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人士弘揚正能量

新媒體人士弘揚正能量

發布時間:2020-12-01 13:18:26

1、新媒體輿論給大學生帶來了哪些正能量的影響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有效的即時性、良好的交互性、高度的集成性等特點,對大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通過新媒體,每個人都可以自主地與他人進行在線交流,而教育正是主客體間的交往、對話與理解。可以說,新媒體極大地促進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相互溝通、相互影響,從單向被動式向多向互動式轉變,能夠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參與度得以提高,使受教育者由消極被動接受轉變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和互動交流。

2、如何用新媒體傳遞正能量

隨著網路的興起,當下的媒體格局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網路媒體和新媒體雖然對傳統媒體形成一定沖擊,但也在新聞傳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可以說,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如果用好了,會為社會傳遞出正能量,如果使用不好它,則會造成一些比較消極的社會影響。因此,在當前形勢下,多元化媒體格局的形成對主流媒體提出了新的挑戰,《求是》作為中共中央主辦的機關刊物,更應在多元化的輿論格局下保持輿論引導作用,積極傳遞正能量。結合日常的工作,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做起。 第一,堅持主流意識形態,堅定自己的立場。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會主義的榮辱觀為工作準則,才能讓新媒體健康發展,傳遞出更多的正能量。現在個別網站內容雜亂,社會負面新聞較多,以此來吸引眼球,這些都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在新媒體傳播中,我們的每篇文章都應以傳播正能量為目標,抵禦網路負能量。 第二,選編工作要慎之又慎。新媒體的互動性強,社會影響力大,因此,我們在工作中更應抱著謹慎小心的態度,嚴謹處理每一條消息,堅持新聞真實性,注重審查,避免新聞失實。盡量做到不跟風,不炒作,在發布時應考慮到社會效果,堅持傳播主流思想。 第三,改變宣傳語態,打贏受眾戰。應針對新媒體受眾改變我們傳統的宣傳語態,不再用「假大空」去宣傳理論,而是用百姓的話講百姓的事,在報道語言上應遵循受眾心理與需求,在新媒體平台上多使用符合新媒體的語言。

3、如何看待,理解「加強和改善對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

簡單地說,目的就是實現「兩個健康」,一個是引導和幫助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健康成長,一個是支持和推動新媒體行業健康發展。

引導和幫助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健康成長,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團結引導他們愛國、敬業、創新、守法、誠信、貢獻,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責任意識,激發創造活力,在弘揚主旋律等方面展現正能量。

支持和推動新媒體行業健康發展,就是要通過不斷完善新媒體行業發展的政策和制度,促進新媒體行業堅持正確導向,增強社會責任感,誠實守信,依法經營,努力營造文明健康的網路環境,為促進信息化建設、建設網路強國做出積極貢獻。

4、如何運用新媒體向青少年傳遞正能量

 河南省各級團組織積極通過河南共青團新浪、騰訊官方微博向全省青少年發出以「學習英雄?青春有約」為主題的「團遞正能量」青春倡議書,開通#學英雄見行動#互動話題,得到了青少年網友和粉絲的積極響應,截至目前相關話題和評論超過2萬條,覆蓋青年超過300萬。通過手機報、微信、飛信等手機移動平台集中向全省青少年免費發送青年英雄的先進事跡簡報,目前已發送6期,覆蓋青少年32萬人,引起了廣大青少年網友討論熱烈。
此外,團河南省委還開設「河南青年英雄大家談」欄目,連續刊發社會各界對河南青年英雄群體「井噴」現象的看法、觀點及相關專家理論研究文章。下一步,團河南省委將持續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手段擴大學習宣傳青年英雄活動效果,持續營造宣傳河南青年英雄群體先進事跡的濃厚社會氛圍。

5、當代大學生如何在意識形態領域弘揚正能量

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重大要求,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共同思想基礎的堅強保障。文化是大學之魂,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內容。一所高校,校園文化引領整合大學的價值理念,形成基本的校園規范、行為准則和價值認同。只有增強與確保學校文化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話語權,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入學習者、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範踐行者,努力把大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何才能掌握意識形態工作在高校的話語權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加強學校文化建設著手。
一、弘揚核心價值,創新育人文化
1.認知核心價值,把握抽象與具體的統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分為四個方面,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主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精髓、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基礎。馬克思關於思維的邏輯運動存在兩條相反的道路,第一條是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第二條是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這兩條道路首尾相接,否定之否定,是人對事物本質的完整認知過程。在高校教學中可以運用案例教學,利用新媒體手段,用事例詮釋核心價值,讓抽象規定還原為感性具體的認知。運用研究式教學,透過現象看本質,「知其所以然」,將感性具體上升到抽象規定,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四個方面融為一個有機整體。
2.認同核心價值,把握理想與現實的統一。首先,教師要尊重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做到包容多樣。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決定價值觀念多樣性、差異性、選擇性和堅持核心價值的先進性、統一性。其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堅持以人為本,學校要尊重師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師生利益訴求和價值願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尊重首創、保障權益、成果共享、幫助貧困和解決就業。第三,價值形成的基礎源於主體需要,不從大學生需求入手進行價值觀說教必然是空中樓閣。教師要抓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價值意識,做到價值自覺,在學生中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著力鑄牢青年大學生的精神支柱。
3.踐行核心價值,把握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於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實踐,指導並服務於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需要,在推進的建設進程中不斷發展完善。彰顯出植根實踐、指導實踐、發展於實踐的特質,呈現出鮮明的實踐品格。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知行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典型命題,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資源。中國古代的哲學家認為,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知行合一」,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明特色,也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實踐論的內在要求。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踐的歷史性與理論的超越性的辯證統一。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是人類的存在方式,正是在人類實踐過程中世界被對象化了,成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的統一。
二、利用網路平台,引導主流文化
社會性網路媒體的成熟和自媒體的迅猛發展,對傳統媒體傳播格局產生了巨大沖擊,輿論生態格局也因此發生根本性改變。互聯網已成為一種在現代條件下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成為繼廣播、電視、報紙之後的第四大媒體。當前文化傳播已進入新媒體時代。網路成為各種社會輿論生成的最重要載體,甚至影響著現實社會事件的發展和走向。互聯網應用水平穩步上升,參與性更強。信息網路正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和角落,其影響的深度、廣度和速度都是令人驚嘆的。「帶著體溫的媒體」(手機媒體)、「自媒體」(微博等)和傳統媒體等一起成為輿論生成的力量。網路傳播快捷,方式多樣分散,覆蓋地域廣,且融合了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的特徵,這些因素都增加了引導輿論、傳播主流價值文化的難度。當下的互聯網世界已經成為新聞傳播的重要載體和社會輿論的「加速器和放大器」。在這種情況下,提升全媒體傳播下的網路輿論引導能力和網路輿論引導的主動性,就成為學校引導主流文化的重要內容。
新媒體時代的特徵是內容多樣化、參與平等性、主體交互性、信息共享性和潛在風險性。這種新媒體成為了對學生影響最大的「亞文化」,容易誤導學生的價值取向;沖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弱化了教師傳統的主體地位。那麼,如何改變傳統文化產生的消極影響呢?最有效的方法是揚長避短,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利用網路的時效性、便捷性優勢和網路文化的開放性、豐富性等特徵,抵制「亞文化」的消極影響,建立引導校園健康的主流文化。筆者認為主要做好以下四點:一是加大投入。硬體設備捨得更新,軟體開發捨得花錢,網路人才捨得培養。二是全員建網。學校網、院系網、部門網、專題網,教師和學生網頁互聯構成校園網。建網要有責任擔當,要抵制低俗,貼近學校生活和師生。三是引導主流。要做到精英文化大眾化,大眾文化精英化;集中權威,傳播正能量;主導每天,發出最強音。四是加強監管。對學校網路要安排專人負責,加大監督、監控與監管力度。
三、凝練學校資源,提升形象文化
高校形象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又包括校園環境、校道廣場、園區建築、雕塑、校史館、博物館、古籍館、圖書館、藝術館、展覽館、形象識別系統、房屋道路名稱等。精神文化包括校風、教風、學風、班風、作風、校旗、校歌、校徽、校訓等。物質文化要有文化特色,精神文化要有學校個性。這些形象文化凝練的是歷史、是傳統、是特色、是理念、是形象、是自信。這樣由小及大,讓學生真正熱愛學校,尊重文化,尊重我們的民族與國家。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把握高校意識形態主導權的內在要求,我們黨在方針策略上也始終給予了高度重視。創設學校環境文化,凝練學校歷史文化,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把握高校意識形態主導權的著力點,取決於兩者一致的價值訴求,在理論上有著內在機理式的關聯。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引領師生樹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構建和諧、健康、向上的大學校園文化。當代中國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因素與大學校園文化的特徵結合,共同作用於大學生個體,與當代大學生對待意識形態問題的心理反應特點相互聯結形成一個復雜的合力體,從而產生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
文化是大學之魂,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內容。一所高校,校園文化引領整合大學的價值理念,形成基本的校園規范、行為准則和價值認同。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鑒而豐富。文化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只有增強與確保學校文化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話語權,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入學習者、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範踐行者,努力把大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6、如何用新聞傳遞社會正能量

隨著網路的興起,當下的媒體格局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網路媒體和新媒體雖然對傳統媒體形成一定沖擊,但也在新聞傳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可以說,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如果用好了,會為社會傳遞出正能量,如果使用不好它,則會造成一些比較消極的社會影響。因此,在當前形勢下,多元化媒體格局的形成對主流媒體提出了新的挑戰,《求是》作為中共中央主辦的機關刊物,更應在多元化的輿論格局下保持輿論引導作用,積極傳遞正能量。結合日常的工作,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做起。 第一,堅持主流意識形態,堅定自己的立場。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會主義的榮辱觀為工作準則,才能讓新媒體健康發展,傳遞出更多的正能量。現在個別網站內容雜亂,社會負面新聞較多,以此來吸引眼球,這些都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在新媒體傳播中,我們的每篇文章都應以傳播正能量為目標,抵禦網路負能量。 第二,選編工作要慎之又慎。新媒體的互動性強,社會影響力大,因此,我們在工作中更應抱著謹慎小心的態度,嚴謹處理每一條消息,堅持新聞真實性,注重審查,避免新聞失實。盡量做到不跟風,不炒作,在發布時應考慮到社會效果,堅持傳播主流思想。 第三,改變宣傳語態,打贏受眾戰。應針對新媒體受眾改變我們傳統的宣傳語態,不再用「假大空」去宣傳理論,而是用百姓的話講百姓的事,在報道語言上應遵循受眾心理與需求,在新媒體平台上多使用符合新媒體的語言。

7、新媒體的崛起如何能弘揚正能量。

社會正氣,對廣大多數人的合法利益維護,報道正向勵志的身邊故事,榜樣的力量無限,報道歷史的經典,讓我們大家都能做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憂沒有弘揚正能量嗎,一句話社會正氣。

8、如何組織引導老幹部利用新媒體傳播正能量

可以引導他們參與論壇討論,對熱話題發表評論。可以組織專題詩歌比賽,如:中秋佳話。然後引導他們在網路上發表詩歌。還可以搞專題搜索比賽,通過活動盡快掌握上網技能。等等

與新媒體人士弘揚正能量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