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古代中國文化歷史發展短視頻下載

古代中國文化歷史發展短視頻下載

發布時間:2020-12-04 16:11:33

1、視頻孔乙己觀後感300字

孔乙己是生活在清朝末年的一位舊知識分子,他所接受的無疑是舊的封建教育。也許正因為這樣,他通過接受封建教育而深受封建文化的毒害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我們知道,自西漢時期的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繼而被漢武帝採納以來,歷代封建統治者也都沿襲了這一做法。儒家文化之所以能獲得歷代皇帝的青睞,是因為其實質上是可以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的。筆者不否認儒家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進程中的積極作用,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儒家文化從它淪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的時候起,就已經成為思想的枷鎖,就註定要失去其不斷發展的基礎。無論是偏頗也好,偏激也罷,筆者始終認為處於封建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說,當它作為封建教育的教材時,只是培養奴才的文本。於是,一代又一代讀書人成為這種教育的犧牲,他們失卻了獨立的人格和精神,失卻了獨立的意識和思想,每一根血管都只剩下粘稠的奴性。然而,奴才只有在能為統治階級看家護院的時候,才會獲取相應的物質條件,實現作「大奴才」的人生理想。於是,當科舉制度產生之後,讀書人的靈魂就差不多完全腐化了。他們鄙視勞動,自命清高,一旦入仕,就很快墮落成官場上的痞子,成為統治階級的「惡奴」,就如《孔乙己》中的丁舉人之類。正因為這樣,「魏晉風骨」就成為少數有骨氣的讀書人聊以自慰的精神寄託,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最亮麗的風景。
由於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孔乙己本來「身材很高大」,是可以像「短衣幫」一樣憑體力養活自己的,他卻輕視勞動,把那「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總穿在身上,擺一副讀書人的架子。既然它不可能走入仕途,不可能成為統治階級看家護院的奴才,甚至「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這就註定他會失去生存的基礎,他的人生只能是一場悲劇。尤為可嘆的是,孔乙己深受毒害而不自覺,麻木不仁,奴性十足。且不說要他去反抗封建制度,就連他自己的命運也不敢、不願和不能去抗爭。這就難怪魯迅先生要「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了。其實,封建文化對知識分子的毒害,教育並不是唯一的途徑。被統治階級所認同的文化,總會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對人們的生活產生直接的影響,而且還會謬種流傳,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顯得根深蒂固,並不會隨著一個時代的消亡而消亡。放眼當今社會,我們不難看到孔乙己的影子,至於「丁舉人」就不免時常撞見了。看來,要根除封建文化的毒害,讓我們這個民族真正甩掉文化糟粕這個包袱,獲得發展的無限生機,還有很多事要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抑或正因如此,不管魯迅先生創作小說的初衷是什麼,其反封建的主題是顯而易見的。焦晉同志在《談〈孔乙己〉主題的廣闊性與神話》(載《教學通訊》1984年第二期)里指出,該小說「不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性及其罪惡,而且可以延伸到對整個封建制度及其全部倫理道德的徹底否定……」
在於我看來:《孔乙己》是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它的成功之處在於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末期下層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他苦讀「四書」、「五經」,耗盡年華,熱衷科舉,一心想沿著封建社會里一般知識分子所走的道路、順著讀書應考做官的階梯往上爬,可連個秀才也沒有考中,落到將要乞討的境地。他不會營生,好喝懶做,死要面子,不肯脫下那件象徵讀書人身份的又臟又破的長衫,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時刻不忘顯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讀書人。甚至當別人嘲笑奚落他時,還要一再表現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賞的傲氣。只有當人們觸到他靈魂深處的傷痕——「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時,才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他在長期封建文化教育熏陶中,也和一般士大夫一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會營生,養成好喝懶做的惡習。有時免不了做些偷竊的事,最後落到被打折了腿的慘境。他迂腐可笑,麻木不仁,至死不覺悟。封建文化教育和科舉制度不僅毒害、摧殘了他的靈魂,而且也摧殘了他的肉體。作者在刻畫孔乙己性格中可悲的東西、批判他的封建落後意識的同時,也表現了他的善良心地和對他的一定的同情心,如寫他教「我」識字、給小孩子分茵香豆,他在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他還「寫得一筆好字」。這些描寫,更激起讀者對毒害、摧殘他的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憤恨。這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孔乙己是一個不幸者,他生活在一個麻木、冷酷的社會環境之中。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要超過肉體上的痛苦。作者將孔乙己的容貌、服飾、姿態、語言、行動諸方面交織在一起,使這個被科舉制度欺騙愚弄了一輩子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富有立體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功名不就,卻自命清高;四體不勤,卻好吃懶做;貧困潦倒,卻死愛面子;受盡摧殘,卻麻木不仁。在風燭殘年之際,這個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著離開了人世

2、中國文字的演變史,要具體,主要是先後順序啊..

【順序】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漢)→楷書(魏晉)→行書(魏晉)→草書(唐宋)

【簡介】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3、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

4、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5、草書

漢字的一種書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6、楷書

楷書,又稱正楷、楷體、正書或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體。其字形較為正方,不像隸書寫成扁形。楷書仍是現代漢字手寫體的參考標准,也發展出另一種手寫體——鋼筆字。

7、行書

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產生,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

(2)古代中國文化歷史發展短視頻下載擴展資料:

漢字的國際影響

1、對日本文字的影響

日本民族雖有著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創制則相當晚。長期以來,其人民是以漢字作為自己傳播思想、表達情感的載體,稱漢字為「真名」。

盡管自十世紀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漢字的使用卻並未因此而廢止。時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個簡體漢字。

2、對朝鮮(韓國)文字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制度和文化一直影響著朝鮮,因此朝鮮把本民族文字稱諺文(非正式文字)。諺文的創制和應用是古代韓國文化的一項重要成就,但是20世紀前卻並沒有得到大范圍應用。實際上,早起時期的韓國亦如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漢字。

3、對越南文字的影響

十世紀以前的越南是中國的郡縣。秦、漢、隋、唐莫不在此設官統轄,故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較深。越南獨立後,無論是上層人士的交往,還是學校教育以及文學作品的創作,均以漢字為工具。直至十三世紀,越南才有本國文字——字喃。


3、一等視頻介紹傳統文化的活動假設你有作品選入請你寫一段文字放在短視頻開頭做推薦語,中國結為素材

中國結是中華民族傳統的象徵,中國結的寓意顯示了情致和智慧,在民間很流行,逢年過節的時候會在門口和家裡掛中國節以顯喜慶。

中國結不僅造型優美、色彩之美,更因其形意而得名。比如盤長結、藻井結、雙錢結等,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濃郁的宗教色彩,並且體現人們追求真、善、美的良好願望。

中國結象徵著幸福,隱喻著愛情,呼喚著友誼,贊美著生命。有的是喜慶的標志,有的是智慧的圖騰,中國結烘托著歡樂,燃燒著熱情。總之,中國結代表著祥和,代表著幸福,代表著中國人對未來的憧憬。


4、李子柒的短視頻傳播了中國文化,為什麼有這么多人罵她?

李子柒其實是現實生活中出現的一種在山間生存並用山間的東西製作美味的食物,然後拍成視頻放到網站上供大家欣賞,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傳播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是現在有很多網友質疑她,這其實是因為觀看她視頻的人越來越多,而她在視頻中有一些做飯手段被人提出不合適,於是有人質疑她是不是真的會做飯,是不是有表演的成分在其中。

一、李子柒做飯

記得在有一期李子柒發布的視頻當中是正在做檸檬蜂蜜百香果,其中她的做法是將檸檬跟蜂蜜放在一起加熱,然後冷卻寄存,等想喝的時候再挖出一勺泡水喝。於是有網友就按照她的操作模式製作蜂蜜百香果,結果因為檸檬跟蜂蜜一起加熱會變得又酸又苦。於是就有人開始質疑她做飯是不是真的好吃,但是在我看來,李子柒在視頻中從來沒有說自己做飯好吃,她只是做的一些家常菜而已。

二、李子柒的外國評價

我們可以發現那些罵李子柒的人基本都是國人,而李子柒的視頻發布到國外網站的時候,基本上收獲的都是好評,甚至有人覺得他的視頻,給人治癒的感覺。所以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李子柒就是在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那為什麼國人要罵李子柒呢,這其中不乏有一些陰暗的心理。李子柒的出生本就不高,可以說是草根階級。但是現在她卻紅了火了也有錢了,於是有些眼紅的網友開始不斷的找李子柒視頻的漏洞,然後加以反擊。其實李子柒的視頻要比其他的網紅要好得多。

三、李子柒的天貓商店

李子柒還讓人詬病的一點就是她在天貓商店售出的商品價格偏貴,而且味道也不是很好。於是就有人懷疑她在割韭菜,利用自己現在的名氣賺一波快錢。我覺得李子柒在視頻中只是做一些家常菜,這些菜在濾鏡跟擺盤的作用下會變得好看,但是不一定好吃。

5、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中國傳統文化簡介: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自然養生、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農家、農民起義;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諸子百家

1.道家(老子、莊子、列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南華經》《道德經》 《管子》

2.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3.法家(李悝,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公孫龍子》)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8.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9.小說家(虞初《虞初周說》)

10.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自此書。)

11.醫家(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從正、朱震亨、李時珍、張景岳)

琴棋書畫

笛子、二胡、古箏、蕭笛、鼓、古琴、琵琶。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百花生日)、上巳節(三月三)、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國戲劇

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1] 、二人轉、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臉譜、梨園戲、歌仔戲等。

中國建築

亭閣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民宅

漢字漢語

漢字

漢字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另外三種是埃及聖書字、蘇美爾楔形文字、瑪雅文字),唯一一種使用至今,並仍然充滿活力、歷久彌新。

漢字作為表意(語素)文字的傑出代表,獨霸世界文字之林半邊天(另一半是各種字母、表音文字)。

漢字及其所記錄的漢語,精妙絕倫,其藝術性蓋諸文字之冠。產生了古典格律詩、對聯、字謎、測字算卦等世間僅有的藝術。

少有文字的書寫能成為一門藝術,更無一能達到漢字書法藝術之高度。碑帖、篆刻、牌匾、楹聯、尺幅、扇面,樣樣精妙絕倫。

漢字的一筆一劃,無不體現祖先們的智慧和對世界的理解。所謂中國哲學,在漢字的構造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從春聯、倒「福」字,到「招財進寶」,以及「福祿壽」字畫,還有洞房裡火紅的「囍」字,靈堂前肅穆的「奠」字,漢字就是活生生的民俗與文化。

漢字維系中華一統數千年。九州四海、古人今人用的是同一種漢字,交流無礙。今天的人們仍可閱讀秦簡漢帛、唐碑宋貼,在世界所有文明中,堪稱絕無僅有的奇跡。

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打油詩等……

傳統中醫

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

宗教哲學

儒、道、佛、周易、陰陽、五行、干支、羅盤、八卦、占卜、風水、面相等

民間工藝

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少林、武當

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國、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民風民俗

禮節、婚嫁(紅娘、月老、聘禮、洞房)、喪葬(孝服、紙錢、頭七)、祭祀(天地祖先);門神、年畫、鞭炮、湯圓、餃子。

衣冠服飾

漢族衣冠服飾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國還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而誕生的中山裝、唐裝、旗袍,各少數民族服飾、各類傳統及現代的佩飾、鞋、帽等。

四大雅戲

花鳥魚蟲

動物植物

龍、鳳、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十大名花蘭花,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月季,桂花,杜鵑花,水仙花和茶花。

龍生九子: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螭吻、饕餮、椒圖、蚣蝮、貔貅。

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金銀器、瓷器、紅木傢俱、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器、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十八般兵器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

飲食廚藝

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湯圓、粽子、年糕、月餅、筷子;魚翅、熊掌、海參、鮑魚……

傳說神話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嫦娥奔月、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天仙配、梁祝、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白蛇傳......

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傳統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中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道教音樂、佛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喜迎及巡禮樂、宴樂。

「戲曲」

戲曲「四大聲腔」

四聲腔,展輝煌,對戲曲,有影響;

崑山腔,經改良,藝術上,有開創。

弋陽腔,節奏強,加滾白,調高亢;

梆子腔,聲響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黃腔,二合一,稱二黃,和西皮;

西皮剛,二黃抑,後發展,成京劇。

聲腔中以崑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為典型。

中國古典十大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中國對聯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關於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系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道教文化、禪宗文化、飲食文化、孝賢文化、慈善文化、中醫文化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清明節、五月初五端午節、七月初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名山大川

中國五嶽:華山、恆山、衡山、嵩山、泰山。

上古道家修仙聖地: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等

道教現四大名山:青城山、龍虎山、武當山、齊雲山。

佛教現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松花江、遼河、海河……

與古代中國文化歷史發展短視頻下載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