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交媒體對美國大選有哪些影響?
Facebook針對所有年滿18周歲的美國公民推出一個紅白藍三色選舉通知按鈕。盡管這種動員投票舉動看似與政治無關,但實際上Facebook是一款強大的政治工具。
社交媒體如潮水般的互動到底能為競選結果帶來怎樣的實質影響?
Facebook如果要影響美國總統大選投票,至少有5種方式。而這僅僅是其Facebook.com社交媒體平台。由於該平台在全球擁有大約10億活躍用戶,其中包括72%的美國成年人,如果採用這5種方法,它們會對美國的選舉造成顯著的影響。
Facebook的注冊用戶本身就存在年齡、職業、學歷和收入上的偏向。比如根據此前的數據,Facebook普及率最高的群體是18-24這個年齡段,因而這個年齡階段的用戶偏好將大大影響Facebook整體數據所反映出來的偏好。
Facebook這兩項舉措的本意是讓更多的人參與選舉,但這些舉措引發了對背後潛在的政治效應的批評。這是否會吸引更多民主黨人士,而非共和黨人士參與投票,從而影響選舉的平衡?這種潛在的力量是否會作為公司廣告目標的一部分而外包出去?我們是否進入了社交網路運動的新時代?
Facebook表示他們的立場只是希望吸引更多人參與投票選舉。「我們的態度是中立的,」一名Facebook發言人這樣說道。「雖然我們鼓勵任何候選者、群體和投票者使用我們的平台參與投票選舉,但我們作為一個公司並沒有利用自己的產品影響人們的投票行為。」擴音器按鈕出現在自2008年起的美國大選,以及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亞等全國大選。多虧已經修補好之前一個無法預測的演算法,今年Facebook首次確保這一活動將傳達給社交網路里每一名18歲以上的美國公民。
Facebook在新聞摘要中進行的實驗則更加敏感,該公司曾因在2012年的一次用戶心理測試實驗里改變用戶反饋而遭致大量批評,這次爭議導致公司最終補充了新的研究指導原則。但公司表示2012年的那次試驗與新的指導原則是一致的,原計劃在2012年晚些時候推出,但Facebook強調它只會展示一般的新聞內容,而不會添加任何黨派消息。
另外,社交媒體上用戶的活躍程度也不同,但在投票權利上每個人都是相同的。一個支持希拉里的中產階級可能因為忙碌而不會在Facebook上發布太多的政治觀點,但是他仍然和那些成天轉發特朗普驚世駭俗言論的大學生們一樣有一票的發言權。
2、你是如何看待美國大選的
美國總統選舉制度的探析
摘要:美國總統選舉制度在實踐中會產生非民主的後果,歷來引人爭論。理解美國總統選舉制度的關鍵在於理解其與民主的真實關系。本文從民主的視角出發,剖析了美國總統選舉制度分析美國總統選舉制度所產生非民主後果和其內在的民主實質,解釋了民主性與非民主結果兩者統一共存的原因。
關鍵詞:美國總統選舉 民主與非民主 聯邦政治
歷來研究美國政治制度史的著作在談及美國總統選舉制度時,都指出美國總統選舉制度會導致總統選舉的種種非民主後果產生:不能准確反應民意、出現不公正的選舉結果、破壞了人民的平等投票權。這是由於美國總統選舉中採用「選舉人團制」、「相對多數票當選制」和「贏著全得制」所致。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一民主典範自居的美國會設計一種在實踐中可能導致非民主後果的總統選舉制度,並長期存在而不加以更正?針對這一問題,大部分的學者並沒有進行詳細而深刻的思考和論述,往往一筆帶過,或僅從美國政治制度創制的歷史傳統中回答。這是不完全的,要回答這一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准確理解美國總統選舉制度與民主的關系。
一、 美國總統選舉制度的沿革
1787年,來自北美十二個州的代表齊聚費城參加制憲會議,這些剛剛從獨立運動中獲得自由的代表們,決議以憲法的形式將維護國家秩序的重任給予合眾國總統及其任命的政府官員。但是如何選舉合眾國的最高領導人卻仍是一個問題:在制憲會議上有些代表傾向由國會任命總統,他們主要的理由是總統的職責正是執行國會所通過的法律,依據國會的意志所選舉出的總統,可以確保法律忠實地被執行;但有部分代表卻贊成總統應該由人民普選的方式產生。激烈的交鋒考驗著憲法制定者們的智慧。 最終代表們經過激烈的討論和妥協決定,由於美國幅員遼闊,實行直接選舉實際上有困難,同時為了防止政客向選民騙取選票,所以先由各州選舉出總統選舉人,再由這些選舉人組成選舉人團選舉出合眾國總統。而後這一制度被載入《美利堅合眾國憲法》:行政權屬於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總統任期為四年,副總統任期亦為四年。總統與副總統選舉辦法如下:各州應依照其州議會所定之方式任命若干選舉人,其人數與該州於國會所得擁有參議員及眾議員席次之總數相同。根據美國憲法規定,參議院的100個席位各州均分,每州2個席位;眾議院的435個席位按各州人口比例確定,所以人口較多的州所產生的選舉人數也就多。聯邦政府所在的華盛頓特區雖沒有國會議員,
3、這次美國大選涌現出哪些新特點?
新千年以來美國總統大選報道分析 呈現五個特點
競選報道的基本原則:平衡
美國新聞媒體對大選報道的基本原則是:採取完全中立的立場。例如,支持布希和克里兩位總統候選人的報道篇幅和字數完全相同,力求不偏不倚,兩方面都不得罪。美國媒體在大選中保持中立立場,一是美國媒體在歷史上有強調客觀、公正的傳統,力求准確地向受眾報道事實;二是為了減少麻煩和來自外界的壓力,乃不得已而為之。
CNN邀請專家分析選情或發表評論時,總是安排兩方面的支持者同時出現。美國媒體大都設有「職業道德編輯」,所有節目或文章都要經過他們審閱,以杜絕明顯的政治傾向,保持中立。2004年大選期間,《紐約時報》發表「挺克」社論,很快遭到政府的壓力,兩天後該報刊登了布希訪問華盛頓一個教會的新聞,並配發布希與主教握手言歡的大幅照片,以保持報道的總體平衡。
競選報道的發展趨勢:網路化
新千年以來,網路傳播已被普遍應用於美國大選中,網路傳播的優勢與政治選舉宣傳的需要相融合,成為候選人進行信息傳播、募集捐款以及與選民互動的重要平台。
2004年博客躋身大選報道的舞台,及時發布和隨時更新選舉信息。對於總統候選人來說,這意味著網站在實現競選信息傳播這一功能時,漸漸超越了過往簡單的信息羅列模式,承擔起候選人網路「新聞發言人」角色;對於受眾來說,博客以虛擬模式構築了一種基於網路的「新型民主」,輔助受眾了解大選新聞、獲得觀點。
一些大型網站在發布大選新聞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伴隨著2008年總統大選臨近,YouTube已成為選民和候選人互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政治平台,政客們甚至對該網站充滿了敬畏。政治運動網站Politics Online的創始人菲利浦·諾布爾說:「過去候選人在選戰運動中對創新技術的運用非常有限,而此次選舉中卻發生了巨大變化,科技已成為造勢宣傳最基本的平台,幾乎每一次運動從頭到尾都有YouTube的參與。」在本屆總統大選中,從黨內提名到調查投票、籌劃路演內容及發表聲明、宣傳冊子,大多數候選人都充分利用YouTube。網民的熱情毫不遜於候選人,他們上傳的內容豐富多彩,有為CNN、YouTube選舉辯論提供的問題;也有女性選民歌頌自己心儀的候選人的音樂視頻《我愛上了奧巴馬》,這一視頻上傳僅1個月,點擊率已超過250萬次;還有一段婦女們對奧巴馬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魯迪·朱利安尼進行的辯論戰視頻,短短4天的瀏覽量超過50萬次。
2007年3月19日美國最大的社交網站MySpace即推出美國10位總統競選人的網頁。MySpace首席執行官克瑞斯·戴沃夫說,作為美國點擊率最高的網站,MySpace將在即將開始的美國總統大選中發揮強大的作用。新年伊始,趕在大選初選的前一天,MySpace舉行了一場「虛擬選舉」,網站戲稱這是「全國第一場總統預選」,1月2日網站收到15萬多張選票。
競選報道的娛樂化色彩:性丑聞
政治娛樂化已經成為當今美國新聞界的一大重要現象,媒體的監督功能常常退守到次要的地位。傳媒在美國屬於商業企業,它不是公共機構,它也代替不了公共機構所能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娛樂化的突出表現是各家媒體對競選人的丑聞津津樂道,特別是性丑聞。揭露性丑聞似乎變成了大選中的「家常便飯」,幾乎沒有哪個總統候選人沒經歷過這樣的「考驗」。目前勝出呼聲最高的候選人之一希拉里·柯林頓最近被媒體指稱她具有同性戀傾向,其競選班子里年輕漂亮的胡瑪·阿貝丁常伴希拉里左右。
在美國,那些受到媒體精英鄙夷的「腐敗墮落新聞」,卻被數量眾多的美國觀眾視為「反映華府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們對卧室緋聞這類敏感話題更感興趣。共和黨候選人前紐約市長魯迪·朱利安尼「動用公款與情婦廝混」的性丑聞也成為最近很多人的話題,一些報道煞有介事地聲稱,為了方便同情婦鬼混,朱利安尼濫用安全保護的經費。最早曝光這則消息的是一家影響力日增的網站Politic.com,消息出現在兩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一場重要的電視辯論的間隙,這讓朱利安尼大為震怒,怒斥這是「政治對手對他的打擊」。
曝光競選人的性丑聞首先符合了兩黨互相攻擊的特性,從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競選總統時,就遭到政敵對其私生活的猛烈攻擊;其次,大選期間關於兩黨競選人的報道無所不包,涉及私生活的內容更引人注目。近年來,一些總統競選人所謂的「性丑聞」報道遵循了類似的規律:大報首先獲得線索,但苦於無法核實或者出於政治或新聞標准考慮,決定暫時不報,然後網站或者博客搶先發出。新媒體的崛起給了「性丑聞」傳播更多的空間,由Google、YouTube這些網路媒體的弄潮兒造就的「曬時代」,也使原來充斥嚴肅話題的「新聞空間」被擠對得更為狹小。
4、你如何看待美國大選
拜登目前在美國的各種機構的民調結果來看,特朗普確實有很多方面落後,但目前來看,還不能直接說拜登就高枕無憂了,畢竟曾經的2016年,希拉里在大選結果出來之前,各項數據都遙遙領先特朗普!而最終,特朗普還是拿下了更多的選舉人,最終贏得了大選!
幾點個人看法:
(1)因為疫情反撲、騷亂不斷,重啟經濟無法「啟動」,集會不能「線下進行」,所以特朗普讓幹了兩年的競選總理帕斯卡爾「下課」了,然後讓福競選經理斯蒂平接替。這種臨陣換將,很多人認為共和黨可能要被特朗普顛覆了。當然,帕斯卡爾作為2016年競選的班底,自然特朗普是不會拋棄的,現在繼續負責特朗普競選團隊的數字和數據戰略。
(2)現在特朗普也戴上了「口罩」,這可以看作是一個信號:特朗普團隊要改變策略了,要順勢而為!而且白宮恢復新冠記者會,時間定在下午5點。按照特朗普的說法,這個時間點的收視率高!看到沒有?我先下個台階,承認應該「戴口罩」,然後繼續召開疫情防控記者會,順便利用這個記者會的高曝光率,甚至甩鍋給各個州州長。
(3)剛剛「被辭職」的帕斯卡爾,在2016年曾經立下一個大功:被民主黨和希拉里忽視的密歇根和威斯康辛州,帕斯卡爾認為特朗普應該力爭拿下!而事實上,帕斯卡爾賭對了,特朗普就在民主黨控制的這兩個州去宣講競選,最後拿下了民主黨的這兩個地盤,獲得了歷史性勝利。
(4)現在特朗普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啊,所以未來會有什麼樣的交易,就看現在美國的各種搗亂的力度了!由於新冠疫情反彈,特朗普樣本准備的重啟競選集會活動就這樣被延遲了,而特朗普的競選活動團隊也在積極改變方式,也就是拜登團隊已經先人一步的「數字化」了:視頻競選大會,並且今天(北京22日)准備搞數字募捐活動!
特朗普目前最大的錨定目標:沉默的大多數利益集團,華爾街大佬才是自己最看重的!拜登天然缺點兒氣魄還有國際友好度啊!
5、為什麼在美國大選中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立場會有明顯的分裂
主流媒體被人控制社交媒體自由發言不容易被控制
6、美國大選最新消息:媒體對美國大選的影響有多大
根據以往的調查顯示,獲得更多影響力更大的媒體支持,獲勝的幾率更高,這顯然是句廢話,不過今年的情況好像不大一樣。特朗普作為並不受媒體歡迎的候選人卻成為了共和黨的候選人,而且這一次媒體都站在了特朗普的對立面,這顯然是不正常的。一般來說能走到現在特朗普肯定有過人之處,而媒體卻從來沒有一個正面的報道,這顯然有失公平的原則。
這就要從選舉的大背景說起了,簡單來說現在特朗普代表的是美國廣大中產階級的利益,而希拉里則代表了底層和高層的利益。支持特朗普的大多是沉默的大多數,而支持希拉里的則控制著媒體,這也是為什麼媒體一邊倒的原因。希拉里是犧牲中產的利益造福哪些吃福利和高層,特朗普則准備打擊非法移民和振興美國。
距離美國全國大選還有三周,在因穢語視頻及性侵指控而選情告急之時,共和黨總統提名人特朗普把對媒體的攻訐提升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上周六,在佛羅里達西棕櫚灘一次集會上,他說媒體正串通希拉里合謀操縱美國大選:
「希拉里動用的最強力武器是企業媒體、出版社。讓我們說清楚一件事:在我們國家媒體不再關乎新聞。他們是跟任何說客或金融機構無異的特殊政治利益團體,有著整套的政治議程——其服務對象不是你們,而是他們自己。他們不計成本、不計代價,也不在於多少人的生活會被毀壞,目標只有一個,把奸詐的希拉里選上台。對他們來說,這是場戰爭;對他們來說,根本沒有出界一說。我們國家正在為生存而掙扎。相信我。」
這是美國歷史上首位總統候選人——甚至也可以說是首位公眾人物——對媒體進行這樣駭人的鞭撻。僅僅以「特立獨行」來解釋這種看上去很瘋狂的舉動似乎還不夠;事實以及研究結果證明,這位屢屢出位卻總能全身而退的候選人有理由感到恐慌。
跟往屆大選不一樣的是,今年美國媒體界出現了「一邊倒」站隊的現象。迄今為止,美國前50家紙媒中沒有一家支持特朗普,而八年前共和黨提名人羅姆尼曾經獲得了大量媒體背書。
7、三大理由告訴我們為什麼要關注美國大選
美國大選從一開鑼就很有戲劇性。在愛荷華州民主黨初選中,民調幅度落後於希拉里·內柯林頓的容奧巴馬意外拔得頭籌;8日在新罕布希爾州, 希拉里翻盤。共和黨方面, 麥凱恩、哈克比、羅姆尼三人也是輪番領先,難分軒輊。 這種現象顯示此次大選競爭十分激烈, 很有看頭, 現在預言鹿死誰手還為時過早。美國有51個州,各州人數(相應的「選舉人」票數)多寡、選民「政治光譜」差別甚大, 僅憑兩個小州的初選結果, 遠不足以推論最後的結局。
8、怎麼看待美國媒體預測美國大選結果全錯
也沒來有全錯,好像有軟體公司通源過大數據預測對了
還有一些其他報紙也預測對了,還有香港的一些媒體人也預測對了。
只能說大部分預測錯了。。。
這就是體現了口嫌體正直。有的人真的害怕給別人知道自己支持川普,紛紛在電話調查中表示支持希拉里,而投票又是不記名的,投就投給川普。
而一般媒體民調是通過電話取樣調查的。。。而且是屬於那種全國大范圍調查,誰支持的人多就預測誰當選,然而美國本身是採取選舉人票制度,不是誰多票誰就當選。
事實上總得票數確實是希拉里多於川普,但是選舉人票確是川普多於希拉里,只能說美國的開國元勛擺了媒體一道,是他們當初這樣設計選舉制度的。。目的是避免大城市人多而忽略農村選民或小部分意見弄的選舉人票制度。。。川普自己批評說這套制度不公平不合理,然而他卻因為這套制度當選的。。
所以,民調用統計學來統計總得票數,從這個角度說,還是蠻准確,但是從選舉人票來說,還需發展。。。
9、美國大選為什麼不同的媒體統計的數據也不一樣?
這些數字的差異,是和不同媒體對於同一個州的競選結果的不同認知有關。比如有些州的結果還沒有完全出來,但是有的媒體覺得可以下結論了。所以才導致不同的媒體統計的數據也不一樣。
美國全部"選舉人票"共538張,是參議員(100名)、眾議員(435名)、華盛頓特區代表(3名)的總數。參議員按州分配,50州每州2名;眾議員按人口產生,約50多萬人選出一名。例如紐約州約有1,600多萬人口,就有31名眾議員,再加上2名參議員,總共有33張選舉人票。
除緬因州、內布拉斯加州外,任何一個總統候選人如果贏得了這個州的多數人投票,即贏得了這個州的所有選舉人票,被稱為"贏者通吃"。 按照選舉人團制度,候選人在各州贏得的選舉人票累計超過538票的一半(270張),就當選總統。
(9)淺析新媒體對美國大選擴展資料
一般候選人通過預選的方式獲得黨內提名。預選制度的形成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美國在19世紀30年代形成了由政黨代表大會提名候選人的制度,從那以後,大多數議員都由黨內的秘密會議提名產生,而這種制度使議員人選往往由黨魁所控制。
1867年,賓夕法尼亞州的克勞福縣首先採用直接預選的方法提名地方的公職候選人,即由兩黨的選民直接投票確定該政黨提名的候選人。
20世紀初,直接預選制度得到推廣,到1917年,全國48個州中已有44個實行了某種形式的直接預選制。現在,美國所有50個州都採用直接預選的方法提名政黨候選人。
10、如何看待美國大選200字
寫作思路:不要平鋪直敘地進行,要注意及時地、不斷地變化描寫的角度,使描寫更加具體,給讀者主體化之感。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雜亂,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東亞及冷戰史研究專家阿恩·維斯塔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無論誰成為美國領導人,處理對華關系的效果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美方與中國領導層實現合作的能力;二是美國影響中國政策的能力。
這段話講清楚了美國大選的作用:」希望一個新的美國政府能作出的改變。」這種希望出於自信而不是外部原因。所以,大選對中國沒有本質上的影響。中美兩國仍舊在原有的框架中相處,美國的外交政策會帶有總統個人的特色。據說,拜登比特朗普更民主文雅一些。僅此而已,別無新意。
所以,大選對於美國仍舊是新舊總統的和平交接,不會產生殺戳。這才是大選的真正意義。重復一下,大選能保證從政人員的人身安全。至於犯罪分子,大選可以取消他的所有保護權利,更好地繩之以法。例如,發動馬島戰爭的阿根廷前總統阿爾鐵木,就被大選後送入了終生監禁的牢門。
美國公民都熱愛民選的所有的總統。對總統的好評和壞評都能在大選期間公開表示。然後用投票表達自己的政治希望。但是,又有誰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呢?林肯總統通過了廢奴法令,卻沒能消除種族和階級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