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再媒體化理解新媒體

再媒體化理解新媒體

發布時間:2020-12-03 16:31:58

1、新媒體的特徵

由於新媒體的UGC成分相當重,因此它的內容發布顯得沒有規律。對於大多數傳統媒體而言,內容出版是有時間設置的,所以電視台電台節目都被稱為program,一種可以事先設定的程序。但新媒體不是。 第二個重要特徵是碎片(fragmental)。有一種說法叫「微內容」。大抵意思差不多,並非整塊的內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內容。但「微內容」的說法只是形容了量上的特性,沒有涉及到「質」上。碎片,我個人認為,是更好地表達出新媒體特性的片語,因為看上去很多內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碎片化的內容是由於去中心化造成的。新媒體對於傳統媒體的所謂「顛覆」就是指這個。但事實上,去中心化這個態勢是長久不了的。人類由於大腦接收信息的需要,會導致那些重新整合信息的中心化渠道出現。搜索引擎是極好的例子。 第三個特徵是個人化/個性化(personalized)。blog是最顯著的例子。一個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的wordpress,由於開放其代碼架構,使得網上有成千上萬數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於是,每一個blog都顯得與眾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還有模板開發能力的話,還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這一塊的模板。 當然,不是所有的新媒體都有很強烈的個人化色彩(比如BBS),但的確有相當多的新媒體形式賦予了用戶盡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這種個人化的特徵,直接拷問著「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條狗」的句式。換而言之,互聯網,其重心開始由數據(信息)向人轉變。 結合程樂華老師的說法,這種個人化直接帶來了網路上的補充自我和補償自我的出現。 偶發性和碎片化兩個特徵可以合力成為新媒體的第四個特點:連續的議程設置(continuousagenda-setting)。 媒體的議程設置效果是得到實證支持的,但媒體們很少對一個議程進行連續的設置:a電視台就b電台的內容進行跟蹤,然後c報再跟進(在中國,這種情況不是沒有,但很少見,比如:十七大報道算一個連續的議程設置)。但新媒體卻不是,它們喜歡連續式的進行議程設置,我稱之為「鏈式傳播」。每一個節點的影響力都有限,但合起來的力量是巨大的。典型的例子就是blog的話題接龍游戲:怪癖。 如果這個新媒體還有很強的個人化特徵的話,自我便代入了。媒體擬人化後,就使得這個媒體的可信度增高,議程設置力量會更具有穿透性。 最後一個特點,當然,不是最不重要的:互動性(interactive)。不過,這個特點已經被說濫了,我就懶得再大肆嘮叨了。 唯一需要在這里指出的是:跨平台的互動。網路媒體天然具有互動的功能,但很多互動完成於媒體之內,比如在某篇文章下發表一個評論。但新媒體提供了跨平台互動的技術,比如blog的trackback和pingback功能。但截止到目前為止,至少在中國,跨平台的互動還沒有成為大規模的態勢。

2、怎樣理解新媒體的「新」字

怎樣理解新媒體的「新」字
「開心網」是過去幾個月在京滬等白領聚集城市以驚人速度迅速蔓延的一個社交服務類網站。解放「300號大樓」內上開心網的人數可能就不下300。在開心網最熱門的「爭車位」和「朋友買賣」兩個游戲以外,用戶還可以自由發起投票,讓其他網友參與選擇各自認為合適或正確的選項,這項功能引起了筆者的興趣。

請留意這樣一則投票:「你知道今天下午在海事大廈有人墜樓嗎?A:我知道;B:我不知道」。相對傳統信息傳播的「授->收」模式,網路投票游戲竟然也能衍生出信息傳播這個副產品——排除惡意散布不實消息的可能,即使那些選擇了B項的網友,也通過一次「游戲」獲取了一條新聞信息!

而在新經濟模式方面,分眾傳媒則屬於這個模式的新媒體傑出代表。它精確定位和選擇了受眾對象以及目標商品,竟然使一個技術含量實在不怎麼高的勞動密集型媒體形態成功蛻變為新媒體。這件案例告訴我們,在商業社會,第三產業的「技術含量」含義已經超越了傳統科學技術的范疇。「你太有才了」,這句台詞不僅可以贊賞一個人掌握了多麼淵博的科學知識,還可以稱贊他的社交和向他人提供各種各樣服務的能力。20年前,國人把這個稱為「點子」,現在,則叫創新。今後,創新將出現兩個分支:科學技術創新和經濟模式創新,即服務創新。而視覺和聽覺感受仍是媒體必須首要重視的方向,事實上,即便是分眾傳媒,也充分利用了人的這兩個感官通道才獲得成功——逛賣場、等電梯的閑暇,你的眼睛可以東看西看,即便你不想看這看那,你的耳朵也幾乎無法拒絕去聽……

「新媒體」的催生條件

如何催生新媒體?或許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只有必要條件而沒有充分條件,甚至那些必要也僅僅是准必要。

首先,消解傳統媒體的邊緣,消解既有新媒體的邊緣。I-street街頭屏幕就是對無線傳播和樓宇視頻各自邊緣的消解。這包括了兩重含義:結合與重建。無線傳播與樓宇視頻結合的成果使街頭屏幕擺脫了「人肉媒體」的尷尬。一方面,那些由人工快遞和更換的廣告內容繼續發布,另一方面,利用先進無線技術進行傳播的信息滿足了受眾對實時消息的需求。由於「入網」使街頭屏幕向公眾提供互動服務成為可能,未來那些豎立在街頭的大屏幕,將可以向路人提供相當個性化的服務,比如視頻求婚!

其次,泛網路化和「無孔不入」是趨勢。隨時隨地和充分互動是新媒體在可預見未來的發展方向。公眾能夠隨時隨地全天候地獲取信息,很大程度上需要技術進步來推動;充分互動的靈魂是每個人的意願和觀點可以自由表達和受到充分重視。以上兩點,即對應於「新技術主導」和「新傳播理念主導」。網路,是滿足隨時隨地和充分互動的最好工具。因此,泛網路化的的媒體更容易被公眾接受。而「無孔不入」,則是思考如何更大限度地去滿足和影響人們的視覺和聽覺需求。一個較為明顯的趨勢,是先驅者正將自己的目光從空間轉向時間——過去20年,廣告從戶外走進了火車車廂,再從火車車廂走到「小傳單」上;最近,觀眾收看電視廣告的時間從夜間休息前轉移到了逛賣場和等電梯的碎小空暇。

最後,似乎與傳統知識產權保護觀念相違背的,能夠被「山寨」化,即容易被模仿可能也是新媒體迅速成為時尚的一條捷徑。做一道消費行為測試題:馬路的兩邊,一邊是一家火鍋店,另一邊是四五家熱熱鬧鬧地連成片,你選擇哪一邊吃飯?多數被訪問者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理由是聚集在一起的飯店群可以向他們提供更多的選擇。

在中國,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商業經驗,即「2000萬現象」,當一樣新產品的社會保有量超過2000萬件的時候,它將很快突破普及瓶頸。彩電、冰箱、空調、手機、MP3,幾乎都有過驚人類似的經歷。如今,各種山寨手機和山寨MP3充斥著市場,粗製濫造的安全隱患固然讓人擔憂,但相對突出的價格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對這兩樣數碼產品的迅速普及的確起到了幾乎決定性的作用。事實上,電視機也曾經在其市場普及過程中經歷過類似的山寨過程,只是後來,四川長虹那樣的行業巨頭最終吞並了數以百計的「山大王」,成為行業龍頭。

即便是最新技術背景下誕生的新媒體,其面對最終用戶的使用和操作,都應該是直觀和便捷的。筆者以此結束本文,意在期待讀者也接受這樣的觀點。

3、如何理解新媒體環境下傳播格局的變化

1.新媒體突破了國別、區域邊界,實現了國際傳播的跨越時空、超越疆界,即刻傳遞、海量傳送、互動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傳播特性。
在全球聯網、智能移動終端設備、多媒體融合應用、零成本(或低成本)、自媒體等眾多的新型技術和應用基礎上,新媒體天然具有跨越時空約束的能力。藉助於智能終端設備、通訊技術、新型應用,任何個體都可以變成新聞事件現場的第一報道者,將信息通過具有全球聯網功能的公共信息平台迅速傳播到全球。這一優勢在新聞突發事件中尤為明顯。
 2.強大的互動、互融性特點,強化了國際傳播的廣度、深度和影響力。網路媒體以其與生俱來的自媒體和全球開放的優勢,將信息傳遞到世界各個角落,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都可以幾乎無成本的、便捷的獲取和傳輸信息。這種優勢可以完全打破傳統媒體環境下弱勢國家無法施展國際傳播的局面。任何一個國度,只要接入網路,就可藉助新媒體平台突破媒體界限,輸出本國信息,放大本國聲音,擴大本國影響力。
以信息技術、新型通訊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使媒體的影響力從區域轉向全球,從新聞信息封鎖轉向開放的信息眾籌,從信息傳播的不對稱轉向公開開放的信息共享,可以說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傳統媒體的傳播缺陷。

4、新媒體推廣都有哪些渠道

微博、博客、自媒體、抖音快手西瓜視頻微視、微信朋友圈、公眾號等

5、新媒體與自媒體到底有什麼區別???

一、什麼是新媒體
所謂的新媒體就是相對於傳統媒體(報刊、廣播、電視等)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概念比較寬泛,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等終端,為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二、什麼是自媒體
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為個體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信息傳播方式,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貼吧等網路平台。

自媒體的技術是互聯網時代必不可少的技術。互聯網+最重要的就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上缺的不是產品,而是銷產品的人。如果你要把自己的產品在互聯網上銷售,就必須用到營銷這種技術,可以給你的產品帶來大量的精準流量。我聯合互聯網上的一些網路營銷大牛,組建了這個群,前面是1 5 3中間是六 五 九,後面是 九 三 4,把他們串聯起來就可以了。如果不是想學習最前沿的網路營銷,不要加。不是真心想進步的,不要加。如果你希望玩轉互聯網+,成為營銷大神,那麼歡迎。

三、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區別
1、被動與主動:同樣依賴網路Web2.0的支持,自媒體幾乎完成了新媒體能完成的所有任務。用戶由被動地接收互聯網信息向主動創造互聯網信息發展,從而更加人性化。

2、自主權:自媒體與同樣以網路為依存的新媒體相比,它擁有了更大的話語空間與自主權,使用者可以自由的構建自己的社交網路等。自媒體成為了草根平民大眾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的最佳場所。所以從中文的字面意思來講,自媒體的"自"還可以理解成"自由度"較之過去的"新媒體"有了明顯的改善。

另外,有人會問 自媒體屬於新媒體嗎 ?小編覺得自媒體繼承了新媒體的傳播特點,是對新媒體的升華,也在新媒體的范疇之內。

6、如何理解新媒體

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

7、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之路該如何走好

前幾篇關於新媒體發展趨勢以及自媒體價值的文章收到了許多朋友們的關注和探討,我非常的欣慰,作為加入新媒體領域的一個傳統媒體人,我可能有更多感慨,從傳統媒體再到如今的新媒體時代,傳播的模式和媒體格局與形態的發展都發生了重要變化,這兩種方式都各自有著自己的特色和優勢,而隨著如今很多傳統媒體也在轉型,更加貼近互聯網,貼近年輕人,從而也緊緊抓住了新的媒體發展機遇,今天,我是想聊聊關於社會化媒體平台與公關之間的關系和變化。

從本質上來說,大多數人都會明白社交媒體已經顯著了公共關系這一門學科,也許你在公關領域已經有了非常資深的經驗和更直接、更數字化、更主觀的認知,也許你已經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學術環境中,非常深入地了解並學習了公共關系這一門學問,或許,你也和我一樣,親身見證了人們在消費的內容和互動形式的不可思議的轉變。社會化媒體唯一的不變就是永遠都在變,所以,不管你曾經的認知或者經驗如何,或者你在公關領域中的特長如何,相信如今社會化媒體平台的發展已經改變了你在公共關系中的做法。

在社會化媒體領域有本書我一直非常喜歡,是由李·夏琳(Charlene Li)和喬希·貝諾夫(Josh Bernoff)出版的《Marketing in the Groundswell》,我最欣賞這本書的是他們如何更貼近社交媒體技術,不是談論某些特定的平台進行分析,而是從用戶的角度談論最有價值的分析和建議,這一思想的價值是屬於戰略級別的,對於我而言是很有價值和幫助,例如廣泛性是公關學科的一個方面,而我恰恰對社交媒體的廣泛性充滿興趣,接下來讓我嘗試著來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吧。- 我怎麼才能運用好使用社交媒體?

- 我怎樣才能讓我的客戶和用戶更好的使用社交媒體呢?

- 我怎樣才能運用社交媒體來激勵人們?

- 我怎樣才能幫助更多人喜歡並熱愛使用社交媒體?

1. 與PR完全融合

社交媒體並不能取代傳媒,但社會化媒體在公共關系以及其他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傳統媒體雖然非常重要,但如果可以與社交媒體相結合,它必然會更強大,傳統的公關和社交的結合不僅僅是一個形式方面的討論,根據唐界傳媒的統計,幾乎所有公關部門90%都負責他們公司的社會媒體。

我們的企業該如何利用這個更有價值、更直接而又更容易管控公關信息?密切學習並掌握最新的社交媒體技術,或者可以通過顧問咨詢向一些在公關和新媒體領域有著突出經驗的比如Interpublic、上海的唐界傳媒或者Cordiant了解更多有價值的經驗,當然,你也可以現在就讓你的團隊保持快速學習能力,培養善於通過數據分析和結合傳統的戰術,來更有效的傳遞你的公關信息。

2. 與我們的用戶互動完成公關信息

在我們為企業客戶進行媒體規劃的時候,一直都在強調用戶、用戶、用戶,我們所做的一切,包括產品的改進、用戶體驗的加強、建立社會化媒體渠道和新媒體公關,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吸引並讓用戶滿意,比如優酷、新浪微博,天涯社區、Facebook,博客和這些視頻或者論壇,都是或者融入了典型的社會媒體平台,它鼓勵用戶共同創建消息,顯然對於這部分由用戶自主創建的內容你是沒有能力去控制的(即使有,也是非常有限)。對於公關專業人士的關鍵就是如何更好地參與並和你的用戶共同創建完成公關信息。那麼如何做,該如何利用社會化媒體平台掌控公關信息?我建議有兩點,第一,在優質平台創建你的企業社交媒體賬號,這一點不可或缺,切不可以因為擔心信息無法掌控而迴避,第二,可以通過更高級的輿情監測工具來管控由用戶創建的社交消息,以便公關部門可以及時介入處理。

3. 保持監測

如果是一套呼叫中心,打進電話里正在排隊的人也許有超過50個人,但這個只有你知道,如果你發微博,它是公開的,甚至它有可能成為熱門並被獲得更高的展示,我相信很多公司都知道這一點,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告訴我們:社交媒體的重要性越來越高,你可能再也不像十幾年前那樣,隨便發布廣告就立刻可以獲得客戶的關注以及購買。所以,唐界傳媒建議正在負責企業社會媒體營銷以及公關負責人可以通過制定協同工作機制,基於24小時監測工具來對社交媒體保持時刻分析,可以第一時間進行相應。

4. 善用社交媒體小工具進行用戶分析

社交媒體的運營,離不開敏銳的觀察和分析,尤其是對熱點的敏銳度,我們作為社交媒體的運營者,或者公關負責人,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小工具來完成用戶某些特定行為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制定社交媒體方案和公關活動。

5. 建立和意見領袖的良好合作

社交媒體信息巨大,每一秒都會產生眾多信息,而如何讓你的用戶快速記住你或者你的品牌和服務,這就必須要提到意見領袖了,新媒體時代創造了意見領袖一個新的群體,他們是用戶中的核心人物,在社交媒體平台有著主導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所以,多和意見領袖保持良好關系,因為他們的觀點和評價往往很容易影響到更多人。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互聯網越來越重要,經過唐界傳媒對社會媒體以及傳統媒體的縱向分析中,研究人員發現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正在逐漸下降,人們已經慢慢習慣了通過更多渠道獲得新的信息,比如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的代表,那麼,如果可以更好地利用這個社交媒體來管理和優化公關,必然是企業非常重要的工作內容,這篇文章我主要是希望討論社會化媒體如何影響著公關的應用和實施,也希望可以給更多社交媒體從業者或者公關人一些思路和建議。

8、什麼是新媒體?新媒體如何運營?

一、新媒體是數字化的媒體形式。

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路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

二、新媒體運營方式

通過現代化移動互聯網手段,通過利用微信、微博、貼吧等新興媒體平台工具進行產品宣傳、推廣、產品營銷的一系列運營手段。通過策劃品牌相關的優質、高度傳播性的內容和線上活動,向客戶廣泛或者精準推送消息,提高參與度,提高知名度,從而充分利用粉絲經濟,達到相應營銷目的。

(8)再媒體化理解新媒體擴展資料

新媒體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吸收大量讀者,跟它草根的特性遠遠分不開,使「人人都是新聞傳播者」成為現實。

正是因為這種特性,讓新媒體漸漸地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甚至是生活方式。這種新的方式開啟了社會新的領域,激發了一直「保持沉默」的草根群體,喚醒了他們都能親自參與社會進程的訴求慾望和權利慾望。這也是新媒體能夠迅速崛起,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力量。

與再媒體化理解新媒體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