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外國語大學的網路與新媒體和國際新聞專業哪個好
其實你說好的話。在我看來關鍵在於你是否喜歡。像網路與新媒體的話,是今年的新專業,你想看到就業率是不可能的。然後另一個的話,比較多,也比較成熟一點
2、國際新聞專業和傳播學與新媒體專業哪個好就業
在國內的話,建議後者。國際新聞專業,一般會對小語種有要求吧,會有外語專業輔修新聞專業或者跨考新聞專業的研究生,畢業後對口的一般就是媒體,輕易不容易進,對學歷有要求。傳播學與新媒體專業比較寬泛,就業面相對比較廣泛。
3、從媒介管理角度分析一個國際媒體組織
目前,新聞學和傳播學專業的就業已經沒有前兩年好找工作了。就新媒體和媒介經營管理的就業前景和發展趨勢來看,新媒體方興未艾,很多傳統媒體都有向新媒體進軍的計劃,而媒介經營管理這個專業目前很多高校開設多是為了針對媒介管理層的進修和培訓來著。你試想一下,作為剛畢業的學生,就算你還有很強的社會關系,在毫無社會經驗和實際操作水平的情況下,誰會把媒介交給你讓你參與管理啊,原來的管理人員會拱手讓你嗎?先到基層跑兩年新聞再說,但是具體的新聞采編播些評你又比不上基層的。就是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
4、結合具體案例,簡述新媒體如何影響全球傳播格局並實現國際輿論制衡。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
也有專家提出:「只要媒體構成的基本要素有別於傳統媒體,才能稱得上是新媒體。否則,最多也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的變形或改進提高。」「目前的新媒體應該定義為在電信網路基礎上出現的媒體形態——包括使用有線和無線通道的方式。」
還有學者把新媒體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
新媒體讓每個人都成為了自媒體,進入了「自媒體時代」。拿前不久的「冰桶挑戰」來說,這項活動發源於波士頓學院,然而現在的新媒體,使這一項活動傳播開來,上到國家總統,下到平民百姓每個個體都是傳播的媒介,這項挑戰迅速傳播至全球范圍。對於國際輿論的制衡,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是新聞事件的報道者,每個人都可以說出自己的觀點,我們接收到的信息不再是國家政府想讓我們看到的,而是我們自己選擇的。
5、如何在新媒體時代提高國際傳播力
新聞和信息的合理運用是政治成功的關鍵。合理運用新聞和信息,就必須遵循新聞傳播原理,加強對各種媒體的科學掌控和運用。特別是面對現今時代多元化、即時性、多樣性的輿論生態環境,必須積極運用新媒體這一最新的傳播載體,順應新聞規律,提高傳播技巧,主動設置議程,及時發布信息,努力佔得輿論戰的先機。
創新對外宣傳理念。新媒體對傳統新聞傳播理念造成的沖擊開始顯現。新媒體受終端顯示屏、用戶使用習慣等的制約,體現出自身獨有的傳播特點和規律。變革傳播觀念,探索傳播技巧,關繫到新媒體新聞宣傳成效,關繫到新媒體競爭力強弱。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對外宣傳中要「求同」,也要「求異」,即在新聞宣傳內容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上必須一致,在新聞選擇、話語結構、信息形態、傳播方式方面則要體現出差異性。
藉助新媒體平台,創新對外傳播內容。新媒體要發展壯大、走向成熟,一定要有量體裁衣、適合自身傳播的信息內容。要研究用戶需求,豐富服務功能,針對用戶群體的差異、接受心態和閱讀習慣的變化,運用體現新媒體特徵的語言、內容和表達方式進行新聞傳播,不能照搬照抄傳統媒體的內容。
6、新媒體為何會影響國際旅遊市場競爭
新媒體有助於旅遊市場的營銷。新媒體在內容上,首先是具有海量性與超文本的特點。因為採用了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新媒體所包含的信息是海量的,這是紙質媒體無法替代的。此外,新媒體還突破了傳統媒體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使旅遊企業能夠跨時間跨空間地傳播相關的旅遊信息。其次,新媒體能夠將圖像、影像、聲音、文字完美結合,使潛在的旅遊者能夠更全面直觀的了解旅遊信息,彌補了傳統媒體的單調。最後,新媒體所傳播的信息易於存儲,不易丟失,而且環保。
相比於傳統媒體,新媒體更容易把控,成本更低廉,效果更顯著,范圍更廣泛,而且不分地域和國界,放棄新媒體就等於選擇放棄向大眾推廣自己。因此新媒體更能提升旅遊市場的競爭力。
7、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媒體組織的國際化戰略帶來了什麼影響?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文藝傳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由於文字數碼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路化等發展,文藝傳播的方式和途徑面臨著重大變革。
2、文藝產品傳播方式和群眾接受欣賞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這些文藝的新形態面前,特別是在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的飛速發展所帶動的文藝形態的快速變化面前,我國的文藝管理方式有些脫節或滯後。
3、要吸引和團結互聯網和新媒體領域的文藝創作主體。民營文化工作室、民營文化經紀機構、網路文藝社群等新的文藝組織大量涌現,網路作家、簽約作家、自由撰稿人、獨立製片人、獨立演員歌手、自由美術工作者等新的文藝群體十分活躍。必須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們,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團結、吸引他們,引導他們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