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用戶心理對新媒體產品的重要性

用戶心理對新媒體產品的重要性

發布時間:2020-12-10 20:22:00

1、網路營銷中利用新媒體做產品推廣的重要性?

新媒體的產生,使得品牌、產品和潛在用戶無縫對接,各種媒體平台成為雙方的直接對話框,新媒體營銷可以作為搜集客戶數據、維護客戶的新的有效方式。上次上海百帝為我司策劃的一次推廣活動效果特別好,一下幫我們增加了幾萬的粉絲,收費也合理。

2、談談你對新媒體的看法?

新媒體的職業發展道路其實並不像它的工作職責和對應的工作內容一樣苦逼,相反,運營的職業發展道路其實非常開闊。新媒體是互聯網工作的一個很好的起點,可以通達很多的領域,新媒體的行當,要具有很強的大局觀,不是人雲亦雲,很多時候你要有前瞻性,對某一熱點,話題,事件要有很強的全盤操控,有時要統一,有時又要各自獨立。

3、用戶心理學對於用戶體驗設計有何意義

舉個例子,你想設計一個網站或者app來幫助用戶做更多的鍛煉,但是不確定怎樣激勵用戶。
在心理學上,我們會區分外在激勵和內在激勵。這意味著用戶即會被外部因素驅使完成某個行為,比如對於獲得獎勵(獎金、名譽等)的期望;也會被內部因素驅使完成某個行為,比如完成某個行為(玩游戲)獲得的愉悅。
一個鼓勵用戶做更多的運動的網站或者app也許會當用戶運動後贈予一些獎勵,所以我們會設計一些外部激勵給用戶。Pact app就會對完成預設健康目標的用戶獎勵一些現金。
研究證明這種機制對那些不享受某種行為的用戶激勵效果很好(比如不喜歡運動的用戶)。然而,對於那些享受某種行為,同時又想獲得行為質量的提高的用戶,以及因為某些原因無法完成行為的用戶來說,贈予一些外部獎勵也許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對於用戶已經自發喜歡的行為,獎勵也許能在短期內激發行為的增長,但是一旦獎勵停止,行為的發生次數通常會低於贈予獎勵前的水平。這種現象稱為「過度理由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因為以前促使行為發生的因素是內在激勵,比如行為帶來的愉悅,現在變成了外在激勵,也就是這里的獎勵。
因為獎勵是一個強有力的能夠在短期內改變用戶行為習慣的方法。Freeletics網站試圖激勵用戶參加高強度的訓練來增加健身等級,對於過度理由效應有一套很著名的變通方法。對於一些訓練項目,用戶需要達到一個具體的健身等級才有資格參加;因此,我們可以假設用戶已經獲得了運動帶來的愉悅感(否則他們不會達到一個具體的健身等級),這屬於內在激勵。網站對完成訓練的用戶授予星星來作為外部激勵,但是用戶只有在完全按照預定的動作順序來完成訓練後才會獲得。因此,獎勵是和表現聯系起來的;為了得到獎勵,用戶不得不盡可能完整的訓練。這種獎勵模式已經被證明非常有效,並且能夠防止過度理由效應的發生。

4、新媒體用戶常有的消費心理都是什麼?

你可以看看消費者行為學這本書!
根據消費者捲入程度(捲入程度是指消費者購買時的謹慎程度以及在購買過程中願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去收集信息,選擇判斷,有多少人參與購買過程。)和商品差異的組合,主要有4種消費者購買類型:
(1)復雜型購買。發生在消費者初次購買那些捲入程度高、品牌差異大的商品的場合。多數消費者對這類商品知之甚少,但因其價格昂貴,屬於耐用消費品,故購買前的選擇決策非常謹慎,要花費時間大量收集信息,多方位挑選比較。這種購買決策最為復雜。
(2)和諧型購買。發生在消費者購買捲入程度高,但品牌差異較小的商品時。這種購買因不同品牌的商品只要價格在同一檔次內,質量功能差別不大,故不需要收集很多的信息或進行評價,捲入程度高主要因商品價格較高或不經常購買引起。決策重點在買不買,買什麼檔次的,而不在乎買什麼品牌的,且更關心能否得到價格優惠,購買時間和地點是否方便等問題。
(3)多變型購買。發生在品牌差別大,捲入程度低的商品上。消費者經常變換所購商品的品牌,主要是出於嘗試一下新東西的隨意性,避免單調乏味。消費者在這類商品購買前,一般並不主動收集有關信息,只是通過廣告等宣傳媒體被動接受信息,對商品的品評也是發生在購買之後,而且即便對所購買商品的感覺不錯,下次購買時仍可能更換品牌。
(4)習慣型購買。發生在消費者購買捲入程度低,品牌差異小的商品時,是一種多次購買後形成的習慣性反應行為。消費者經常購買某種固定的品牌,並非出於忠誠,而是出於習慣,當貨架上沒有這種商品時,消費者會毫不猶豫地購買另一種看上去十分相似的產品。
顯然對於不同的消費者購買行為類型,企業的機會不同,促銷的重點也不同。同時,企業在設計和導入CIS,尤其是VIS時,必然也要以不同消費者購買行為的類型為基礎,使VIS起到識別企業產品、誘導購買的作用。
學習新媒體的計劃,你直接用這些理念會覺得而無從下手的,我當時在【黑馬程序員上海校區】學新媒體運營的時候,老師講的基本上是這個理念,但是都是根據實際的案例進行講解的,你要是想學的話,可以去多了解了解!看書的話可以讓你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工作當中!

5、80後追求個性,熱衷於對新產品與眾不同的消費,有什麼積極作用

「80後」是「玩轉個性」的一代、渴望「地球是平的」一代、「感性勝過理性」的一代、「吃軟不吃硬」的一代。 80後生活在網路時代,也可以說網路是與80後共同成長的。由此,這一群體對以網路為主的新媒體非常熟悉,依賴性強,熱衷於網上購物;網路既是他們主要的娛樂和信息交流工具,也是最重要、最便捷的資訊來源。還是最精明和最專業的消費平台,大家經常在群里討論消費風向,交流購物和使用心得,利用網路提供的海量信息為購買決策服務;同時他們又是一個相對較為感性的群體,消費模式容易受他人影響,新媒體營銷有利於廣泛傳播商品信息,激發他們的購買行為。80後的消費觀念大膽超前,勇於創新,崇尚新奇特消費,喜歡嘗試新事物,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也很強,對生活中非常規事件興趣盎然,具有渴求體驗的心理;他們已經樹立起自己的理財觀念,消費過程中指向性明確,消費的掌控能力較強,不盲目攀比,不盲目跟風購買,對試用、DIY等體驗性營銷活動頗感興趣,願意結伴去嘗試和體驗消費;他們選擇產品或品牌的准則不是基於「好」或「不好」這一理性認知觀,而是更基於「喜歡」或「不喜歡」的感性情感態度觀,注重消費的過程感受和內心感受,強調使用產品的真切體驗,追求產品或服務與自己情感體驗的一致性,從而被激發購買慾望,刺激消費,引導消費。80後消費者有獨特的思考方式和自我化的價值觀念,有自己的見解和取捨,形成了獨立、自我的個性特點。崇尚個性彰顯、敢於標榜自我、樂於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喜歡購買具有獨特風格和符合自己個性的產品。而且持續不斷地需要新銳的事物裝扮自己,以凸顯與眾不同。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的消費行為表現多是前衛、個性、新潮的。他們對於品牌的認知度較高,注重品牌但不盲目追求名牌,重視品牌與自身個性的契合。其實他們並不排斥國產品牌,只是國產品牌的內外含義往往自相矛盾,讓他們找不到和自己對味的焦點。

6、舉例說明對消費者的心理與行為進行研究有什麼現實意義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越來越多的組織對消費者行為的研究日益加強,消費者行為表現了消費者產品的傾向性和行為導向性,是在市場導向的現代營銷中一項重要的任務。

消費者行為研究是對個人或群體認知、選擇、購買、使用產品或服務來滿足自身需要這一過程的研究。

其中,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做出是對企業產品認同及接受程度最為直接的表現,消費者之所以決定選擇某種產品,是因為他個人認為該產品比其它競爭品牌能給他帶來更大的效用或價值。

影響消費者購買心理的主要因素有:商品本身的因素,宣傳的影響,消費服務因素以及外部環境的影響等。研究消費者心理,對於充分利用市場營銷組合手段,引導消費,擴大銷售,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6)用戶心理對新媒體產品的重要性擴展資料:

任何購買活動總是受著一定的動機所支配,這種來自於消費者內部的動力反應了消費者在生理上、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需要。

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於受群體的引導或壓力,而趨向於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現象。消費者在很多購買決策上,會表現出從眾傾向。比如,購物時喜歡到人多的商店;在品牌選擇時,偏向那些市場佔有率高的品牌;在選擇旅遊點時,偏向熱點城市和熱點線路。

消費者對所需商品的分類能夠對他們獲取商品信息的方式產生影響。例如,他們將商品分為日用品和特殊用品。日用品又細分為水果和廚房用品;特殊用品細分為法國式餐飲食品和野餐用品等。

在購買特殊用品時,如果消費者不是對這類商品特別了解,他們則要更多地受到店內促銷信息的影響,而不是憑記憶和經驗。如果是購買日用品,則情況相反。

7、新媒體有哪些優勢?

1、傳播與更新速度快;
2、信息量大,內容豐富;
3、低成本全球傳播;
4、檢索便捷;
5、多媒體傳播:
6、超文本;
7、互動性。

8、新媒體時代,用戶的閱讀心理是怎樣的?

從書到雜志、報紙,到網站、論壇,再到現在的微信、微博,內容載體發生了巨變,內容傳播出現了新的特點,用戶的閱讀心理也在發生變化,我們只有清楚地知道用戶的閱讀心理,才能更好地為用戶做好內容服務。

新媒體時代,用戶的閱讀心理是怎樣的?6個特點:

我要知道得比別人快

我要知道得比別人多

我要知道點不一樣的

我要讀有用有趣的

我要更高效地閱讀

我要更好的閱讀服務

接下來我們分別展開來講

我要知道得比別人快

無論是王寶強離婚還是霍建華結婚,無論是@毒舌電影被封號還是@咪蒙禁言結束再發推文,所有新聞,用戶都希望自己知道得比別人快,比別人早。為什麼?社交媒體時代,幾乎每個人都希望成為朋友圈裡的消息達人,如果很多大的新聞事件TA都是第一時間發現的,那麼TA就更願意去發朋友圈、發微信群、甚至直接發給朋友,這是他的優越感、滿足感的來源。

反過來說,社交媒體時代可能大家都遭遇過信息滯後的尷尬,比如@毒舌電影被封號之後,某天你突然發現@毒舌電影注冊了新號,然後你興奮地推給朋友,結果朋友淡定地發過來一句:嗯,我前天就關注了。然後附一個蜜汁微笑表情。是不是很尷尬?

知道這一點,你就明白了為什麼很多熱點你發得稍微晚點,閱讀量就會有那麼大差別,因為用戶已經不好意思再發朋友圈了。所以,作為內容提供者,我們每天琢磨的也是如何更快的為用戶做信息服務,我們成就了用戶,用戶才會成就我們。

我要知道的比別人多

接下來整個系列課中,我會經常提到一個詞,卩Lj「一站式解決方案」,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能不能用一篇文章,把一件事情扒透、扒爛,一篇文章做到料足夠多,讓用戶真地覺得「看這一篇就夠了」。

大家平時都會追熱點,你會發現很多熱點事件中,那些轉發量巨大的文章都有這樣的特點,真的把一個事件或人物扒透了,從用戶的角度來說,TA更願意分享那些料更足的文章到朋友圈,而不是分享那些短消息和短新聞,因為用戶分享你的文章,其實是在借你的內容展示自己的逼格。

因此,作為內容提供者,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盡量要提供比別人更多的料,讓內容足夠豐富、有厚度,讓用戶願意轉發、分享。

我要知道點不一樣的

新媒體時代,也正是一個個人崛起的時代,人的表達欲越來越強,而且越來越注重個性化表達,尤其是年輕人,有時候甚至為了跟別人不一樣而不一樣,這也是如今新媒體百花齊放的原因。這幾年,我們經常說的一個詞是「消費升級」,消費升級在我看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從標准化消費到個性化消費,內容產品亦是如此。

當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要注意兩點,一是你能不能挖到大家不知道的事情,二是你能不能提供一種新鮮的觀點或者認知。用戶都喜歡新鮮,不喜歡老生常談。

另外,傳統媒體時代更注重「客觀中立」,但新媒體時代「個性鮮明的主觀表達」更受歡迎,著名的互聯網評論家Keso有一句很著名的話,這句是:少跟我提客觀。

我要讀有用有趣的

新媒體環境下,這個有用一般都是指顯性的有用,或者說叫功利性閱讀。比如《如何起微信爆款標題,這里有10個方法,學會3個你就賺了》這樣文章,天然更受歡迎,你能直接看到有利的、見效快的閱讀預期,而不是說讓你讓新媒體編輯都去讀一下四大名著提高一下文學修養。

再比如@羅輯思維做的知識付費平台「得到」,上面有兩個對比起來很有意思的付費專欄,一個是和菜頭的《槽邊往事》,一個是李笑來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兩個都是得到最早的主推專欄之一,但到今天,@和菜頭的賣了不到3萬份,@李笑來的賣了超過17萬份了,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距,其實你光看專欄的名字就知道個大概了,《通往財富自?之路》,誰不需要呢?這是第一點,有用。

然後是有趣,有趣是指用戶希望你不要像個機器人,乾巴巴的給我堆積理論知識、講道理、陳述事實,你能不能以人格化的形象以吐槽的口吻把嚴肅的知識教給我,你能不能增加一些有趣的案例,配一些有共鳴的配圖、吐槽,你能不能用講故事的手法提供內容等。經濟學的書大家都看不下去吧,但《牛奶可樂經濟學》卻無比暢銷,為什麼?

因為作者用一些生動有趣的案例、場景,把很多有用但無趣的經濟學知識講透了,所以這本書既有用又有趣,因此廣受用戶好評。連傳統的紙質出版物都在追求有用有趣,新媒體更應該如此了。

我要更高效的閱讀

羅振宇老師2016年提出一個概念叫GDT,」國民總時間」。在這個高速運轉的社會,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每個人的時間都越來越寶貴。

因此,誰能幫用戶節省時間誰就能勝出。但是我們能不能像微信教父張小龍所說的一樣「讓用戶用完即走」?當然不能,因為媒體天生就是爭奪用戶時間和注意力的。所以,內容生產者提高用戶效率最好的解決方案,不是讓用戶在你這里停留更短的時間,而是兩個方面:你要麼單位時間提供更多的信息量,你要麼在信息量不變的前提下讓用戶更快地獲取。

我要更好的閱讀服務

用戶越來越挑剔了,用戶越來越難伺候了,為什麼?因為內容這個生意,從十幾年前的供不應求變成如今的供給遠大於需求,從信息匱乏到信息海嘯。供不應求的時候,內容生產者是爺,供大於求的時候,用戶是大爺。你光寫得好還遠遠不夠,你還得讓用戶看得爽、看得舒服。

但其實,提供更好的服務有很多可做,比如更好的排版、更精緻的配圖、更有節奏的推送時間、更好的幫用戶提煉重點亮點、更快地更好的與用戶互動等等。同時也要提醒一點就是,新媒體時代,寫作者從姿態上應該是服務員的心態,讀者用戶就是上帝,千萬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姿態,時代變了,別端著,從前是甲方心態,現在應該是乙方心態。

以上就是新媒體時代用戶閱讀心理的6個特點,總結一下就是:用戶要知道比別人快、比別人多,要個性化表達,要有用有趣的,要高效、要更好的閱讀體驗。

與用戶心理對新媒體產品的重要性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