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動態藝術

新媒體動態藝術

發布時間:2020-12-04 19:12:25

1、什麼是 新媒體傳播藝術?

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是傳統的四大媒體.

新媒體
我們新媒體專業出去到底能為新媒體領域做點什麼?記得我畢業的時候對什麼叫富媒體、什麼叫流媒體都不清楚,把banner意思混成一團。記得畢業那年去美院看新媒體畢業展,有這么個共識:「他們搞的是裝置藝術,只要有錢我們這些人也能搞,也能玩」。真不知道美院老師聽了這個共識會不會氣吐血。我不得不承認我們錯了,美院的新媒體我理解成裝置新媒體,在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等發達國家的公共場合,讓用戶參與到裝置新媒體,宣傳產品成果。而我們學校搞的是網路新媒體,藉助網路為傳播者和接受者、接受者和接受者搭建流暢的網路平台。我們跟美院有個共同的特點,數字性,互動性,個人性,我理解為都是數字互動新媒體。

新媒體是:用戶能自主選擇內容、傳播者和用戶形成對等交流、同時無數用戶也可以進行對應交流的媒體。艾,太概念了,還是簡單點,來自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它具有互動性、數字化、個人化的特點,數字化是本質,互動是表現形式,個人化則是一種延展。

互動性。互動應該是一種使對象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彼此發生積極的改變的過程。關鍵詞是「相互作用(reciprocity——A reciprocal condition or relationship.)」「積極」。分眾不請自入的廣告形式,當然被排除在新媒體之外。互動性使得在公共領域中的傳播不僅有大眾傳播的性質,還有人際傳播的特徵。
數字化。在題為「新媒體的新字,便是霸權,前無古人的霸權」的日誌中,我討論過這個維度。數字化的內容,使得內容本身得以更廣闊地實現「范圍經濟」,即以很多種不同形式呈現。
個人化。傳統媒體,在面對每個受者之時,都是一樣的。比如,同一台節目,或者,同一張報紙。但是,新媒體不然。同樣一個域名的網站,用戶面對的界面和內容可能不同。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用戶定製;二是傳者(也就是網站)根據用戶的操作習慣,通過類似cookies技術,給予不同的內容呈現。這兩個原因其實根子上,還是受者與傳者互動的結果。試想從來沒有留下閱讀痕跡的用戶,怎麼會被網站判斷出他希望讀什麼?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教授:「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我認為:一、新媒體並非就是新出現的媒體(通常大家將互聯網和手機稱為第四、第五媒體。按照新媒體形態的出現時間這樣的排序法去劃分新舊媒體顯然太粗放了),二、新媒體並非就是新技術支撐的媒體(數字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數字廣播,數字廣播顯然不是新媒體)
分眾傳媒CEO江南春:「分眾就是區分受眾,分眾傳媒就是要面對一個特定的受眾族群,而這個族群能夠被清晰地描述和定義,這個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領先消費群或重度消費群。」

互動
工作中,在一起討論創意時,經常會有人說:「艾,你這個想法不錯,就是缺少互動,沒有一個滑鼠動作讓用戶去玩」。有資深廣告人聊天時竟然說:「游戲不是互動,他就不過是在玩個游戲嘛」。完蛋,我個人認為很多大小公司都存在這個現象,被互動表面意思迷惑了。
所謂的互動:就是雙方互相的動起來。一種使對象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彼此發生積極的改變的過程。關鍵詞是「相互作用(reciprocity——A reciprocal condition or relationship.)」。而不是簡單理解成一定要讓滑鼠在這么個顯示屏幕上畫朵花,畫個雞蛋後畫面出現什麼樣子的效果。對於做什麼樣性質的網路廣告,應該有的放矢,比如滑鼠感應,拖、拉、觸一些動作引起用戶興趣;比如視覺沖擊震撼用戶;比如畫面表現形式,塗鴉,插畫等等;這些最終目的是讓用戶參與到整個互動過程中來。採取什麼樣的表現形式是互動營銷重要的部分。我敢肯定:不管做什麼設計,有什麼創意,本質在於以人為中心,這是真理。互動的雙方一方是消費者,一方是企業。他們抓住共同利益點,找到巧妙的溝通時機和方法才能將雙方緊密的結合起來。互動營銷尤其強調,雙方都採取一種共同的行為。
公司互動培訓會上:演講人shon把互動歸納為Design+Technology,我很贊同,因為設計已經包括用戶使用性
互動廣告的本質 :互動廣告作為一種廣告活動,它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內容主題、受眾、時間、媒介或載體。離開其中任何一個條件都構成不了互動廣告。互動廣告作為一種廣告手段是符合人類的自然溝通行為的一種雙向溝通理念。它區別於傳統的廣告方式。互動形式是互動廣告作品的靈魂。
廣告圈內有這么種說法:三流的讓人們對表現形式表示誇獎;二流的讓用戶對其創意和策略印象深刻;最成功的則讓目標群付諸行動,而忽略創意和策略本身。那麼最好的廣告當然就必須運用互動營銷來實現。

互動營銷
互動營銷是指:企業充分利用消費者的意見和建議,用於產品的規劃和設計,盡可能生產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互動營銷的實質就是:充分考慮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切實實現商品的實用性。
互動營銷的表現方式:目前的主要有付費搜索廣告、手機簡訊營銷、廣告網路營銷、博客廣告和電子郵件市場營銷等,主要藉助互聯網技術實現營銷人員和目標客戶之間的互動。
精準的互動營銷:通過《Marketing Test》營銷測試系統及大型個性資料庫對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進行精準衡量和分析,實施精準定位。目的是更好地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樹立起企業產品和服務在顧客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為企業培養和建立穩定的忠實顧客群,從而達到一對一傳播溝通的終極目標,即由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轉化為消費者之間的溝通,從而實現消費者的口碑傳播和無限客戶增殖;「一傳十,十傳百」形成裂變式客戶增殖效果,使企業低成本擴張成為可能。

2、新媒體藝術的特點

新媒體藝術的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說: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結性與互動性。了解新媒體藝術創作需要經過五個階段:連結、融入、互動、轉化、出現。首先必須連結,並全身融入其中(而非僅僅在遠距離觀看),與系統和他人產生互動,這將導致作品與意識轉化,最後出現全新的影像、關系、思維與經驗。人們一般說的新媒體藝術,主要是指電路傳輸和結合計算機的創作。然而,這個以硅晶與電子為基礎的媒體,正與生物學系統,以及源自於分子科學與基因學的概念相融合。最新穎的新媒體藝術將是「乾性」硅晶計算機科學和「濕性」生物學的結合。這種剛剛崛起的新媒體藝術被羅伊·阿斯科特稱之為「濕媒體」(MOIST MEDIA)。
新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很多,但它們的共通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使用者經由和作品之間的直接互動,參與改變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義。他們以不同的方式來引發作品的轉化——觸摸、空間移動、發聲等。不論與作品之間的介面為鍵盤、滑鼠、燈光或聲音感應器、抑或其它更復雜精密、甚至是看不見的「板機」,欣賞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主要還是互動。連結性乃是超越時空的藩籬,將全球各地的人連系在一起。在這些網路空間中,使用者可以隨時扮演各種不同的身份,搜尋遠方的資料庫、信息檔案、了解異國文化、產生新的社群。 從新媒體藝術在歐美的發展,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種藝術形式的產生,一開始就與商業利益緊密地掛在一起。所以,它更多的不是展示藝術,而是展示新技術產品,參觀這種新媒體藝術展,給人的感覺更象是參觀商品展銷會。
這些問題令人感到迷惘和困惑。專家們很少談及藝術家的藝術創造,更多的是談新媒體的技術應用和掌握問題,以及新媒體藝術的市場問題。這就給人們一種錯覺,新媒體藝術,最重要的不是藝術上的創造,而是如何引導藝術應用新技術佔領市場。當然,這也許與新媒體藝術一誕生就與商業化結下不解之緣有關。

3、新媒體藝術是什麼?有哪些知名的作品

顧群業的新媒體藝術作品《鏡像》,創作於2009年,2011年在濟南園博園國際會展中心展出於「中澳新媒體藝術對話展」。2013年11月16日-12月16日在天津美術館展出於「零界——首屆中國裝置藝術雙年展」。

是「鏡像效應」還是「相由心生」?在鏡子前面走過,觀眾的影像就會映射在鏡中,同時會有感應裝置捕捉到觀眾的動作,引發鏡中影像揮舞十字架。藝術家通過這件作品反思鏡像與心相、真實與虛幻、正義與邪惡等一系列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鏡像》也是對人性的映射。

4、現在媒體對傳統藝術有哪些影響

一、新媒體的定義
新媒體是各種依賴計算機呈現與傳播的新文化形式。這些例子包括:網站、虛擬世界、擬真實境、多媒體、計算機游戲、計算機動畫等等。各種依賴計算機呈現與傳播的文化形式,在本質上與傳統的文化形式有了相當大的差別;隨著計算機這個工具硬體、軟體的快速非線性演化,被呈現與被傳播的文化形式也經歷著快速變遷的劇烈變化。
二、新媒體時代的藝術
網路的出現,可以兼容印刷傳媒與廣播電視傳播之所長,既具備廣播電視的直觀、動感的聲園系統,可以毫不影響電視、電影語言的運用,又具備了印刷媒介運用文字傳達深刻的思想、進行准確的定性的優勢,可以同樣含蓄、婉約地營造意境。同時也彌補了兩大傳統傳播媒體的不足。
網路既存在著點對面的傳播,又存在著點對點的傳播,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極具個人化的藝術傳播方式。個人在網站上可以公初自己的作品,機會與其他任何人均等,從而使每一個人都可以作為傳播者出現,同時,作為傳播者個人又可以直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躍過其它對自己無用的信息,大大減少了選擇信息的時間。使網路傳播既可以成為「廣播」,一種大眾傳媒,又可以成為「窄播」,既可以以廣度取勝,又可以以深度取勝。
三、新媒體對藝術創作積極的影響
(一)藝術創作者因新媒體的傳播而大眾化
大量傳統媒體時代的受眾將逐漸分裂成具有不同興趣的團體,人們面對網路,自主性和選擇的范圍擴大了,受眾群體在分化,人際傳播在網路藝術傳播的過程中成為傳播的主流方式,個性化得到極大地體現。傳統藝術作品的發表要受到審查,並具備一定的實現接受的條件,如媒體的宣傳、適當的空間、時間等,有時接受的范圍還非常有限。與此不同的是,網路藝術作品的發表和接受都是無窮無盡和即時的,它基本上是面向全體大眾的一種開放式的藝術享受方式。網路的出現豐富丁藝術的傳播方式,擴展了藝術的接受群和接受方式,使藝術的傳播和接受的自由度增加了,擴大了傳統藝術的傳播渠道。
(二)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多樣豐富
在中國新媒體藝術運用最多的領域無疑是我們所接受和熟識現代電影中國特效的國產電影《秦頌》的正式登場是新媒體藝術的亮點,這是一部製作精良、面恢弘、明星薈萃的歷史大片,其中氣勢龐大的阿房宮就是由電腦製作完成的。
2002年,張建亞導演的《極地營救》,整個影片設計都是模擬好萊塢大片製作,此片製作過程,配備了國內第一台數字攝影機,聘請了國內電腦圖像圖形專家,運了計算機相關軟體、作了大量的數字特效力,主要三維軟體是Maya和3dmax,影視後期合成軟體Inferno、Flame、Shake等。而且創新地使用了國內數字特技製作從未使用過的先進技術,如三維人體掃描、動態捕捉、大型的粒子特效等。使該片的視覺效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掀起了中國電影的新革命。還有張藝謀導演的影片《英雄》中,大量的運用了新媒體藝術形式,那萬劍齊發、萬馬奔騰的壯觀畫面,其完美的、不尋常以及震撼人心的視覺及聽覺效果,帶給我們顛覆性的全新視聽感受。
在中國新媒體藝術不僅在電影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且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就是虛擬技術和動畫模擬。虛擬設計已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虛擬生產」、「虛擬貿易」、「虛擬市場」、「虛擬網路」等等。將在建築設計、裝備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設計中發揮神奇的效用。
虛擬設計利用3D、CAD建立一個非常完整的模型,加上渲染和動畫功能,使模型變成一個形態逼真且具有動畫功能的模擬物體,並具有了真實、交互、構想的特點。
利用計算機進行模擬人在自然環境中的各種行為活動,實現人與所設計對象的操作與交流。以不斷改進設計模型,強調三維圖形的立體顯示,使設計對象與人、環境更具現實感和客觀性。
四、新媒體對藝術創作消極的影響
(一)新媒體的大信息量使藝術創作成為機械復制藝術
「媒體在使我們的感官急劇延伸的同時,也令我們的感官變得麻木。顯然,「當代審美經驗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改變,『低界契合』審美時尚消解了具有相對穩定及深刻理性內容的審美理想」。總體而言,新媒體在傳達給我們大量信息、轉變了我們的審美思維方式的同時還占據了我們的思考。
新媒體對藝術家的創作傾向和受眾的審美取向起到很大的引導作用,也許在本意上它並不影響美術家創作,但是它能確定哪一種美術作品應該和值得給觀眾看。在美術市場方面,它們充當著市場品位和趣味的引導者。為了體現自己的一種藝術主張,它們往往會策劃或引導一種趣味,以誘導大眾的消費慾望。
新媒體藝術使得技術手段運用後的機械復制藝術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僅此而言,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構建了公共性的審美意識。
(二)創作媒介的過於自由陷入的創作尷尬
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數字藝術工具幾乎無所不能,藝術家可以隨心所欲的設想作品的潛在形式,甚至可以強勢控製作品的各個表觀細節。但這種自由卻絕非美事。媒介的無限擴展提高了表現技法的熟練門檻,也導致了藝術創作的情感低落與訴求無力。正如詩歌和詞牌需要格律,藝術創作也需要外在條件的限制。面對一個瀚如浩海的創作空間,藝術家會感到茫然和虛無。我們不難看到一些新媒體藝術作品的明顯缺陷,或停留於新式媒介的雜耍式展示,或思想單薄,或言之無物。
這誠然與創作者的藝術修養有關,但更多卻是源於技術思路的桎梏。一味追求媒介以及表現手法的新穎最大化,作品不幸蛻變為炫耀技術的空殼。在這個意義上,思想性和社會性的缺席導致了藝術性的削弱,過度的媒介自由成為新媒體藝術的創作瓶頸。從操作的層面看,信息媒介的萬能表象卻只是理想中的美麗肥皂泡。脫離了直觀真實的油彩和畫筆,新媒體藝術作品大多演化為顯示器背後的抽象代碼和復雜計算。對於普通藝術家而言,繁雜的技術勞作和冗長的程序編寫實屬難以掌握的高難技術――這直接造成了新媒體藝術的最大門檻――藝術的最終自由實際上建立在創作過程的不自由之上。創作中的藝術家必須和復雜的程序代碼談判妥協,和苛刻的編程語法交涉讓步,在藝術和程序的夾縫中進行藝術構思和不斷修正,其過程充滿了痛苦的跳躍和未知的歷險。
這一特殊的創作方式使得藝術思維不得不在理性和感性之間來回往復,因而思路中斷,方向迷失等問題屢見不鮮。如此一來,新媒體藝術作品更像是某個規劃嚴謹的項目,而非傳統意義上隨興而發的藝術揮灑。如不是配合默契有序的團隊,最後的作品往往可能流於集體意圖的妥協,既非個人情緒的表達,亦非集體智慧的凝聚――集體創作的困境再次成為囚禁藝術自由之魂的高牆。
五、結語
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構建了公共性的審美意識,完成了人的個體性解放。當人類的藝術之樹發展到分化的節點,當我們路過歷史的這個當下,新媒體藝術正面臨著一次次的分化和嬗變。這個瞬間既有茫然和未知,也充滿機遇和挑戰。當然,人類歷史上的各門藝術都如羅馬城般非一朝一夕所能建成,藝術的萌芽期必然充滿了阻力、未知、挑戰和歷險。新媒體藝術在歷史的陣痛中蠢蠢欲動,呼之欲出。相信不久的將來,當科技進一步發展,信息工具進一步普及之後,新媒體藝術的創作最終會走向它應到達的頂峰。

5、新媒體藝術是幹嘛的?

這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工作,現在是熱門.市場也缺很多人. 新媒體的范圍包括很廣泛,網站網頁設計,(這個現在很吃香).手機上面的小游戲,手機和電腦的界面設計. 標識設計.互動小游戲.互動裝置. \ 學這個專業吧!不會後悔的.只要你努力,一定有發展.像現在做好一個FLASH網站,就四五千.

6、新媒體藝術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應用新媒體技術進行藝術創作。著重強調數字化、虛擬現實、虛擬互動等表現形式。但是對於具體定義和內涵來說,可謂百家爭鳴。要認識新媒體藝術可以先認識新媒體。
對於「新媒體」的界定,學者們可謂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一些傳播學期刊上設有「新媒體」專欄,但交互網路電視所刊載文章的研究對象也不盡相同,有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媒體、IPTV等,還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體專欄。那麼,到底什麼是新媒體?所謂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也有專家提出:「只要媒體構成的基本要素有別於傳統媒體,才能稱得上是新媒體。否則,最多也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的變形或改進提高。」「目前的新媒體應該定義為在電信網路基礎上出現的媒體形態——包括使用有線和無線通道的方式。」還有學者把新媒體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
因為「新媒體」的定義沒有統一的定論,也就使得以「新媒體」為基礎的「新媒體藝術」定義也具有了一定的不確定性。
新媒體藝術不同於現成品藝術、裝置藝術、身體藝術、大地藝術。新媒體藝術是一種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學科門類,新媒體藝術是建立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基礎上的,這樣說起來不免讓人覺得有些抽象,感覺上新媒體藝術離我們還有些距離,其實不然。新媒體藝術說白了就是數碼藝術,其表現手段主要為電腦圖形圖象(computer graph),即許多業內人親切地對其簡稱道的CG。其實新媒體藝術的范疇具有「與時俱進」的確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錄象、計算機、網路、數字技術等最新科技成果作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品。因此新媒體藝術已經在不經意中深入到了現代藝術的各個領域中去了。

7、新媒體藝術是指

新媒體藝術不同於現成品藝術、裝置藝術、身體藝術、大地藝術。新媒體藝術是一種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學科門類,新媒體藝術是建立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基礎上的,這樣說起來不免讓人覺得有些抽象,感覺上新媒體藝術離人們還有些距離,其實不然。
新媒體藝術不同於現成品藝術、裝置藝術、身體藝術、大地藝術。新媒體藝術是一種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學科門類,新媒體藝術是建立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基礎上的,這樣說起來不免讓人覺得有些抽象,感覺上新媒體藝術離我們還有些距離,其實不然。新媒體藝術說白了就是數碼藝術,其表現手段主要為電腦圖形圖象(computer graph),即許多業內人親切地對其簡稱道的CG。其實新媒體藝術的范疇具有「與時俱進」的確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錄象、計算機、網路、數字技術等最新科技成果作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品。因此新媒體藝術已經在不經意中深入到了現代藝術的各個領域中去了。

與新媒體動態藝術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