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媒體未來發展趨勢?
自媒體行業未來有4種趨勢:
趨勢之一:內容專業化----更垂直、更長尾、更可信
首先是從業者更加專業化,草根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隨著國內傳媒行業繼續洗牌,預計將有更多傳統媒體人投身於自媒體,他們將把更多新聞專業主義的規范注入到自媒體的內容生產中來。未來,類似高曉松的「曉說」、羅振宇的「羅輯思維」、王凱的「凱子曰」、遲宇宙的商業人物、秦朔的「秦朔的朋友圈」等專業化運作方式將成為頭部自媒體內容的主流生產方式,並且不斷塑造自媒體公信力,而那些主要靠文摘、資訊整合的生產方式註定會沒落。
其次是內容生產更垂直。目前,從互聯網金融、母嬰到旅遊,幾乎每一個細分領域都已形成一批少數頭部自媒體。未來,這些頭部自媒體預計仍將保持內容的高度垂直,並在專業度上繼續提升。相比以整合既有資訊、以搞笑逗樂為主、帶有濃厚草根氣息的自媒體,聚焦高質量原創性內容生產的自媒體將更容易獲得資本注意,並贏得更高估值。
最後,內容開發更長尾。自媒體的內容生產還將進一步打通上下游產業鏈,類似餐飲老闆內參這樣,把上游供應商、下游餐飲實體店與用戶全產業鏈打通的做法將得到更多同行的效仿和升級。此外,基於內容的周邊產品開發也將更加活躍,比如關注二次元文化的自媒體將更多地進入到電商領域,關注情感問題的自媒體還有可能與線下心理咨詢沙龍相互結合。
趨勢之二:組織結構化----從個體戶走向公司化
與第一代自媒體大都以個體戶方式的生產內容相比,未來自媒體若想更為穩定地生產高質量內容,還需要搭建完整的團隊,以機構化的方式運作,以便為後期的商業化提供各種組織介面,在組織形態上將朝公司化的方向轉變,並且一些頭部自媒體將加大從傳統媒體引進人才的力度,以壯大其內容生產實力。
以視頻類自媒體「二更」為例,該自媒體目前的運營團隊已超過100人,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多地設有分公司,已經接近一家傳統新聞類周刊的人員規模。未來,除了少量頭部自媒體繼續保持個人化運作之外,絕大多數頭部自媒體將朝公司化、機構化方向發展,在組織架構上將日益接近新媒體公司。
與此同時,一些從傳統媒體也開始推出一些類似自媒體的賬號,比如《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俠客島」,《北京青年報》的「團結湖參考」,都是傳統媒體試圖建立人格化、試水粉絲經濟、與自媒體爭奪用戶的嘗試。但是自媒體有別於傳統媒體的優勢在於,文本表達的更加自由、激勵機制的完善。
可以預見,在人格化、粉絲經濟的道路上,自媒體與傳統媒體必將狹路相逢,而非漸行漸遠。
趨勢之三:投資常規化----更多優質自媒體將被投資
目前,在新媒體的陣營中,自媒體仍然處於較為弱勢的地位,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離不開資本的介入。騰訊科技企鵝智酷調查表明,2015年自媒體對微信公眾號的投入力度加大,2014年約53%的運營者對公眾號進行投入,2015年這一比例上升到64%,且各個投資區間的投入都有所上升。這說明自媒體正經歷著優勝劣汰的過程,且資本的投入在不斷加大,只有投入資本、增強實力,才能實現長遠發展。
分析已獲投資的自媒體發現,具有以下兩個特徵的自媒體融資成功率更高。第一個特徵是專業垂直,相比較而言,垂直自媒體更容易獲得融資,最近半年,已經有12缸汽車、有車以後、車早茶、玩車教授等四家汽車類自媒體獲得了融資。第二個特徵是創始人有媒體高管經歷,「一條」創始人徐滬生曾擔任《外灘畫報》執行主編、「新榜」的徐達內曾擔任《東方早報》副總編、「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曾是央視《對話》製片人、「大象公會」創始人黃章晉曾擔任《鳳凰周刊》副主編、「商業人物」創始人遲宇宙曾任《中國經濟周刊》主編等。從總體上看,投資界對自媒體仍然處於零星投資狀態,其中由吳曉波牽頭成立的獅享家新媒體基金錶現最為活躍,多投資於垂直自媒體的第一名。
趨勢之四:強化內容授權與平台自律
自媒體經歷較長時間的野蠻生長,「侵權者生,不侵權者死」已經不再是主流自媒體團隊的共識,隨著司法、行政以及微信公眾號等主流平台治理力度的強化,正版化與合規運營已經成為自媒體商業化的主旋律。自媒體由「野蠻」走向「文明」,既是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與內容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是自媒體持續發展與升級迭代的必然趨勢。
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等國內自媒體平台均不斷建立完善其平台的侵權通知刪除制度,強化了版權授權與利益分享機制,持續加強自媒體知識產權保護。另外,微信公眾號平台於2015年1月公測上線「原創聲明功能」,通過相似文本比對技術以及快速處理機制構建原創保護生態,推動自媒體內容保護由被動時代跨入主動時代。並且,微信還將其技術能力向外輸送,幫助其他內容平台上的用戶更便捷的向微信進行版權侵權投訴,知乎與豆瓣都相繼開通微信公眾號侵權投訴渠道,帶動了自媒體知識產權生態的整體凈化。同時,可以看到,更多的自媒體自發進行內容授權與付費轉載,法律自媒體高杉LEGAL、法律讀庫、知產庫等均建立了完善的內容授權付費機制,在平台自律方面起到良好的標桿作用。
未來,在新型互聯網治理機制中,自媒體將更多地完成從傳統的「治理受體」向「治理主體」角色的轉變。
2、新媒體未來的趨勢是怎麼樣的?
目前來說新媒體還是個未知數。
不過現在的人群都比較中意新媒體,所以它在一步一步在完善。
目前對人們來說是離不開新媒體的。所以它在未來的一段時間暫時不會被淘汰。
3、你對新媒體有什麼看法 ,你對新媒體未來發展的趨勢怎麼看?
目前來說新媒體還是個未知數。不過現在的人群都比較中意新媒體,所以它在一步一步在完善。目前對人們來說是離不開新媒體的。所以它在未來的一段時間暫時不會被淘汰。
4、新媒體營銷的發展前景怎麼樣,新媒體未來的發展趨勢?
新媒體未來的發展必然緊跟5G技術、智能穿戴技術、虛擬現實(VR)等技術進步,同時也會朝著創造性、開放性、交互性等幾個維度進行變革。單獨看大數據和新媒體產業,它們都是互聯網行業的熱點風口,如果雙劍合壁,那麼將可能發揮出1+1>2的功效。因為大數據的挖掘能力能為新媒體的內容生產、傳播受眾帶來更精準的指導,從而提升新媒體的精準定位、並不斷優化改進,為受眾帶來更個性化和他們想要的定製優化媒體服務;同樣的,新媒體的營銷變現能力則能為大數據挖掘打開變現渠道,從而賦予大數據更多的額外價值。因此大數據是新媒體的支撐,新媒體回過頭來又可以反哺促進大數據發展,可以說大數據與新媒體之間的良性互動符是未來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黑馬程序員可以了解一下,學費11980,課程3個月,也不會太長,認真學習的話,出來工資也不會太低。
5、全媒體的未來發展趨勢怎樣?
1、互聯網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數字視頻新媒體擁有廣闊發展前景和空間。傳統媒體向新媒體拓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包括網路視頻、數字電視、手機電視、戶外顯示屏在內的各種視頻媒體。未來,視頻新媒體的發展將催生更多的內容提供方式和信息服務形式變革,帶動整個傳媒業的全媒體發展進程。
3、媒介融合由淺入深,從“物理變化”趨向“化學變化”。注重多種傳播手段並列應用的全媒體新聞將發展為多種媒體有機結合的融合新聞;各種媒體機構的簡單疊加、組合將發展為真正的有利於融合媒介運作的新型機構組織;全媒體記者將與細分專業記者分工合作;媒介機構也將在新的市場格局中尋找自身新的定位和業務模式,構建適應全媒體需要的產品體系和傳播平台。
4、隨著全媒體進程的不斷發展,在融合的同時,各種媒介形態、終端及其生產也更加專業、細分。
一方面表現在媒介形態的分化。單一的印刷報紙已經分化成了印刷報紙、手機報紙、數字報紙等多種產品形態,廣播電視分化成網路電視、手機電視等更豐富的產品形態。此外,媒體終端的多樣化也帶來了傳播網路的分化,如手機媒體、電子閱讀器、網路電視、數字電視等分別依賴不同的傳輸網路。
另一方面是媒介生產流程的專業化細分。在媒介融合時代,由於生產復雜度的提高,更有可能導致產業流程的專業分工和再造,出現信息的包裝及平台提供者走向專業化的趨向。現在,在數字報紙、電子雜志、手機媒體領域,專業化的趨向已經顯現。
關於全媒體的未來發展趨勢,青藤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互聯網營銷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廣告營銷、文案寫作、文案優化的方法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6、新媒體未來前景在哪
參考前瞻 產業研究院《中國新媒體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顯示, 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新媒體廣告作為傳統媒體廣告的補充,近年來一直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所謂新媒體廣告是相對於傳統媒體廣告而言的,目前占據主要份額的是網路(含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廣告。根據發布的中國網路廣告核心數據,2013 年度國內網路廣告市場規模達到1,100 億元,同比增長46.1%,與去年保持相當的增長速度,相較傳統媒體廣告,新媒體廣告仍處於快速成長期。在以數字化和網路化為特徵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下,在技術創新的引領下,新媒體廣告業的發展為廣告傳播增加了一條新的重要渠道,拓展了廣告業的市場空間。
7、網路營銷動態新媒體的發展有哪三大趨勢
像微視這樣一個視頻社交媒體應用,帶給像電視這樣的傳統媒體可能不是顛覆,而是一種反哺。新媒體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媒體,兩者互動的好一定是一種互惠互利的關系。
微視的爆發一方面是基於微視的產品基因,另一方面是因為當下正處於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時代交替當口。因此,如果將微視作為一個新媒體的典型案例來分析,我們還可以清晰的判斷出新媒體在未來的發展走勢。
1、自媒體主導的內容生產模式
事實上,從去年虎嗅,鈦媒體這樣的自媒體平台的爆發開始,由自媒體主導內容生產的模式已經普遍得到了業界認可。自媒體的本質就是UGC,即用戶生產內容。虎嗅去年之所以能夠很快做出了影響力,跟其擁有超過1000名的原創自媒體作者密不可分。有了這些自媒體達人的存在,甚至不需要專職記者寫稿,只需要幾個編輯對內容方向和質量進行把關,就可達到生產高質量內容的效果。而微視在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種視頻自媒體的聚合平台。這上面不但聚集了一些明星大腕,更多的參與者是一些愛分享短視頻的草根達人。這些達人生產的內容或搞笑,或內涵,或養眼,或誘人,每個短短8秒的短視頻,都有幾十上百萬的播放量,自媒體的內容生產模式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2、社交互動引爆媒體熱點
微視和微信一樣,作為一個移動互聯網時代誕生的產品,從誕生那天起,就有天生的社交屬性。並且基於微信強社交關系, 微視上的用戶更容易產生互動。信信注意到,微視上分享的很多比較熱的視頻,除了明星和達人外,還有更多的用戶分享寶寶和寵物的可愛視頻。用戶通過微視來記錄寶寶的成長,並且跟好朋友們分享喜悅的心情,這種互動會促使用戶更加「賣力」的生產高質量的內容。同時因為社交軟體的病毒營銷特性,只要是能夠切合網民整體的審美,就很容易流行,這就是社交媒體的優勢所在,能夠根據用戶的喜好,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
3、移動新媒體已成為主流
曾經在一年前,我們可能還會有偏見,認為移動端產品的使用只會在碎片時間。而在2014年,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用戶對移動端產品的使用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地鐵上,睡覺前,如廁中等等這樣的碎片時間,甚至更多的工作平台未來也會轉移到移動端。移動新媒體的發展勢頭已經不可抵擋。目前四大門戶已經陸續全部轉戰新聞客戶端,並且都有了過億的用戶量,微博也逐漸成了一個不可替代的社交媒體,而微視作為一個全新的視頻社交新媒體,也逐漸開始成為新媒體陣營中一個重要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