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內哪些大學的網路與新媒體專業比較好?
要想了解網路與新媒體專業,首先要明確一點:網路與新媒體專業是屬於新聞傳播學類的,因此,問及哪些大學的網路與新媒體專業比較好,必須從具備一定新聞傳播學類水平的大學里找。
根據網上公布的數據,2018年國內共有37所高校對網路與新媒體專業進行招生。這個數字證明了這一專業的年輕和潛力,但它的發展離不開新聞傳播學的鋪墊,從國內較好的新聞傳播學類大學中篩選即可知其中的佼佼者:
1.中國傳媒大學
中傳作為新聞傳播學類的專業大學,具有業內頂級的教學實踐經驗,如果真的很想學習網路與新媒體專業,這座殿堂級大學一定是值得你認真考慮的。具體的學校科研成果什麼的我也不廢話了,度娘都有,但需要提醒你的是,優秀的大學往往競爭激烈,如果你是准備高考的應屆畢業生,選擇學校一定要從自身實際情況考慮。順便說一句,帝都的房價還是比較傷不起的。
2.暨南大學
答主和暨大有一些特殊的情感,所以對暨大也算有點了解。暨大的新聞專業是王牌學科,在全國范圍內都屬於A級,所以如果題主想學網路與新媒體專業,並且是南方人不想離家太遠的話,完全可以選擇報考暨大。坐標廣州市中心,是有韻味的老城區,交通也方便,如果你有語言天賦,多學一門粵語也是很有(zhuang)用(bi)的。
3.中國人民大學
人大的老牌文科強校地位還是不可動搖的,但是人大目前是沒有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的。不過個人認為這是早晚的事,況且,人大你都考進去了,還有什麼問題是不能解決的呢?
最後,正如前排所說,諸如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四川師范大學等知名新聞傳播學強校都是不會令人失望的,希望題主綜合考慮作出選擇。
以上。
2、一個做了幾年的新媒體文案可以勝任傳統媒體記者嗎?
看傳統媒體要求唄,稿件風格和他們比較匹配,轉過去就沒啥。
但我感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報道方式和目的上都不一樣。
新媒體更多的是面向網民,說自己的觀點。
傳統媒體是面向老百姓,說ZF的聲音。
3、新媒體運營日常工作是怎樣的?
新媒體運營涉及的工作主要包括了三個目的拉新、留存、促活。新媒體運營,是相對傳統媒體而言的,運營的渠道是在新媒體上,像微信公眾號、微博、知乎等渠道,讓內容通過這些渠道傳播出去。
剛工作時,做過一段時間的微信運營,也屬於新媒體運營,具體說一下當時每天的工作。
4、新聞學畢業的就業前景怎麼樣?
作為新聞學老學長,談談自己的看法。
傳統方向新聞學畢業之後最基本的選擇也就是去傳統媒體應聘,包括報社、電台、電視台,職務也就是傳統的職務:記者、主持人、編輯等,這些是一些保底的工作,在新媒體日益發展的今天,傳統媒體的發展並不是特別好,所以如果大家往這個方向走最好還是找一些實力比較強的傳統媒體應聘,比如新華社等,這些實力派前景也還不錯,再有一些傳媒單位發展前景也還不錯,比如一些綜藝策劃等,其他就一般了。
隨著技術的發展,媒介多樣化以及融媒體的發展,新型媒體平台其實是一個更不錯的選擇。比如說位元組跳動(抖音、今日頭條),大的微信公眾號平台,一些工作室、創意熱店等。這種平台工作起來優點就是自由度高、創作氛圍很好,並且工作起來會有熱情,工資也會稍微高一些。但是缺點就是壓力比較大,加班熬夜肯定是家常便飯,大家要做好「肝」的准備啦。
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國內一些比較重視實踐的高校培養計劃中會適當地加入一些課程培養大家公關方面的能力。公關方面的工作需要有比較強的統籌策劃能力、隨機應變的能力,並且將來的發展前景也很好,個人覺得是不錯的選擇。
其餘可能就是比較適合研究型人才了,比如說高校的教師,這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對於比較喜歡研究科研的同學來說高校教師能夠為自己提供很多便利條件。還有就是公務員,這也是個重要的方向,很多機關單位對於新聞學人才需求量也是很大的,因此也是不錯的選擇。
好啦,暫時就這些啦,當然只要專業基礎扎實,有意識培養自己工作能力,什麼工作都會做好噠!
5、新聞傳播學就業前景好嗎
新聞傳播學專業一直是經久不衰的報考熱門。據教育部公布的本專科專業就業狀況顯示,傳播學專業就業率≥90%;畢業生規模約在1千人次至2千人次。
這個專業是20世紀中葉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逐漸形成的新興學科,它與信息科學一文一理,覆蓋了從信息傳播內容到信息傳播技術的完整體系,構成了當今信息社會的主旋律,特別是令世人矚目的大眾傳播領域,形成了以傳播理論為基礎,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傳播平台,平面媒體、廣播影視媒體、網路媒體相互促進的專業學科群。
目前新聞傳播學專業就業前景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傳統媒體、新媒體策劃、行業編輯。傳統紙質媒體、廣播電視媒體和期刊是我國傳媒市場的中流砥柱,他們依然是新聞潮流的主角,也是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的。除報紙外,廣播電視台也是新聞傳播專業考研學生未來的就業,而且據數據統計,我國廣播電視從業人員數量的年增長率約為4%,就是說每年對這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
我們這里所說的新媒體是相對傳統媒體而言的,主要是指網路媒體、移動媒體及廣告公司。作為朝陽產業,新媒體行業更需要市場高手來策劃有效消費,因此媒介經營管理方面的人才尤其緊缺。由於沒有傳統路徑制約,網路媒體更傾向於「企業化運作」。目前,網路媒體產業的發展遵循「創意產業」的規律,廣告經營人才也很適合投身網路媒體。以媒介研究公司公司為例,它需要我們在讀研期間,有跟隨研究傳播學研究方法、受眾分析等領域的導師參加一些科研項目,並能掌握各種定性、定量的媒介研究方法。總的來說,這幾類公司,必須要求學生有前期實習的經歷。
相比傳統媒體具有較高素養的編輯、記者,有些人群雖然從事的是新聞事業編輯職業,也許並不需要很專業的新聞調查研究能,如網路編輯、影視節目製作公司高級編導、線下刊物編輯、企業刊物編輯、記者等,但他們同樣需要具備簡單新聞傳播知識,上述行業也為新聞傳播專業碩士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做一名網路編輯,首先要有扎實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聞的相關知識,對網路上出現的新聞、信息、趨勢要有足夠的敏感度;還要能熟練使用DreamWaver、Flash等網頁製作軟體和一些編輯發布軟體等。如果有較強的新聞敏感性和新聞寫作能力,熟悉電視節目製作流程和電視表現手法,思維活躍,具有較強的文字功底,這類新聞學專業畢業的研究生就業前景非常廣泛。
6、轉型時期傳統媒體人如何破解"本領恐慌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技術的進步,隨時隨地登入互聯網進行閱讀已經逐漸普及。受眾不再經常看報、看電視,而是手持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閱讀新的媒體上的相關內容。作為媒體的相關形態,傳統媒體的優勢在逐步式微,傳統媒體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2.1廣告收入降低
由於新媒體對受眾和市場的瓜分,傳統媒體的廣告業務出現了滑坡現象,這對一直依靠廣告支撐的傳統媒體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受眾不再集中於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與智能設備的普及,受眾接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因此,廣告主在選擇媒體時也日趨多樣化,並越來越向互聯網等新媒體傾斜。
進入2012年以來,報紙就進入斷崖式下滑通道。到了2015年,傳統媒體的下滑速度進一步加大,前三季度,電視廣告收入同比下滑4.9%,報紙同比下滑34.5%。按照傳統媒體的下滑速度,電視、報紙、廣播等媒體的廣告收入將被互聯網廣告徹底超過,需要指出的是互聯網廣告仍然處於高速增長階段,而傳統媒體仍處於快速下滑之中,傳媒業的市場格局已經徹底改變。
2.2受眾逐漸分流
獲取信息是受眾對於傳統媒體最基本的需求。而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不斷發展的時代,僅僅依靠傳統媒體接受信息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求知慾。網路中的多元信息和海量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取代了傳統媒體的功能和優勢。與被動地從傳統媒體上獲取信息相比,從網路上獲取信息的便捷性和可控性更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
除此之外,網路還能為觀眾提供情感表達與釋放的空間,使受眾在更大范圍內進行交流,從而實現共鳴以及於認同。相比之下,傳統媒體的受到眾呈現出老齡化的趨勢,年輕受眾大量流失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當然,任何媒體都存在受眾分流和重組的問題,關鍵在於媒體如何更好地為現有受眾服務,提高受眾的忠誠度。
3傳統媒體人的轉型
面對新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的沖擊,傳統媒體及傳統媒體人正在遭遇「本領恐慌」帶來的困境。傳統媒體人只有轉變認識、轉變意識、轉變知識,才能破解「本領恐慌」帶來的困窘。
3.1傳統媒體人轉變認識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媒介融合雖已是大勢所趨,但是對於部分傳統媒體人而言,他們仍然對媒介融合存在質疑。有人認為媒介融合造成了新聞的淺層化。融合媒體的記者為了提高新聞生產的效率,他們將報道定位在一般性報道中,而這類報道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太大的新聞價值,沒有深度挖掘的潛力,簡單地說,就是這類新聞報道沒有深度、廣度和高度。媒介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傳統媒體人的失業恐慌,這也是傳統媒體人質疑媒介融合的原因之一。媒介融合對編輯、記者提出了高要求使得傳統媒體人對自己的素質、技能等產生了懷疑和恐懼。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傳統媒體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媒介融合產生了排斥感。
但是,傳統媒體人應該認識到,傳統媒體的發展現狀使得其走上與新媒體的融合道路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不可逆轉。傳統媒體人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和技能,以適應融合媒體的發展,而不被淘汰。
3.2傳統媒體人轉變意識
伴隨著大眾傳媒體業的興盛,「受眾」的概念在20世紀的下半葉開始流行起來。在大眾傳播領域,它指的是大眾傳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報紙的讀者、廣播的聽眾和電視的觀眾。此後,大眾媒介只能「被動閱聽」的現實發生改變,人們的主觀意願和自主選擇有了更大的實現空間,傳統意義上傳者和受者的關系徹底被顛覆,「受眾」概念已經難以指稱。隨著計算機和數字媒體日益扮演著重要角色後,「用戶」這一概念被引入傳播學領域。由於受眾一詞失去了明確的指向,所以稱呼上網的人為「用戶」更具有實踐意義。
新京報副總編輯劉炳路:「以前在傳統媒體當中有一類精英意識,認為自己是可以影響到新聞事件的最終發展。對於讀者而言,是『相信我們的判斷,告訴你所不知道的真正的事實,是站在我們的角度之上,而現在更多的是站在『用戶的角度,觀察他們在一個新聞頁面的點擊量、停留的時間等等。」隨著信息傳播渠道的增多,如果恪守精英意識,未必還能贏得用戶的青睞。因此,傳統媒體人要轉變意識,變精英意識為服務意識,這樣才能生產出更多點擊率高的新聞作品。
3.3傳統媒體人轉變知識
媒介融合時代的從業者被冠以「背包記者」「全能記者」「超級記者」等不同頭銜。「背包記者」的稱呼也不是現在才出現的,在一些老記者的職業歷程中,他們就是打著背包走基層寫報道的一群人,只是那時的背包里裝著是換洗的衣服、采訪的本子、記錄的鋼筆等等。而現在的記者「肩上扛著攝像機、胸前掛著照相機、口袋裡裝著手機、背包里是無線上網本,手上拿著錄音筆……他們既是記者、編輯,也可能是播音員、主持人;既可能為報紙工作,也可能是電視台、網站、電台的記者……多麼神奇的職業,他們什麼都會,無所不通、無所不能,簡直是萬能記者,記者中的戰斗機」。對於融合媒體來說,全能記者的存在不僅提升了多媒體平台新聞生產的效率,而且極大地節約了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
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進入了洗牌時期,傳統媒體人站在媒體轉型的十字路口,承受著細微又具體,深刻又尖銳的變革,因此特別需要登高望遠,放眼未來,不斷提升自身的「本領」,才能不被淹沒在改革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