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視後期製作專業就業前景怎麼樣
隨著數字電影、數字電視在全國的推廣,數字影視製作人才特別是網路流媒體和手機電影等新媒介人才逐漸走俏。據權威機構統計,早在4年前,我國數字影院的數量就已達166家,而如今,中國更成為全球最大的數字影院市場。目前,我國有2000多家廣播電視播出機構、5000家影視製作公司以及規模各異的近萬家網路媒體公司,需要大量的數字影視製作人員。據業內人士初步估計,未來幾年內數字影視製作行業需要的影視人才數量超過70萬人,尤其在高層次的編導、策劃、製作人才方面存在較大缺口。
數字影視行業前景誘人
毫無疑問,數字影視製作正逐漸成為當今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之一,特別是在中國大力發展創意產業的利好政策刺激下,數字影視行業更呈現出無可阻擋的磅礴氣勢。《2007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顯示:從廣告媒介角度統計,2006年度播客、視頻分享網站所到達的受眾規模達到7600萬人。網路視頻點播、直播服務的受眾規模則達到9800萬人。而伴隨著2008年中國龐大的手機用戶群的形成、P2P技術與寬頻網路的發展及3G應用的逐漸成熟,數字影視市場在未來5年仍將持續快速增長,2009年數字影視行業發展又躍上一個新台階,預計201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487億人民幣。
數字影視行業人才告急
廣電總局明確指出,「十一五」期間,廣播影視數字化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數字化轉換,與此同時,數字電視改造也開始在省、市各級電視網中積極推進。一方面是國家政策的引導,另一方面是市場需求和技術進步等因素的影響,網路電視、IP電視、移動電視等新媒體不斷涌現,數字影視製作技術人才因此成為各方爭奪的熱點。但目前數字影視製作的從業人員大多來自傳統影視專業或者計算機等其他行業,熟練掌握數字影視采、編、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非常稀缺,據權威機構保守統計,目前能夠熟練操作全高清數字攝像機的人才缺口就在20萬人左右。
人才的緊缺直接制約了行業的繼續發展和擴大。因此,一些高等院校開始上馬數字影視專業,社會上一些相關的職業培訓機構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其中國內最具規模的數字娛樂人才職業教育機構——匯眾教育走在了前列。匯眾教育北京西直門(數字影視)校區聯合中國傳媒大學、影視劇組及中央電視台等知名影視機構,將課程體系開發、教材編寫、教師培訓認證、教學管理、就業指導等成功經驗運用在數字影視學院項目上,以實戰為核心,為數字影視行業培養最前沿的影視策劃師與製作師。
「全面發展型」人才前景看好
「由於數字影視人才技能短缺和單一引發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已經顯現。要堅持數字影視行業在發展中快速擴大的方針,各大教育機構就必須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同時還要求數字影視相關人員既要具有影視藝術修養,同時又要能夠運用最新的影視製作技術手段。因此,真正具有影視藝術修養和基礎知識、掌握數字影視製作技術、能完成傳統和最新的網路、手機流媒體影視創作的數字影視製作、創新、創意人才成為這個行業的稀缺人才。所以在培訓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影視人才多方面素質的培養,通過讓學員參與實際項目,提高他們的操作能力、適應能力和團隊配合能力等等。」索貝學院的有關負責人表示。
隨著模擬電視信號的逐步淘汰,數字電視將迎來蓬勃發展的機遇。屆時,大批傳統的模擬影視製作人將面臨轉型和淘汰,而掌握先進的數字影視製作技術的人才必將在這個時代大展宏圖。
編後:
隨著數字電影、數字電視在全國的推廣,數字影視製作人才特別是網路流媒體和手機電影等新媒介人才逐漸走俏。4年前我國數字影院數量就已達166家,發展到如今成為全球最大的數字影院市場。同時,數字電視改造也在省、市各級電視網積極推進。數字影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人才缺口。但目前數字電影製作的從業人員大多來自傳統影視專業或者計算機等其他行業,能夠熟練操作全高清數字攝像機的人不多,人才缺口在20萬人左右。
2、新聞學的學生應該怎樣提高自己的專業水準?
新聞學就文學類來說是一門學的比較雜的專業,你不僅要學好自己本專業的知識,還要了解其他各個領域的知識,通俗的來說你要成為一個雜家,這樣在采訪的時候才能言之有物。同時還要了解當今時事政策,做政府的喉舌,人民與政府的橋梁。總的來說提高新聞專業水準主要有幾下幾點。
1. 基礎要打好
既然是新聞妝業的學生,那新聞專業的知識是必學要銘記於心的。新聞學,傳播學,編輯學等學科的知識是以後從事新聞工作的基石。准備學習新聞的同學可以先閱讀李良榮老師的《新聞學概論》、郭慶光老師的《傳播學概論》以及彭蘭老師的《網路傳播概論》。這些都是學新聞必讀的入門級書籍。在學習的時候不要覺得枯燥乏味,只有基礎打好了對以後的新聞工作例如采訪、編輯等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2. 關注時事
新聞也就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如果對新近發生的時事都不了解,那怎麼去報道和分析。例如前幾年重慶公交車案件、湯蘭蘭案件甚至最近吵得火熱中美貿易戰事件都需要新聞專業的學生去關注和了解。所以,對新聞專業的學生來說,了解時事是一門必修課。
3. 關注前沿科技動態
現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身為新聞專業的同學也要對其有所了解。事不關己的態度只會讓你落後於時代潮流。就比如最近各大互聯網公司研發的DreamWriter、小明BOT等新聞寫作機器人,這與我們新聞專業以後的發展息息相關。了解機器人新聞、AI主播、演算法、大數據等前沿的知識,會讓你更好地掌握專業的動態。
4. 實踐很重要
有了知識的基礎,實踐也是很重要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只有你自己親身去實踐經歷了,在事件發生的第一線,才能更好地了解事情發展的動態,也就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專業,為將來的新聞工作打下基礎,所以有空的時候可以抓緊時間去報社、傳媒公司、電視台燈一線實習,提高自己的專業實踐能力。
最後祝大家都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媒體人,一起共勉。
3、試論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怎樣應對新媒體時代的競爭
目前,我國的城市電視台主要包括省會城市電視台、副省級城市電視台、計劃單列城市電視台以及地級城市電視台。可以說,這些電視台占據了全國各類電視台總數量的大多數。但是,面對央視和省級衛視等電視台在資金、技術、人才、設備和可以獲得的新聞資源等方面的巨大優勢的競爭,特別是面對科學技術不斷完善和成熟的網路、手機等新媒體的競爭,所有的城市電視台都必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危機。
這壓力和危機表現最明顯的是城市電視台的時政新聞欄目。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隨著競爭日益激烈,很多城市台時政新聞欄目的收視率不斷下滑,帶來直接的結果就是引導影響社會輿論的能力降低和宣傳教育普通受眾的作用弱化。隨之而來便是惡性循環,收視率下滑導致內容同質化;同質化又導致收視率下降,廣告收入銳減;廣告收入銳減又導致大量人才流失;而人才流失又導致城市電視台欄目創新能力缺乏枯竭;最終導致收視率不斷下滑無法提升。
面對如此危急境地,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該怎樣擺脫困境、應對新媒體的競爭呢?這里,筆者想先讓大家明白新媒體的競爭力體現在什麼地方,然後再論述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如何應對的具體方法措施。新媒體主要指互聯網和手機等為代表的「第四媒體」、「第五媒體」,互聯網和手機不僅僅可以實現電視媒體的所有功能,而且還具有電視媒體所不具備的一些特性,例如交互性、傳播的及時性、非線性傳播和傳播空間的無限性。這些獨特的競爭優勢極大分流了電視媒體的受眾人數和收視時間,也極大擠佔了電視媒體尤其是城市電視台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筆者可以通過一組數據來說明新媒體對地方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的沖擊是多麼迅猛。中國互聯網網路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發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調查報告》披露,截至2012年12月底,全中國網民人數規模達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手機網民數量有4.2億,微博用戶規模為3.09億,網路視頻用戶規模超過3.72億。單就數量來看,全國互聯網和手機網民已經遠遠超過日常電視受眾;而就層次來看,全國網民具有學歷高、收入中等偏高以及年齡相當年輕化等顯著的特點,而擁有者類特點的廣大受眾群體恰好是城市電視台最主要的和極力爭取的中高端受眾群體。
因而,在目前這樣一種全新的媒介生態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殘酷競爭便會日益激烈。其中,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如果不順應形勢,積極應對新媒體的沖擊,則會逐漸勢微,最終可能喪失輿論話語引導權。這絕不是什麼危言聳聽,更不是什麼臆想杜撰,而是筆者經過客觀分析後得出的結論。如果說,從前的傳統電視時政新聞依靠的是干澀生硬式宣教進行新聞采編報道。那麼,現在這種新聞報道方式就顯出它的缺陷和不足了。畢竟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提高,網路和手機逐漸步入千家萬戶;隨著電視受眾接受教育程度提升和眼界思路開拓,對於時政新聞的理解和喜好趨向深度和廣度的多元化。簡單地概括出就是現在的電視受眾已經不再滿足時政新聞簡單說教宣傳,而是要求平民化的敘述和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溝通。
自然這些是新媒體的優勢和特點,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只有揚長避短去融合才能重新贏得和掌握輿論引導權,才能更好地發揮時政新聞主流地位的作用。其實,早在2004年,美國傳播學家丹·吉摩爾在自己撰寫的《草根媒體》中提出:新媒體時代里,新聞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界限已經變得模糊,傳統意義上的受眾現在越來越多地成為新聞的參與者。對於這樣即使新聞消費者又是新聞生產者的新興龐大群體,城市電視台必須把他們當作參與節目製作傳播的一份子,而不可以依舊當作被動的節目接受方。
我們每家城市電視檯面對新媒體競爭既不必表現很惶恐畏懼,也不必表現很無關緊要。那麼,到底該如何做才算是正確應對競爭呢?筆者認為,任何一種媒體自從它產生以來,就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機遇挑戰壓力。只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轉移壓力才能在目前多元化媒體時代真正立足。首先,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務必要端正思想態度,理解「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樣新聞工作才能真正獲得最可靠最牢固的電視受眾支持和力量源泉。筆者所在的寧波廣電集團下屬新聞綜合頻道面對網路手機分流年輕電視受眾的困境,時政新聞欄目《寧波新聞》開始讓新聞回歸本位,貼近生活。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後,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過程中,《寧波新聞》大篇幅建設市縣級一般性的領導會議活動報道,根據新聞價值、社會效果,大篇幅增加百姓關注和鮮活話題的新聞,表達方式更加註重生活味和口語化。例如:2013年6月初,寧波舉辦「兩會一壇」重要活動,其中各級領導出席活動項目有60多個,《寧波新聞》根據新聞傳播價值,果斷舍棄了領導多數無關緊要的視察、會見、參觀報道,僅僅保留開幕式上領導出席的新聞,其餘重點放在「兩會一壇」中的寧波元素挖掘和展現,推出了「記者探訪兩會展館」、「今年活動更加專業化」生動形象的系列報道。《家門口看看進口貨》從普通市民角度,反映進口商品對自身的影響;《浙洽會搭台邀請「洋和尚」》從國際化視角,反映參會客商變化,折射寧波市場的拓展,這些報道總數達六十餘篇,因為注重寧波地氣銜接,所以深受市民的關注。
其次,城市電視台時政欄目一定要樹立主流媒體的問題意識,這體現出合格媒體的天職和社會責任感。因為只有樹立問題意識,才能更好地進行輿論監督,所以主流媒體客觀理性的新聞報道和對新聞事實真相的深度探索使得媒體自身的公信力大打提高,也使得在和新媒體新聞競爭中發揮優勢,揚長避短。例如:目前,全國各地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已經成為社會輿論的中心和焦點。那麼,寧波廣電集團新聞綜合頻道經過大量走訪畢業生了解就業實際情況後,從6月份開始,《寧波新聞》推出「大學生畢業季」連續報道三篇,以學校引導、學生就業觀轉變、藍領學校遇冷應該理性擇校三個方面,既不迴避就業形勢嚴峻的現狀,也不一味放大大學生就業難的心態,而是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從不同畢業生心理、就業策略、成功經驗等角度引導合適的擇業觀、價值觀,迎接就業挑戰。緊隨聯系報道,《寧波新聞》又推出紀實報道《大學生賣菜記》和《80後農場主黃凱》,通過真人真事現身說法,給處於畢業季的大學生們以更多的啟示和信心。
第三,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一定要善於利用自身主流媒體的地位,積極傳遞客觀聲音,凝聚主流民意,引導社會輿論,做好新媒體時代的過濾器和緩釋器。具體來說,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可以多採制一些鮮活新聞、少一些應景報道;多吸取一些百姓話題,少一些官樣文章;多使用一些朴實表達,少一些空泛之談。只有這樣,主流媒體才能與新媒體競爭中,重新取得優勢,提升自身公信力。例如:《寧波新聞》圍繞社會關注度高的熱點事件和重點問題,加強策劃引導,以新聞事件為切點,推出系列多主題的報道。記者利用明察暗訪的手段調查了市區各家銀行對冒用別人身份證開戶的情況,播發稿件《拿他人身份證可到銀行開戶嗎?》,揭露了銀行存在違規甚至違法的行為,同時也對廣大群眾進行了警示。此外,《寧波新聞》第一時間對新美心的食物中毒、電梯安全、後禽流感時期衛生安全、赴台自由行開通等熱門事件,也都進行詳盡合理深入報道,既說明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及結果,又引導普通受眾正確面對真相、合理訴求。
第四,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必須注重新聞節目合理有效的編排,以此來和新媒體輕松自由互動的新聞節目樣式抗衡,吸引更多年輕人的目光和關注。節目編排其實是一項需要很高技術含量的工作,費時費力,可是如果編排不出新、不出彩,也就無法吸引受眾,導致自己辛苦採制的新聞只能事孤芳自賞。在節目編排上,《寧波新聞》進行了一些變化嘗試和革新。例如:根據黨中央提出的「八項規定」和群眾路線,整檔欄目更加關注民生,更加貼近群眾的距離,優先把社會民生主題的所有新聞編排頭版頭條播出。同時,圍繞一個主題策劃編排一組或幾組的專欄或板塊,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滾動報道播出。今年六月,其中一期《寧波新聞》推出「三思三創」專欄,不光報道三思三創督辦、視察、會議等活動,還結合安全月、平安建設等專項工作,重點編排各地「三改一拆」活動進程、海曙馬路菜市場整治、赴台個人游簽證受理、江北庄橋高鐵站「整容」等新聞,全面客觀深入展示三思三創「惠民惠利」的舉措,節目一經播出就得到百姓擁護和好評。
誠然,作為城市電視時政新聞欄目的代表之一寧波新聞綜合頻道《寧波新聞》面對新媒體咄咄逼人的競爭態勢,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和努力,那就是最大限度發揮優勢,揚長避短。不過,面對新媒體強勢競爭,《寧波新聞》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值得在今後的日常工作中改進提高。那是什麼不足呢?我們知道在新媒體生態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已是必然趨勢,電視向網路媒體借力,網路平台對傳統電視而言,其互動率和反饋率會大大提高。《寧波新聞》這檔欄目缺乏必要的深謀遠慮,對於如何實質性與新媒體合作,僅僅停留在零敲碎打上,這是第一點不足;缺乏必需的溝通交流,沒有利用BBS論壇、QQ群、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與新媒體有效互動,這是第二點不足;缺乏有效的技術保障,無法將自身採制的優勢內容傳送到網路、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設備,可能會失去相對的高學歷年輕觀眾,這是第三點不足;缺乏全面的品牌意識,沒有藉助網路傳播的人際傳播特性,拓展欄目網路品牌傳播空間,構建完善的網路傳播體系,這是第四點不足。
總而言之,包括《寧波新聞》在內的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只有發揮自身主流媒體的內容優勢,並與網路手機等新媒體迅速靈活互動性強的傳播特性結合,才能拓展生產空間,贏得兩者最終競爭的勝利。
4、新媒體時代的傳播對電視節目製作的影響
人類的信息傳播經過了四個時代,語言,文字,無線電,互聯網!
這四個大時代也代表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和歷史的發展!
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是一個復雜,艱辛而又漫長的過程!
任何新媒體的出現都要經歷過度時期和更替時代!
特別是互聯媒體飛速發展的今天,信息化時代的爆發,信息的高速智能化和全球化,是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逾越的!
當然以無線電為基礎的電視媒體也經不起考驗!
當初電視機的發明,全球科學家曾經預言,電視機的出現是劃時代的,任何科技也代替不了!
可是電視機大行其道的時候,互聯媒體的誕生給了科學家當頭一棒,因為電視媒體的內容是固化的,是單向傳輸的,人們對它的信息是被動的,而不像互聯媒體,是互動的!
所以在這樣一個基礎上,多媒體的出現,終究會代替電視的,也就是代替電視機的,只是結果不同罷了!
因為電視媒體的製作成本和傳輸性質已經決定了他的發展!
欣慰的是我們電視媒體的工作者已經看到了這一點!通過功能化和概念化的流媒體電視和多媒體電視的發展,已經給電視行業注入了活力!
今後的電視一定是在互動媒體和個人媒體之間的競爭和發展,
有著一日,電腦的多媒體也會被個人媒體所取代,這是歷史發展和科技發展的潮流,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
光腦的鋒芒初現,已經點亮了新科技的火炬,不久的將來,個人媒體的全球化勢在必行,地球村也會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未經本人許可,不得轉載,請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