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與受眾互動失敗

新媒體與受眾互動失敗

發布時間:2020-11-27 11:12:35

1、新媒體傳播中,受眾角色發生著怎樣的變化

在《受眾分析》這本書里,麥奎爾搭建了一個理論研究的平台,提到了「新媒體環境下的受眾」這一概念。我從麥奎爾的理論範式出發,結合新時代環境下融合媒體的變局,試談受眾的角色轉變。
雖然受眾並未消逝,卻擁有了新的時代意義。這種新的變化與其說體現在新的定義上,不如說更為明顯地體現在作為受眾的每一個個體對於所處的受眾大環境的新感知上。
首先,這種新變化表現在:受眾從批判學派認為的傳播鏈條的末端(End)轉變成當代傳播環境下的中轉環(Linked Chain)。受眾不再是受操控的無知被動的接受者,在獲取信息的同時也發散開新的信息,充當信息源頭。
其次,新媒體環境下的受眾,呈現出更強的個體差異,而在傳統媒體時代,受眾閱讀印製好的報紙,實質是在閱讀編輯篩選好的消息組合。受眾觀看電視節目,多是電視內容牽引著受眾的注意力直到受眾接受它。而在全媒體時代,LBS等基於地理定位推送信息的服務,更加符合受眾的地域接近性。
最後,新媒體環境下社交媒體日益發揮作用,使權威媒體機構的刺激減弱,淡化了批判學派眼裡傳媒單向度施予受眾的「心理無知」控制概念,使受眾可以真正從自己的社會條件出發去解讀媒介文本,並建構意義。
麥奎爾在書中關於新媒體與受眾的未來,做了一小節的探討和預測。圍繞「所指對象的消解」(Breakdown of The Referent)展開,他說:「沒有人再樂意與他人同時接受相同的信息包」,細分化的受眾以及受眾需求的日益獨特、多元化成為個性化傳播時代的特徵;可是,在基於拓展而非取代舊時代受眾行為的模式下,受眾卻可以比任何時候人數都要多,規模也更為巨大,就好比回到了那個大眾受眾當道的沉默年代(Quiet Era)。
這一問題同樣值得思考,麥奎爾並不是一位技術決定論者,他在研究新媒體時代下受眾的時候也提出,我們不該僅僅從技術層面去思考一種新類型的受眾形成的原因。他在肯定技術直接推動受眾細分化、選擇個性化的同時,亦辯證地提出這些新媒介技術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受眾行為。即使在傳播渠道大大豐富的今天,大量的傳播機器仍然准備開足馬力努力將受眾最大化。現實如此,從鮮明的傳播者本位角度出發去做決定,也的確如此。這就是所謂的就目前的受眾實質而言,新媒體技術層面的巨變是對舊有受眾行為的某種拓展,而非徹底改變。
從「存在即合理」的角度看,麥奎爾相信傳統模式下的大眾受眾仍有存在理由並且仍會適應現實情況,而新媒體孕育出新受眾也是必然,只是這個孕育的結果如何被定量定性,是一個暫不可知的受多種社會因素作用的結果,即他所說的「潛力未知」。
《受眾分析》的譯者劉燕南在前言中指出:「麥奎爾對於傳播技術發展與未來受眾的探討,並非一維的,而是二維或多維的;既是技術的,也是社會的。」或許也印證著麥奎爾一向抱有的觀點:受眾的形成受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受眾不只是技術的產物,也是社會生活的產物。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本科生)

來源:青年記者2013年5月上

2、新媒體有哪些類型?傳播方面有什麼特徵?

新媒體的類型主要有門戶網站、搜索引擎、電子郵箱、虛擬社區、網路游戲、博客、播客、維客、手機簡訊、網路電視、手機電視、數字電視、手機報、網路雜志等等。

傳播特徵是傳播速度比舊媒體快,在事件發生的同時就能夠進行傳播活動,客戶端多樣化,比如電腦、手機、簡訊等都可以進行信息發布。

3、媒介對受眾的影響

你這邊的媒介應該是指新聞媒介吧!這個問題應該從新聞媒介的性質去分析。我國的新聞媒介是黨,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為此,她主要的作用是首先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握好正確的輿論導向;其次是當好黨的「耳目喉舌」,為之搖旗吶喊,並且充分發揮「鼓」與「呼」的輿論監督作用。

還有新聞媒介有很多,有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等,每個媒介對受眾有著其獨特的作用。例如,互聯網等,做為新媒介,他除了傳播知識,引導輿論外,還有可以從它具有互動性這方面考慮。互聯網等新媒體使受眾對政治民主的參與、提高受眾應對危機傳播的能力以及建構新的日常生活方式等。

4、新媒體受眾群和傳統的大眾媒體受眾有什麼不同

還是有一點差異的:看你的新媒體定義了,一般定義為非傳統的(紙媒平媒,廣播,電視)的傳播方式

5、新媒體傳播的特點有哪些?

特點:

1、交互性較強:在新媒體時代中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受眾可以自主的參與到傳播系統中,交互性較強。

2、海量化信息承載功能以及信息碎片化:新媒體憑借強大的技術手段使得海量化的信息以簡短精煉的形式得以存貯於平台上,信息傳播較為碎片化。

3、資源的可共享性:在互聯網上,例如百度文庫、優酷視頻是一種不限地域、行業、年齡等的資源共享平台,用戶可以上傳和下載互聯網資源。

4、超文本、超鏈接的應用並提供多媒體支持:新媒體支持很多文件格式而超文本與超鏈接則使得網民方便快捷的使用網路資源。

5、個性化與主動性較強:網民可以主動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搜索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內容,基本上不受時空限制,個性化極強。

6、虛擬社群化:網路社交是繼網路興起後發展起來的,是在網路上建立一個虛擬化信息的傳播環境,使用的用戶構成了虛擬的社群。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利用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


(5)新媒體與受眾互動失敗擴展資料:

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路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媒體是具備價值的信息載體。載體具備一定的受眾,具備信息傳遞的時間,具備傳遞條件,以及具備傳遞受眾的心理反應的空間條件。這些綜合形成媒體的基本價值。這個載體本身具備其價值,加之所傳遞信息本身的價值,共同完成媒體存在的價值。

這個也就是媒體存在價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進步也具備一定受眾,但是媒體成本遠高於受眾所帶來的商業效益,亦不能形成媒體的有效價值。

效應是在一定環境下,因素和結果而形成的一種因果現象。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特定效應的特性。或者說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一種更新的效應的特性。新媒體必須具備影響特定時間內特定區內的人的視覺或聽覺反映的因素,從而導致產生相應的結果。

6、新媒體時代的受眾和以前相比有什麼變化?

新媒體時代的話受眾比以前更廣了,無論是中年還是年輕一代都非常的喜歡新媒體這樣的方式。

7、新媒體時代對不同年齡階段人群有何影響

在信息傳播中,媒體環境發生改變,相對應地在媒體環境中彼此有聯系的人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海量的用戶使信息的製作、傳播、接受變得異常簡單。筆者非常贊同美國《Online》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新媒體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由單純的「接受者」轉變成「傳播者接受者」的雙重身份,身份發生論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理論探討巨大改變。

「受」眾不「受」。在新媒體環境下,這種傳播模式被改變。早期在網路出現之前以廣播、電視、報紙這類大眾傳播媒介為主的傳播方式,這種模式下「傳播者」是整個傳播鏈的第一環,處於第一中心位置,他決定著傳播活動後屬四大環節,而受眾對於信息的接受處於被動的位置。而在新媒體環境下,早期的信息傳播模式被完全打破。「傳播者」和「受眾」的界限被模糊,媒介中心喪失。「去中心化」成為現今信息傳播的一大特點,所有人都可以進行傳播,每一個個體都成為信息傳播的中心。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並發揮自己的能量。

這個時代不再會依靠某一個類媒介的強勢覆蓋而「號令天下」、「唯我獨尊」。新興媒體的勃興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和個性的表達,每個人都掌握著話語權。新媒體環境中,「受眾」已經不是被動的、單純的「受」眾,筆者傾向於將「受眾」更名為「用戶」。

在新媒體發展下,受眾成為用戶,每個普通人都可以隨意地發布信息,每一個人手裡都有一支「麥克風」,傳播和接受的地位平等。互動性加強。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特徵明顯,即時性、互動性、開發性、個性化、精準性、信息的海量、低成本的無界限傳播、搜索便捷等。而其中信息處理技術的數字化、傳播方式的互動性是它最本質的特徵。

丹吉爾默提出了「新聞媒體3.0」的概念,而受眾與媒介的關系也從0經歷到3.0形態。0時代的交互性弱基本沒有,傳播形式單一,媒介是中心,它決定受眾選擇的信息。2.0時代媒介中心的理念開始淡化,受眾與媒介之間開始了互動,受眾的聲音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媒體上,而媒體也開始重視這樣的聲音,並根據受眾意見隨時調整信息的傳送。如今的3.0時代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模糊,媒介不過是聚合受眾注意力和需求的。信息的發布不再局限在原來的少數特權階層,每一個人都可以發布信息,參與任何一個新聞事件,影響事件的進程。受眾的主動性及互動性是新媒體環境下的鮮明特徵。
(參考資料:財識網)

8、新媒體營銷存在哪些問題

運營團隊是否成熟,營銷方法是不是大眾所喜愛,當然還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多點留意身邊的資源,多點宣傳品牌

與新媒體與受眾互動失敗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