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兩首纖夫之歌
《伏爾加船夫曲》
俄文歌詞
Эй Ухнем
Эй ухнем
Эй ухнем
Ещё разик ещё раз
Эй ухнем
Эй ухнем
Ещё разик ещё раз
Разовьём мы берёзу
Разовьём кудряву
Ай-да-да ай-да
Ай-да-да ай-да
Разовьём мы кудряву
Разовьём мы кудряву
Эй ухнем
Эй ухнем
Ещё разик ещё раз
Мы по бережку идём
Песпю солнышку поём
Ай-да-да ай-да
Песпю солнышку поём
Эй эй
Тяни катат сольней
Песпю солнышку поём
Эй ухнем
Эй ухнем
Ещё разик ещё раз
Эй ты волга мать-река
Широка и глубока
Ай-да-да ай-да
Широка и глубока
Волга волга мать-река
Эй ухнем
Эй ухнем
Ещё разик ещё раз
Эй ухнем
Эй ухнем
Ещё разик ещё раз
Эй ухнем
Эй ухнем
歌詞大意
哎喲嗬,哎喲嗬,齊心合力把纖拉!哎喲嗬,哎喲嗬,拉完一把又一把。穿過茂密的白樺林,踏著世界的不平路!我們沿著伏爾加河,對著太陽唱起歌,哎嗒嗒哎嗒,哎嗒嗒哎嗒,對著太陽唱起歌。哎呦嗬,哎呦嗬,齊心合力把纖拉,伏爾加,可愛的母親河,河水滔滔深又闊,哎嗒嗒哎嗒,哎嗒嗒哎嗒,河水滔滔深又闊,伏爾加,伏爾加,母親河,哎呦嗬,哎呦嗬,齊心合力把纖拉!哎呦嗬,哎呦嗬,拉完一把又一把!哎呦嗬,哎呦嗬!
這是著名的伏爾加船夫曲歌詞大意。像我們的黃河一樣,俄羅斯人民把伏爾加河也稱為母親河。伏爾加河流域是俄羅斯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千百年來,伏爾加河水滋潤著沿岸數百萬公頃肥沃的土地,養育著數千萬俄羅斯各族兒女。伏爾加河的中北部是俄羅斯民族和文化的發祥地。
編輯本段名曲賞析
表現了船夫們邁著沉重步伐拉纖的勞動場面。作品的基調深沉而又粗壯有力,表現了一定的反抗精神。歌曲開始的節奏顯示出拉纖時動作的協調性和一致性;微弱在嘆息聲、號子聲彷彿纖夫們拉著笨重的貨船從遠方緩緩走來,而在沉重的嘆息聲中又隱藏著反抗的力量。接下來的下行級進旋律徐緩抒情,與前面動機形成對比,流露出纖夫們對母親河--伏爾加河的深愛。隨著力度的不斷加強,歌曲達到高潮,近乎高喊的音調表現了他們要求擺脫痛苦的決心和對光明自由生活的嚮往。最後歌聲又弱下來,逐漸消逝,彷彿纖夫們已離去,高八度音結束則給人以信心和希望。
《纖夫的愛》
妹妹你坐船頭哥哥在岸上走
恩恩愛愛纖繩盪悠悠
妹妹你坐船頭哥哥在岸上走
恩恩愛愛纖繩盪悠悠
小妹妹我坐船頭哥哥你在岸上走
我倆的情我倆的愛
在纖繩上盪悠悠盪悠悠
你一步一叩首啊沒有別的乞求
只盼拉著哥哥的手哇
跟你並肩走噢..噢..噢..噢..噢.
妹妹你坐船頭哥哥在岸上走
恩恩愛愛纖繩盪悠悠
妹妹你坐船頭哥哥在岸上走
恩恩愛愛纖繩盪悠悠
歌曲:纖夫的愛演唱:夢之旅
歌曲:纖夫的愛演唱:夢之旅
小妹妹我坐船頭哥哥你在岸上走
我倆的情我倆的愛
在纖繩上盪悠悠盪悠悠
你一步一叩首啊淚水在我心裡流
只盼日頭落西山頭
讓你親個夠噢..噢
2、纖夫讀音是什麼
纖夫拼音:
[qiàn fū]
「纖夫」,是指那些專以纖繩幫人拉船為生的人。
口號
纖夫除了拉纖之外,內就是會喊一口容沙啞的船工號子。號子有聲無字,「嗨,嗨喲喲,嗬嗨,拖呀,拖、拖拖拖……」每當逆水行船或遇上險灘惡水時,全靠纖夫合力拉纖,號子聲聲,空谷回盪,別有一番情趣。
寒冬臘月、滴水成冰的季節,船隻一旦擱了淺,這時你看岸邊一個個纖夫排列整齊地背著僵繩,發出驚天動地的吆喝……那河風裹著冰雪陣陣狂舞,其境況是常人難以相象的,而纖夫則處之泰然,習以為常。
3、纖夫的歷史
古代水路交通,依靠木船。在流急或灘淺的江河中逆水行舟,出現過匍伏兩岸、拉纖助船行進的勞動人民。從事這種艱辛工作的人,後世稱「纖夫」,宋代則喚做「纖戶」。徐州境內的呂梁、百步兩洪,「湍淺險惡,多壞舟楫」,拉纖勞動倍外辛苦,所索報酬自然也會提高。然而,在封建史家的筆下,卻把他們和牛、驢相提並論,且作為勒索行人的地頭蛇 四川、湖南、福建、貴州、江西、山西等省,歷史上都有過「纖夫」。因為是低賤的小民,他們的真實生活情況,自然不會引起注目,並付諸記載。但宋代以後,在一些優秀古近體詩中,對「纖夫」的情況,卻也不乏反映。
元末明初,廣東順德詩人孫蕡,一次因公到四川。在奉節和巫山兩縣間的瞿塘峽中趕路,逆江上行。他置身於風高浪大之中,吟出了著名的七言古詩《下瞿塘》。詩中提到數以十計的「纖夫」,拉著長長的纖繩,爬上山崖,夾岸行進:「爭牽百丈上岩谷,兩旁捷走如猿猱」。盡管詩人只是浮光掠影地白描出拉纖的情景,但「纖夫」們爬高上低,負重而行的辛苦,不難想見。
清康熙後期的詩人王汝驤,也寫過四川三峽之一的黃牛峽的「纖夫」。他說,三峽是天下的奇觀,「『黃牛』險尤絕」。在奔騰的江水中,木船由山岩裂隙間經過,濤聲如雷,觸到礁石,不斷激起雪般的浪花。「纖夫」們像螞蟻般行進,手稍鬆弛,船就倒退,船尾篙師手中的長篙,多次折斷。驚險情景,使他感到,自己入川做官(按王氏為四川通江知縣),真是「輕身計何拙!」
乾隆時期的盛錦,有三首描寫四川「纖夫」的名作。《十二碚》描述木船將到瞿塘峽時,「纖夫」手拉長繩,登上險峻的山間,奮力前進;《空舲峽》說,江岸的山直插天際,江中大風激起巨浪,聲音有如萬馬奔騰。「纖夫」們吃力地拉船,走十步就要退九步。稍一不慎,船就有觸礁沉沒的危險;《過灘》則說,「纖夫」們在山間挽纖而行,船上敲鑼鳴鼓,為他們「加油」鼓氣。可是,逆流沖力太大,得花很大力氣,方能向前走出一步。「纖夫」們掙命地攀爬山崖,彎腰拉纖,頭上的破帽,腳上的鞋子常常掉落在地上。他們的妻兒也來幫著拉船。如果纖繩中有一根突然折斷,全體都會失手。拉不住船,船向後退,往往觸礁翻沉。在這樣險象叢生的情況下,詩人嘆息說:「寄語名利徒,勿作遠行客!」
「纖夫」最初是以「個體勞動者」的面貌出現的,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它曾成為勞動人民被迫承擔的一項沉重力役。
清初著名詩人施閏章,寫有一首《牽船夫行》的樂府詩。記述了江西贛江十八灘沿岸「纖夫」的悲慘境遇。由於「北來鐵騎」(指清軍入關後南進)乘船進軍,命令沿岸各縣征派民夫充當「纖夫」拉船。萬安、贛縣等知縣不敢因循,立即拉來大量民夫,拘禁在江畔古廟中,等待大軍前來。他們赤著雙足,穿著短衣,自帶冷飯,和著江水吞食。挽纖行進的時候,還常被認為偷懶遭到責打。有人累得倒斃江邊,同伴們都不敢哭泣。施氏最後不勝感慨地嘆息道:「自從伏波下南粵,蠻江多少人流血。繩牽不斷腸斷絕,流水無情亦無嗚咽!」他目睹清軍征夫牽船、虐待勞動人民的種種慘狀,不便抒發感想,於是把首先征調民夫從事拉船力役的行為,認做是東漢初期伏波將軍馬援、南下交趾平叛時開始的,藉以對「牽船夫」們表露深厚的同情。
稍後些時的江南詩人汪受宏,在《九江灘》一詩中,描述了閩西「纖夫」的情況。在「險絕諸灘」的九龍灘,沈氏到達的上一天,七隻船觸礁.沉沒了兩只。為保證安全,只得「長索條分」,由船工拉纖,夾岸而行,僅留下年老者操篙。在「一灘水懸一丈高,奔雷卷雪舂怒濤,舟尾向天舟倒立,還防巨石訇相遭」的險惡環境中,「號呼為應」,竭力前行。
乾隆年間的雲南詩人張履程,寫過一首《拉船夫》,形象而生動地描繪了貴州鎮遠境內舞水上的「纖夫」情況。在兩岸都是峰巒的崎嶇山路上,船依大小而決定「纖夫」的人數。他們目不敢旁視,身不能轉動,雙手觸地,臀部朝天,「頭先於足足不進,跋前躓後行遷延」。時值炎熱的三伏天,累得揮汗如雨。張氏最後百感交集地說,沒有親眼看到「纖夫」辛勞工作的情況,就不要無病呻吟,寫作「行路難」之類的詩!
道光年間曾任山西朔平知府的陸應谷,也寫有幾首有關「纖夫」的詩。在湖南湘水中游,他寫下《纖夫行》,反映「纖夫」既像爬沙的螃蟹,又像蹣跚行走的曳足獸,「牽纜上高灘,汗流滴地不能幹。」正是炎夏時節,船上的貴官手中揮動扇子,口內吃時鮮水果解渴,毫不憐惜「纖夫」的勞苦,還嫌船走得慢而訶斥「纖夫」們不出力!
陸應谷在山西桑乾河,也接觸到「纖夫」:農民被強征前往拉船,官府的虎狼吏逐戶拉佚,「雞飛上屋,犬吠出廚」,最後拉到了些未成人的少年和老人,前往服役。「北風吹面凍生粟,纖夫雨汗流至足,欲止不可懼鞭笞,欲上不能氣喘促!」詩人最後憤怒地質問說:「吁嗟斯民皆赤子,疲勞如此官胡喜?」
以上介紹的都是行船時所用「纖夫」的情況,更奇特的是,某些官員坐轎子的時候,也別出心裁地用上了「纖夫!」 雲南多山,官員們出行乘轎,轎子上山遲緩,於是想出了轎上系纖繩、役使「纖夫」拉轎的辦法。
乾、嘉間滇中學者師范在其名著《滇系》中,談到明清兩代征夫服役的情況時,介紹說,勞動人民最苦的力役,就是「纖大轎」。每乘官轎,多者用上24名「纖夫」,最少也有12名。他們像纖船一樣,「危峰峻塹,飛奔而上,汗如雨,喘如雷」。師氏嘆息說;「誰非赤子,而忍虐使之哉!」
「纖夫」的存在,反映出舊中國交通落後的現實。他們有的被強拉來挽舟,進行無償勞動;也有的是走投無路的貧民,以此作為謀生的手段。本世紀四十年代,抗日戰爭期中在四川江濱居住過的人,對「纖夫」們的艱苦生涯,都會有所見聞,有所感受。
4、河上的纖夫"這幅油畫共有幾位纖夫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是列賓的代表作。
畫中的纖夫共有11個人,約略分成三組。每一個形象都被列賓仔細推敲過,畫過人物寫生。他們的年齡、經歷、性格、體力以及他們的精神氣質各不相同。畫家把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統一在主題之中。現據畫家本人的記述,分別來詳細介紹這里的每一個人物的情況:
最前一組共四人,領頭的名叫岡寧,他的表情溫順,然而性格堅韌,具有一種內在的意志力,此人約有四五十歲。他那雙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額 更加突出,顯出了他的智慧。列賓在他的頭上添畫上一塊包頭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希臘哲學家的樣子。他原是個神父,後來被教會革職,一度充任過教堂唱詩隊的指揮。他身體結實, 兩手下垂。胸前那一條纖索綳得很緊,而身上的麻布衫卻滿是補釘。這是一個俄羅斯農民長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著肉體與精神的痛苦,是這些纖夫形象中的悲劇性主角。在他右邊的一個是身材魁梧的憨直的農民漢子,他赤著腳,頭發蓬亂,滿臉濃密的鬍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岡寧絮叨著什麼。這個形象起著襯托岡寧的前傾的身子的作用。在他後面是一個細長的瘦子,年近40,身子大部分被擋住了。他頭戴麥稈帽,叼著一隻土煙斗,頭顯得尖小一些。他挺直著身子,這樣可使纖索鬆弛,好像是想省點力氣。這個瘦子的左側,則是一個躬背彎腰的纖夫,他原來是個水手,叫伊卡爾。他的兩手向下握攏,神色嚴厲,眼神凝注,直對著前方。顯然,他的脾氣一定很倔強,是個農村硬漢子。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蝕得百孔干瘡,結實的肩膀正從破洞處顯露出來。
中間一組也是四個人:穿一身粉紅色破衫褲的少年名叫拉里卡。看來這個少年是初加入這支行列,他那還未曬黑的皮膚,緊蹙的眉頭告訴觀者,這種勞動對他來說是負荷過重了。他正用於在調節壓在自己肩頭那根據痛了皮膚的纖索。畫家在這個新的受壓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種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剝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這個少年頸上還掛著一隻十字架,這是父母給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列賓為畫這個少年纖夫,曾從他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選了一個作模特兒。少年拉纖這種現象,也如資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勞力一樣殘酷,這是沙皇俄國的農奴制度的罪惡,也是畫家所要抨擊的主要目標。緊靠在拉里卡後面的,是一個受盡風霜之苦的禿頂老漢,他皮膚助黑, 臉色陰沉,一邊斜倚在纖索上,一邊在打開自己的煙袋,想偷閑抽口煙來緩解一下自己的苦悶。他和前面的少年, 在色彩上構成了強烈對比。兩代人,不同的命運,卻系在一根繩索上。少年右邊是個羸弱有病的纖夫,他步履艱難,全身虛弱,正在用袖口擦汗。頭發露在無檐帽的外邊,顴骨聳起,淚囊水腫,他未來的路程意味著更 大的厄運,我們似乎可以聽到他那急促的喘息。在拉里卡與老漢之間,露出了另一個纖夫的腦袋頂,此人的臉龐發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樣子是個撻靼人。
最後一組三人,走在前面的是個退役軍人,白色的襯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壓得很低;背後一個皮膚黝黑,巡迴展覽畫派評論家斯塔索夫說他是個流浪的希臘人。最後一個人只見到了他的低垂的頭頂,此人似乎走得更加吃力,他正在往一個小坡上移動。全畫以淡綠、淡紫、暗棕等色調來描繪上半部的空白,使這條伏爾加河流顯得更為慘淡了。這是為了加強人物的悲劇性,烘托乾燥炎熱的天氣(列賓在岡寧和伊卡爾兩個人物身上曾作過一些改動,尤以伊卡爾纏著白布的頭改動得是最多的。
5、神農溪纖夫拉纖成為旅遊項目的原因?
神龍溪纖夫拉纖成為旅遊項目的原因是這種文化文化深入人心。
6、纖夫的歷史是什麼?
古代水路交通,依靠木船。在流急或灘淺的江河中逆水行舟,出現過匍伏兩岸、拉纖助船行進的勞動人民。從事這種艱辛工作的人,後世稱「纖夫」,宋代則喚做「纖戶」。徐州境內的呂梁、百步兩洪,「湍淺險惡,多壞舟楫」,拉纖勞動倍外辛苦,所索報酬自然也會提高。然而,在封建史家的筆下,卻把他們和牛、驢相提並論,且作為勒索行人的地頭蛇 四川、湖南、福建、貴州、江西、山西等省,歷史上都有過「纖夫」。因為是低賤的小民,他們的真實生活情況,自然不會引起注目,並付諸記載。但宋代以後,在一些優秀古近體詩中,對「纖夫」的情況,卻也不乏反映。
元末明初,廣東順德詩人孫蕡,一次因公到四川。在奉節和巫山兩縣間的瞿塘峽中趕路,逆江上行。他置身於風高浪大之中,吟出了著名的七言古詩《下瞿塘》。詩中提到數以十計的「纖夫」,拉著長長的纖繩,爬上山崖,夾岸行進:「爭牽百丈上岩谷,兩旁捷走如猿猱」。盡管詩人只是浮光掠影地白描出拉纖的情景,但「纖夫」們爬高上低,負重而行的辛苦,不難想見。
清康熙後期的詩人王汝驤,也寫過四川三峽之一的黃牛峽的「纖夫」。他說,三峽是天下的奇觀,「『黃牛』險尤絕」。在奔騰的江水中,木船由山岩裂隙間經過,濤聲如雷,觸到礁石,不斷激起雪般的浪花。「纖夫」們像螞蟻般行進,手稍鬆弛,船就倒退,船尾篙師手中的長篙,多次折斷。驚險情景,使他感到,自己入川做官(按王氏為四川通江知縣),真是「輕身計何拙!」
乾隆時期的盛錦,有三首描寫四川「纖夫」的名作。《十二碚》描述木船將到瞿塘峽時,「纖夫」手拉長繩,登上險峻的山間,奮力前進;《空舲峽》說,江岸的山直插天際,江中大風激起巨浪,聲音有如萬馬奔騰。「纖夫」們吃力地拉船,走十步就要退九步。稍一不慎,船就有觸礁沉沒的危險;《過灘》則說,「纖夫」們在山間挽纖而行,船上敲鑼鳴鼓,為他們「加油」鼓氣。可是,逆流沖力太大,得花很大力氣,方能向前走出一步。「纖夫」們掙命地攀爬山崖,彎腰拉纖,頭上的破帽,腳上的鞋子常常掉落在地上。他們的妻兒也來幫著拉船。如果纖繩中有一根突然折斷,全體都會失手。拉不住船,船向後退,往往觸礁翻沉。在這樣險象叢生的情況下,詩人嘆息說:「寄語名利徒,勿作遠行客!」
「纖夫」最初是以「個體勞動者」的面貌出現的,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它曾成為勞動人民被迫承擔的一項沉重力役。
清初著名詩人施閏章,寫有一首《牽船夫行》的樂府詩。記述了江西贛江十八灘沿岸「纖夫」的悲慘境遇。由於「北來鐵騎」(指清軍入關後南進)乘船進軍,命令沿岸各縣征派民夫充當「纖夫」拉船。萬安、贛縣等知縣不敢因循,立即拉來大量民夫,拘禁在江畔古廟中,等待大軍前來。他們赤著雙足,穿著短衣,自帶冷飯,和著江水吞食。挽纖行進的時候,還常被認為偷懶遭到責打。有人累得倒斃江邊,同伴們都不敢哭泣。施氏最後不勝感慨地嘆息道:「自從伏波下南粵,蠻江多少人流血。繩牽不斷腸斷絕,流水無情亦無嗚咽!」他目睹清軍征夫牽船、虐待勞動人民的種種慘狀,不便抒發感想,於是把首先征調民夫從事拉船力役的行為,認做是東漢初期伏波將軍馬援、南下交趾平叛時開始的,藉以對「牽船夫」們表露深厚的同情。
稍後些時的江南詩人汪受宏,在《九江灘》一詩中,描述了閩西「纖夫」的情況。在「險絕諸灘」的九龍灘,沈氏到達的上一天,七隻船觸礁.沉沒了兩只。為保證安全,只得「長索條分」,由船工拉纖,夾岸而行,僅留下年老者操篙。在「一灘水懸一丈高,奔雷卷雪舂怒濤,舟尾向天舟倒立,還防巨石訇相遭」的險惡環境中,「號呼為應」,竭力前行。
乾隆年間的雲南詩人張履程,寫過一首《拉船夫》,形象而生動地描繪了貴州鎮遠境內舞水上的「纖夫」情況。在兩岸都是峰巒的崎嶇山路上,船依大小而決定「纖夫」的人數。他們目不敢旁視,身不能轉動,雙手觸地,臀部朝天,「頭先於足足不進,跋前躓後行遷延」。時值炎熱的三伏天,累得揮汗如雨。張氏最後百感交集地說,沒有親眼看到「纖夫」辛勞工作的情況,就不要無病呻吟,寫作「行路難」之類的詩!
道光年間曾任山西朔平知府的陸應谷,也寫有幾首有關「纖夫」的詩。在湖南湘水中游,他寫下《纖夫行》,反映「纖夫」既像爬沙的螃蟹,又像蹣跚行走的曳足獸,「牽纜上高灘,汗流滴地不能幹。」正是炎夏時節,船上的貴官手中揮動扇子,口內吃時鮮水果解渴,毫不憐惜「纖夫」的勞苦,還嫌船走得慢而訶斥「纖夫」們不出力!
陸應谷在山西桑乾河,也接觸到「纖夫」:農民被強征前往拉船,官府的虎狼吏逐戶拉佚,「雞飛上屋,犬吠出廚」,最後拉到了些未成人的少年和老人,前往服役。「北風吹面凍生粟,纖夫雨汗流至足,欲止不可懼鞭笞,欲上不能氣喘促!」詩人最後憤怒地質問說:「吁嗟斯民皆赤子,疲勞如此官胡喜?」
以上介紹的都是行船時所用「纖夫」的情況,更奇特的是,某些官員坐轎子的時候,也別出心裁地用上了「纖夫!」 雲南多山,官員們出行乘轎,轎子上山遲緩,於是想出了轎上系纖繩、役使「纖夫」拉轎的辦法。
乾、嘉間滇中學者師范在其名著《滇系》中,談到明清兩代征夫服役的情況時,介紹說,勞動人民最苦的力役,就是「纖大轎」。每乘官轎,多者用上24名「纖夫」,最少也有12名。他們像纖船一樣,「危峰峻塹,飛奔而上,汗如雨,喘如雷」。師氏嘆息說;「誰非赤子,而忍虐使之哉!」
「纖夫」的存在,反映出舊中國交通落後的現實。他們有的被強拉來挽舟,進行無償勞動;也有的是走投無路的貧民,以此作為謀生的手段。本世紀四十年代,抗日戰爭期中在四川江濱居住過的人,對「纖夫」們的艱苦生涯,都會有所見聞,有所感受。
7、哪部電影或電視劇里有纖夫拉纖的內容
纖夫是在水流湍急,往上遊方向無法行船時,才用人工拉纖的方法。
是你說的那樣,和船保持較長的距離,斜斜地拉,這個船才能往前進的方向走。
8、考考大家,長江三峽的纖夫為什麼要裸體拉纖
纖夫裸體拉纖是一種文化傳承,反映了勞動人民與大自然的抗爭精神。神農溪專纖夫多在水裡屬推船、拉纖,所以他們除冬天穿上衣外,其他時間幾乎全是裸體,因為穿褲子在水裡易妨礙操作,就是穿短褲,被水浸濕後亦會很快擦傷皮膚,故只能裸體。雖然裸體不雅,但他們的心靈卻很美,不管是大姑娘、小媳婦,趕船都是他們裸體背著接上船,送上岸,而毫無邪念,臉不變色心不跳,充分顯示了他們的純潔和偉大。
9、纖夫是啥意思
以前交通不發達,纖夫用繩在岸邊拉船為生,好偉大的職業,一般人這工作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