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網路與新媒體專業 就業前景怎麼樣
畢業後主要從事新媒體運營、文案策劃、新媒體編輯等工作
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的就業前景很好,畢業生社會需求大,就業面廣,可在各類門戶網站、傳媒商業網站、黨政部門網站、企事業網站等從事信息採集、撰寫、編輯等工作,也能從事與新媒體相關的網站策劃、網路推廣以及網站建設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也可在廣播電台、電視台從事記者、編輯、以及各類節目的策劃、編導、節目製作等工作;還可以在平面媒體、網路媒體行業從事商業開發、活動創意、媒體策劃等工作;在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文稿寫作、視頻節目策劃、編導、製作工作和整合營銷、媒體公關等工作。
2、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的就業方向如何?
211大學網路與新媒體專業學生怒答。
在這個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時代,網媒專業(即網路與新媒體)的前景無疑是非常好的,近些年許多人的考研方向也是網媒。
具體的就業方面,從就業單位來看:
網站運營人員;
電子商務運營;
自媒體運營;
公關公司;
廣告公司;
……
從就業崗位來看:
網站、客戶端設計;
電子商務推廣、營銷;
自媒體公司老闆、寫手;
企事業單位互聯網公關;
廣告設計;
移動期刊、新聞記者
……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就業前景很好的專業,比較注重技術,對文字功底也可能有一些要求。但是這個行業的相關技術更新換代是很快的,做了互聯網方面的工作,就要經常學習以免被新人淘汰。
未來的行業發展肯定是好的,這么說吧,只要互聯網一天不死,網媒就是熱門專業。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人渴望獲得信息,在互聯網時代尤其如此,這是一個永遠存在需求的行業。
如果你也是這個專業的學生,那大可不必擔心就業前途。如果你是面臨高考的學生,那麼歡迎你選擇網媒專業。如果你已經就業但仍想了解網媒,歡迎你加入互聯網媒體人的行列。
以上。
3、新媒體下使用與滿足理論是否有變化
有變化
從時間上來說,使用與滿足的研究大致經歷了「傳統」和「現代」兩個時期,復旦大學傳播學者殷曉容對此有專文進行了深刻的論述。
早期研究大部分是圍繞無線電廣播和報紙與讀者的關系而展開的。其中包括:三四十年代,由洛克菲勒基金會贊助的研究機構進行了美國第一次全面的廣播研究(包括分析廣播的內容和對聽眾的統計);1940 年的奧遜•威爾斯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廣播劇所引起的恐慌事件的研究以及赫佐格的那篇被稱作「歷史性的論文」《我們對白天連續節目的聽眾究竟知道什麼》等。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現代時期」則是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那時的研究逐漸呈現出更加復雜的形式,並有了比較固定的名稱:「使用與滿足說」,或「使用與滿足模式」 ,也更加明確地朝向探討「一個活躍的受眾」的作用的方向發展。它在范圍上涉及報紙、電影、舞台劇、電視(特別是智力競賽節目)、高雅音樂會和肥皂劇等大眾傳播內容與受眾的使用和滿足的關系,並且,經由施拉姆、伯格納、卡茨、布盧姆勒、格威奇等人的努力,理論研究在這一時期有的較大的發展。更加重要的是,到了六七十年代,隨著美國傳播學自身的發展,「使用與滿足說」所得以產生的理論背景和推動力更為充分,而它的出現也使效果研究、受眾研究以及相關的媒介內容研究發生了重要的轉折。
其中美國社會學家E ·卡茨被認為是「使用與滿足說」的「現代時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從6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在關注受眾對於傳媒「使用與滿足」的問題,先後發表了《論為「逃避」而使用大眾媒介:一個概念的澄清》(1962年)、《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1974年)等論文,並與J·G·布魯姆勒主編了《大眾傳播的使用》(1974年)一書。其中E·卡茨在其著作《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該理論,他將媒介接觸行為概括為一個「社會因素+心理因素 --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的因果連鎖過程,提出了"使用與滿足"過程的基本模式,其中有些因素到現在都值得我們重視:
(1)人們接觸使用傳媒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種需求和社會因素、個人的心理因素有關。
(2)人們接觸和使用傳媒的兩個條件:a 接觸媒介的可能性;b 媒介印象即受眾對媒介滿足需求的評價,是在過去媒介接觸使用的經驗基礎上形成的。
(3)受眾選擇特定的媒介和內容開始使用。
(4)接觸使用後的結果有兩種:一種是滿足需求,一種是未滿足。
(5)無論滿足與否,都將影響到以後的媒介選擇使用行為,人們根據滿足結果來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變著對媒介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