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積極利用新媒體宣傳平台

積極利用新媒體宣傳平台

發布時間:2020-12-08 10:28:29

1、如何推進新媒體時代科普宣傳平台建設

一是建設新媒體集群。將新媒體建設納入傳播能力建設總體規劃,依託傳統優勢媒體推進報、台、網融合,加大資本、技術、人才投入,注重品牌支撐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應用,打造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重點新聞網站、手機報等新媒體旗艦,加快形成黨委主導的新媒體骨幹集群。
二是開展正面強勢宣傳。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結合重大會議、重大活動、重大工程等,加強選題策劃,組織開展主題明確、特色鮮明的正面宣傳,做大做強網上正面輿論。
三是把握輿論引導藝術。堅持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相統一,著力做首發、做原創、做深度,注重運用網言網語開展個性化引導,注重系列展現和背景鋪墊,注重多媒體綜合集成、多要素鏈接聚合、多手段融合並用,注重網民現場體驗、互動參與、全過程展現,在信息服務中解疑釋惑,在平等交流中增進共識。
運用新媒體優勢大力宣傳解讀好黨的執政理念和主張,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和「三貼近」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深入研究把握新媒體受眾群的消費特點,不斷提高網路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把新媒體特別是網路打造成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新家園,不斷提高黨傳播先進文化、引領社會前進的水平。既加大新媒體文化產品的組織創作力度,又注重發揮和引導網民的創作積極性,持續推出體現主流價值、彰顯時代精神、適應網民需求的網路文化精品,不斷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精神需求。積極構建網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文化信息服務模式,推進網路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大眾化,保障網民共建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加快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網路化,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推進新媒體與經濟融合發展。順應「三網融合」和「媒介融合」趨勢,推進互聯網從信息傳播和娛樂消費為主向經濟服務領域延伸,加快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產業發展,加快電子商務應用,加快物聯網的研發運用,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使新媒體經濟深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更深層次和更寬領域,提高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加快做大做強網路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數字內容產業和網路文化創意產業,積極搶佔IPTV、網路電視、手機電視、手機報等新興媒體的制高點。

2、如何運用新媒體來增強宣傳效果?

近年來,以網路、移動新媒體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沖擊著人們接觸和選擇傳媒的方式,進而沖擊著主流媒體正面宣傳的生態環境。在社會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基層幹部宣傳如何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提高典型宣傳的實效性,這已成為新聞媒體必須面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要充分利用好新媒體的整合傳播優勢。基層幹部宣傳通過單媒體、單平台、單落點形成不了強大的輿論聲勢,媒介融合和整合宣傳是提高宣傳效果的發展方向。首先要實現多媒體的報道融合,其次典型宣傳在表現形式上也需要不斷推陳出新,同時要熟練應用移動媒體等新型平台。二要重視新媒體的雙向互動功能。媒體需更加重視與網友的互動,傳播正能量,首先要消除宣傳主體與網民的隔閡,善於用平等的眼光和客觀的態度去宣傳基層幹部;其次要把網友變成自我教育的主體。三要注重挖掘提煉幹部典型細節,增強感染力。在新媒體時代,基層幹部的宣傳報道要提升影響力、增強吸引力,就要挖掘展現那些最能打動人的細節,使幹部形象更加豐滿、真實、可信,才能拉近基層幹部和網民的距離。四要注重營造良性輿論生態與宣傳典型雙向推動。加強對基層幹部典型宣傳與加大「正能量」的聚合和傳播是一致的,應重視網友言論,整合網上正能量;重視輿論環境,雙向給力推動典型宣傳。

3、如何更好地運用新媒體開展宣傳工作

近年來,以網路、移動新媒體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沖擊著人們接觸和選擇傳媒的方式,進而沖擊著主流媒體正面宣傳的生態環境。在社會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基層幹部宣傳如何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提高典型宣傳的實效性,這已成為新聞媒體必須面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要充分利用好新媒體的整合傳播優勢。基層幹部宣傳通過單媒體、單平台、單落點形成不了強大的輿論聲勢,媒介融合和整合宣傳是提高宣傳效果的發展方向。首先要實現多媒體的報道融合,其次典型宣傳在表現形式上也需要不斷推陳出新,同時要熟練應用移動媒體等新型平台。二要重視新媒體的雙向互動功能。媒體需更加重視與網友的互動,傳播正能量,首先要消除宣傳主體與網民的隔閡,善於用平等的眼光和客觀的態度去宣傳基層幹部;其次要把網友變成自我教育的主體。三要注重挖掘提煉幹部典型細節,增強感染力。在新媒體時代,基層幹部的宣傳報道要提升影響力、增強吸引力,就要挖掘展現那些最能打動人的細節,使幹部形象更加豐滿、真實、可信,才能拉近基層幹部和網民的距離。四要注重營造良性輿論生態與宣傳典型雙向推動。加強對基層幹部典型宣傳與加大「正能量」的聚合和傳播是一致的,應重視網友言論,整合網上正能量;重視輿論環境,雙向給力推動典型宣傳。

4、如何利用新媒體更好的開展學生引領工作

學生引領工作。。。。這個描述真醉人。。。
1、用新媒體服務好學生。重要事宜公布,充回分利用學校答/學院門戶、QQ群、微信、微博,確保消息送達。
2、用新媒體做好宣傳工作。如果是不論是黨委還是團委啦,宣傳好中央精神。當然還看你組織的能力啦,新媒體也不過是傳播途徑,如何把一些學生們不願意聽的內容包裝好,還是看創意啦,創意這東西,在知道上不好找啊,親。

5、如何發揮新媒體作用做好宣傳思想工作

1、從上到下樹立「必用、敢用、善用」理念。利用新媒體開展宣傳思想工作,需要開放包容的心態,要清醒地意識到新媒體時代社會化傳播模式變化,新的傳播格局給傳統的宣傳思想工作格局帶來沖擊。從領導幹部到普通黨員幹部,都該放下身段,以「必用」的信念、「敢用」的勇氣、「善用」的智慧來應對新媒體的挑戰。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發聲的時代,要鼓勵、支持、引導宣傳思想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由「被動應對」向「主動出擊」轉變,在眾聲喧嘩中發出更有分量的聲音。
2、大膽啟用年輕幹部,用新人管新媒體。我國網民總數中,10—39歲的青少年佔80%以上。據推算,未來3—5年,我國新媒體應用人才缺口60—80萬。要結合宣傳思想工作的實際要求和新媒體特質,大膽啟用一批政治素質過硬、綜合素質高、網路技術全面的年輕幹部,投入到新媒體應用工作中,挖掘、培養具備良好素養的宣傳幹部,提升宣傳思想工作的影響力。對年輕幹部,要給舞台、給資源、給政策、給激勵,打通職業上升通道,凝聚一批年輕化的宣傳思想工作者,使宣傳思想工作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3、遵循新媒體規律。新媒體已經形成一種不同於傳統媒體的話語力量,利用新媒體開展宣傳思想工作,必須遵循新媒體的語言規律和運作規律,主動加強內容策劃,轉變話語體系,培養新的文風和作風。要更用心地踐行「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豐富話語內涵和表達形式,提升綜合傳播能力。要更及時地在新的語境下與網民受眾良性互動,在重大問題面前不失語、不迴避,在主題活動中重參與、重互動,用正能量占據網路空間。
4、構建社會化合作平台,打造「網上統一戰線」。新媒體在大眾傳播領域的滲透率不斷提高。利用新媒體開展宣傳思想工作,要實現跨媒體合作,發揮不同平台的不同作用,在內容、渠道、受眾、效果上實現互補,實現核心價值傳播效益最大化。宣傳思想部門要尊重市場規律,主動建立體制內外各類新媒體資源的對話和交流機制,構建社會化合作大平台。同時,注重挖掘、培養、聯合網路世界中的達人,建立線下定期聯絡機制,通過聯誼會等形式壯大網路隊伍,在重大時政任務、重點輿情引導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不斷豐富宣傳思想工作的力量源泉。
與此同時,提高針對性是宣傳工作應對多元價值觀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宣傳思想工作的對象在年齡、文化程度、性格、職位、環境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別,不能採用「一刀切」的方式。要針對每個人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區分層次性,使宣傳思想工作有序推進。分層思想是針對性工作的延伸。倡導互動性,讓宣傳思想工作在融合中滲透。每項政策的出台都要認真充分聽取職工意見,讓職工樂於接受,進而轉化為職工的自覺行動。核心是通過現場宣傳和黨建活動等載體,暢通信息渠道。加強形勢教育、主題教育,增強時效性,防止紙上談兵、流於形式。在宣傳的方法和時機上必須重視時效性,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並結合日常的教育,做好形勢教育和主題教育的結合。從培育文化的角度,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總之,要注重對形勢和幹部隊伍思想的調查和把握,從以人為本的角度,最大限度發揮現代技術優勢,合理利用各種載體,突出與時俱進的理念和方法,全方位提高宣傳思想工作的創新性。

6、如何發揮新媒體平台優勢進行文化

藉助新媒體平台有效傳播傳統文化。許多新媒體平台自身既是具備通信功能的重要通訊技術平台,同時還是兼具跨媒體傳播功能性和可移動性的媒體平台。通過類似如手機、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渠道傳播傳統文化,是當前出現的一種文化趨勢。第一,數字報刊形式實現「點對點」。手機報作為新興的數字報紙,利用手機的彩信功能,將傳統報刊的權威性與移動媒體的便捷性有效結合,是傳統文化藉助新媒體傳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第二,碎片化的媒介體驗開辟獨特路徑。無論是近年來興起的微信,還是產生巨大影響力的微博,在發送信息的同時推送圖片、音頻、視頻等,都是具備碎片化的文本特質。毫無疑問,這種碎片化的文本已經被廣大受眾所接受,並且與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後,會產生一種獨特效果。比如,元宵、端午、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前後,運營商和相關部門均會通過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內涵及蘊含的民族精神,並形成線上線下的廣泛互動。第三,娛樂化的手段實現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近年來,人們已經開始探索採用游戲、音樂等形式傳播傳統文化。有的游戲注重將傳統文化資源移植入游戲場景畫面和人物形象、道具裝飾等方面,有的游戲甚至直接套用中國古典經典文化中的盤古開天地、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神話故事資源。此外,具有濃郁傳統文化氣息的音樂鈴聲的推送,也為當今中國的城市文化中刮來一陣清新的傳統文化之風。
「微傳播」形式是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的力量之源。「微傳播」堪稱整個新媒體傳播的力量之源,其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微傳播」是指以網帖、博客、手機簡訊、彩信、飛信、QQ、MSN、戶外顯示屏以及後來興起的微博、微信等為媒介的信息傳播方式;狹義的「微傳播」則專指以微博為媒介的信息傳播方式。「微傳播」之「微」,在於使社會上的每一個微小個體都可以自由地發出「微聲音」。這些「微聲音」可以是一段話,可以是一張圖片,也可以是一段音頻或視頻,甚至只是一個表情符號……它們通過手機等「微介質」傳播出去。人們通過按鍵操作、滑鼠點擊等簡單的「微動作」就能完成選擇、評價、投票等功能,從而獲得一種「微體驗」。這種「微體驗」既不同於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也不同於網路媒體的網狀傳播,而是一種裂變傳播。這種傳播形態的傳播速度之迅捷、傳播密度之深密、傳播方式之便利,遠非以往的媒介所能比擬的。這種信息傳播形態所帶來的影響,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尤其是在傳統文化的傳播活動中顯現出強大的威力。
利用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要注意興利避害。對於新媒體的崛起,許多人懷有強烈的憂患感——擔憂對微博、微信的過度熱衷,反而造成個人與現實社會隔離;擔憂微閱讀的流行,造成深度閱讀的缺失;擔憂微電影良莠不齊,傳遞負面價值觀……在憂患者眼中,新媒體的表情上總傳遞著負面情緒。樂觀者每天活在天堂,悲觀者每天活在地獄,他們看待世界的角度迥然不同。如果負面情緒的蔓延,締造出無數的悲觀者,那無疑將是新媒體的最大憂患。於是,許多人開始唱衰新媒體——「微博末日」、「微電影走向末路」、「微閱讀失去青睞」等說法一度甚囂塵上,甚至有極端者將對新媒體的喜好定位為「惡習」,欲除之而後快。其實,如何興利除害,我們應該用一分為二的辯證眼光去看。2011年,大學生劉嘯宇用200元錢拍攝的一段片長僅為6分鍾的「微視頻」——《天堂午餐》,在短短一個月時間里,竟達到了400萬次的網路點擊量。可見,新媒體可以成為傳遞「正能量」的主流渠道。為新媒體解除憂患,我們每個人都應從自身做起,積極傳播「正能量」。生活原本就是細微瑣碎的,新媒體卻可以在細微瑣碎中提煉出無限妙趣。當我們以積極的心態去引導,新媒體就可以傳遞出無限「正能量」,使人們得以「微笑著生活」。
正如狄更斯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新媒體的成熟期還遠沒有到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新媒體運用還將日益壯大,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與之親密接觸。如何在滿足個體自由的同時,規避新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仍是對這個時代的一大考驗。

與積極利用新媒體宣傳平台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