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行業轉型

新媒體行業轉型

發布時間:2020-11-30 17:22:44

1、新媒體方面怎麼努力讓傳統企業成功轉型升級?

新媒體方面想要更好的讓傳統企業成功轉型升級,必須重點突出新媒體自己最大的特色和優勢,與傳統企業能夠更好的有機銜接,和聯合在一起發揮最大的價值,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轉型升級。

2、新媒體運營未來的工作前景怎麼樣?

「人總要做一點和吃飯無關的事情,來滿足自己的精神慾望。我享受無條件寫作的快樂,我寫不了都市言情和燈紅酒綠,但是我可以用寫作寫出我的生活」。
在新媒體語境下,寫作對於寫作者來說,最大的意義不外乎如此,不為討好任何人,不為物質條件所困,當你的情緒和靈感到來時,拿起筆,記錄下它,享受它。

3、新媒體運營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行業

這個應該怎麼說copy呢,主要還是要看自己怎麼理解吧。
我覺得新媒體運營,至少什麼技能都得會,不然如何運,如何營。像PS、排版、文案寫作、運營等等很多技巧,你都要知道,我認為很多都是運營者必備的。
如果真的想做這個行業,可以多學學,像 2 8 推的話,就是那種實操性較強的,感覺還不錯,也安排了公司的人去學習。

4、新媒體行業未來幾年如何發展?

互聯網新媒體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舉個例子,就比如說那些自媒體平台吧,今日頭條,百家號,一點資訊,搜狐,網易之類的,注冊這些平台的人是越來越多,但平台規則也越來越嚴;再比如說一些論壇,比如,天涯,再比如說知乎,很多人都會利用這些平台去做推廣。
所以說,新媒體這塊兒的前景很不錯,就比如說2 8 推 ,現在做得越來越好。如果是真的想要做新媒體,可以好好學習。
就拿我來說,從最開始的行業小白,到現在自己創業做老闆,在這段時間里雖說很坎坷,但我認為卻很值得。
希望採納,謝謝!

5、大學生想從事新媒體行業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1、 首先是學習的能力。
新媒體每天都是跟最新潮的事打交道,PS,H5場景秀,編輯器,數據表單,腦圖……如果沒有很強的學習慾望,沒有動手的能力,就會困難重重。我們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就經常發現有用戶本來是公號的運營者,對於微信公眾平台和第三方編輯器的知識卻是一無所知,各種問,告訴解決辦法都不行,還巴不得幫忙直接操作就好。如果沒有學習的能力,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別人幫忙,不僅影響工作,也對成長不利。
2、 其次是文案能力。
或許你不是內容運營者,但要有基本的文字功底。我曾經招過一個BD,溝通能力非常不錯,但是文字功底很差,做一個活動方案必須要編輯來組織內容,做一份商業合同也是漏洞百出,最終還是沒有通過試用期。因此,基本的文案功底,公文撰寫在任何一個崗位都是加分項。
3、 再次就是溝通能力。
我們公司有一位小編,面試的時候看過她寫的文章,純粹寫作問題不大,當問到這些文章怎麼去推廣的時候,她完全不知道,只說前老闆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須每篇文章都要發朋友圈,至於怎麼接廣告,怎麼互推,完全不知。過來之後,我要求她除了寫文,還要自己去找老師做課程,加入互推的群,了解各種推廣的渠道,現在已經從一個純粹的編輯變成了一個真正的新媒體運營。她說以前的工作更多的是輸出和搬運,而現在也積累了自己的人脈,真正了解了更多運營的知識。三節課黃有粲說過,運營是個筐,單一掌握一方面的技能是遠遠不夠的。

6、傳媒行業發展前景好嗎

傳媒產業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由於傳媒產業涵蓋了文字、圖形、語言、影像聲音等形式,因此我們平日生活中接觸到的游戲、電影、文學作品等也都屬於是傳媒產業的范疇。由此可見,傳媒產業的體量龐大。與發達國家傳媒產業鏈上的公司相比,我國企業在營收規模以市值上還有很大不足。
總體來看,傳媒產業市場規模依舊不可小覷,預計到2020年將會超過2萬億。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分析,當下我國傳媒產業的發展方向已經聚集在在線視頻、泛娛樂化、付費內容這幾個領域。
如今傳媒產業最具發展前景的網路傳媒,由於具有機動性、靈活性、便捷性等特點,正日漸成為未來傳媒產業的主流平台。而諸如報紙、音像製品等傳媒手段已經日漸沒落。

7、請問什麼是新媒體產業

近兩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新媒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門話題。新媒體在業界的繁榮也使得學界對其研究進一步加強,2005年新聞傳播學核心期刊關於此論題的文章有數十篇之多,這些文章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新媒體進行了分析。本文將對2005年新媒體研究中的焦點話題做一個簡要的梳理。

一、何謂新媒體

對於新媒體的界定,學者們可謂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一些傳播學期刊上設有「新媒體」專欄,但所刊載文章的研究對象也不盡相同,有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媒體、IPTV等,還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體專欄。那麼,到底什麼是新媒體?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1)

也有專家提出:「只要媒體構成的基本要素有別於傳統媒體,才能稱得上是新媒體。否則,最多也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的變形或改進提高。」「目前的新媒體應該定義為在電信網路基礎上出現的媒體形態——包括使用有線和無線通道的方式。」(2)

還有學者把新媒體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3)

二、新媒體的特點

較之於傳統媒體,新媒體自然有它自己的特點。對此,吳征認為:「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4)

周進指出,新媒體可以與受眾真正建立聯系,同時,它還具有交互性和跨時空的特點。同時,新媒體給媒體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節目專業化越來越強,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等。(5)

郭煒華認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在於傳播狀態的改變:由一點對多點變為多點對多點」。「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信息』與『意義』無關;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大眾傳播的『小眾化』」。(6)

有研究者從另一個角度提出:「新媒體近乎於零費用信息發布,對受眾多為免費,這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產品製作成本造成挑戰。」張毓強還以「倫敦爆炸案」為個案提出了新媒體的多媒體整合態勢。「市民威廉·達頓拍攝了手機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於圖片直播的方式『報道』了災難現場狀況。這些照片很快進入各大電視網的新聞頭條。在這次『報道』中,手機、博客、互聯網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將『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權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體形式與媒體工具的結合,顯示出了巨大威力」。(7)

三、聚焦幾種新媒體

研究2005年,學界除了對新媒體做了綜合的研究之外,還有一些文章針對新媒體中的一些具體形態進行了詳盡而獨到的分析。

1.手機媒體,開創媒體新時代

楊春蘭在她的文章指出:「如今的手機已不再單單是通訊工具,它還擔當起了『第五媒體』的重任」。(8)

對手機廣播的研究不外乎「政策支持」和「運營模式」的探索,有學者就此分析了其典型的運行模式,並且提出在手機媒體產業鏈中,「內容提供商、移動網路運營商和終端設備製造商之間,如何相互合作發展是非常關鍵的。」(9)

還有研究者則著重在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廣告互動上進行了一些探討,認為無論從技術上還是政策上來看,手機媒體成為新廣告媒介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並分析了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廣告之間的互動形式和廣告互動中存在的不足。(10)

對於手機電視的發展趨勢,有學者卻認為,盡管新技術的狂熱崇拜者及追隨者們,堅信手機電視是新技術催生下的又一顆金蛋,但手機電視受到受眾心理、內容和媒介繁榮的制約,因此「手機電視是輔助媒介的主流想像」,「技術的指揮棒為人類指向的下一站,有可能是『技術的高地』,也有可能是『技術的漩渦』」。(11)

有學者認為,「現在也許還沒有人認為手機報紙的用戶會趕上或超過報紙網路版或印刷版的讀者數量。但是,手機報紙確實是用一種21世紀的方式向渴望得到新聞又忙於行路的公眾提供了一種快樂閱讀的享受」。(12)

2.IPTV,傳受互動進行時

IPTV即交互網路電視,一般是指通過互聯網路,特別是寬頻互聯網路傳播視頻節目的服務形式。

互動性是IPTV的重要特徵之一。有人指出,「IPTV用戶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據需要有選擇地收視節目內容」。(13)

網路電視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制度上的弊端。業界人士提出,「網路電視不僅是電信運營商的一場盛宴,對節目製作商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會。」然而,「在新媒體產業領域,廣播電視已不再享有原先的政策保護和市場壟斷優勢,與市場接軌的企業制度安排至關重要」。(14)

數字交互電視是集合了電視傳輸影視節目的傳統優勢和網路交互傳播優勢的新型電視媒體,它的發展給電視傳播方式帶來了革新。有學者指出,數字交互電視「顛覆了電視觀眾的『受眾』定位與電視傳媒的『傳者』定位」,「數字交互電視的互動傳播,使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位置不再是固定的或先在規定的,而是不斷在互相共享的、移動的。」數字交互電視的發展還使得「大眾傳播研究的重心」轉移到了「信息使用者」身上。(15)

3.數字電視,產業鏈有望增長

作為新媒體之一的數字電視同樣在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廣電總局正式將2004年定為「數字電視年」,並計劃2005年完成3000萬用戶的目標。2005年對數字電視的研究依然集中呼籲加快完善廣電政策的制定,以有利於數字電視產業鏈的增長。有人指出,「可以預見,快速增長的數字電視用戶將推動傳媒產業價值鏈的快速發展,雖然要實現市場意義上的盈利仍需要一段時間的培育,但作為政府作用的體現,傳媒產業政策的放開、數字電視產業政策的推進為傳媒企業指明了發展道路,提供了新的發展平台。」(16)

還有文章從實證調查入手,對數字電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浙江傳媒學院課題組通過市場調查數據說明:「數字電視點潛在用戶的經濟承受能力是影響數字電視發展前景的決定性因素」。(17)

另外,還有學者提出了數字付費推廣的USP(Unique Sel l in gProposi t ion)發展模式,即認為數字電視應該有獨特的銷售主張,因為數字電視是「技術層面」和「內容層面」兩者合一的綜合體,而且必須以後者為核心,否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18)

老年人收視群體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有專家提出,老年受眾是付費數字電視的潛在用戶之一。因此付費數字電視要兼顧老年人,啟動老年市場。(19)

4.移動電視,強制收視的是與非

作為一種新興媒體,移動電視的發展迅速是人們所始料未及的,它具有覆蓋廣、反映迅速、移動性強的特點,除了傳統媒體的宣傳和欣賞功能外,還具備城市應急信息發布的功能。(20)

對於公交移動電視來說,「強迫收視」是其最大的特點。有學者認為:「公交移動電視的強制性傳播使得受眾身在公交車上,沒有選擇電視頻道的餘地。這種受眾被動接收狀態,無疑會降低公交移動電視的收視率,然而目前尚無良策改變這種狀態」。(21)

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他們提出:「傳播內容的強制性有利於拓展『無聊經濟』巨大利潤空間」,「移動電視正是抓住了受眾在乘車、等候電梯等短暫的無聊空間進行強制性傳播,使得消費者在別無選擇時被它俘獲,這對於某些預設好的內容(比如廣告)來說,傳播效果更佳」。(22)

還有學者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了這種強制收視的缺陷:「公交移動電視雖然為乘客提供了電視節目,但也必須保護乘客的公共利益」。(23)

5.博客,顛覆傳統的傳播方式

從2002年博客正式在中國興起以來,學界對它的研究就沒有中斷過。2005年對博客的研究依然方興未艾,較之於以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且考量的角度更加多樣化。博客的發展使得有的研究者對其充滿了信心,「信息爆炸的互聯網也的確需要具備信息收集、闡釋、整理能力,同時提供個人想法的信息收集者,無論是否走向商業道路,無論是否代表個人或機構或政府組織,博客們有望成為公眾的網路信息代言人。」(24)

還有學者對博客傳播中的傳者進行分析,認為博客實現了多重的傳播效果,「即橫跨人內傳播、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3種類型。」同時,還指出博客傳者的傳播動機與「外部環境的擠壓、內心需求和經濟利益的驅動」等幾方面的因素有關。(25)

從傳播學角度對博客的研究中,有學者總結了博客的傳播模式及傳播性質,認為「博客突破傳統的網路傳播,實現了個人性和公共性的結合」。(26)

對於博客的自由問題,有學者認為,博客的即時性、自主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為人們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話語自由,這種自由顛覆了「把關人」的概念,但事實上,博客世界裡的自由同時也帶了很多負面的東西,需要網民有自律的意識。(27)

6.播客,新一代的廣播?

「播客」是2005年新聞傳播學術期刊上的又一個讓人們耳目一新的詞彙。「同21世紀初低調誕生的博客相比,播客似乎一問世就受到了人們的特別關注。」「通常指把那些自我錄制廣播節目並通過網路發布的人稱為播客。」(28)

2005年8月,上海還舉辦了中國首屆播客大賽。對於「播客」的研究始終避免不了與「博客」的對比。有人認為,「如果說博客是新一代的報紙,那麼播客就是新一代的廣播。」

朱紅梅撰文主要從傳播學的角度對「播客」現象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她認為,播客實現了從文字傳播向音頻、視頻傳播轉化,增加了娛樂成分。播客還滿足了人們自我表達、張揚個性的需求,同時還加強了媒介匯流與互動。並且,播客將來會從業余走向專業,從免費走向收費,免費與收費播客共存。(29)

四、簡短結語

總體上說,2005年學界對新媒體的研究比較充分,研究的文章也比較多,各主要核心期刊都開辟了相關的專題,但同時也有一些不足。相關的研究文章有30篇之多,但研究的重點基本上比較集中,話題相似,創新不多,一些文章給人以重復、雷同之感。一些學者所提出的觀點比較膚淺,有的提出了問題卻並沒有闡述解決途徑。(

8、傳統媒體為什麼轉型

傳統媒體正日益成為一個進口窄、出口寬的倒置的「人才漏斗」。高校新聞專業畢業生僅約1/3進入媒體,媒體中的成熟記者,不少人一過35歲便忙著轉崗改行。
一方面,新媒體的沖擊,逐漸松動著傳統媒體行業的經濟基礎。「胡舒立以前說媒體能提供一個清貧的中產生活水平,但是現在連這一點都不能滿足了。」前後供職過《羊城晚報》、中新社、《財經》雜志、財新網、騰訊網、《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的前傳統媒體人王以超如是說,「我不是物質的人,但在媒體呆著,越來越能感受到新記者的無奈感,這個也是影響很多傳統媒體人才去新媒體的原因。」在陳永洲被抓事件之後,在媒體堅守了十幾年的羅昌平從來沒有這么悲觀過:「經濟上和職業上的榮譽兩方面的激勵都沒有,那為什麼還要做這行?所以有一些媒體人寧願改行去企業做宣傳、公關等。
另一方面,日趨板結的社會生態和更加收緊的政治輿論空間,使得傳統媒體行業更顯頹勢,對新聞采編人員的擠出效應持續不減。比如,羅昌平就被認為是赴德國領取「透明國際」為表彰其微博舉報劉鐵男而頒發的年度國際清廉獎之後,才從《財經》副主編的職位遭到解職的。在感受著言論空間收緊的政治高壓的同時,王克勤、孫春龍、羅昌平這些調查記者都發現,體制愈加板結化,媒體的報道已經很難能像早期那樣影響到公共政策了。前調查記者孫春龍和王克勤,先後轉型為公益人士,以另一種路徑實現他們所追求的公共利益。他們認為做公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為了彌補在中國做輿論監督、調查報道面對的無限尷尬與無奈。」
「很多記者覺得沒有了職業成就感、榮譽感,還做著這樣一份有風險、吃力不討好、收入又比較低的工作,就會選擇放棄」,王克勤一語道出了眾多轉崗發展的傳統媒體人心聲。
互聯網造就自媒體英雄崛起之勢
基於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新媒體之所以對傳統媒體行業能產生革命性的影響,根本上是因為互聯網具有傳統媒體無可比擬的功能本質。關於互聯網的本質或本質屬性是什麼,業界與學界皆有聲稱。馬化騰認為互聯網的本質就是促進信息溝通,使得信息交流和獲取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張朝陽認為,互聯網的本質就是信息的加工聚合,最終實現公眾對於事件無限接近真實的了解。而在馬雲看來,「互聯網的本質就是分享。唯有分享才可能把資源都聚攏在一起,而唯有資源聚攏在一起,才可能降低溝通和交易的成本,世界在這個意義上被碾成了一塊扁平的大餅,而以往依靠信息不對稱而構築起來的產業鏈便會被徹底地打破。」也有學者稱:「共享性、實時性、互動性、虛擬性、服務這幾個方面的綜合構成了互聯網的本質屬性。」而筆者認為,互聯網的功能本質在於無限「連接」與深度「聯結」。
「傳播的本質是寓於傳播關系的建構和傳播主體的互動之中的, 傳播是社會關系的整合······傳播是通過一種被傳播的內容來反映或說明一種關系的。」青年學者麥尚文認為,「關系」直接打通了傳媒生產鏈條的全部環節,成為資源開發、新聞生產、產品延伸、渠道拓展、品牌經營及社會互動等領域不可或缺的結構性因素。世界的「關系」要通過運用信息或象徵符號的傳播將兩點「連接」起來而達成。若從「關系」角度來審視互聯網傳播,我們會發現互聯網的功能本質,在於通過打通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之間的「連接」,從而無限構建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之間的「關系」。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認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可以認識世界上任何一個陌生人。六度分隔理論說明了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普遍存在的「弱紐帶」關系,通過這一「弱紐帶」關系,任何兩個人都可以被「連接」起來。基於「六度分隔」的原理,Web2.0平台上的社交媒體理論上可以讓用戶與任何人發生「關聯」。而互聯網的「開放」、「共享」、「平等」、「互動」、「虛擬」等特性,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可以突破時空、階層、性別等一切差異化因素而無限達成。人和物之間無限「連接」的無限打通,被諸如淘寶網等電子商務平台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以往在實體店才能完成商品的品鑒、篩選、議價與購買過程。物和物之間的無限「連接」則被看成是未來互聯網(Internet 3.0)——物聯網的全新使命。「如果用一句話來定義互聯網的未來,就是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永遠在線、隨時互動。」
正因為「連接」、「關系」的無限建構,才有馬化騰所謂的「促進信息溝通」,才有張朝陽所謂的「信息的加工聚合」,也才有馬雲所謂的「資源聚攏在一起」和「世界在這個意義上被碾成了一塊扁平的大餅」。在打通「連接」、構建「關系」方面,傳統的報刊書籍、廣播電視等媒介囿於傳播技術的限制,其與受眾和客戶的「連接」永遠也無法做到無遠弗屆、無時不刻地無處不在,而只能是限時、遲滯、局域的「連接」。比如,傳統紙媒的「資源開發、新聞生產、產品延伸、渠道拓展、品牌經營及社會互動」,總會由於發行網路有限、生產流程復雜、傳播方式遲滯、互動渠道狹窄而劣勢盡顯。
拋開打通「連接」、構建「關系」的廣度與時效方面的差異,同樣是基於傳播關系而構建起一切媒介活動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連接」的強度和「關系」的深度方面更存在雲泥之別。為應對互聯網大潮,互聯網化變革、全媒體轉型等都被傳統媒體中的領軍成員拿來作為迎戰新媒體的強生之策,但鮮有成功者。究其原因,根本上還是因為傳統媒體試圖通過互聯網化而與更廣受眾建立起來的實時「連接」,只是軟「連接」和弱「關系」。社交網站等新媒體不但與受眾建立起無限「連接」,而且還通過「用戶至上」與用戶以及讓用戶之間建立了強「關系」和深「連接」——「聯結」。
在新興的網路平台,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雖然平台本身沒有製作什麼具體的內容和產品,但它們的用戶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網站與用戶建立的是一種關系,創建的是一種聯結度(Engagement )。西方學界和業界人士早就提出了「聯結度」這個概念,認為是新媒體與舊媒體相互區別的關鍵性衡量尺度。是「聯結」不是「連接」,「聯結」是一種互動的關系,不只是「注意到」、「接觸到」,這正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重要區別所在。「連接」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是,「連接:1.(事物)互相銜接:~不斷的山嶺。2.使連接:這片新區把城市和鄉村~起來。」顯然,「連接」具有「聯系、串連在一起相銜接」的意思。而《現代漢語詞典》對「聯結」的釋義是:「聯結:結合(在一起):共同的理想和愛好把他們~在一起。」雖然「聯結」也有「銜接」的意思,但它與「連接」不同,「聯結」具有「聯系銜接成一個整體」的意味,而「連接」則沒有這種意思。就結合程度而言,「聯結」表示的結合程度要比「連接」緊密得多。[h]傳統媒體與受眾構建「關系」,只是將信息送達,且這種「連接」往往是單向的、遲滯的,在媒介平台內外構建與受眾群體互動的社區和渠道少之又少。而新媒體在用直擊人性的種種應用產品牢牢地與其用戶發生「聯結」的同時,用戶與用戶之間還基於血緣、地緣、學緣、業緣等社會關系和共同的興趣愛好而搭建起各種強「關系」和深「聯結」。
互聯網與新媒體的勃興,充分證明了媒介即「關系」、傳播即「連接」。而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對固有傳媒格局的撬動則充分顯示,誰能夠先在「連接」和「關系」無限建構的基礎上,再通過產品的開發和內容的服務與用戶以及讓用戶之間建立起深度「聯結」,誰就能完成新媒時代的英雄崛起。
互聯網實現「自由人的自由聯合」
通過打通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之間的「連接」,互聯網已將整個世界拉平。在極客時代,只要擁有滿足用戶需求的內容、產品或服務,被拉平世界裡的每個人都可以崛起一座屬於自己的高峰。互聯網使個體對傳統組織的依賴度逐漸降低正在使個體獲得充分解放,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成為可能。淘寶網使由大學生、家庭主婦、城市無業者、農民組成的小賣家獲得了自由,他們不需要交房租、不需要工商注冊、不需要看老闆臉色,就能自己給自己打工養活自己;起點中文網使寫手獲得了自由,它一舉解決了讀者的匯聚、發行的渠道以及付費的方式三個問題,使寫手們不再需要依附於某個書刊、某個出版社,而擺脫拿微薄工資、過清貧生活的命運······不再需要組織的力量,個體可以依憑自己的能力特長與其他個體隨時聚合,自由協作。通過打通人與人之間的無限「連接」,互聯網正實現馬克思曾經所預言的「自由人的自由聯合」。
《羅輯思維》主講人羅振宇就認為,人類正在從工業化時代進入互聯網時代。新的時代將徹底改變人類協作的方式,使組織逐漸瓦解、消融,而個體生命的自由價值得到充分釋放。未來將屬於基於用戶體驗的「手藝人」經濟。 他倡導一種「U盤化生存」的生存狀態:個人不依附於任何組織,基於興趣,打磨專能,與其他人進行自由協作,在市場中找到個人定價,即「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
對於轉型發展的傳統媒體人來說,互聯網使其打通與海量受眾之間的無限「連接」、構建起深度「聯結」的互動社區、完成與其粉絲群體的「自由人的自由聯合」變成現實。對傳統媒體衰變的擠出效應早有預判的轉型先鋒,自覺或不自覺地跟隨了這股傳統媒體大而衰、自媒體小而美的發展趨勢。不少具有專業關注領域和知識技能特長的傳統媒體人,獨立或者小團隊合作開辦及運營自媒體,關注細分的垂直領域,進行符合特定群體需求的內容生產和產品開發,並逐步開發出靈活的營銷模式,實現自己的商業價值。
移動互聯網營銷開創自媒體生存之能
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智能手機與終端的普及,實現了各種人際網路、巨量傳播節點的互聯互通,人際溝通和社會協同呈現出一種無遠弗屆、無事不能的可能。這種巨大的可能性對於社會的意義就在於:原本散落在每個角落每個人身上閑置的時間、閑置的智能以及潛在的消費需求等資源,在全人際、全天候、全鏈條上被充分地開發、調用和激活。
在移動互聯網的媒介接觸環境下,人們在各種場合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刷微博、逛淘寶、玩微信,轉發、評價、置頂、加精,或參與某人發起的新聞眾籌寫作,或用快捷的支付手段為被激活的消費需求埋單,或讀到偶像的一篇好文章而激動和感佩得主動向其支付寶轉款、參與打賞······通過打造自媒體人的「魅力人格體」、形成自己的粉絲社群,這些被調動起來的閑置時間、閑置智識和潛在需求,為自媒體人構建起一張巨大而活躍的內容傳播網、任務接力網、口碑傳遞網和支付結算網。自媒體人便依託近乎零成本的傳播渠道、近乎零費用的營銷方式而實現著獨立生存的可能。

與新媒體行業轉型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