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年初一燒香有什麼講究?什麼禁忌?
一:燒香的時間和地點
首先就是燒香的時間,我們一般都是在吃了晚飯之前會燒香。而在我們的房間燒3炷香則是代表著平平安安。燒9柱香則是為子孫三代祝福。而燒香的地方不同,也是有著不同寓意的。如果我們在我們的廚房燒香,那寓意保佑我們的廚房不要著火;在家裡的大門口燒香,則表示一切牛鬼蛇神在這里吃飽,以免受到牛鬼蛇神的搗亂,因此,在大年初一,我們老百姓都會在自己家的大門口和廚房燒香。
二:燒香前須洗干凈手
很多人在上香的時候,拿起來就燒,這樣做是不對的。我們在上香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手洗干凈,沒有洗干凈手之前,那是絕對不能用手碰香的。而點著的香我們必須搖晃將其熄滅,千萬不能用嘴去吹來。
三:上香時該怎麼拿香
上香時我們手裡應該怎麼拿香,這也是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一點,最正規的拿香手勢是用我們的大拇指和食指把香拿好,其他的手指要擾起來,然後雙手把香舉起來,也不能太高,要與我們眼睛的眉毛相平就可以了。
四:上香時須注意這幾點
其次,在我們點著香的時候,我們手裡點著香的香頭是不能朝向地面的,應該對著我們的菩薩和財神,這也表示我們對菩薩和財神的尊重。此時我們內心的想法千萬不要說出來,更不能嬉皮笑臉,我們要表情正式,此時我們只需心裡默念自己新年的願望,這樣菩薩和財神就能得知我們內心的願望,如果說出聲來那就不靈了。
五:上完香再行禮
當我們把心中的願望默念完以後,我們必須先上香,再行禮,在這行禮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內心虔誠,心中不能胡思亂想。
2、春節的來歷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 歡度春節
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准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還是合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元日後,開始走親訪友,互送禮品,以慶新年。年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 歡度春節
喜慶氣氛。此時,正值「立春」前後,古時要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鞭牛迎春,祈願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各種社火活動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年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它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著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歷經千百年的積淀,異彩紛呈的春節民俗,已形成底蘊深厚且獨具特色的春節文化。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長,對親情、友情、和諧、美滿的渴求更加強烈,春節等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
不知道你說的這個平台是怎麼不支持春節活動的是沒有集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