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紙媒向新媒體轉型

紙媒向新媒體轉型

發布時間:2020-12-07 09:05:10

1、新媒體和紙媒是對立的嗎

不能說是對立的的關系吧,可以說是相互補充和競爭的關系。比如說可以在紙媒上添加二維碼圖片,與新媒體相結合。而新媒體相較於紙媒而言,運用一定的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等,向用戶展示出一種新的信息展現形態,加強了用戶體驗,更多元立體化。所以說也不能說純對立的關系。

2、全媒體時代,傳統紙媒如何走融合轉型之路

 媒體融合發展的策略
面對新的形勢,傳統媒體的從業者在感到危機與緊迫性的同時,更要考慮在當前這個大背景下,如何積極勇敢地進行轉型,融合發展。
1.解放思想,打開新思維。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傳統媒體對新媒體不應該逃避或焦慮,而應懷著滿腔熱情去探索、互動。要敞開胸懷,擁抱新技術,打開新思維;要轉變觀念,創新驅動,以創新思路堅守輿論陣地;要拓寬思路,拋棄傳統的包袱,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實現良性互動、相得益彰。
2.提升素養,適應新要求。人是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核心要素。媒體的融合發展對每一名媒體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素養,更是傳統媒體人轉型融合中所應具備的重要素質。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對內容的要求標准非但沒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幾百字或者幾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幾十個字甚至是標題式的導語吸引著受眾的眼球,閱讀、收看的主動權幾乎完全掌握在了受眾手中。這就要求媒體人的媒介素養更加全面,不僅要有非常扎實的文字功底,還要有熟練的圖片軟體使用能力、視頻編輯能力以及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圖表製作能力,要有對新媒體信息的獲取、解讀、運用能力等。
在當前媒體環境演變的情況下,負責統籌協調的媒體負責人也要具備更加全面的素質和能力:要能夠洞察傳媒大勢,要勇於決斷和承擔風險,要善於用人,融合是沒有經驗可循的試驗和嘗試,這就要求媒體的領導層知人善任,用智慧來用人管人。
3.內容為王,進軍新媒體。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內容為王」依然是媒體價值創造的原點,是媒體取勝的法寶。一個不生產內容,只做內容聚合、分發的APP——「今日頭條」卻能融資1億美元,估值5億美元,盡管這引起了關注和思考,但其5億美元的估值證明了內容的價值。
傳統媒體要加強解釋性報道和深度報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這些報道在新媒體平台上的首發率和發布率,取得新媒體輿論場的主動權。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權威性,積極引導公眾輿論,凝聚社會力量,加大主流價值觀新聞內容的覆蓋規模。
4.推進融合,運用新技術。信息時代,技術發展的引領作用毋庸置疑。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即是因為有先進技術體系的支撐。媒體要實現智能匹配、融合發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種先進技術手段,創新傳播形式。
要運用新技術實現業務流程再造,構建全媒體化的業務流程。把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與新媒體信息發布的速度和廣度優勢相結合,通過流程重組,實現內容信息的統一採集、加工、編輯,綜合運用圖文、圖表、動漫、音視頻等各種形式,實現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視、從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融合,滿足多終端傳播和多種體驗的信息獲取需求。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媒體應對挑戰、提升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面對融合新趨勢,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進一步創新理念、創新手段和方法,努力在媒體融合發展之路上走穩走快走好。

3、傳統媒體為什麼轉型

傳統媒體正日益成為一個進口窄、出口寬的倒置的「人才漏斗」。高校新聞專業畢業生僅約1/3進入媒體,媒體中的成熟記者,不少人一過35歲便忙著轉崗改行。
一方面,新媒體的沖擊,逐漸松動著傳統媒體行業的經濟基礎。「胡舒立以前說媒體能提供一個清貧的中產生活水平,但是現在連這一點都不能滿足了。」前後供職過《羊城晚報》、中新社、《財經》雜志、財新網、騰訊網、《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的前傳統媒體人王以超如是說,「我不是物質的人,但在媒體呆著,越來越能感受到新記者的無奈感,這個也是影響很多傳統媒體人才去新媒體的原因。」在陳永洲被抓事件之後,在媒體堅守了十幾年的羅昌平從來沒有這么悲觀過:「經濟上和職業上的榮譽兩方面的激勵都沒有,那為什麼還要做這行?所以有一些媒體人寧願改行去企業做宣傳、公關等。
另一方面,日趨板結的社會生態和更加收緊的政治輿論空間,使得傳統媒體行業更顯頹勢,對新聞采編人員的擠出效應持續不減。比如,羅昌平就被認為是赴德國領取「透明國際」為表彰其微博舉報劉鐵男而頒發的年度國際清廉獎之後,才從《財經》副主編的職位遭到解職的。在感受著言論空間收緊的政治高壓的同時,王克勤、孫春龍、羅昌平這些調查記者都發現,體制愈加板結化,媒體的報道已經很難能像早期那樣影響到公共政策了。前調查記者孫春龍和王克勤,先後轉型為公益人士,以另一種路徑實現他們所追求的公共利益。他們認為做公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為了彌補在中國做輿論監督、調查報道面對的無限尷尬與無奈。」
「很多記者覺得沒有了職業成就感、榮譽感,還做著這樣一份有風險、吃力不討好、收入又比較低的工作,就會選擇放棄」,王克勤一語道出了眾多轉崗發展的傳統媒體人心聲。
互聯網造就自媒體英雄崛起之勢
基於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新媒體之所以對傳統媒體行業能產生革命性的影響,根本上是因為互聯網具有傳統媒體無可比擬的功能本質。關於互聯網的本質或本質屬性是什麼,業界與學界皆有聲稱。馬化騰認為互聯網的本質就是促進信息溝通,使得信息交流和獲取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張朝陽認為,互聯網的本質就是信息的加工聚合,最終實現公眾對於事件無限接近真實的了解。而在馬雲看來,「互聯網的本質就是分享。唯有分享才可能把資源都聚攏在一起,而唯有資源聚攏在一起,才可能降低溝通和交易的成本,世界在這個意義上被碾成了一塊扁平的大餅,而以往依靠信息不對稱而構築起來的產業鏈便會被徹底地打破。」也有學者稱:「共享性、實時性、互動性、虛擬性、服務這幾個方面的綜合構成了互聯網的本質屬性。」而筆者認為,互聯網的功能本質在於無限「連接」與深度「聯結」。
「傳播的本質是寓於傳播關系的建構和傳播主體的互動之中的, 傳播是社會關系的整合······傳播是通過一種被傳播的內容來反映或說明一種關系的。」青年學者麥尚文認為,「關系」直接打通了傳媒生產鏈條的全部環節,成為資源開發、新聞生產、產品延伸、渠道拓展、品牌經營及社會互動等領域不可或缺的結構性因素。世界的「關系」要通過運用信息或象徵符號的傳播將兩點「連接」起來而達成。若從「關系」角度來審視互聯網傳播,我們會發現互聯網的功能本質,在於通過打通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之間的「連接」,從而無限構建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之間的「關系」。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認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可以認識世界上任何一個陌生人。六度分隔理論說明了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普遍存在的「弱紐帶」關系,通過這一「弱紐帶」關系,任何兩個人都可以被「連接」起來。基於「六度分隔」的原理,Web2.0平台上的社交媒體理論上可以讓用戶與任何人發生「關聯」。而互聯網的「開放」、「共享」、「平等」、「互動」、「虛擬」等特性,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可以突破時空、階層、性別等一切差異化因素而無限達成。人和物之間無限「連接」的無限打通,被諸如淘寶網等電子商務平台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以往在實體店才能完成商品的品鑒、篩選、議價與購買過程。物和物之間的無限「連接」則被看成是未來互聯網(Internet 3.0)——物聯網的全新使命。「如果用一句話來定義互聯網的未來,就是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永遠在線、隨時互動。」
正因為「連接」、「關系」的無限建構,才有馬化騰所謂的「促進信息溝通」,才有張朝陽所謂的「信息的加工聚合」,也才有馬雲所謂的「資源聚攏在一起」和「世界在這個意義上被碾成了一塊扁平的大餅」。在打通「連接」、構建「關系」方面,傳統的報刊書籍、廣播電視等媒介囿於傳播技術的限制,其與受眾和客戶的「連接」永遠也無法做到無遠弗屆、無時不刻地無處不在,而只能是限時、遲滯、局域的「連接」。比如,傳統紙媒的「資源開發、新聞生產、產品延伸、渠道拓展、品牌經營及社會互動」,總會由於發行網路有限、生產流程復雜、傳播方式遲滯、互動渠道狹窄而劣勢盡顯。
拋開打通「連接」、構建「關系」的廣度與時效方面的差異,同樣是基於傳播關系而構建起一切媒介活動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連接」的強度和「關系」的深度方面更存在雲泥之別。為應對互聯網大潮,互聯網化變革、全媒體轉型等都被傳統媒體中的領軍成員拿來作為迎戰新媒體的強生之策,但鮮有成功者。究其原因,根本上還是因為傳統媒體試圖通過互聯網化而與更廣受眾建立起來的實時「連接」,只是軟「連接」和弱「關系」。社交網站等新媒體不但與受眾建立起無限「連接」,而且還通過「用戶至上」與用戶以及讓用戶之間建立了強「關系」和深「連接」——「聯結」。
在新興的網路平台,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雖然平台本身沒有製作什麼具體的內容和產品,但它們的用戶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網站與用戶建立的是一種關系,創建的是一種聯結度(Engagement )。西方學界和業界人士早就提出了「聯結度」這個概念,認為是新媒體與舊媒體相互區別的關鍵性衡量尺度。是「聯結」不是「連接」,「聯結」是一種互動的關系,不只是「注意到」、「接觸到」,這正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重要區別所在。「連接」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是,「連接:1.(事物)互相銜接:~不斷的山嶺。2.使連接:這片新區把城市和鄉村~起來。」顯然,「連接」具有「聯系、串連在一起相銜接」的意思。而《現代漢語詞典》對「聯結」的釋義是:「聯結:結合(在一起):共同的理想和愛好把他們~在一起。」雖然「聯結」也有「銜接」的意思,但它與「連接」不同,「聯結」具有「聯系銜接成一個整體」的意味,而「連接」則沒有這種意思。就結合程度而言,「聯結」表示的結合程度要比「連接」緊密得多。[h]傳統媒體與受眾構建「關系」,只是將信息送達,且這種「連接」往往是單向的、遲滯的,在媒介平台內外構建與受眾群體互動的社區和渠道少之又少。而新媒體在用直擊人性的種種應用產品牢牢地與其用戶發生「聯結」的同時,用戶與用戶之間還基於血緣、地緣、學緣、業緣等社會關系和共同的興趣愛好而搭建起各種強「關系」和深「聯結」。
互聯網與新媒體的勃興,充分證明了媒介即「關系」、傳播即「連接」。而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對固有傳媒格局的撬動則充分顯示,誰能夠先在「連接」和「關系」無限建構的基礎上,再通過產品的開發和內容的服務與用戶以及讓用戶之間建立起深度「聯結」,誰就能完成新媒時代的英雄崛起。
互聯網實現「自由人的自由聯合」
通過打通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之間的「連接」,互聯網已將整個世界拉平。在極客時代,只要擁有滿足用戶需求的內容、產品或服務,被拉平世界裡的每個人都可以崛起一座屬於自己的高峰。互聯網使個體對傳統組織的依賴度逐漸降低正在使個體獲得充分解放,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成為可能。淘寶網使由大學生、家庭主婦、城市無業者、農民組成的小賣家獲得了自由,他們不需要交房租、不需要工商注冊、不需要看老闆臉色,就能自己給自己打工養活自己;起點中文網使寫手獲得了自由,它一舉解決了讀者的匯聚、發行的渠道以及付費的方式三個問題,使寫手們不再需要依附於某個書刊、某個出版社,而擺脫拿微薄工資、過清貧生活的命運······不再需要組織的力量,個體可以依憑自己的能力特長與其他個體隨時聚合,自由協作。通過打通人與人之間的無限「連接」,互聯網正實現馬克思曾經所預言的「自由人的自由聯合」。
《羅輯思維》主講人羅振宇就認為,人類正在從工業化時代進入互聯網時代。新的時代將徹底改變人類協作的方式,使組織逐漸瓦解、消融,而個體生命的自由價值得到充分釋放。未來將屬於基於用戶體驗的「手藝人」經濟。 他倡導一種「U盤化生存」的生存狀態:個人不依附於任何組織,基於興趣,打磨專能,與其他人進行自由協作,在市場中找到個人定價,即「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
對於轉型發展的傳統媒體人來說,互聯網使其打通與海量受眾之間的無限「連接」、構建起深度「聯結」的互動社區、完成與其粉絲群體的「自由人的自由聯合」變成現實。對傳統媒體衰變的擠出效應早有預判的轉型先鋒,自覺或不自覺地跟隨了這股傳統媒體大而衰、自媒體小而美的發展趨勢。不少具有專業關注領域和知識技能特長的傳統媒體人,獨立或者小團隊合作開辦及運營自媒體,關注細分的垂直領域,進行符合特定群體需求的內容生產和產品開發,並逐步開發出靈活的營銷模式,實現自己的商業價值。
移動互聯網營銷開創自媒體生存之能
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智能手機與終端的普及,實現了各種人際網路、巨量傳播節點的互聯互通,人際溝通和社會協同呈現出一種無遠弗屆、無事不能的可能。這種巨大的可能性對於社會的意義就在於:原本散落在每個角落每個人身上閑置的時間、閑置的智能以及潛在的消費需求等資源,在全人際、全天候、全鏈條上被充分地開發、調用和激活。
在移動互聯網的媒介接觸環境下,人們在各種場合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刷微博、逛淘寶、玩微信,轉發、評價、置頂、加精,或參與某人發起的新聞眾籌寫作,或用快捷的支付手段為被激活的消費需求埋單,或讀到偶像的一篇好文章而激動和感佩得主動向其支付寶轉款、參與打賞······通過打造自媒體人的「魅力人格體」、形成自己的粉絲社群,這些被調動起來的閑置時間、閑置智識和潛在需求,為自媒體人構建起一張巨大而活躍的內容傳播網、任務接力網、口碑傳遞網和支付結算網。自媒體人便依託近乎零成本的傳播渠道、近乎零費用的營銷方式而實現著獨立生存的可能。

4、紙媒體會江河日下嗎

傳統紙媒江河日下 新媒體異軍突起
2007年,比爾·蓋茨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曾下過這樣的論斷:隨著在線視頻產品的日益發展,互聯網將在5年內「顛覆」電視的地位。
不可否認,隨著網路技術和寬頻技術的發展,網路媒體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信息傳播模式,大有取代傳統媒體的勢頭,而傳統的媒介也通過網路得到了新的發展,全媒體融合已是大勢所趨。
在發達國家,網路媒體等新媒體是蓬勃向上的朝陽產業,而報紙則已經成為日落西山的夕陽產業,已經處於快速下滑的通道。在我國,尤其是在中心大城市,這種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2011年,中國報業廣告市場經歷了高開低走、先喜後憂的過程。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傳統媒體廣告市場增長12.9%,報紙廣告增長11.2%。與2010年相比,傳統媒體廣告市場增長基本持平,而報紙廣告增長率卻下降了7.7個百分點。2011年,報紙廣告經營額達487.3億元,比上年增長11.0%,低於上年同期的18.5%,也低於整體廣告市場的增長率,但高於GDP的增長。
前瞻產業研究院新媒體行業研究員羅娟認為,新媒體已經對我國的傳統媒體造成實質性沖擊,新媒體的利潤總額和利潤率遠遠高於報紙,新媒體也在不斷蠶食著報紙媒體的讀者市場並分流其人才,隨著報紙、雜志發行量的逐步下降,我國的傳統紙質媒體終將衰亡。
而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我國傳統出版業走向數字化已成紙媒生存和發展的方向,傳統紙媒也逐漸向數字報紙轉型。2010年,我國數字報紙行業繼續維持快速發展,實現產值4.3億元,同比增長35%以上,數字報紙的市場增速逐年趨於穩定。
隨著新技術尤其是3G技術的商用化,信息業和傳媒業的融合速度大大加快,新媒體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尤其是當前在國家大力鼓勵和支持三網融合的政策大背景下,一方面傳媒業和信息產業開始深度融合,帶來新的信息服務藍海,另一方面,基於網路技術等新技術的移動互聯網能夠把以前的非用戶和潛在用戶轉化為實際用戶,有著巨大的潛力和發展前景。
目前,我國新媒體產業主要模式包括新聞網站、視頻分享網站、搜索引擎、網路游戲、即時通訊、網路社區(SNS)、博客和微博、郵件列表、數字音樂等。龐大的互聯網用戶,成為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市場根基。
據CNNIC發布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39.9%,其中手機網民3.88億人,占整體網民比例的72.12%,首次超越電腦用戶,成為了我國網民的第一大上網終端。
龐大的互聯網用戶造就了龐大的網路經濟,同時也為新媒體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市場基礎。2011年,中國網路經濟市場規模達2452.6億元,同比增長62.1%。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網路經濟規模總額高達847.1億元,環比下降了2.5%,同比下降了68.5%,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網路經濟增速達到68.5%,雖然較上季度下降17%,仍遠超國內GDP增速的14.9%,網路經濟保持快速的發展勢頭。
以網路為代表的新興媒體興起並逐步吞食傳統媒體的市場份額表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競爭中走向融合是必然的,且不僅是新舊媒體之間、跨媒體之間的融合,也是當前媒體生態環境重要的組成部分。新媒體信息資源豐富、實效快捷自由、高度參與互動的優越性,也代表了傳媒業全面融合發展的主流方向,因此,全媒體也是大勢所趨。
「全媒體」是在具備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各種媒體表現手段基礎之上進行不同媒介形態(紙媒、電視媒體、廣播媒體、網路媒體、手機媒體等)之間的融合,產生質變後形成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全媒體通過提供多種方式和多種層次的各種傳播形態來滿足受眾的細分需求,使得受眾獲得更及時、更多角度、更多聽覺和視覺滿足的媒體體驗。
前瞻產業研究院新媒體行業研究員羅娟指出,未來在全媒體的發展和管理方面,我國應做到在戰略上積極扶持,提高全媒體發展速度、廣度和深度;在產業上開放雙向進入渠道,開放和解放生產力;在管理上提倡靈活務實,鼓勵世界級媒體誕生;在理念上以疏為主,減少封堵,靠內容留住人,切實推動我國新媒體產業的崛起

5、面對新媒體沖擊紙媒如何謀求出路

原則

傳統平面媒體向新媒體轉型的根本問題,並不在於是否開通了互聯網和手機版的報紙或者雜志,而在於如何通過新的技術平台和新的傳播方式去滿足更多受眾的願望及需求,將體現報紙價值的基礎——讀者請回來,將報紙賴以生存的廣告商吸引回來,將我們所生產的文化產品——報紙,以最有效的營銷手段、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更多地銷售出去。這就絕不是簡單的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平移,而是要創造一種嶄新的、立體的跨媒體營銷方式和經營方式。所以,發展紙質媒體所採取的一切措施,都必須要符合以下幾個原則,方能有效的促進媒體發展:在更大范圍內吸引更多的讀者;能更好地提升廣告的價值,吸引廣告商;實現報紙向跨地區、跨媒體的發展目標;進行多媒體的整合營銷,提升媒體的品牌影響力。

與紙媒向新媒體轉型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