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在新聞把關上可以比傳統媒體寬容嗎
根據我多年看新聞的經歷,是寬一些的
2、你怎樣看待網路傳媒的把關現象
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的賽跑 2000/05/07 - By 數位之牆黃芳宇 - 關鍵字/標簽:電子商務 搜索引擎 寬頻 社區 門戶網站 ISP 網路媒體 B2B B2C 品牌 Yahoo! 互聯網從商業化發展至今超過四年以上, 現階段這個行業已經漸趨成熟。 如果說整個行業從商業化開始到發展成熟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這條路現在已經即將到達終點。至少,我們已經看見終點在哪裡了。 筆者之所以這么說,主要是觀察美國的網路行業發展趨勢, 已經回歸到重視網路公司的基本面,強調獲利的能力。 而大環境已經有百業上網,傳統公司開始買下網路公司的現象。 這條路的終點其實就是每家公司都成為網路公司, B2C的電子商務被納入傳統的品牌底下, 因為實體結合虛擬才有可能提供最好的服務。而因為百業上網之故, B2B 的電子商務高度發展。 雖然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已經相當清楚, 但是因為各國的媒體環境及政治經濟結構不同,風土民情不同, 網路的發展往往出人意表。 就拿傳統的媒體以及網路媒體在互聯網這個領域上互相競賽這件事情 來看,美國與台灣的狀況就非常的不同。 基本上美國的互聯網不是憑空就突然誕生的。 那個土地的文化加上高度的科技發展, 經歷了相當時間的累積才孕育了互聯網。也就是說, 美國社會在網路這個新領域上面,馬步站的很穩。對那個社會而言, 互聯網不管是發展成媒體還是商務的平台, 都只是社會文化高度發展後水到渠成的結果而已。 反觀其他各國的發展,幾乎都是直接移植美國的經驗過去, 水土不服的情況可以想見。筆者以前也曾經說過, 美國花了四年的時間才從搜索引擎進化到網路媒體, 再到電子商務最後進入 B2B的時代,這些事情在其他國家可能被壓縮在兩年內就發生。 其他國家起步較晚,也不問是否合適就直接抄襲美國的成功經驗, 所以時間往往被壓縮。而一個社會的成熟卻是需要時間去等待的。 Yahoo!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 可以說是在網路這個領域上面暨來得早又來得巧, 遠遠的跑在傳統行業的前頭。他不斷的在網路上面創新服務內容, 或者是以精準的眼光買下有潛力的新興服務納為己有。 美國的傳統媒體剛開始小看了這股來自網路的勢力, 等到發覺苗頭不對的時候,要急起直追卻發現困難重重。 而Yahoo! 又藉由股票上市的關系籌得大量資金以及獲得極高的市場價值, 一方面有足夠的彈葯打仗或者買軍火, 一方面市值也高到傳統的媒體實在買不動他。 此外,網路的分布式特性, 讓網路媒體的成功門檻比傳統媒體來得高。也就是說, 要在網路媒體這個領域上面造成獨占或者寡佔, 所要花費的力氣比傳統媒體來的大。 要造成這樣子的寡佔可能有很多要素,包含了網路服務的項目, 網路內容的多寡,Access的掌握( 例如撥接用戶名,或者物流金流等等 ),跨媒體的互相資源交流等等。一個從網路發家的媒體集團, 要具備有這這么多的面向,後面的資源以及時機都非常重要。 AOL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從 ISP的角色做起,進而經營網路社區以及內容和服務, 最後資本市場賦予他的能力,讓他可以把最後的部分 — 傳統媒體的內容 — 收歸己有,最後買下了時代華納。 從AOL的例子來看,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的結合是必然的, 結果會產生出前所未有的媒體巨獸,從你打開電視, 到撥接上網的用戶名,到上網之後所觀看的內容, 這個媒體集團通包了。各位或許會問,那麼由傳統的媒體出發, 切入網路媒體的經營, 不是比這些從網路發家的媒體還要更有優勢嗎?沒錯, 這就是美國的環境和台灣最不同的地方,除了時機之外, 網路公司的集資能力造成了決定性的差異。 美國傳統媒體的慘痛經驗,讓其他世界各地的媒體集團有所警惕, 紛紛提早切入這個領域。 本來台灣也可以像美國一樣經過四年的時間來穩定發展, 問題是台灣的網路企業根本就沒有四年的時間, 傳統媒體集團就已經一腳踩進來。 再加上股票不能上市籌資等等因素, 未來與這些傳統媒體打仗將會特別的辛苦。當然, 目前擁有傳統媒體優勢的門戶網站, 以長遠的眼光看的確是會比較有競爭力些。 台灣接下來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內,將會進入固話的時代。 這又是與美國大大不同的地方。台灣地狹人稠, 島內有線電視線路遍布, 民眾也早就習慣使用被兩大媒體集團壟斷的有線電視線路以及觀看其 節目。台灣的媒體集團甚至背後握有金流的優勢, 未來不管Access (有線寬頻 ),媒體內容,網路服務,電子商務以及雄厚的資金等等, 都有極為可觀的優勢。現有的門戶網站排名, 隨時都有可能因為這樣的競爭而重新洗牌。 別忘了台灣現在的上網人口才 500萬,而未上網的人口是1500萬, 這些人隨時都可能因為固話而開始上網。 目前檯面上的門戶網站,網路媒體,基本上並不是沒有機會的。 這是看誰跑得快的問題。從現在開始到固話環境成熟還有一些時間, 現在的網路媒體例如奇摩站,PC Home Online,新浪網,夢想家等等, 應該警覺他們的對手已經不是彼此,而是來自傳統的勢力。 你認為筆者上面所提到的幾個台灣大型網路媒體, 有機會買下東森或者是和信嗎?是不是反過來比較有可能? 台灣的政經結構讓這些傳統媒體集團在島內握有龐大的資源。 美國排名第二以及第三的網路媒體, 不是被買下就是出走到亞洲地區另尋天空,只有第一的Yahoo! 仍然屹立不搖。來得早又來得巧,再加方向正確和火力強大, 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這些因素台灣目前的網路媒體都缺乏, 未來的發展就很辛苦了。 (文:黃芳宇) ------------------------------ ---------------- 以上引用文章是針對傳媒於網路的對比和關聯, 如果閣下只指文學作品的把關,那就另當別論, 網路把關要求雅俗共賞,符合潮流時尚,跟得上網路快節奏的步伐; 而傳媒則力求知識性和趣味性兼容,對學識方面的要求更深一些, 不比網路的隨意性和靈活性, 往往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受到一定的限制。 參考資料: http://blog.donews.com/ ladios/archive/2006/08/10/ 994538.aspx
3、如何理解新聞媒介是輿論信息的把關人
媒介的「把關」對於真實地表現新聞事件具有一定限製作用,它對信息呈現的不完整性、主觀性阻礙了新聞事實對於受眾的全景式呈現,受眾接收到的是殘缺不全的信息資源和有限的視角表達。換句話說,公眾很難達到完全獲知真實世界狀貌的層次水平。從宏觀角度來講,媒介組織有限的資源空間、自身的特質和事實本身的復雜性使媒介的「把關」作用必要而合理,也因此決定了新聞真實不可能做到絕對化實現。
媒介組織應堅持的真實性原則
是否在媒介「把關」的背景下,新聞的真實性就無法實現?答案是否定的——媒介的把關與新聞真實性原則並非不可兼得。
首先,從微觀角度來說,媒介的把關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對於新聞材料的選擇和把握上,對已發生事實本身的報道干擾較小;即使我們不能盡收全局,真實地再現發生的每一個新聞事件和事件中的每一個細節,但我們可以做到對已經或即將在媒介上呈現的事實負責。陳力丹教授曾講:新聞的真實是事實的真實。既然媒體無法實現對客觀世界完整的真實呈現,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客觀而理性的報道手法拉近與某一新聞事實的距離,讓受眾接觸到的信息都是真實而無疑義的,這是與虛假新聞,陷阱新聞相對立的概念系統,一切以事實為准。
其次,媒介應該處於對真實不斷探尋和追求的過程之中,跟蹤采訪,持續報道,以信息資源的完善逐步接近真實。比如對於英國BBC男主播薩維爾性丑聞案的逐步揭露,事件的清晰度和公開度在不斷提高,滿足了公眾作為輿論監督者的知情權,也為受害人及家屬討回了道義上的公正。總體而言,盡管媒介自身的特性決定其必須要對信息做出相應的把關,但記者工作中對真實性原則的堅守,編輯的審查眼光和選擇信息能力,受眾的多方面接觸和理性判斷,依舊可以使新聞真實在媒介環境中動態而相對地存在。
新媒體時代「把關」與真實性的關系
如果說傳統媒介可以為我們展現新聞事件中的幾個點,那麼新媒體就可以看做對事件的全面鋪開和多元呈現。在不同的媒介特徵中,把關人的定義和作用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傳統媒介中「把關人」概念較為明晰,有確定的身份識別和固定的角色設定,對於信息的審查和甄別較為容易。傳統大眾媒介的層級控制使新聞真實不是把關過程應考慮的重點,審查者可能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信息價值、媒介立場、受眾取向等要素中。但網路的輿論環境中,話語權掌握在每一個網路公民手中,訊息的發布,意見的表達不再受限,變得無比方便而尋常。每個人都可以稱為媒介的把關人,因此,受眾有了更廣的范圍、更多的渠道去了解新聞世界發生的事情,有助於促進客觀全面的新聞真實的實現。但把關人作用的弱化、把關過程的分散化、可執行度的降低,使具體的新聞事件的真實難以在新媒體環境中得以有效貫徹。因此,新聞真實性原則應作為新媒體中媒介把關應首先考慮的因素。無論是宏觀層面的政府引導和控制,還是微觀層面的網站編輯和論壇版主的監督管制,都應注重新媒體中新聞的可信度和真實度。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媒體中,「把關」作用對於新聞真實性的局限依舊存在,但由於信息的多元化和繁雜性使這種局限逐漸弱化,而對於新聞事件本身的真實性來說,「把關」作用愈發成為實現新聞真實的重要前提,而新聞真實性也成為了媒介「把關」過程重要的原則。
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於,傳統大眾媒介的信息源具有較高的權威性,新聞的采訪和製作均由專業新聞工作者承擔,其知識儲備和媒介素養決定新聞的真實性程度普遍較高,但傳統媒介的資源發布空間受限,需要審查者的把關和選擇,有針對性地、合理地安排信息結構,因此很難做到全面的新聞事實的展現。新媒體中信息發布者具有分散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信息源的權威性比傳統媒體要低很多,信息發布龐大且雜亂,真假新聞魚龍混雜,這就造成了信息的廣泛呈現和信息自身可信賴度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需要一隻有力的手進行調節,這便是新媒體中不可缺少的把關作用。
新聞真實性作為新聞的生命,應當是媒介組織對信息篩選與把關的最基本原則,但這一要求卻在新媒體發展的大潮中愈發變得蒼白而無力,實際操作過程中的難度與可行性愈發將當代媒介把關人置於困境。因此,媒介「把關」在互聯網路復雜多變的形勢中將承擔著更加艱巨而重要的責任,在信息搜集、製作整合、發布等一系列流程中嚴格把關,確保信息的安全性和信譽度。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4、如何理解新媒介對把關人理論的沖擊
1、人類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傳媒業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層出不窮的社交網站和各種類型的自媒體將信息發布的門檻一降再降,引起了新聞從業者傳播理念上的變化,"把關人"的角色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轉型。
2、"把關人"理論是傳播學中的重要內容,在傳統媒體時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進入新媒體時期,新媒體的開放性和互動性,讓"把關人"理論有了新實踐,特別是"把關人"的把關主體、把關方式、把關對象等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
3、大眾媒介的新聞報道與信息傳播並不具有純粹的「客觀中立性」,而是根據傳媒的立場、方針和價值標准而進行的取捨選擇和加工活動。
4、新聞和信息的選擇盡管受到媒體的經營目標、受眾需求以及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但是與媒介方針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內容更容易優先入選、優先得到傳播。
5、媒介的「把關」是一個多環節、有組織的過程,其中雖有記者、編輯個人的活動,但是「把關」的結果在總體上是傳媒組織的立場和方針的體現。
5、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的把關比較
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的賽跑
2000/05/07 - By 數位之牆黃芳宇 - 關鍵字/標簽:電子商務 搜索引擎 寬頻 社區 門戶網站 ISP 網路媒體 B2B B2C 品牌 Yahoo!
互聯網從商業化發展至今超過四年以上,現階段這個行業已經漸趨成熟。如果說整個行業從商業化開始到發展成熟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這條路現在已經即將到達終點。至少,我們已經看見終點在哪裡了。
筆者之所以這么說,主要是觀察美國的網路行業發展趨勢,已經回歸到重視網路公司的基本面,強調獲利的能力。而大環境已經有百業上網,傳統公司開始買下網路公司的現象。這條路的終點其實就是每家公司都成為網路公司, B2C的電子商務被納入傳統的品牌底下,因為實體結合虛擬才有可能提供最好的服務。而因為百業上網之故, B2B 的電子商務高度發展。
雖然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已經相當清楚,但是因為各國的媒體環境及政治經濟結構不同,風土民情不同,網路的發展往往出人意表。就拿傳統的媒體以及網路媒體在互聯網這個領域上互相競賽這件事情來看,美國與台灣的狀況就非常的不同。
基本上美國的互聯網不是憑空就突然誕生的。那個土地的文化加上高度的科技發展,經歷了相當時間的累積才孕育了互聯網。也就是說,美國社會在網路這個新領域上面,馬步站的很穩。對那個社會而言,互聯網不管是發展成媒體還是商務的平台,都只是社會文化高度發展後水到渠成的結果而已。
反觀其他各國的發展,幾乎都是直接移植美國的經驗過去,水土不服的情況可以想見。筆者以前也曾經說過,美國花了四年的時間才從搜索引擎進化到網路媒體,再到電子商務最後進入 B2B的時代,這些事情在其他國家可能被壓縮在兩年內就發生。其他國家起步較晚,也不問是否合適就直接抄襲美國的成功經驗,所以時間往往被壓縮。而一個社會的成熟卻是需要時間去等待的。
Yahoo!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可以說是在網路這個領域上面暨來得早又來得巧,遠遠的跑在傳統行業的前頭。他不斷的在網路上面創新服務內容,或者是以精準的眼光買下有潛力的新興服務納為己有。美國的傳統媒體剛開始小看了這股來自網路的勢力,等到發覺苗頭不對的時候,要急起直追卻發現困難重重。而Yahoo!又藉由股票上市的關系籌得大量資金以及獲得極高的市場價值,一方面有足夠的彈葯打仗或者買軍火,一方面市值也高到傳統的媒體實在買不動他。
此外,網路的分布式特性,讓網路媒體的成功門檻比傳統媒體來得高。也就是說,要在網路媒體這個領域上面造成獨占或者寡佔,所要花費的力氣比傳統媒體來的大。要造成這樣子的寡佔可能有很多要素,包含了網路服務的項目,網路內容的多寡,Access的掌握( 例如撥接用戶名,或者物流金流等等 ),跨媒體的互相資源交流等等。一個從網路發家的媒體集團,要具備有這這么多的面向,後面的資源以及時機都非常重要。 AOL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從 ISP的角色做起,進而經營網路社區以及內容和服務,最後資本市場賦予他的能力,讓他可以把最後的部分 — 傳統媒體的內容 — 收歸己有,最後買下了時代華納。
從 AOL的例子來看,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的結合是必然的,結果會產生出前所未有的媒體巨獸,從你打開電視,到撥接上網的用戶名,到上網之後所觀看的內容,這個媒體集團通包了。各位或許會問,那麼由傳統的媒體出發,切入網路媒體的經營,不是比這些從網路發家的媒體還要更有優勢嗎?沒錯,這就是美國的環境和台灣最不同的地方,除了時機之外,網路公司的集資能力造成了決定性的差異。
美國傳統媒體的慘痛經驗,讓其他世界各地的媒體集團有所警惕,紛紛提早切入這個領域。本來台灣也可以像美國一樣經過四年的時間來穩定發展,問題是台灣的網路企業根本就沒有四年的時間,傳統媒體集團就已經一腳踩進來。再加上股票不能上市籌資等等因素,未來與這些傳統媒體打仗將會特別的辛苦。當然,目前擁有傳統媒體優勢的門戶網站,以長遠的眼光看的確是會比較有競爭力些。
台灣接下來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內,將會進入固話的時代。這又是與美國大大不同的地方。台灣地狹人稠,島內有線電視線路遍布,民眾也早就習慣使用被兩大媒體集團壟斷的有線電視線路以及觀看其節目。台灣的媒體集團甚至背後握有金流的優勢,未來不管Access (有線寬頻 ),媒體內容,網路服務,電子商務以及雄厚的資金等等,都有極為可觀的優勢。現有的門戶網站排名,隨時都有可能因為這樣的競爭而重新洗牌。別忘了台灣現在的上網人口才 500萬,而未上網的人口是1500萬,這些人隨時都可能因為固話而開始上網。
目前檯面上的門戶網站,網路媒體,基本上並不是沒有機會的。這是看誰跑得快的問題。從現在開始到固話環境成熟還有一些時間,現在的網路媒體例如奇摩站,PC Home Online,新浪網,夢想家等等,應該警覺他們的對手已經不是彼此,而是來自傳統的勢力。
你認為筆者上面所提到的幾個台灣大型網路媒體,有機會買下東森或者是和信嗎?是不是反過來比較有可能?台灣的政經結構讓這些傳統媒體集團在島內握有龐大的資源。美國排名第二以及第三的網路媒體,不是被買下就是出走到亞洲地區另尋天空,只有第一的Yahoo!仍然屹立不搖。來得早又來得巧,再加方向正確和火力強大,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這些因素台灣目前的網路媒體都缺乏,未來的發展就很辛苦了。 (文:黃芳宇)
----------------------------------------------
以上引用文章是針對傳媒於網路的對比和關聯,如果閣下只指文學作品的把關,那就另當別論,網路把關要求雅俗共賞,符合潮流時尚,跟得上網路快節奏的步伐;而傳媒則力求知識性和趣味性兼容,對學識方面的要求更深一些,不比網路的隨意性和靈活性,往往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受到一定的限制。
6、新媒體把關是否有存在價值,其意義是什麼
「把關人」又稱「守門人」。「把關人」理論最早是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提出的,1947年,《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書中他提到:「信息的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門區的渠道里進行的,在這些渠道中,根據公正的規則或者是把關人的標准,決定信息是否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
根據新聞「把關人」理論,通俗來講,就是說一個新聞事件在報道之前需要經過加工、核對等多種程序,這就需要一定的准則來約束或者專門的人來負責把關。那麼,在傳統媒體時代,這些通過行政的力量可以很容易的得到監察。
但是,當信息化社會到來,尤其是在互聯網日益普及的情況下,數字化、網路化成為顯著的標志。信息交流門檻越來越低,方式和途徑也越來越多。尤其是一些社交網站的建立,隨時隨地都可以發布信息,但同時用戶之間的水平各種參差不齊,所以,直接導致的結果,各種網路謠言滿天飛,誇大其詞人心惶惶,像是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還有之前日本地震的「鹽慌」事件,各種「被死亡」的名人等,這些都是網路新媒體時代過渡自由和零門檻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