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屬於第幾產業

新媒體屬於第幾產業

發布時間:2020-11-26 20:56:45

1、新媒體產業的界定

<

2、商業屬於第幾產業?

第三復產業。第三級產業行業在一件制產品的生產鏈中擔任物流、分銷、中介等工作。第三級產業需要接觸產品的終端顧客,是該產品自生產至供應市場的最後階段。

一些特殊的例子,例如教育、學術研究、科技研發、法律專業、醫療等行業便是教科書、教學工具、實驗工具、醫療工具這些操作性產品,和憲法、法律、科學理論這些概念性產品的第三級產業。

(2)新媒體屬於第幾產業擴展資料:

一件產品的第三級產業是產品自生產至接觸其終端顧客的最後階段。

由於每樣產品都有自己獨有的生產鏈,所以第三產業對於不同的產品而言有不同的意義,一部手機的生產鏈中的第三級產業為手機的物流、批發、分銷、維修,而對於一橦樓房來說,它的第三級產業就是房地產中介。

第三級產業需要接觸產品的終端顧客,是該產品自生產至成品的最後階段,諸如餐飲、客運、分銷、藝術品拍賣、房地產中介,就分別是食品、交通工具、商品、藝術品、樓房這些產品的第三級產業。

第三產業於發達國家的生產總值比重約佔70%以上;於部分發展中國家比重大約55-65%。

3、信息技術屬於第幾產業?

第三產業。來
第一產業是指通過人類自勞動直接從自然界取得產品的部門。我國規定專指農、林、牧、漁業。 第二產業是指對第一產業和本產業提供的產品(原料)進行加工的部門,我國規定專指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 第三產業是指對消費者提供最終服務和對生產者(包括三個產業的生產者)提供中間服務的部門。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

4、新媒體有什麼行業

新媒體所指的產業范圍不如舊媒體明確,不如舊媒體有已建制的產業公會及知名品牌。新媒體的產業類型可以包括電玩產業、動畫產業、搜索引擎、網路拍賣等
等。然而多數新媒體公司會選擇以較明確的產業類型名稱自稱,同時多數政府尚未以新媒體一詞做為管制、施政及投資的目標。由於多數舊媒體產業的市場力量仍為
主流,多數政府管制機構仍以管制舊媒體產業方式規范新媒體,所以新媒體產業常收編在舊媒體產業之中,或甚至成為舊媒體企業的「新媒體部門」。

以微博,微信,百度等主要媒介

5、請問什麼是新媒體產業

近兩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新媒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門話題。新媒體在業界的繁榮也使得學界對其研究進一步加強,2005年新聞傳播學核心期刊關於此論題的文章有數十篇之多,這些文章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新媒體進行了分析。本文將對2005年新媒體研究中的焦點話題做一個簡要的梳理。 一、何謂新媒體 對於新媒體的界定,學者們可謂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一些傳播學期刊上設有「新媒體」專欄,但所刊載文章的研究對象也不盡相同,有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媒體、IPTV等,還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體專欄。那麼,到底什麼是新媒體?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1) 也有專家提出:「只要媒體構成的基本要素有別於傳統媒體,才能稱得上是新媒體。否則,最多也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的變形或改進提高。」「目前的新媒體應該定義為在電信網路基礎上出現的媒體形態--包括使用有線和無線通道的方式。」(2) 還有學者把新媒體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3) 二、新媒體的特點 較之於傳統媒體,新媒體自然有它自己的特點。對此,吳征認為:「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4) 周進指出,新媒體可以與受眾真正建立聯系,同時,它還具有交互性和跨時空的特點。同時,新媒體給媒體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節目專業化越來越強,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等。(5) 郭煒華認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在於傳播狀態的改變:由一點對多點變為多點對多點」。「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信息』與『意義』無關;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大眾傳播的『小眾化』」。(6) 有研究者從另一個角度提出:「新媒體近乎於零費用信息發布,對受眾多為免費,這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產品製作成本造成挑戰。」張毓強還以「倫敦爆炸案」為個案提出了新媒體的多媒體整合態勢。「市民威廉·達頓拍攝了手機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於圖片直播的方式『報道』了災難現場狀況。這些照片很快進入各大電視網的新聞頭條。在這次『報道』中,手機、博客、互聯網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將『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權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體形式與媒體工具的結合,顯示出了巨大威力」。(7) 三、聚焦幾種新媒體 研究2005年,學界除了對新媒體做了綜合的研究之外,還有一些文章針對新媒體中的一些具體形態進行了詳盡而獨到的分析。 1.手機媒體,開創媒體新時代 楊春蘭在她的文章指出:「如今的手機已不再單單是通訊工具,它還擔當起了『第五媒體』的重任」。(8) 對手機廣播的研究不外乎「政策支持」和「運營模式」的探索,有學者就此分析了其典型的運行模式,並且提出在手機媒體產業鏈中,「內容提供商、移動網路運營商和終端設備製造商之間,如何相互合作發展是非常關鍵的。」(9) 還有研究者則著重在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廣告互動上進行了一些探討,認為無論從技術上還是政策上來看,手機媒體成為新廣告媒介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並分析了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廣告之間的互動形式和廣告互動中存在的不足。(10) 對於手機電視的發展趨勢,有學者卻認為,盡管新技術的狂熱崇拜者及追隨者們,堅信手機電視是新技術催生下的又一顆金蛋,但手機電視受到受眾心理、內容和媒介繁榮的制約,因此「手機電視是輔助媒介的主流想像」,「技術的指揮棒為人類指向的下一站,有可能是『技術的高地』,也有可能是『技術的漩渦』」。(11) 有學者認為,「現在也許還沒有人認為手機報紙的用戶會趕上或超過報紙網路版或印刷版的讀者數量。但是,手機報紙確實是用一種21世紀的方式向渴望得到新聞又忙於行路的公眾提供了一種快樂閱讀的享受」。(12) 2.IPTV,傳受互動進行時 IPTV即交互網路電視,一般是指通過互聯網路,特別是寬頻互聯網路傳播視頻節目的服務形式。 互動性是IPTV的重要特徵之一。有人指出,「IPTV用戶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據需要有選擇地收視節目內容」。(13) 網路電視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制度上的弊端。業界人士提出,「網路電視不僅是電信運營商的一場盛宴,對節目製作商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會。」然而,「在新媒體產業領域,廣播電視已不再享有原先的政策保護和市場壟斷優勢,與市場接軌的企業制度安排至關重要」。(14) 數字交互電視是集合了電視傳輸影視節目的傳統優勢和網路交互傳播優勢的新型電視媒體,它的發展給電視傳播方式帶來了革新。有學者指出,數字交互電視「顛覆了電視觀眾的『受眾』定位與電視傳媒的『傳者』定位」,「數字交互電視的互動傳播,使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位置不再是固定的或先在規定的,而是不斷在互相共享的、移動的。」數字交互電視的發展還使得「大眾傳播研究的重心」轉移到了「信息使用者」身上。(15) 3.數字電視,產業鏈有望增長 作為新媒體之一的數字電視同樣在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廣電總局正式將2004年定為「數字電視年」,並計劃2005年完成3000萬用戶的目標。2005年對數字電視的研究依然集中呼籲加快完善廣電政策的制定,以有利於數字電視產業鏈的增長。有人指出,「可以預見,快速增長的數字電視用戶將推動傳媒產業價值鏈的快速發展,雖然要實現市場意義上的盈利仍需要一段時間的培育,但作為政府作用的體現,傳媒產業政策的放開、數字電視產業政策的推進為傳媒企業指明了發展道路,提供了新的發展平台。」(16) 還有文章從實證調查入手,對數字電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浙江傳媒學院課題組通過市場調查數據說明:「數字電視點潛在用戶的經濟承受能力是影響數字電視發展前景的決定性因素」。(17) 另外,還有學者提出了數字付費推廣的USP(Unique Sel l in gProposi t ion)發展模式,即認為數字電視應該有獨特的銷售主張,因為數字電視是「技術層面」和「內容層面」兩者合一的綜合體,而且必須以後者為核心,否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18) 老年人收視群體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有專家提出,老年受眾是付費數字電視的潛在用戶之一。因此付費數字電視要兼顧老年人,啟動老年市場。(19) 4.移動電視,強制收視的是與非 作為一種新興媒體,移動電視的發展迅速是人們所始料未及的,它具有覆蓋廣、反映迅速、移動性強的特點,除了傳統媒體的宣傳和欣賞功能外,還具備城市應急信息發布的功能。(20) 對於公交移動電視來說,「強迫收視」是其最大的特點。有學者認為:「公交移動電視的強制性傳播使得受眾身在公交車上,沒有選擇電視頻道的餘地。這種受眾被動接收狀態,無疑會降低公交移動電視的收視率,然而目前尚無良策改變這種狀態」。(21) 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他們提出:「傳播內容的強制性有利於拓展『無聊經濟』巨大利潤空間」,「移動電視正是抓住了受眾在乘車、等候電梯等短暫的無聊空間進行強制性傳播,使得消費者在別無選擇時被它俘獲,這對於某些預設好的內容(比如廣告)來說,傳播效果更佳」。(22) 還有學者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了這種強制收視的缺陷:「公交移動電視雖然為乘客提供了電視節目,但也必須保護乘客的公共利益」。(23) 5.博客,顛覆傳統的傳播方式 從2002年博客正式在中國興起以來,學界對它的研究就沒有中斷過。2005年對博客的研究依然方興未艾,較之於以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且考量的角度更加多樣化。博客的發展使得有的研究者對其充滿了信心,「信息爆炸的互聯網也的確需要具備信息收集、闡釋、整理能力,同時提供個人想法的信息收集者,無論是否走向商業道路,無論是否代表個人或機構或政府組織,博客們有望成為公眾的網路信息代言人。」(24) 還有學者對博客傳播中的傳者進行分析,認為博客實現了多重的傳播效果,「即橫跨人內傳播、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3種類型。」同時,還指出博客傳者的傳播動機與「外部環境的擠壓、內心需求和經濟利益的驅動」等幾方面的因素有關。(25) 從傳播學角度對博客的研究中,有學者總結了博客的傳播模式及傳播性質,認為「博客突破傳統的網路傳播,實現了個人性和公共性的結合」。(26) 對於博客的自由問題,有學者認為,博客的即時性、自主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為人們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話語自由,這種自由顛覆了「把關人」的概念,但事實上,博客世界裡的自由同時也帶了很多負面的東西,需要網民有自律的意識。(27) 6.播客,新一代的廣播? 「播客」是2005年新聞傳播學術期刊上的又一個讓人們耳目一新的詞彙。「同21世紀初低調誕生的博客相比,播客似乎一問世就受到了人們的特別關注。」「通常指把那些自我錄制廣播節目並通過網路發布的人稱為播客。」(28) 2005年8月,上海還舉辦了中國首屆播客大賽。對於「播客」的研究始終避免不了與「博客」的對比。有人認為,「如果說博客是新一代的報紙,那麼播客就是新一代的廣播。」 朱紅梅撰文主要從傳播學的角度對「播客」現象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她認為,播客實現了從文字傳播向音頻、視頻傳播轉化,增加了娛樂成分。播客還滿足了人們自我表達、張揚個性的需求,同時還加強了媒介匯流與互動。並且,播客將來會從業余走向專業,從免費走向收費,免費與收費播客共存。(29) 四、簡短結語 總體上說,2005年學界對新媒體的研究比較充分,研究的文章也比較多,各主要核心期刊都開辟了相關的專題,但同時也有一些不足。相關的研究文章有30篇之多,但研究的重點基本上比較集中,話題相似,創新不多,一些文章給人以重復、雷同之感。一些學者所提出的觀點比較膚淺,有的提出了問題卻並沒有闡述解決途徑。(

6、互聯網算第幾產業?

第三產業
世界各國把各種產業劃分為三大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回三產業。
第一產業是指提答供生產資料的產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直接以自然物為對象的生產部門。
第二產業是指加工產業,利用基本的生產資料進行加工並出售。
第三產業又稱服務業,它是指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第三產業行業廣泛。包括交通運輸業、通訊業、商業、餐飲業、金融保險業、行政、家庭服務等非物質生產部門。

7、廣告業算第幾產業?

屬於第三產業,
是這樣的,因為個體在實力和信譽方面沒有保證,為什麼國家在注冊公司時有最低的資金限度,就是這個問題,
做報紙\網站\電視和戶外的廣告公司,一般都是在寫字樓中,比較有實力的那種,在技術或資金上有能力做.

廣告業,是指通過廣告策劃、設計、製作、發布、調查、效果評估等方式獲取利潤的產業門類。而所謂廣告,是指為了商業或其他目的而作的付費信息發布。
由於廣告活動包括廣告主、廣告代理、廣告發布媒介和廣告目標受眾四個環節,因此,與廣告業關聯的產業也比較復雜。但一般來說,廣告業主要包括廣告公司、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等大眾傳播機構的廣告經營部分,以及以各種公共場所、交通工具為媒介發布廣告的經營機構。
現代社會被認為是廣告社會,生活中與廣告絕緣的人幾乎沒有。我們都生活在廣告的包圍中。美國歷史學家波特(David M.Potter)在其著作《富足的人民》(People of Plenty)中這樣敘述:「廣告在社會中影響之大,可以和學校和教會等傳統制度相匹敵。廣告具有支配媒體、創造流行的巨大力量。在這一意義上,廣告是能調控社會的少數幾個制度之一。」
廣告既影響人們的消費選擇,也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因此對廣告的功能和作用向來存在爭議,廣告業也就成為文化產業中一個具有特殊性的行業。
支撐廣告業的主體是商業廣告,而商業廣告的功能則是提高企業的銷售額,因而有激活經濟活動的功能。由於現代廣告業注重整合營銷傳播和品牌傳播,因此廣告業已經深深的介入到普通行業之中。不僅新產品上市常常以廣告開路,而且如城市商品房開發等領域,往往在產品和服務規劃階段,就有廣告公司介入,進行全案服務。而且,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和「流媒體」在廣告中的普及,以及「植入式」等廣告新形式的出現,廣告已經深刻的滲透到交通、影視、數字娛樂等其他文化產業門類中。
廣告裝飾城市的繁華街道,構成了城市的一道風景。流行從城市中產生,喜歡城市裡流行氣氛的人都會感受到廣告帶來的多姿多彩的生活。
大眾傳播媒體正因為有了廣告,才使得媒體經營穩定,人們才有了選擇廉價得到眾多媒體信息的機會。在國際上,除了少數由政府資助的公共事業性媒體,幾乎全部大眾媒介都依靠廣告收入來維持經營。中國的電視台對廣告收入的依賴度佔70%,報紙對廣告的依賴度佔85%以上。如果沒有廣告,我們將不能收看免費電視,報紙訂閱費也將高出現價兩倍以上。
現階段國內廣告業的發展狀況
廣告業常常被稱為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的「晴雨表」,世界上最發達的廣告業,存在於經濟發達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日本經濟的復甦和起飛,日本的廣告業也稱雄全球。著名的日本電通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告公司,每年純廣告營業量就達150億美元以上。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跨國公司的國際品牌進入其他國家的市場,往往是由跨國廣告公司充當先導。在中國加入WTO之前,就已經有外國資本進入中國的廣告業,由於這些有外資背景的廣告公司主要代理國際大品牌的廣告,所以營業量都非常大。據統計,在中國廣告公司的排名中,前十名中就有八名具有外資背景。隨著後WTO時代的到來和廣告業的對外開放,中國本土廣告與外國廣告公司的競爭必將更加激烈。
廣告業的「晴雨表」也真實地反映出中國經濟的發展狀況。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廣告產業伴隨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進程而發展起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促使了中國廣告產業的高速發展。20多年來,中國廣告業以年均超過宏觀經濟增長速度的較高速度增長。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廣告業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
2001年中國全國廣告營業總額為795億元,2002年達到903億元,增長率為13.62%,2003年盡管受到「非典」等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廣告市場依然朝氣蓬勃。2003年中中國廣告業的增長率高達18%,比經濟增長率高出14倍。廣告業營業總額在2003年裡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約為1060億元),這是中國廣告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根據專家預測顯示,今後8年內,中國內地廣告業的總營業額可能超過2000億元;中國在未來10年左右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廣告市場之一。

與新媒體屬於第幾產業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