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孫中山的故事
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當了臨時大總統。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參議院出席一個重要會議。然而,大門前執勤的衛兵,見來人衣著簡單,便攔住他,並厲聲叫道:「今天有重要會議,只有大總統和議員們才能進去,你這個大膽的人要進去干什麼?快走!快走!否則,大總統看見了會動怒, 一定會懲罰你的!」 孫中山聽罷,不禁笑了,反問道,「你怎麼知道大總統會生氣的?」一邊說著,一邊出示了自己的證件。衛兵一看證件,才知道這個普通著裝的人竟是大總統。驚恐之下,衛兵撲倒在地,連連請罪。孫中山急忙扶衛兵起身,並幽默地說:「你不要害怕,我不會打你的。
孫中山故事二
孫中山出生於1866年,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一生喜歡讀書。他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天,幾個中國留學生一起去看他,發現他的生活很艱苦,幾乎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離開前,這幾個留學生湊了40英鎊,送給孫中山補貼生活。
三天以後,這幾個留學生又一起去看孫中山。來到孫中山的宿舍門口,他們敲了半天門,都沒有人答應。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們下次再來吧。」一個姑娘說。
「等一下兒,我來敲。」一個不高不矮的年輕人說。他用力敲了一會兒,孫中山才來開門。孫中山不好意思地說:「請原諒,我正在看書,沒聽見你們敲門。快請進!」
他們走進孫中山的宿舍,看見桌子上擺滿了新書。大家一算,買這些書大概需要30英鎊。他們覺得很奇怪,問孫中山:「你連吃飯的錢都不夠,還有錢買書?」
「這是用你們送給我的錢買的,我還剩下10英鎊呢!」
「你應該多買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體搞壞了。」孫中山笑著說:「我覺得買書比買吃的還重要。」
2、求:最能體現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精神和共和思想的視頻或文字,要簡短的
遺言
「余致力國復民革命,凡四制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3、孫中山的簡要的生平介紹(急需)
孫中山生於1866年11月12日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名文,號逸仙,化名中山樵。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起義。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 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他是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3)偉人孫中山的短視頻擴展資料:
孫中山的政治舉措:
1、三民主義
孫中山畢生堅持「三民主義」,堅持民族、民主救中國和三民主義救中國的信念與理想。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的「三民主義」理念。
2、建國方略
在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推行以王道為基礎的區域合作和政治架構:大亞洲主義,以及向國際投資開放的實業計劃。
3、聯俄容共
孫中山十分關注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的傳播,敏銳地認識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變革的重要影響,毅然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賦予三民主義思想以新的內涵。
三大政策是孫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張,是他倡導的民族民主革命從屢受挫折轉向成功、進而取得顯著成就的正確道路。
4、簡寫一些孫中山的小故事。
5、關於孫中山的故事
1、鎮南關親手炮擊清軍
1906年,孫中山自日本到越南,在河內金碧台街六十一號設立秘密機關,策劃了幾次武裝起義。1907年的鎮南關之役,便是其中孫中山親臨前線,直接參加戰斗的一次。
1907年,孫中山先生任命熟悉鎮南關一帶情況的黃明堂為鎮南關都督,李裕卿(鎮南關附近之憑祥地方土司)為副,何五為支隊長,招募勇悍善戰的廣西遊勇為先鋒隊,計劃襲取鎮南關為根據地。
1907年12月2日,黃明堂率領廣西遊勇八十餘人,循山背間道向鎮南關猛烈襲擊,奪取了鎮南、鎮中、鎮北三座炮台,奪獲大小炮十四門,步槍四百多支。
孫中山隨即於同月4日率黃興、胡漢民等親臨前線,慰勞戰士,鼓舞士氣,並與黃興、黃明堂等坐鎮鎮北炮台,調度指揮,命令李裕卿守鎮中炮台,何五守鎮南炮台。
翌日,清政府嚴令清軍陸榮廷部四千餘人傾巢出動,要奪回三座炮台。孫中山率革命軍固守炮台,並親自發炮轟擊清軍,第一炮即命中六十餘人,清軍陣腳大亂。孫中山先生在戰斗中感慨地說:「反對清政府二十餘年,今日始得親自發炮轟擊清軍。」
據守鎮南關三座炮台的革命軍,在孫中山先生親臨前線的鼓舞下,銳氣倍增,以寡敵眾,屢挫清軍。清政府雖先後調派清軍丁槐、龍濟光等部增援,傷亡數百人,仍然不能越雷池半步。
革命軍堅守陣地,與清軍血戰七晝夜,直至彈葯告罄,糧食不繼,始忍痛撤退。時清軍正向鎮南關四面圍攻,黃明堂率軍殿後,沖圍而出,及至半山,軍中有一小子回顧炮台上軍旗未撤,慮為清軍所得,竟一人冒著清軍炮火重登山巔,取回軍旗。
2、會見張之洞
清光緒年間,孫中山從日本留學回國,有一次,路過武昌總督府,想會見兩廣總督張之洞,便寫了一張便條,讓守門人傳了進去。張之洞見條子上寫的是:「學者孫中山求見張之洞兄」,便問:「什麼人?」
當差的答道:「一個書生。」
張之洞不大高興,提筆在便條上寫:「持三字貼,見一品官,白衣尚敢稱兄弟?」
守門官把條子交給孫中山。孫中山一看,也在便條上寫:「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也可傲王候。」
守門官又把條子傳了進去,張之洞一看,「啊」了一聲,連忙說:「請!」
3、孫中山愛讀書
他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天,幾個中國留學生一起去看他,發現他的生活很艱苦,幾乎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離開前,這幾個留學生湊了40英鎊,送給孫中山補貼生活。三天以後,這幾個留學生又一起去看孫中山。
來到孫中山的宿舍門口,他們敲了半天門,都沒有人答應。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們下次再來吧。」一個姑娘說。「等一下兒,我來敲。」一個不高不矮的年輕人說。
他用力敲了一會兒,孫中山才來開門。孫中山不好意思地說:「請原諒,我正在看書,沒聽見你們敲門。快請進!」他們走進孫中山的宿舍,看見桌子上擺滿了新書。
大家一算,買這些書大概需要30英鎊。他們覺得很奇怪,問孫中山:「你連吃飯的錢都不夠,還有錢買書?」「這是用你們送給我的錢買的,我還剩下10英鎊呢!」「你應該多買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體搞壞了。」孫中山笑著說:「我覺得買書比買吃的還重要。」
4、中山先生和中山裝
中山裝自1923年誕生迄今,五十多年來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飾。1923年,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不但式樣繁瑣,穿著不便。
又不大適應當時中國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實用要求,而中國原來的服裝(對胸式短衫袴,大襟式長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現當時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在實用上也有類似西裝的缺點。
於是主張以當時在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上加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
這樣一來,一件衣服上便兼有西裝上衣、襯衣和硬領的作用,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還裁製成可以隨著放進物品多少而漲縮的「琴袋」式樣。
孫中山先生說,他這樣改革衣袋,為的是要讓衣袋放得進書本、筆記本等學習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
孫中山先生設計的褲子是: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後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樣的褲子穿著方便,隨身必需品的攜帶也很適用。
協助孫中山先生創制中山裝的助手名叫黃隆生,廣東台山人,原在越南河內保羅巴脫街開設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孫中山先生到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其店購物,相與攀談。
黃隆生獲悉當前顧客即為革命黨領袖孫中山先生,大為傾倒,懇切要求參加興中會,為革命出錢出力,1923年隨孫中山先生在大元帥府任事。孫中山先生設計中山裝時,曾請他幫助和負責縫制,順利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
當中山先生穿上自己設計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時說:「這種服裝好看、實用、方便、省錢,不像西裝那樣,除上衣、襯衣外,還要硬領,這些東西又多是進口的(當時這些東西多是從外國進口),費事費錢。」
5、改名故事
孫中山使用過不少名字,多數是為了宣揚革命或擺脫通緝而取的,部分則在於表達人生期望。孫中山還用過陳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達生、吳仲等化名,以及杞憂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學生、南洋一學生等筆名。
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不再面臨滿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檔案均以本名「孫文」署名。
此外,孫中山曾自稱為洪秀全第二,並認為洪氏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孫接受西式教育,不受傳統忠君觀念束縛,才敢於如此自稱;民國時期歷史教科書亦採用此說。
至於「孫大炮」這個當時政治對手揶揄孫文的外號,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粵語「不切實際之人」的意思,暗諷孫文言辭誇大不實。
清政府官方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點水部首,貶稱其為孫汶。「汶汶」一詞,出自《史記·屈原列傳》:「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註解此文的人,或說「汶汶,猶昏暗不明也」,或說「蒙垢塵也」,或說「玷污也」。
6、植樹節的由來
孫中山先生一生十分重視植樹造林。1893年,他《上李鴻章書》的政治文獻就提出"中國內欲強,必須急興農學,講容究樹藝"。1924年他在廣州演講《三民主義》時反復強調:"我們研究到防止水災和旱災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林植樹,要造全國大規模的森林"。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舉行植樹式。以後將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1979年2月23日,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以法律的形式確定我國的3月12日為植樹節。 每年3月12日作為植樹節還有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意義。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