括總結?
數字經濟或成新引擎
政策利好疊加技術升級帶來的創新紅利,也使得傳媒產業發展新動能曙光漸顯。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傳媒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0年後國內的數字創意產業發展開始呈現出規模增長快、從業人員數量需求大、延伸領域廣、相關產業聚集的特點。2015年我國數字創意產業已集聚了36,948家企業、近384萬從業人員,產業規模達到5,939億元,同比增長22.9%,其中VR增幅最大,達267.5%。預計到2020年數字創意產業將成為產值規模達8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之一。
數字經濟既是「新經濟」也是「心經濟」,新的技術手段和商業模式為傳統人際交互、情感交互過程中的價值量化和價值變現創造了新的可能空間。情感與社交價值數據化、數據資產化、資產證券化互為支撐,為內容消費提供了全新的激勵機制,對個體內容消費者而言,甚至可能出現「消費即生產」的模式,這一趨勢與「通證經濟」疊加,或為傳媒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能引擎。
區塊鏈促發傳媒產業新一輪周期性革命
到了移動互聯下半場,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崛起,以多維度需求與場景精準匹配和用戶自助服務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崛起,從流量紅利時代向存量深耕時代轉型開始,未來幾年一些垂直行業空間有望迅速打開。而區塊鏈作為價值互聯時代的技術載體,或將促發傳媒產業新一輪周期性革命。
區塊鏈在文化傳媒領域最本質的應用在於重塑社群生態。未來內容的生產越來越用戶化、社交化、資產化,傳媒產業生態與外部商業生態和社會生態之間呈現出更加無縫融合的態勢。與5G相輔相成,全新的需求、全新的內容產出模式和全新的賽道值得前瞻性關注和研判。
區塊鏈的社群效應強於互聯網效應,有助於文創行業確權、流通、追溯交易,可以幫助作者和投資人更快更好地變現未來,這也是整個行業的突破點。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通證經濟通過對長尾的確權和定價,將改變互聯網文化娛樂產業的生產關系,帶來一個網路新世界。君聯資本投資副總裁李陶也有同感,他表示,新技術推動文化傳媒行業發展進入新階段,風險投資應重點關注移動互聯網端的內容變現機會。
在內容監管和資本監管雙雙趨緊的態勢下,風險評估和防控能力成為重中之重;內容付費產業崛起,移動端增量賽道深耕成為熱點,短視頻、在線教育和圖片C端付費熱度持續。此外,「VR+AI+區塊鏈」的深度融合將持續驅動文化傳媒創新,該領域可能構成一個新興藍海。
3、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如何玩轉自媒體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很多信息傳播渠道變得多元化,信息的到達率、信息的多樣化使人們更加能夠感受到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益處。但是對於大學生能否守紀律講規矩,不能單單歸咎於新媒體時代的影響,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歸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幾千
4、新媒體在新時代發展帶來的挑戰
不管怎麼樣,目前這種垃圾電視劇漫天飛,而且廣告暴多的現象是絕對不會有了。 還有,絕對會有一部分群體拒絕看電視,絕對會有一部分群體看不起電視。 再有,
5、新媒體時代產生的驅動因素是什麼?
新媒體時代產生的驅動因素是互聯網的發展、信息化的普及、以及人們對於信息的獲取途徑不斷發展變化、智能手機的普及與移動客戶端的建立,使人類積累的「信息量以指數函數的速度急劇增加。正是因為人們在新媒體平台中獲得了一些成就感和歸屬感之後,新媒體平台被更多的認可,導致新媒體時代的到來。
在科技蓬勃發展的今天,國家間和國內交流日趨頻繁,全球相互依賴性增強,更便捷的交通和電信的進步縮短了世界的距離,利用信息通訊技術進行的交流將更為迅速和廣泛。從全球范圍看,信息化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流,世界各國紛紛把發展信息技術作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
科學和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在推動信息社會的發展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媒體成為這個時代的寵兒,在它迅速發展的同時,它也越來越多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5)新媒體時代到來擴展資料:
很早之前,人們通過傳統媒體了解世界,進行一對零的傳播,此時,傳統媒體只具備信息傳遞作用,尚且不存在社交功能。當出現一對一的媒體工具,如QQ、Email、微信、SNS,人們得以維護與某些個體的關系;隨之一對多的交流方式被開發出來,如微博、朋友圈、臉書等,人們通過社交的方式完成了線上身份的構建,並找到了集體歸屬感。
6、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怎麼辦?
傳統媒體的出路
以報紙為首的傳統媒體在世界范圍內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以美國為例,主流報紙的發行量逐年持續下跌,多家地方報紙宣布關門或僅保留網路版,致使大量報人失業,其中不乏普利策新聞獎得主。嚴酷的現實加上一些技術精英諸如「報紙X年後就會消亡」的斷言,使得整個報業籠罩在一片暮色之中。傳統新聞業究竟是否滅亡,什麼時候滅亡,恐怕最優秀的預言家和未來學者都難以准確估算。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另闢蹊徑,突出重圍。
新聞為本,兼容並包。現實告訴我們,人們並不一定需要報紙,但人們需要新聞。《哥倫比亞新聞評論》2009年10月號發表了一篇重量級的調查報告—《重塑美國新聞業》 。該報告的核心結論是,傳統新聞業應該「以各種可能的媒介,呈現獨立、原創、可信的報道,不管這樣的報道受不受歡迎,能不能賺錢」。使用什麼媒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各種方式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新聞信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家普爾教授最初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時,就是想要強調跨越多個媒介平台的內容流動和多種媒介產業之間的合作。傳統新聞業在融合時代要生存下去,就必須採取兼容並包的姿態將一切可能的新媒體技術為我所用。
草根專業,明確分工。媒介融合的第三個特徵是媒介受眾的主動信息獲取和生產行為。傳受界限的模糊使草根媒介、公民新聞成為Web2.0時代的標志,也成為傳統新聞業的一種巨大威脅。微博客與拍照手機的結合進一步降低草根媒介的門檻,使越來越多的普通網民開始熱衷於擔當公民記者,並在新聞時效性方面開始超越專業記者。面對這支日益壯大的公民記者隊伍,傳統新聞業應該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逐漸將第一時間報道突發事件的任務交給公民記者。專業新聞工作者應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對碎片化信息進行整理、篩選、編排,並對新聞進行解讀、分析和評論上,幫助受眾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把握方向。一些傳統媒體已經開始探索吸納公民新聞的方式,並已初見成效
禮品經濟,知識共享。禮品經濟是一種特殊的經濟形態。傳統的市場經濟或交換經濟,都要求一方在提供有價值的商品或服務的同時,得到另一方的金錢或物質回報。在禮品經濟的模式下,商品或服務為無償提供,不需要立刻回報。禮品經濟的模式在信息領域十分盛行。禮品經濟的模式在人們已經習慣了網上免費午餐的時代,尤其值得傳統新聞業思考。當許多報紙為網路非法轉載自己新聞信息而苦惱的時候,傳統媒體不妨接受和利用這一現實,以擴大自己的影響。傳統的著作權法似乎已經無法適應新媒體時代的需要。當前興起的「知識共享協議」為知識信息的更廣泛傳播提供了新的契機。知識生產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靈活選擇哪些權力需要保留,以促進知識的分享和再生。
參考:http://news.sina.com.cn/c/sd/2009-12-18/144019289881.shtml
7、網路新媒體迅速發展使「人人都是通訊社、個個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悄然到來。輿論信息隨時隨地互動傳播,規
D
8、新媒體時代,未來的營銷方式是怎樣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物品有更多的推廣方式,而新媒體可以更好的把這些產品建立成品牌,未來的營銷模式就會變成利用新媒體的方式來做產品!這就是我的理解,有問題可以給我回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