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運用新媒體工具
新媒體只是個媒體,只是媒介不同罷了!媒體是做什麼的?做信息傳播的!
只要能夠正確無誤、方便快捷的傳遞給目標人群就OK了!
正確運營新媒體工具,宣傳思政教育
2、」時代如何有效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體[1]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較之於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信息量大、內容豐富、信息便捷、傳輸成本低廉、交互性強、小眾化(碎化的受眾)、兼容性強等特點。新媒體的出現增多了信息源,對信息的鑒別力、把握力、掌控力的要求也更高。新媒體的出現一方面為新時期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同時也讓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形勢嚴峻的挑戰。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思維方式。新媒體時代使大學生由單純地從電視、授課、書本、報刊雜志獲得信息的方式轉變為自主地從網路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大學生通過手機、平板電腦、電腦等從網路上獲得大量最新的全世界范圍內的信息。如何讓大學生學會甄別網路信息的可靠性、真實性,使大學生客觀地認識事物,不受新媒體輿論的影響,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利用新媒體而不是浪費過多的時間在網路游戲、韓劇、美劇等娛樂項目上,如何利用新媒體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新媒體有助於增強師生間的親近感
大學生的年齡大都為18歲以上,少部分為16、17歲。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的教育皆為「師道尊嚴」的教育,即老師、家長的命令必須服從,不然必有相應的懲罰。因此,剛剛入學的大學生對老師存在懼怕心理,不敢接近老師,認為老師很嚴格、嚴肅、可怕。事實上,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即輔導員和思政老師,都很和藹可親,與學生是亦師亦友的關系。新媒體作為一個交流的平台,它的虛擬性和平等性消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學生之間的隔閡,增強了師生間的親近感。
(二)新媒體的多樣性可以更輕松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能夠迅速地發布具有教師個性化的信息,並且在需要的時間內,通過文字、語言、圖片、影像等方式將教育內容迅速傳遞給學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直接、更便捷、更深入。新媒體不受時空等條件的制約,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效率。[2]目前,大學生應用最多的新媒體為QQ、飛信、微信、人人網等。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可以利用新媒體的平台,比如QQ、微信等,對學生的心理狀態、學習狀態、生活狀態予以指導、幫助。如果發現有問題的學生,可以適當關注,從而進行更深一步的了解,並幫助其解決問題。
(三)新媒體的開放性帶來的負面影響
由於新媒體是開放性的,對於信仰迷茫、價值取向扭曲、責任感缺乏的學生影響頗大。比如,前段時間比較熱門的網路推手「秦火火」的被捕事件。「秦火火」原名秦志暉,於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間,使用「淮上秦火火」、「炎黃秦火火」、「東土秦火火」等新浪微博賬戶捏造損害楊瀾、張海迪、羅援等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引發大量網民轉發和負面評論。此次事件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因此,需要引導在校大學生注意網路的開放性帶來的負面影響。不能因為網上有報道即認為是真實的,需要用自己的頭腦來分析、思考事件的真實性,避免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危害社會秩序。讓學生了解到發布虛假信息是同樣要追究刑事責任、受到法律制裁的。因此,及時地通過新媒體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才能使他們掌握理論武器,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媒體批判能力。[3]
可見,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有利有弊。「90後」大學生更多來自優越的家庭背景,吃過苦的父母不願再讓孩子受苦,因此,「90後」學生個性凸顯,叛逆性較突出。針對這個時期的學生,我們應當允許他們在網路上適當地宣洩,藉此放鬆緊張的神經,釋放日常的學習壓力、生活壓力。同時,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對這些學生進行一定的疏導,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不受金錢主義、享樂主義的影響。
3、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怎樣的影響
摘要:本文首先對新媒體做了概述。通過閱讀大量文獻,對新媒體的概念進行界定。以新媒體為研究對象,從積極和消極方面分析新媒體對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針對新媒體環境對於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消極影響,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教育對策的研究。
關鍵詞:新媒體;影響;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035(2013)05-0000-01
一、新媒體的概述
「新媒體」是個相對概念,「1967年出現在美國 P.戈爾德馬克(美國 CBS 技術所所長、NTEC 電視制式的發明者)的一份關於開發 EVR 商品的計劃中」。新媒體以其獨到的方式迅速發展,廣泛深遠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以及人們的思維觀念。對於年輕具有活力,喜歡接受新鮮事物的大學生而言,更逐漸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接收信息、表達情感、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
新媒體的界定,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
本文認為,新媒體新媒體是一個相對概念,首先,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從傳播方式、涉及范圍和時間效率上的區別,正如熊澄宇教授所言:「早年出現的廣播相對於報紙來說是一種新媒體,而後來的電視相對於廣播來說是新媒體,直到如今的網路相對電視又是新的媒體。」其次,新媒體是一個發展的概念,新媒體的概念不是固定不變,而是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不斷變化的具有時代性的概念。
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新媒體的發展對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既有機遇又有挑戰。那麼到底新媒體對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什麼樣的影響?到底如何認識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是我們需要認真探討的話題。
1.創新了教育手段和方式。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新媒體絡實現了信息的雙向交流,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轉變,通過網路教學,學生可以多方的發表言論,一改傳統指令式、灌輸式的教育模式。實現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關系。
中國社科院近幾年的調查數據顯示,電子郵件、QQ、MSN 的使用率分別為 80.2%、73.0%和 37.4%,城市人群使用手機進行私人目的的通話和文字簡訊分別為手機持有者的 90.3%和 90.9%,上海大學生中大約有 77.6%的人認為,「如果離開大眾傳媒已經無法正常生活。」可見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不可或缺的生活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2.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在科技和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今時代,新媒體以其強大的搜索引擎、豐富的虛擬社區、多樣化的聊天工具,提供了單向、雙向,甚至多向的交流渠道,無論對於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更加快捷的獲取所需信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新媒體將文字、圖片與聲、光、電完美的結合,形成了更加容易讓受教育者接受的視聽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內容更加形象、逼真,吸引力更強、感染力更大,大學生能夠更加深刻、更加自願的接受,從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增加了高校對大學生的引導和教學難度。
在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思想的侵蝕下,新媒體中充斥著色情文化以及由此引發的暴力文化。大學生沉溺於這些不健康的落後的腐朽的文化中,滋生心理疾病,導致人性泯滅,喪失自控。這種趨勢瓦解著教育主渠道的權威性,毀掉我們構建的真善美標准,使得價值觀正處於構建中的大學生道德受到嚴重沖擊,甚至自我迷失。
新媒體環境下,由於信息資源的豐富多樣,大學生瀏覽信息應接不暇,越來越呈現出「走馬觀花」的狀態,無法深入閱讀,無法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信息的海量使大學生的思想受到多樣信息的綜合控制,今天是這個想法,明天或許就是另一個目標。使得大學生的認知變得模糊、鬆散和不穩定。瀏覽的習慣使思維前淡化並且受到信息的限制,而很難形成新的創新。加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教育教學及管理過程變得復雜、多變。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使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化。
充分發揮校園網的作用,當今校園網是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的點擊率都非常高,很多社會思潮、突發事件、師生輿論、都會通過校園網傳播開來。高校可以通過豐富校園網路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如建立紅色網站、開設心理咨詢、設立教師在線等方式。
重視手機媒體的作用。可以通過手機短息、彩信、手機報的形式,傳播我國的主流文化,如兩會精神、道德風尚、民族文化等豐富手機媒體的內容,長此以往,大學生耳濡目染逐漸形成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價值觀。
2.加強校園新媒體監制。
隨時隨地的對網路進行監控。對校園機房實施實名制電子卡識別方式,對學生電腦實行IP地址登記記錄方式,監管、防控不良信息的傳播和接收。
實施行政措施和法律措施相結合。對於大學生在網上發布不堪的言論、宣洩的不滿情緒等行為,高校在做心理疏導,批評教育的同時,針對那些違反國家利益和法律的言行,應當採取法律措施予以制裁。
四、結論
基於數字化技術的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豐富了資源,創新了教育手段,擴展了教育空間,增強了教育的實效性。但是作為新事物的新媒體也具有其兩面性。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挑戰。高校採取各種手段避免不健康信息對大學生的侵蝕,為大學生提供可靠的信息資源,規范大學生信息傳播行為,具有重要現實研究意義。
參考文獻:望採納
4、如何搭建學習平台加強和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略工程。我們黨歷來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論研究、課程設置、隊伍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績。近年來,以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為依託的新媒體迅速發展,在改變大學生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的同時,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從機遇方面看,新媒體海量、快速、交互、生動等特點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載體、新平台,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有效利用就能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從挑戰方面看,新媒體虛擬、開放、難以掌握和監控等特點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許多新矛盾、新問題,迫切要求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廣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全面把握新媒體的特性,趨利避害、發揮優勢,利用新媒體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依託新媒體搭建平台,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間。利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多優勢,比如,新媒體功能強大、應用廣泛,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容量無限的新陣地;信息傳播方式多樣生動,符合大學生希望平等交流的心理特徵和接受習慣,有利於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在堅持課堂教育、主題活動、社會實踐、志願服務等傳統方式的基礎上,把新媒體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論壇、博客、微博和專業網站等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間。
通過新媒體加強互動,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較強的單向性特徵,而新媒體條件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雙向、交互、開放的。這有利於發揮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特別是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但是,由於新媒體尤其是互聯網上的信息內容繁多而蕪雜,也由於大學生存在一定的獵奇心理、判斷力不夠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受到一定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盡可能地通過新媒體與大學生加強互動,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認真做好相應的引導工作。一方面,可以利用論壇、博客、微博等進行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溝通交流,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和思想困惑,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學生的心坎上;另一方面,建設和完善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豐富其內容、改進其形式,為大學生提供互動平台。學校各部門則應加強協調、形成合力,建立必要的信息監督機制,倡導健康文明上網,營造良好網路環境。
利用新媒體開展學習,提高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不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新形勢新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應不斷提高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確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確方向;又應不斷提高媒介素養和運用新媒體的能力,確保有效利用新媒體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兩課」教學中,應積極發掘網路資源,隨時更新教育素材,並善於利用圖片、動畫等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充實、形式更生動。在日常管理中,應注重利用新媒體開展相關調研和測評,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狀況、精神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貼近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取得更好效果。
5、如何利用自媒體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成為當今信息社會的一個重要傳播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新媒體,不僅可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內容,而且提高了大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然而新媒體的引入仍處於初步階段,利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徑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