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關於媒體報道新規定

關於媒體報道新規定

發布時間:2020-11-28 19:55:45

1、新聞媒體報道中怎樣規避法律風險

1,記者和編輯要遵紀守法,熟悉國家的法律和政策。
2,提高記者編輯負責領域的相關法律素養。
3,建立法律守門人制度,聘請專業人員對新聞報道進行法律層面的把關。

2、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句義明確的一句是 A.中新網2月4日電據美國媒體報道,基地老二網上再次現聲,

D

3、政府如何利用媒體?政治對媒體報道的影響

美國打伊拉克就是利用911事件引導媒體大肆宣傳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使人民恐懼和憤怒,繼而支持布希的戰爭計劃。

4、媒體報道不屬實的新聞,違法嗎

要看情節嚴重與否,情節嚴重的話,就可能是犯罪了,但是情節輕的話,不是犯罪,但絕對是違法的,判刑不至於,但是會受到公眾的譴責。如果他們損害了你的權益,你可以去告他們,或賠錢、或讓他們道歉。

5、如何應對新聞媒體的負面報道

1、首先知道負面報道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批評揭露性報道,二是社會危版機事件報道,三是黃色權煽性報道。
2、建立自己的新聞傳播管理制度。可以借鑒新聞發言人的做法,確定一個熟悉本單位情況的人來接待記者,統一管理和發布重要信息。也就是規定如何與媒體打交道,本單位中哪些人有權利接受媒體的采訪,誰能代表本單位對媒體講話等等。這樣做的目的是,碰到發生重大事件時,統一對媒體的口徑,用一個聲音講話,避免在媒體面前一個人一個觀點,說法不一,前後矛盾,造成於己不利後果。
3、抽出一些時間來和媒體打交道,構築一個媒體通路。也就是確定一至兩家媒體為自己的「心腹」媒體,與他們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一旦遇到負面報道,可以通過「心腹」媒體輸出正面消息,從而引導輿論。
4、要做好應急預案。就是在負面報道出現之前,就准備好應對的措施。就是要有隨時可以啟動的「解決方案」,在最短時間內採取應對措施,以降低負面影響的程度,甚至將負面報道轉化為有利的報道。
5、媒體應對培訓。

6、關於戰爭的媒體報道

自3月20日上午伊拉克戰爭打響以後,新華社先於路透社10秒鍾,成為世界第一個報道美英聯軍已向伊拉克開戰的新聞媒體。接著,中國媒體乘勢而上,無論在傳播的規模、聲勢上,還是在業務的手段、方法上,一改以往幾乎幾十年不變的報道思維方式,真正做到了報道及時、客觀,而且是全方位、全天候,令億萬中國受眾叫好,令世界各國同行稱奇。筆者認為,中國新聞事業的一次歷史性變革的序幕就此拉開了。

一、滾動式傳播:中國新聞從業人員思想大解放的一次凸現

從新聞傳播的規律看,大凡涉及題材重大的新聞事件,媒體都會集中人力、物力,最大程度地調動新聞報道的一切手段與方式,對其進行具有一定規模和強勢的連續、滾動式傳播。中國媒體對新聞事件作連續、滾動式傳播,並非是這次對伊拉克戰事報道中首次使用,以前在香港回歸、抗洪救災、「十六大」會議、申奧與申博成功等報道都使用過,但這些均屬國內題材,且報道規模、聲勢、手段等也遠不及對伊拉克戰事的報道。以往中國媒體對世界上發生的事件,則更是小心翼翼、諱莫如深,能不報的盡量不報,能小報的盡可能不大報,如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央電視台只是在每天《新聞聯播》的最後6分鍾才報道一些概況,即便是「9·11」和美國太空梭失事這類被國際公認的天字第一號新聞事件,《人民日報》等我國主流報紙也只是在2001年9月12日和2003年2月2日的頭版作了輕描淡寫般的報道,令人百思不解。然而,這次伊拉克戰事報道,中國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的表現令人刮目相看,《人民日報》及各地報刊關於伊拉克戰事的報道每天占據絕對版面;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及各地方電台的新聞節目都是伊拉克戰事唱主角;網路更是24小時對戰事持續不斷地予以追蹤報道;中央電視台及各地電視台也在第一時間報道最新戰況。尤以中央電視台最為突出,一、四、九共三套節目除在正點新聞播出時段報道最新戰況外,還打破常規,將每晚的黃金時間幾乎全部用於對伊拉克戰事的直播,現場畫面、同聲傳譯、電話連線、專家評析、字幕滾屏等手段、方法應有盡有,3月28日起,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還增設簡訊互送服務項目,鼓勵觀眾及時發電子郵件參與直播活動,真可謂新聞十八般武器全部用上。中國億萬受眾充分享受了公民的知情權,他們對新聞的渴望從未像這次這樣得到滿足。「這是真正按新聞報道規律辦事」,這既是主持人白岩松的真情告白,也是億萬中國受眾的共同心聲。

中國媒體這次對伊拉克戰事的重視並非偶然,WTO的加入、黨的十六大的成功召開,使中國新聞從業人員的思想空前解放,加速發展中國新聞事業的熱情空前高漲,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比以往任何年代顯得成熟,中國新聞大軍早就躍躍欲試,意欲在國際新聞大戰中一顯身手,伊拉克戰爭的爆發正好是個契機,使中國新聞從業人員的思想解放在這場戰火中真正得以迸發和凸現。

二、「地球村」實現:先進的現代傳播技術是重要保證

人類社會發展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地球村」概念逐步形成,世界上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的新聞,只要是媒體願意傳播,「村民」們都能及時獲得。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受眾以往沒有太多這樣的「福分」。但這次伊拉克戰事不同以往,幾乎在第一時間里,通過現場直播、同聲傳譯、電話連線等技術運用,中國億萬受眾同世界發達國家受眾一樣,都能看到、聽到戰場的實況。這是有戰爭史以來中國媒體首次達到的傳播效果。人們由衷驚嘆:現代傳播技術同現代軍事技術一樣,已發展到空前先進的階段。唯有不斷改進和提高現代傳播技術,「地球村」概念的實現方屬可能,新聞現場與受眾之間近距離甚至零距離的傳播才能實現。

當然,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由於設備和技術等原因,我們的新聞來源一半以上都不是第一手的,許多信息還是轉引美國、卡達半島電視台等媒體,或就是依靠美、伊的有關新聞發布會。相信中國媒體和新聞宣傳主管部門會認真總結、反思,在制定日後中國媒體發展戰略時,把迅速提高我國現代傳播技術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三、白、李組合:當代節目主持人全面素質的展示

中國媒體若要實現與國際新聞界的競爭,除了要有素質良好的大批記者編輯外,更要有一批素質全面與優秀的能統率三軍的領軍人物。伊拉克戰爭已逾半月,筆者由衷感到,白岩松式的「帥才」太少,新時代的新聞傳播向節目主持人及所有新聞人必須具備的素質提出了全面的挑戰。伊拉克戰事的報道已證實,節目主持人需要的決不是只會念稿子而不會說新聞的人,更不是那些漂亮臉蛋加庸俗無聊的插科打諢的帥哥靚妹,真正能吸引並征服億萬受眾的節目主持人,應該更需要一種大氣,一種在具有新聞工作者全面素質基礎上展現的外在魅力。白岩松稱得上是這樣優秀的節目主持人。從他每晚主持的長達三個小時的「伊拉克戰爭直播報道」來看,有張有弛、有條不紊。在精心策劃、准備的基礎上,他與李慶慶可謂是黃金搭檔,通過電話連線、現場畫面和編輯提供及時向受眾播報最新信息外,每天還緊緊扣住一個主題,或自己作精闢且通俗的綜合點評,或請到場的軍事專家和國際問題專家作深入且詳盡的分析解釋,在接近零點時,白岩松又用幾句話,提綱挈領地將當晚的戰事作一高度概括,又高屋建瓴地將第二天的戰事趨向作一預測,令受眾在依依不捨關閉電視機後,仍久久回味「直播報道」的一幕幕。例如,3月26日晚,集中探討「現代戰爭如何解決城市巷戰問題」,白岩松用「破密集防守」是世界現代足球共同面臨的難題作比喻,引出「城市戰猶如在電話亭里用匕首作肉搏戰」等論述,讓人們認識伊拉克戰爭可能出現的艱巨性;27日晚,又針對美英首腦「兩布」在戴維營會談,討論戰爭會不會升級問題;28日晚,又以美英聯軍接連不斷的「誤炸」現象,探討美英兩國在伊拉克問題上利益的同與不同問題;到了4月2日,又不失時機地談論「進攻巴格達」主題。白岩松每晚也分別請張召忠、宋曉軍、朱鋒、金一南等軍事、國際問題專家到場,但這些專家的到來只是為新聞現象的解釋、新聞背景的提供和主持人引導的話題服務,換句話說,主持人是跟著新聞跑,引著專家跑,而不是主持人被專家牽著鼻子跑。據粗略統計,白岩松在每晚三小時的戰爭直播報道時間里,他個人的新聞播報和分析評論時間佔到一半以上,每晚向在場專家和分布在聯合國、美國、英國、伊拉克及中東地區國家的前方記者要提出近百個問題,循循善誘、絲絲入扣,顯示出高超的節目主持人的全面素質。相比之下,包括上海在內的不少電台、電視台的節目主持人,或是被專家牽著鼻子跑,將自己混同於一位普通受眾,或是東一鎯頭西一棒,整台直播被弄得雜亂無章。

值得特別提及的是,每晚與白岩松共同主持直播報道的李慶慶,始終顯示溫文爾雅、落落大方的風格,在不緊不慢、不急不躁之中,及時向受眾傳出大量信息,其外語水平和電腦操作能力,不僅征服廣大受眾,也一定征服無數同行。雖屬配角,但她也常常對白岩松的新聞評價及時給予補充和修正,如4月2日晚,當白岩松講到70年代就開始動工的巴格達地下宮殿如何如何,消息來源是當時參與建造的一位德國工程師提供,講完後正欲轉到另一話題,李慶慶及時補充:這位德國工程師現在還擁有地下宮殿的設計圖紙,二十多年裡,美國方面從未有人找過這位工程師,頓使這則新聞添加不少意味。筆者先後聽到不少受眾議論:這次對伊拉克戰爭的報道,如果缺了白岩松和李慶慶,將會遜色許多。

四、置身炮火之中:中國新聞優良傳統得到繼承和發揚

記者肯流血,才敢叫新聞報道發光芒,新聞工作者必須具有敢冒風險、不畏犧牲的精神。我國老一輩新聞工作者都具有這種精神,無產階級的新聞事業有著這方面的優良傳統。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種精神和傳統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揚。在這次對伊拉克戰爭的采訪報道中,人們欣喜地看到:這種精神回來了!這種傳統繼承並得到發揚了!無論是《人民日報》還是新華社,無論是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還是中央電視台,包括上海等地媒體派往伊拉克和中東地區的戰地記者,可以說一個個都是好樣的。上海文廣集團派出的沈立炯、陸偉等記者,哪裡有新聞,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新華社派往「小鷹」號航空母艦的胡曉明記者,幾十天來缺吃少喝,但堅持源源不斷地發回高質量的稿件。在前方的眾多優秀戰地記者中,尤以水均益最為突出,他3月22日晚站在科威特某建築物的頂端,通過電話連線向國內觀眾發布新聞,驟然間,科威特上空響起警報,這是自伊拉克戰爭打響後科威特上空拉響的第一次空襲警報,此時此刻,觀眾看到的水均益,仍然是沉著冷靜、不慌不忙地在口播新聞,急得坐在北京演播室的白岩松連連催他撤離,但水均益從容不迫、一字一頓地將新聞敘述完後才心有不忍地說:「小白,現在我應該趕快去大樓地下室避一避並戴上防毒面具了。」面對這般置生死於不顧、唯新聞為重的戰友,白岩松深情地向水均益吐出了兩個字:「當心!」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此時此刻的白岩松,雙眸已噙滿淚水。3月26日北京時間傍晚7時左右,水均益與戰友進駐巴格達,白岩松在11點20分通過電話連線接通水均益,兩位老戰友開始的一番對話,頗耐人尋味:

白岩松:「水均益,按照中國人見面的習慣,得先問一聲吃了嗎?」

水均益:「還沒呢,哈哈。」「我請這里的雇員剛上街給我們買上了盒飯,還沒顧上吃。」

接著,水均益用了20分鍾時間向觀眾詳細報告了巴格達的情況。觀眾清晰地看到,水均益背後是硝煙彌漫的巴格達城,空襲正在進行,而水均益發布新聞的現場與美軍轟炸的主要目標伊拉克新聞中心大樓相距竟不到兩公里!目睹此情此景,有誰不為水均益同志忘我工作的精神所折服。如果說,過去我們為擁有范長江、陸詒等老一輩新聞工作者而自豪,今天,我們則更為擁有水均益、胡曉明等一大批中青年記者而驕傲。

五、東西方新聞戰的較量:西方標榜的新聞自由不攻自破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新聞界,歷來標榜新聞報道要客觀、公正、不偏不倚,要體現新聞自由,等等。審視美、英媒體這次對伊拉克戰事的報道,對其一貫標榜的新聞自由理念是一個絕妙的諷刺。戰爭剛剛打了一兩天,美、英眾多媒體就紛紛報道:「薩達姆被炸得渾身是血,被人從他的總統寓所里抬出送往醫院,目前是死是活尚不得而知」,「薩達姆身邊的三位高級將領已被炸死」,美軍中央司令部新聞發布會也向世界宣布:「美英聯軍已攻佔巴士拉,伊拉克第51機械化師師長率全師將士向美英聯軍投降」等等,不一而足,一時間,弄得全世界都相信伊軍不堪一擊,伊拉克戰爭用不了一周就可以結束。誰知,薩達姆總統及其被「炸死」的三位助手隨後紛紛露面,第51機械化師師長也在巴士拉城公開表示誓死守住巴士拉。與此同時,為了配合媒體的報道,美英聯軍還採取發傳單和喊口號等手段,還美其名曰「先打一場心理戰」。美國派往伊拉克戰場的五百多名記者,均領有五角大樓制定的長達12頁紙的《戰地采訪須知》,包括美軍傷亡人數不得報道、美軍軍事調動不得報道等規定。更有甚者,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資深記者彼得·阿內特因為「只是說了一些自己的感想」,4月3日竟被解僱。人們不禁要問:信奉傳播學奠基人之一盧因創立的「把關人」學說的美國媒體的「把關人」,此時此刻一個個都跑到哪裡去了?歷來標榜「新聞自由」的西方媒體這次對伊戰爭的報道為什麼這么不自由?難怪許多國家的報紙都刊登評論文章,批評美、英兩國媒體對戰爭報道片面,連《紐約時報》都認為美國媒體已成為「美國國防部在宣傳中的盟友」。

相比之下,中國媒體這次對伊拉克戰事的報道,雖然新聞的採集受到很大的干擾與制約,但還是令人信服地做到了客觀、公正、全面,既真實及時地報道戰況,又維護了我國政府的有關立場和主張,使我國長期堅持的新聞真實性原則經受了一次戰火的考驗。

伊拉克戰爭遲早會結束,但國際新聞界的新聞競爭正未有窮期。對伊拉克戰事的報道,中國新聞界這次可謂是打了一場漂亮仗,但無論是傳播技術與手段的運用,還是報道的題材與體裁上,都還存在著不足。在今後的歲月里,只要我們思想不斷解放,改革力度不斷加大,中國的新聞事業必將不斷再顯輝煌。

7、跪求有關新聞必須真實報道的法律法規

來新聞出版總署辦公廳關於印自發《關於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的通知
(新出政發〔2011〕14號)
《規定》共分為五條,分別從新聞記者采訪的基本規范、新聞機構管理的基本職責、虛假報道的處理規則和法律責任追究等四個方面對防止虛假報道做出規定。《規定》要求,記者必須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核發的新聞記者證采訪;必須堅持實地采訪,不得依據未經核實的社會傳聞等非第一手材料編發新聞;開展批評性報道至少要有兩個以上不同的新聞來源,並在認真核實後保存各方相關證據,確保新聞報道真實、客觀、准確。針對目前媒體未經核實使用網路信息編寫報道造成嚴重虛假新聞等問題,《規定》要求,「新聞機構要嚴格使用社會自由來稿和互聯網信息制度,不得直接使用未經核實的網路信息和手機信息,不得直接採用未經核實的社會自由來稿」。
《規定》還明確要求,新聞機構須建立健全虛假失實報道的糾錯和更正制度,完善虛假失實報道的責任追究制度。凡經調查核實認定報道存在虛假或者失實的,新聞機構應當在本媒體上及時發表更正,消除影響。

8、中國媒體和國外媒體報道同一新聞事件的區別

中國媒體范圍太廣, 國外媒體范圍也太廣, 那麼多媒體 有的獨立媒體 有的內商業媒體 有的容是黨派的有的是國家的,都不一樣. 還有針對什麼事件?

有些敏感事件當然是不一樣的角度很不一樣的處理., 有些事件報道沒區別嘛.

你要詳細一點 哪個報道,哪兩個中外媒體,或者,至少哪兩類中外媒體啊, 不能說媒體不一樣就可以進行對比的

update :

去1510吧 閭丘露薇的1510部落, 其中她教授的新聞學,裡面有大量的媒體報道對比

9、媒體報道,什麼時候才算侵權

「適用指引」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負責的一項國家社科基專金課題,主要研究媒屬體權益保護和媒體侵權責任的法律適用。
其中共分9章共132個法條,分別界定了媒體侵權責任的主體、客體、構成要件、行為類型、抗辯事由,和網路侵權責任、侵害公民個人電子信息責任、侵害著作權責任、媒體侵權案件的侵權責任方式。
「適用指引」最大的亮點,就是用了29個法條來界定「媒體侵權責任案件的抗辯事由」。包括公共目的的抗辯事由、符合公共利益目的的負責任發表、公眾人物、批評公權力機關、公正評論、滿足公眾知情權、新聞真實性、報道、批評對象不特定、已盡合理審查義務等。

10、新聞的特點?媒體報道的要求?

盡管新聞類復型有多種制,但它們都有共同的基本特點。
主要是:「真實性」,「時效性」,「准確性",「簡明性」。
新聞總的特點
立場:觀點鮮明  
內容:真實具體
反應:迅速及時
語言:簡潔准確
新聞的四個特點:真實新鮮 簡明精深
新聞與生俱來的基本特點是兩個:

一是真實,二是新鮮,由此而延伸出新聞報道上迅速及時的要求。這兩點是新聞最為基本的、最為核心的規律。

媒體報道:
切忌:

1.初次接觸,不明要求 2.作風浮誇,粗枝大葉 3.知識不足,真假難辨 4.道聽途說,不經核實 5.追求生動,合理想像 6.急功好利,誇大事實 7.移花接木,牽強附會 8.沽名釣譽,胡編亂造

與關於媒體報道新規定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