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明禮儀小故事(短,不要古代的,是關於亂扔垃圾的)
關於亂扔垃圾的小故事:
1、請把垃圾帶走
春天到了,小河邊上的柳樹,已經抽出了嫩綠的枝條,它們在輕風中快樂地舞蹈。
小猴子、小白兔、大黑熊來到小河邊上春遊。
「嫩嫩的小草,綠綠的柳樹, 清清的河水……春天真是太美了!」小白兔快樂地說。
小猴子在地上鋪了一張花布,大黑熊把背包里的食物全都擺了出來:巧克力、麵包、蔥餅、可樂、菠蘿……
小猴子最愛吃菠蘿,小白兔最愛吃巧克力,大黑熊最喜歡吃麵包……它們看見旁邊沒有垃圾桶, 便把剩下的包裝袋,全都扔進了小河裡。
「快來呀, 快來呀, 趕緊把這些白色垃圾運到岸邊去吧。」小河中的那隻紅鯉魚大聲呼喊著。
許多魚兒都從四面八方趕來了。它們用嘴頂著包 裝袋,慢慢地朝岸邊游去。
「我們把岸邊包 裝 袋撿起來吧。」小白兔說。
我們真不應該把垃圾扔進小河裡。」小猴子說。
「我們應該把這些垃圾帶走, 扔進垃圾桶里。」大黑熊說。
2、彩虹搬家有一道彩虹,它生活在城市的上空,這個城市空氣清新,彩虹常在這座城市上空打滾,歡笑。
可是,好景不長,這座城市建了一座巨大的化工廠,黑黑的濃煙咕嚕咕嚕地從煙囪里冒出,怎麼辦呢?怎麼辦呢?喜歡玩耍的彩虹也不敢出來了,只能躲在烏雲背後。多沒趣的生活啊,終於,無奈之下,彩虹決定搬家。
彩虹搬著所有的家當,走啊走,走了好長一段路,碰到一隻小鳥,小鳥好奇地問:「彩虹姐姐,你去哪裡呢?」
「唉,我搬家呢,我原先的家附近建了座化工廠,於是我沒了好日子過,我不勝其煩啊!」彩虹臉上寫滿無奈……
「是啊,現在人類把廢氣、廢水肆無忌憚地排放到空氣和河水裡。而且,人類還亂砍伐樹木,亂扔垃圾。我現在也正在找地方搬家呢!我得走了。」小鳥說完急匆匆地飛走了。
彩虹繼續往前走,很久很久,終於找到了一角可以算是潔凈點的天空,正打算住下來的時候,白雲哥哥跑出來說:「我勸你還是再找找吧,這里的環境也不是很好的哦。你低頭看看那條曾經嫵媚動人的小溪吧!」
彩虹一低頭,只見小溪無精打采地躺在那裡,水體渾濁發黑……
「我聽說這里很快就要建一個化工廠了,你還是快走吧!」白雲哥哥接著說。
彩虹一聽化工廠幾個字害怕極了,傷心地走了,「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好地方,可惜又要建工廠!」彩虹心裡想。
「唉,好不容易找到的地方,我還要繼續找嗎?我能找到嗎?人類啊,要是你們都好好地保護環境,我也不至於這樣了。」彩虹自言自語。
3、一個炎熱的午後,太陽火辣辣的。小豬在家裡,渾身都是汗。它渴極了,它突然想到吃西瓜,說著就去水果店去買西瓜,它選了一個又大又甜的西瓜抱回家。走了一會兒,它就滿頭大汗,已經累的不行了,小豬心想:西瓜那麼大,抱回家,我一定累壞了,不如現在就吃了吧。說著,它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吃起了西瓜。
小豬吃得狼吞虎咽,吃了一塊丟一塊,在它身邊滿地都是西瓜皮。它吃完後很舒服,感覺涼爽極了,慢慢地站了起來,打了一個嗝。又摸摸自己的肚皮,小豬高興地說:「夏天吃西瓜,真是舒服極啦!回家嘍!」小豬說完擦了擦自己的嘴巴。
這時候小山羊走了過來,不小心踩到了一塊西瓜皮,「呲溜——」一下,小山羊像腳上穿了溜冰鞋沖下坡,嘴裡還喊著:「救命呀!「」不一會兒就摔倒在地上。小山羊氣沖沖地說:「誰丟的西瓜皮,太沒有公德心了。」它摸摸自己的腦袋,頭上還裝了一個大包呢。
小豬見了准備去扶小山羊,可是它也被西瓜皮摔了一大跤。比小山羊摔得還重多了,摔個四腳朝天。一隻眼睛還青了,變成了一隻大花豬,痛得它哇哇直叫。
小豬這時候覺得很不好意思,臉都紅了,這是小山羊提議說:「我們一起把西瓜皮撿起來吧,這樣人家也不會像我們一樣摔倒啦!」「好呀,好呀!」小豬聽了連連點頭。它們把地上的西瓜皮撿的乾乾凈凈,太陽公公都笑了呢。
小豬心想:我丟的垃圾不僅給別人帶來了麻煩,還給自己惹了禍,我不能再這樣了。小朋友們千萬不能學我亂扔垃圾哦!
4、一塊香蕉皮
小明有一個壞習慣,那就是亂扔垃圾。
星期六的上午,小明走在小區的林蔭小路上。瞧,路邊綠樹成蔭,樹上還有幾只小鳥在樹上嘰嘰喳喳地唱著歌不遠處是一望無際的草地。
小明開心極了,從口袋裡掏出一根香蕉,輕輕地剝開香蕉皮,把香蕉皮隨手一扔,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正在這時候,小燁端著裝滿水的塑料盆,正准備去澆花,一不小心踩到了香蕉皮。小燁滑倒了,塑料盆倒扣在了小明的頭上,小明頓時成了落湯雞,小燁也摔倒在地,一下子變成了小泥人。
小燁從地上爬了起來,拍拍身上的泥土,她抬頭一看,只見小明頭上、衣服上濕透了,她的臉發燙,連忙向她道歉:「對不起,我把你的衣服淋濕了。」小明的臉刷的紅了,連忙擺擺手:「不,香蕉皮是我扔的,不好意思,是我害得你摔倒的。」
聽了小明的話,小燁伸出大拇指連連稱贊:「你真是一個誠實的孩子。」聽了小燁的誇獎,小明露出了開心的笑容,他彎下腰撿起香蕉皮,向垃圾桶走去,把香蕉皮扔進了垃圾桶。
從此以後,小明再也不亂丟垃圾了。老師、同學們紛紛稱贊小明彷彿變了一個人似的。
5、亂丟垃圾的小馬
有一天,陽光明媚,萬里無雲。小馬從一個賣香蕉的地方買了一根香蕉。買完了,小馬准備去買書。小馬說干就干,於是,小馬悠閑地走向書店。
小馬一邊走一邊吃起又香又甜的香蕉來。小馬走啊走,走到半路,小馬就隨手一扔,就把又黃又滑的香蕉皮給扔到了地上。
這時,一隻又肥又胖的小豬剛好經過這兒,忽然,只聽「撲通」的一聲,哎呀,原來小馬把香蕉皮亂丟,丟在了馬路上呀,使小豬摔倒了。
小豬忍著痛,慢悠悠地站了起來,自言自語地說:「誰的香蕉皮呀!害死我了,要是再嚴重一點的話,有可能,屁股會摔成四半花呢!」
小豬又說:「誰那麼沒有素質呀!」
小馬聽見後面有聲音,就轉了過來。
小馬看見了小豬就說:「小豬,你怎麼了呀?」
小豬說:「剛才誰把香蕉皮扔在地上,結果我踩到了香蕉皮,摔了個四腳朝天。」
小馬慚愧地說:「是我把香蕉皮扔到了地上的,對不起,小豬。」
小豬說:「沒關系,小馬,你下次不要這樣了,好嗎?」
小馬說:「謝謝你,小豬,我知道了。」
最後,小馬終於改掉了亂丟垃圾的壞毛病。
2、古代文明禮儀小故事2-3分鍾的。
程門立雪
3、文明禮儀小故事,很短很短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內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容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4、講禮貌的小故事(我要現實生活中的,是現代的)
1、在德國的公共場合,凡是有門的地方,總會有這樣的現象,走在前面的人,進去後總要回頭看後面有沒有人進門。如果有,他就扶著門讓後面的人進去,後面的人進去後,也總是要向扶門的人說聲謝謝,很少有人進門後一甩門揚長而去的舉動。令人感動的是,所有的人都這樣做,而且是非常自覺。
2、德國的公共場所都有電梯或扶手梯,每一次在扶手梯上,作者都驚奇地發現,無論人多、人少,無論結伴而行的人還是情侶,沒有並排站在扶手梯上的。作者覺得不可思議,就詢問了德國人,他們解釋說,上樓、下樓時站在右側,空出左邊的位置,以便讓有急事的人從左側先行。這是多麼為別人著想啊。雖然它不是一項法律,只是人們的生活習慣,但作者非常欽佩這一行為。這一左右現象到處可見:男的走在左側,同行的女的走在右側,怕的是車輛撞上女的;也有小輩走在左側,長輩走在右側,主人在左、客人在右。所有這些習慣,都是為方便照顧對方。
周恩來總理是事事處處講究禮貌的楷模。接待外賓,不論是來自大國小國,也不論其職位高低,周總理都以禮相待。一天夜裡,他親自去機場為一位外賓送行,同行的還有一些常駐我國的外交時節。在返回途中,為了讓總理早一點休息,司機加速行駛,打算超過一輛外國使節的汽車。總理察覺後立刻制止,說:「司機同志,你怎麼能那樣做呢?要有禮貌嘛!我晚回去一點沒有什麼關系,可不能犯大國沙文主義呦!」司機聽了十分感動,馬上減速。
5、文明禮儀小故事 短
1.有一copy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6、禮儀小故事簡短30字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7、關於禮儀的小故事(短的)
張良拜師(名人禮儀故事)
張良(?—前186年),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後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佔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後,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懂禮貌的小華(家庭禮儀故事)
「叮鈴鈴」,清脆的鈴聲打破了黎明的寂靜。小華一骨碌起了床,拉開窗簾一看,啊,好一個明亮的世界呀!小鳥在枝頭歡快地歌唱。他迅速穿好衣服,看見媽媽在做早飯,爸爸在洗臉,小華向爸爸媽媽問了聲「早上好!」洗漱完畢,吃過早飯,對爸爸媽媽說了聲「再見」,就去上學了。
小華在學校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上午。中午放學回到家,小華按按門鈴,奇怪,怎麼沒人開門呢?他用鑰匙開了門,發現爸爸、媽媽不在家,桌上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小華,奶奶得了重感冒,我們陪她去醫院了,一會兒就回來。不一會兒,門鈴響了,小華打開門一看,是一位陌生的叔叔,他問:「您找誰?」那人說:「我找你爸爸有事。」小華說:「我爸爸不在家,請您晚上再來吧!」過了一會兒,爸爸、媽媽帶著奶奶回來了,小華趕快過去攙扶奶奶,關切地問道:「奶奶,您好點兒嗎?您先在床上躺一會兒,我去給您倒杯水。」奶奶微笑著誇獎小華:「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吃中飯了,小華主動地幫著盛飯,端菜,啊!今天有糖醋排骨,這可是小華最愛吃的菜了,他把這盤菜端到了爸爸跟前,爸爸說:「這是專門為你做的」。小華說:「您是長輩,該您先吃」,爸爸高興地笑了。媽媽不停地往小華碗中夾排骨,小華說:「媽媽,老師說,素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吃了有利於健康,而且吃飯時要細嚼慢咽。」媽媽聽了,對爸爸說:「咱家的小華懂的真是越來越多了。」
下午放學後,小華在認真地做作業,這時,電話鈴響了,小華拿起話筒說:「您好,請問您找誰?」原來是中午來過的那位叔叔來電話找爸爸,小華對他說:「爸爸今晚7點鍾回來,到時候,您再和爸爸聯系吧!」吃過晚飯,爸爸在看新聞聯播,這時小華想起今天有《神奇寶貝》看,等爸爸看完新聞聯播後,小華徵得爸爸的同意調換了頻道,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他看見爸爸在打電腦,就把音量調小了點,這時門鈴響了,小華打開門一看,原來是那位叔叔,小華熱情地給叔叔開了門,給叔叔倒了一杯熱茶,叔叔送給小華一輛小賽車,小華高興極了,雙手接過賽車,說:「謝謝叔叔!」爸爸和叔叔談話時,小華輕輕地把房間門關上了。過了一會兒,叔叔要走了,小華和爸爸一起把叔叔送到門口,對他說:「叔叔再見,歡迎您下次再來。」叔叔摸摸小華的頭,對爸爸說:「你的兒子真有禮貌。」
第二天是雙休日,上午,媽媽帶著小華去姑姑家玩,小華和表姐表弟在一起開心地做游戲。小華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去同學王文文家玩。」媽媽說:「別回來晚了。」 小華高興地答應了媽媽。晚上,小華和爸爸媽媽道了晚安,躺在床上,不一會兒就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今天過得真有意思」(社會禮儀故事)
新的一天又開始了。小明吃完早飯,又像往常一樣在穿衣鏡前整了整衣領,系好紅領巾,還檢查一下拉鏈是否拉好。媽媽在一旁笑著說:「又不是去參加演出,何必這么認真?」小明回答:「媽媽,良好的儀表是對別人的尊重,到公共場所穿著就應該整潔、大方!」說完,他對媽媽說了聲「再見」,就去上學了。
不多久,小明就走到了公交車站點,在站台上等車的還有好些人。不知誰喊了一聲:「看,車來了!」人群一擁而上,把車門都堵住了。售票員阿姨連忙請大家排隊上車,小明自覺地排到隊伍的最後面。車剛要開時,又上來了一位老奶奶,此時車上已經沒有空的座位了。小明看到這個情景,連忙站起身說:「老奶奶,請您坐我的位置吧!」說著,上前扶老奶奶坐下。老奶奶感激地說:「謝謝你,小朋友!」小明微笑著說:「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的。」
不知怎麼回事,司機猛一剎車,小明重心不穩,不小心踩到了旁邊一位阿姨的腳。他不好意思地打招呼:「對不起,阿姨,把您踩疼了吧!」阿姨笑了:「沒關系,小朋友,你也不是故意的。」
車終於到了站點,再走幾分鍾就到學校了,前面忽然傳來一陣鬨笑,小明一看,原來是幾個小朋友圍著一位盲人叔叔,有的給他亂指方向,有的還朝他扔東西,小明連忙上前制止了這些不懂事的小朋友的行為,他扶著盲人叔叔,熱情地把他送過了馬路。
中午放學,小明和同學興致勃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迎面走來了幾個外國友人,看樣子是來旅遊的。同學興奮地抓著小明的肩說:「嗨,那兒有老外,我們上去打個招呼吧!」小明說:「好啊,見到外賓就應該主動問好。」他們用剛學會的英語熱情地向這些外國友人問好,其中兩名外賓向小明打聽天目湖怎麼走,小明仔細地指點他們乘車路線,還向他們介紹了天目湖的主要景點。幾位外國友人不住地豎起大拇指說:「中國小朋友,真棒!」說著,還贈送了他們一人一份精緻的小禮物。小明微笑著雙手接過,又向他們回贈一套明信片。
回到家後,媽媽責備小明:「怎麼這么晚才回來?」小明正想解釋,忽然發覺媽媽今天好像很不高興的樣子,就問她怎麼回事。原來早晨媽媽洗衣服後來不及脫水,直接把衣服晾在外面,把樓下阿姨家曬的被單淋濕了,她剛剛上門來和媽媽評理,難怪媽媽憋了一肚子氣。小明想了一會兒,笑著對媽媽說:「好了,媽媽,犯不著為這點小事生氣,待會兒我下樓給阿姨道個歉。」「什麼?」媽媽睜大了眼睛,「為什麼要給他們家道歉?早晨我曬衣服時,他們家又沒曬被單。」小明耐心地對媽媽說:「鄰里之間應該互相幫助,我們家住在樓上,要多為樓下鄰居想想。您忘了,上次我們家衣服掉下去,還是那位阿姨送上來的!」爸爸在一旁笑著說:「還是我們家小明懂事!」
晚上放學回家,媽媽興沖沖地說:「今天我們不用燒晚飯了,你爸爸的同學請咱們吃晚飯。」「是那個楊叔叔嗎?」小明問。「對,是他。」媽媽提醒小明,「他們一家可都是回族人,去作客時可要注意啊!」小明說:「我知道了,在楊叔叔家我保證不談與豬肉有關的內容。」媽媽笑了,叫小明趕緊去把作業完成。
到了5:30分,爸爸下班回家了,小明一家三口興致勃勃地來到楊叔叔家。小明在門上輕輕地敲了三下,「誰呀?」屋裡傳出了楊叔叔的聲音。「我是小明,和爸爸媽媽一起來的!」小明高聲答到。門開了,楊叔叔微笑著站在門口,「歡迎你們來作客,快請進!」小明把媽媽准備好的禮物遞給楊叔叔,和爸爸媽媽換好拖鞋,這才走進客廳。
晚餐豐盛極了,媽媽直誇女主人手藝好,楊叔叔也不住地給小明夾菜,小明總是笑著表示感謝。晚餐後,楊叔叔說:「小明,聽說你很喜歡唱歌,對嗎?我這里剛好有幾張音樂會的入場券,待會兒你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看吧!」小明高興地接過票,連聲說:「謝謝叔叔!」
從楊叔叔家出來,小明一家三口就打的去了體育場。這場音樂會真是精彩極了,小明聽得如痴如醉,每場演出結束,他們都抱以最熱烈的掌聲。
回到家裡,小明興奮地說:「今天過得真有意思!」
8、有關中國禮儀的小故事,1分鍾演講,謝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9、簡短的文明禮儀小故事有沒有?
古代的時候有一個男人,他想要去一座寺廟,於是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城鎮。回走著走著,他越來答越迷路,不知道該往哪裡走。這時,他身邊剛好有一個老伯伯走過,他一把擋在老伯伯前,大聲吼道:「喂,老頭兒!快告訴我XX寺廟在哪裡!還有多遠啊!」老伯伯望瞭望他,平靜地說:「無禮(五里)。」於是那個男人往前走了五里,可是還看不到他想到的那座寺廟。這時候,他尋思著老伯伯的話,突然明白了什麼……
10、簡短的禮儀小故事10則
1.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隻小豬躺在路邊,就趾高氣揚地說:「誰給你這么大的膽子,竟敢擋住我的路!」說著,一腳踢了過去。「嘭」地一聲,小老鼠正好踢在小豬的腳上,小豬倒沒什麼事,小老鼠卻「唉呦,唉呦」地叫了起來,原來他的腳腫起了一個大包。小豬站起來對小老鼠說:「你對別人傲慢無禮,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嘗到苦頭了吧!只有尊重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小老鼠看著受傷的腳,羞愧地低下了頭。2.程門立雪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3.名人禮儀故事:張良拜師
張良(?—前186年),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後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佔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後,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