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個做了幾年的新媒體文案可以勝任傳統媒體記者嗎?
看傳統媒體要求唄,稿件風格和他們比較匹配,轉過去就沒啥。
但我感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報道方式和目的上都不一樣。
新媒體更多的是面向網民,說自己的觀點。
傳統媒體是面向老百姓,說ZF的聲音。
2、新聞學畢業的就業前景怎麼樣?
作為新聞學老學長,談談自己的看法。
傳統方向新聞學畢業之後最基本的選擇也就是去傳統媒體應聘,包括報社、電台、電視台,職務也就是傳統的職務:記者、主持人、編輯等,這些是一些保底的工作,在新媒體日益發展的今天,傳統媒體的發展並不是特別好,所以如果大家往這個方向走最好還是找一些實力比較強的傳統媒體應聘,比如新華社等,這些實力派前景也還不錯,再有一些傳媒單位發展前景也還不錯,比如一些綜藝策劃等,其他就一般了。
隨著技術的發展,媒介多樣化以及融媒體的發展,新型媒體平台其實是一個更不錯的選擇。比如說位元組跳動(抖音、今日頭條),大的微信公眾號平台,一些工作室、創意熱店等。這種平台工作起來優點就是自由度高、創作氛圍很好,並且工作起來會有熱情,工資也會稍微高一些。但是缺點就是壓力比較大,加班熬夜肯定是家常便飯,大家要做好「肝」的准備啦。
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國內一些比較重視實踐的高校培養計劃中會適當地加入一些課程培養大家公關方面的能力。公關方面的工作需要有比較強的統籌策劃能力、隨機應變的能力,並且將來的發展前景也很好,個人覺得是不錯的選擇。
其餘可能就是比較適合研究型人才了,比如說高校的教師,這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對於比較喜歡研究科研的同學來說高校教師能夠為自己提供很多便利條件。還有就是公務員,這也是個重要的方向,很多機關單位對於新聞學人才需求量也是很大的,因此也是不錯的選擇。
好啦,暫時就這些啦,當然只要專業基礎扎實,有意識培養自己工作能力,什麼工作都會做好噠!
3、轉型時期傳統媒體人如何破解"本領恐慌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技術的進步,隨時隨地登入互聯網進行閱讀已經逐漸普及。受眾不再經常看報、看電視,而是手持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閱讀新的媒體上的相關內容。作為媒體的相關形態,傳統媒體的優勢在逐步式微,傳統媒體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2.1廣告收入降低
由於新媒體對受眾和市場的瓜分,傳統媒體的廣告業務出現了滑坡現象,這對一直依靠廣告支撐的傳統媒體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受眾不再集中於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與智能設備的普及,受眾接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因此,廣告主在選擇媒體時也日趨多樣化,並越來越向互聯網等新媒體傾斜。
進入2012年以來,報紙就進入斷崖式下滑通道。到了2015年,傳統媒體的下滑速度進一步加大,前三季度,電視廣告收入同比下滑4.9%,報紙同比下滑34.5%。按照傳統媒體的下滑速度,電視、報紙、廣播等媒體的廣告收入將被互聯網廣告徹底超過,需要指出的是互聯網廣告仍然處於高速增長階段,而傳統媒體仍處於快速下滑之中,傳媒業的市場格局已經徹底改變。
2.2受眾逐漸分流
獲取信息是受眾對於傳統媒體最基本的需求。而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不斷發展的時代,僅僅依靠傳統媒體接受信息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求知慾。網路中的多元信息和海量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取代了傳統媒體的功能和優勢。與被動地從傳統媒體上獲取信息相比,從網路上獲取信息的便捷性和可控性更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
除此之外,網路還能為觀眾提供情感表達與釋放的空間,使受眾在更大范圍內進行交流,從而實現共鳴以及於認同。相比之下,傳統媒體的受到眾呈現出老齡化的趨勢,年輕受眾大量流失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當然,任何媒體都存在受眾分流和重組的問題,關鍵在於媒體如何更好地為現有受眾服務,提高受眾的忠誠度。
3傳統媒體人的轉型
面對新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的沖擊,傳統媒體及傳統媒體人正在遭遇「本領恐慌」帶來的困境。傳統媒體人只有轉變認識、轉變意識、轉變知識,才能破解「本領恐慌」帶來的困窘。
3.1傳統媒體人轉變認識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媒介融合雖已是大勢所趨,但是對於部分傳統媒體人而言,他們仍然對媒介融合存在質疑。有人認為媒介融合造成了新聞的淺層化。融合媒體的記者為了提高新聞生產的效率,他們將報道定位在一般性報道中,而這類報道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太大的新聞價值,沒有深度挖掘的潛力,簡單地說,就是這類新聞報道沒有深度、廣度和高度。媒介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傳統媒體人的失業恐慌,這也是傳統媒體人質疑媒介融合的原因之一。媒介融合對編輯、記者提出了高要求使得傳統媒體人對自己的素質、技能等產生了懷疑和恐懼。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傳統媒體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媒介融合產生了排斥感。
但是,傳統媒體人應該認識到,傳統媒體的發展現狀使得其走上與新媒體的融合道路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不可逆轉。傳統媒體人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和技能,以適應融合媒體的發展,而不被淘汰。
3.2傳統媒體人轉變意識
伴隨著大眾傳媒體業的興盛,「受眾」的概念在20世紀的下半葉開始流行起來。在大眾傳播領域,它指的是大眾傳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報紙的讀者、廣播的聽眾和電視的觀眾。此後,大眾媒介只能「被動閱聽」的現實發生改變,人們的主觀意願和自主選擇有了更大的實現空間,傳統意義上傳者和受者的關系徹底被顛覆,「受眾」概念已經難以指稱。隨著計算機和數字媒體日益扮演著重要角色後,「用戶」這一概念被引入傳播學領域。由於受眾一詞失去了明確的指向,所以稱呼上網的人為「用戶」更具有實踐意義。
新京報副總編輯劉炳路:「以前在傳統媒體當中有一類精英意識,認為自己是可以影響到新聞事件的最終發展。對於讀者而言,是『相信我們的判斷,告訴你所不知道的真正的事實,是站在我們的角度之上,而現在更多的是站在『用戶的角度,觀察他們在一個新聞頁面的點擊量、停留的時間等等。」隨著信息傳播渠道的增多,如果恪守精英意識,未必還能贏得用戶的青睞。因此,傳統媒體人要轉變意識,變精英意識為服務意識,這樣才能生產出更多點擊率高的新聞作品。
3.3傳統媒體人轉變知識
媒介融合時代的從業者被冠以「背包記者」「全能記者」「超級記者」等不同頭銜。「背包記者」的稱呼也不是現在才出現的,在一些老記者的職業歷程中,他們就是打著背包走基層寫報道的一群人,只是那時的背包里裝著是換洗的衣服、采訪的本子、記錄的鋼筆等等。而現在的記者「肩上扛著攝像機、胸前掛著照相機、口袋裡裝著手機、背包里是無線上網本,手上拿著錄音筆……他們既是記者、編輯,也可能是播音員、主持人;既可能為報紙工作,也可能是電視台、網站、電台的記者……多麼神奇的職業,他們什麼都會,無所不通、無所不能,簡直是萬能記者,記者中的戰斗機」。對於融合媒體來說,全能記者的存在不僅提升了多媒體平台新聞生產的效率,而且極大地節約了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
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進入了洗牌時期,傳統媒體人站在媒體轉型的十字路口,承受著細微又具體,深刻又尖銳的變革,因此特別需要登高望遠,放眼未來,不斷提升自身的「本領」,才能不被淹沒在改革浪潮中~
4、傳統新聞和新型媒體的工作者〔記者〕的原則是以,真實、公正、中立﹑的原則來報道新聞。可是現在他們為什
首先,你說的真實、公正、中立的原則只是理想狀態下的原則,作為一名記者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真實、公正、中立。記者在報道時,只能說盡量的向他們靠近,因為記者首先是個人,會有感情。不管他們如何標榜自己是客觀、真實的,總是會或多或少的摻雜個人情緒。即使是一直宣揚客觀性報道的西方媒體也一樣。這方面你可以去看看專業方面的書,會有解釋和介紹的。
其次,現在社會浮躁,信息泛濫,眾多媒體在競爭中想要獲得更多的受眾,只能用誇張、虛假、吸引眼球的字眼來吸引受眾。「三星」報道在現在來說還是相對更受歡迎,更能吸引民眾的眼球。所以各種亂七八糟的新聞、污穢性詞語在報道中泛濫。
第三,香港雖然回歸祖國了,但是畢竟施行的體制不一樣,他們的媒體相對於大陸媒體更加自由,市場支配他們媒體的生存。而我們大陸是黨管媒體體制,語言相對規范一些。不過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各種網路媒體在把關上還是不嚴,經常會跟風,出現虛假報道。也不能說香港媒體就不好或是怎麼樣。
第四,專業的新聞法我們國家還沒制定,但是在其他法律中有涉及,還有一些輔助性的法律也頒布過一些。但是畢竟有些報道是沒辦法核實實際數據的,不僅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撐不起,而且有些過時的、保密性的、證據銷毀的事實是記者沒辦法核實的,所以只能使用模糊概念。
所以,樓主,你要辯證性的看待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的否定記者,否定新聞。建議你可以去看一些相關的新聞類的專業書,會更好的了解媒體,了解新聞,了解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