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廣告變現合作

新媒體廣告變現合作

發布時間:2020-11-25 05:50:54

1、做新媒體是怎麼變現賺錢的?

你說的新媒體是指什麼。
比如公眾號,主要依靠粉絲,粉絲多了,就會有廣告主會來找你。
比如短視頻,也是差不多的,看點擊量,點贊和粉絲。
了解的不多,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2、新媒體變現的方式有哪些

但變現手段其實很多,羅列一下,大致有八種。
品牌模式
即成為某一領域的KOL,為自己的專業或本職工作背書。即便不通過自媒體賺錢,也能抬高自己的聲譽或身價。
比如「移動觀察」的運營者、觸控科技前戰略總監曾航,「THE ONE @許維」的運營者、明道軟體副總裁,他們都出身於傳統媒體,卻憑借自媒體的影響力在互聯網行業實現了職業生涯的跳躍。也許你未必能達到他們的高度,但只要肯專攻某一領域,也可以取得更好的offer,畢竟傳統行業普遍缺乏新媒體運營人才。
明星模式
跟品牌模式相像,明星自媒體人肯定是KOL,但未必局限於某一領域。
他們有著很強的個人魅力和龐大的粉絲群體,可以通過廣告、打賞、衍生品開發獲利。比如「三表龍門陣」、「槽邊往事」、「顧爺」、「吳曉波頻道」等等。假如你骨骼驚奇、體位獨特,不妨往這個方向發展一下,至少可以通過微信原創認證獲得粉絲的打賞。
寫手模式
很多自媒體人缺乏自我包裝和粉絲運營能力,商業人脈也不是很廣,但確實能寫得一手好文章。
一方面,你可以在網易雲閱讀、豆瓣閱讀等平台上開辟付費專欄或出電子書進行銷售,並且也有機會被出版機構發現。另一方面,你可以成為某些機構的特約撰稿人,公關公司和商業機構對有深度創作能力的寫手還是求賢若渴的,比如「小刀崔」的運營者小刀崔在多個閱讀平台都有作品銷售,同時也是長江商學院EMBA的隨行記者。
渠道模式
只要粉絲量有一定基礎,並且能夠做出准確的消費者畫像,自媒體的渠道價值就立馬顯現。尤其是垂直號或區域號,有著很強的用戶粘性,轉化率有保證,是產品、服務推廣和銷售的絕佳渠道。
以《糖煙酒周刊》為例,其在2014年底通過旗下的幾個微信公眾號推銷酒鬼封印酒,一個月賣了近一個億。如果能對某一行業或區域精細習作,自然會有廣告主找上門來,價值變現不是難事。
產品模式
自媒體與用戶的連接無關乎三個層面:利用、情趣、思想。情趣和思想更多的表現在內容上,利用則除了通過內容,還可以通過產品來展現。
不滿足於僅給他人當廣告和營銷渠道,某些自媒體已經開始推出自己的產品,有做內容產品的,有做服務產品的,也有做實物產品的。比如「幻方秋葉PPT」的運營者秋葉推出了多個PPT培訓教程(這算是服務產品),在網上取得了超過百萬的銷售。企業公眾號走的是從產品到內容再到產品的路子,秋葉走的是從內容到產品的路子,殊途同歸。
會員模式
會員模式的表面是粉絲和社群的運營,核心是能力和資源的套餐式、標准化輸出。
以「理財巴士」的運營者大巴為例,他曾是金融行業的從業者,在自媒體運作上高度模仿了「羅輯思維」的模式,招收了1500多個付費會員,靠的不是所謂的「人格魅力」,而是對市場需求的洞察和扎實的理財知識與實踐。如果你很專業,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可以輸出,也有時間和恆心,不妨試試會員模式。
聯盟優選模式
各類自媒體聯盟的出現,改變了自媒體人各自為戰的游擊隊模式,形成了與傳統商業媒體相抗衡的趨勢。
在廣告主、公關公司與自媒體的合作中,聯盟扮演了中介和經紀人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自媒體商業價值的變現。要想獲取更多的接單機會和收益,提升賬號的粉絲數是必然,樹立在某一領域的權威影響力更為重要,越垂直,越有價值。對於標簽明顯的賬號而言,加入聯盟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平台交易模式
在數以百萬計的自媒體陣營中,KOL和粉絲大號終究只是個別,更多的賬號處於長尾的位置。根據80/20法則,這些賬號的個體價值似乎並不大,但合在一起卻有可能成為螞蟻雄兵。另外,還有一些自媒體廣告營銷平台,幫助長尾自媒體推銷,幫助中小廣告主采購,比如傳播易、一道網。聯盟好比精品店,產品(自媒體)數量相對有限,價格較高,趨向與高端客戶(大品牌)合作;平台好比大賣場或淘寶,海量產品,價格相對便宜,中小客戶(廣告主)雲集。如果能給到好的展位或推薦機會,自媒體在平台上可以獲得比較多的接單機會。
問題是,平台入駐賬號太多,又缺乏自媒體價值和信用的評估體系,容易造成廣告主的選擇障礙。據悉,一道網在交易的撮合機制上已開始往精準匹配方向努力,以提高成交幾率和投放效果。如果有一定的粉絲量,自己的接單能力有限,廣告營銷平台亦可作為客戶拓展的重要渠道。
微信公眾號所掀起的自媒體風潮激發的是萬眾創新、創造、創業的勇氣,最終的勝出者也許只有20%或者更少,但明白活法,朝適合自己的方向努力,至少可以增加成功的砝碼。未來趨勢已經顯現,就是自媒體>自品牌>自商業,最終都將脫「自」,商業社會不可能單打獨斗,機構化是必然,無論是成立公司,還是依附於自媒體聯盟或廣告交易平台這樣的機構。

3、運營新媒體怎樣可以變現

新媒體運營是一個綜合性的職位,往往集文案、策劃、設計、運營於一身,作為一個剛入門的新手,要怎麼來武裝自己,成長自己?
1. 了解新媒體運營所需的核心能力①文案:幾乎是所有運營從業者的標配,對新媒體尤其如此。你做一個微信公眾號,運營一個微博,知乎或者豆瓣。基本上都需要寫一首好文章來吸引用戶。
②策劃:會寫文案還不夠,僅靠內容實現粉絲的海量增長現在已經越來越難了,雖然現在依然是一個好內容稀缺的時代,可是我們依舊需要好的活動策劃方案來拉新留存。
③營銷:用公眾號吸引大量用戶進來以後,剩下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怎麼讓這些用戶自掏腰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變現。這里的變現,很大程度上屬於一種營銷行為。除了賣貨,新媒體運營專員很多時候還會擔負推廣公司產品、品牌曝光的重任。在這個過程中,新媒體運營專員就積累了很多營銷的知識,這為以後轉行做新媒體營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④當然,除去上述 3 個能力外,會畫原型,會玩PS,能做一手好PPT,同樣很重要,這里就不過多描述了。那麼我們已經知道了新媒體運營需要哪些能力之後,接下來我們要說一下我們要怎樣才能獲得這些能力。
2. 提升新媒體運營所需的核心能力(1)提升文案能力的方法:
①有科學計劃的寫作練習:首先我們要先給自己的寫作練習定一個計劃。我們推薦每周原創兩到三篇千字文章或者每周閱讀並做讀書筆記三到五篇這樣的頻率,並不建議天天寫作因為這樣寫作是不可能每篇都能達到高質量的,數量的積累可以試錯,但錯誤是需要時間去糾正的,錯誤還沒來得及調整又被迫按節奏產出下一篇作品。
②在「學習區」刻意練習:有效的練習應當是在舒適區之外的學習區進行的,那裡都是你未曾接觸的領域,都是你需要改進的缺點,都是困難點。比如你在靜物描寫上已經有了一定心得,想要在故事情節上有所提升,那麼「怎樣講故事」便是你下一個要學習的階段,必須刻意讓自己進入那個區域進行練習。
③高強度專注寫作時間:優秀的作家、文案都會有屬於自己的高強度專注寫作時間,每天或定期在一個沒有任何干擾的時間段和空間進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寫作,並使之成為習慣。所以最好不要在寫作時一邊寫一邊聽音樂,或者磨蹭其它小事。 這樣不會太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
④分塊練習:駕馭更多的技巧和方法能夠讓文章更有可讀性,有些人擅長寫故事,有些人擅長寫對話,有些人擅長描寫,定期針對一個目標強化練習,包括針對性閱讀、筆記、訓練,並在後續的訓練中把練習成果表達出來。這樣我們的寫作水平會越來越高。

(2)提升新媒體營銷能力的方法
①理論:是進行分析的基礎
基礎的數據分析知識,至少知道如何做趨勢分析、比較分析和細分,不然拿到一份數據就無從下手;
基礎的統計學知識,至少基礎的統計量要認識,知道這些統計量的定義和適用條件,統計學方法可以讓分析過程更加嚴謹,結論更有說服力;
對數據的興趣,以及其它的知識多多益善,讓分析過程有趣起。
②實踐:可以說 90% 的分析能力都是靠實踐培養的
明確分析的目的。如果分析前沒有明確分析的最終目標,很容易被數據繞進去,最終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得出的結論到底是用來幹嘛的;
多結合業務去看數據。數據從業務運營中來,分析當然要回歸到業務中去,多熟悉了解業務可以使數據看起來更加透徹;
了解數據的定義和獲取。最好從數據最初是怎麼獲取的開始了解,當然指標的統計邏輯和規則是必須熟記於心的,不然很容易就被數據給坑了;
最後就是不斷地看數據、分析數據,這是個必經的過程,往往一個工作經驗豐富的非數據分析的運營人員要比剛進來不久的數據分析師對數據的了解要深入得多,就是這個原因。
(3)提升新媒體策劃能力的方法
分析本行業的成功案例: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成功企業,企業都會策劃,當我們有了他們的策劃之後,要分析以下幾點:
策劃的支撐點在哪裡:是他們價格比別人的便宜?還是他創新了本行業的某些屬性、或者其它的?(比如,像淘寶,就是利用互聯網這種工具,改變了人們的購物方式。然後所有的策劃都圍繞這個點展開);
他們是通過哪些道具,來展現他們的支撐點的:是數據?還是用戶體驗?還是名人效應?
他們是通過哪些渠道來推廣的:微信?微博?還是 APP;
最後審視一下自己企業的和他不同的:這時候最常用的辦法就是,找到上面成功案例當中,那些讓用戶不滿意的點,然後你以此點為支撐點,然後圍繞這個點展開策劃。

4、新媒體變現有什麼方法?

但變現手段其實很多,羅列一下,大致有八種。
品牌模式
即成為某一領域的KOL,為自己的專業或本職工作背書。即便不通過自媒體賺錢,也能抬高自己的聲譽或身價。
比如「移動觀察」的運營者、觸控科技前戰略總監曾航,「THE ONE @許維」的運營者、明道軟體副總裁,他們都出身於傳統媒體,卻憑借自媒體的影響力在互聯網行業實現了職業生涯的跳躍。也許你未必能達到他們的高度,但只要肯專攻某一領域,也可以取得更好的offer,畢竟傳統行業普遍缺乏新媒體運營人才。
明星模式
跟品牌模式相像,明星自媒體人肯定是KOL,但未必局限於某一領域。
他們有著很強的個人魅力和龐大的粉絲群體,可以通過廣告、打賞、衍生品開發獲利。比如「三表龍門陣」、「槽邊往事」、「顧爺」、「吳曉波頻道」等等。假如你骨骼驚奇、體位獨特,不妨往這個方向發展一下,至少可以通過微信原創認證獲得粉絲的打賞。
寫手模式
很多自媒體人缺乏自我包裝和粉絲運營能力,商業人脈也不是很廣,但確實能寫得一手好文章。
一方面,你可以在網易雲閱讀、豆瓣閱讀等平台上開辟付費專欄或出電子書進行銷售,並且也有機會被出版機構發現。另一方面,你可以成為某些機構的特約撰稿人,公關公司和商業機構對有深度創作能力的寫手還是求賢若渴的,比如「小刀崔」的運營者小刀崔在多個閱讀平台都有作品銷售,同時也是長江商學院EMBA的隨行記者。
渠道模式
只要粉絲量有一定基礎,並且能夠做出准確的消費者畫像,自媒體的渠道價值就立馬顯現。尤其是垂直號或區域號,有著很強的用戶粘性,轉化率有保證,是產品、服務推廣和銷售的絕佳渠道。
以《糖煙酒周刊》為例,其在2014年底通過旗下的幾個微信公眾號推銷酒鬼封印酒,一個月賣了近一個億。如果能對某一行業或區域精細習作,自然會有廣告主找上門來,價值變現不是難事。
產品模式
自媒體與用戶的連接無關乎三個層面:利用、情趣、思想。情趣和思想更多的表現在內容上,利用則除了通過內容,還可以通過產品來展現。
不滿足於僅給他人當廣告和營銷渠道,某些自媒體已經開始推出自己的產品,有做內容產品的,有做服務產品的,也有做實物產品的。比如「幻方秋葉PPT」的運營者秋葉推出了多個PPT培訓教程(這算是服務產品),在網上取得了超過百萬的銷售。企業公眾號走的是從產品到內容再到產品的路子,秋葉走的是從內容到產品的路子,殊途同歸。
會員模式
會員模式的表面是粉絲和社群的運營,核心是能力和資源的套餐式、標准化輸出。
以「理財巴士」的運營者大巴為例,他曾是金融行業的從業者,在自媒體運作上高度模仿了「羅輯思維」的模式,招收了1500多個付費會員,靠的不是所謂的「人格魅力」,而是對市場需求的洞察和扎實的理財知識與實踐。如果你很專業,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可以輸出,也有時間和恆心,不妨試試會員模式。
聯盟優選模式
各類自媒體聯盟的出現,改變了自媒體人各自為戰的游擊隊模式,形成了與傳統商業媒體相抗衡的趨勢。
在廣告主、公關公司與自媒體的合作中,聯盟扮演了中介和經紀人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自媒體商業價值的變現。要想獲取更多的接單機會和收益,提升賬號的粉絲數是必然,樹立在某一領域的權威影響力更為重要,越垂直,越有價值。對於標簽明顯的賬號而言,加入聯盟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平台交易模式
在數以百萬計的自媒體陣營中,KOL和粉絲大號終究只是個別,更多的賬號處於長尾的位置。根據80/20法則,這些賬號的個體價值似乎並不大,但合在一起卻有可能成為螞蟻雄兵。另外,還有一些自媒體廣告營銷平台,幫助長尾自媒體推銷,幫助中小廣告主采購,比如傳播易、一道網。聯盟好比精品店,產品(自媒體)數量相對有限,價格較高,趨向與高端客戶(大品牌)合作;平台好比大賣場或淘寶,海量產品,價格相對便宜,中小客戶(廣告主)雲集。如果能給到好的展位或推薦機會,自媒體在平台上可以獲得比較多的接單機會。
問題是,平台入駐賬號太多,又缺乏自媒體價值和信用的評估體系,容易造成廣告主的選擇障礙。據悉,一道網在交易的撮合機制上已開始往精準匹配方向努力,以提高成交幾率和投放效果。如果有一定的粉絲量,自己的接單能力有限,廣告營銷平台亦可作為客戶拓展的重要渠道。
微信公眾號所掀起的自媒體風潮激發的是萬眾創新、創造、創業的勇氣,最終的勝出者也許只有20%或者更少,但明白活法,朝適合自己的方向努力,至少可以增加成功的砝碼。未來趨勢已經顯現,就是自媒體>自品牌>自商業,最終都將脫「自」,商業社會不可能單打獨斗,機構化是必然,無論是成立公司,還是依附於自媒體聯盟或廣告交易平台這樣的機構

5、新媒體運營是怎麼賺錢的?

流量變現、廣告變現、ip變現
做粉絲累積,深耕內容

6、除了公眾號,新媒體變現還有哪些途徑

現在微信垂直化領域,電商,社群,短視頻,知識付費,,線下線上服務,還有廣告媒體等運營都是很好的一種新媒體變現途徑

7、不接廣告,自媒體人如何變現

在自己平台總是投放別人的廣告,無異於將自己苦心經營的粉絲拱手送人,粉絲價值被極大地浪費。那麼,在新媒體時代,自媒體人有沒有除了廣告外的另一種可能性呢?

科技發展,時代在變,新媒體技術徹底打破了傳統媒體言論壟斷的局面,技術賦權使得人人都有了發言的「麥克風」,人們不在只聽「一家之言」,而是誰說得好,誰說的吸引人,就聽誰的,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自由開放的媒體環境,一批自媒體以及網紅異軍突起,籠絡了大量的粉絲,成為新媒體時代的名人、偶像。

時代在變,媒體的商業屬性並沒有變,在依靠免費、優質的內容吸引大量粉絲之後,如何將這些粉絲帶來的關注量、閱讀量、點擊量變現,就成為自媒體人最為關心的問題。這牽扯到自媒體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下面,小編就簡單舉幾個栗子,介紹幾個投粉絲所好的自媒體變現模式。

廣告盈利模式

自媒體實現變現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接廣告。去年一度刷屏的「微信公眾號廣告報價單」給眾多自媒體人打了一劑「強心針」。然而,廣告投放的篩選與把關需要特別的謹慎,在微信公眾號里強行貼上與公號定位、內容、風格均不相符的廣告,降低用戶體驗的同時,也使公號的公眾形象受損,得不償失。從廣告商的角度來講,投放在自媒體上的廣告效果如何,也不能進行直接、有效的評估,不利於後期廣告投放的優化與調整。

目前除了廣告,自媒體另一種變現模式也越來越常見。

內容周邊產品的電商盈利模式

同道大叔,知名微博星座博主,微博粉絲近1052萬。在2016年4月18日清博新媒體指數排行榜中排名第10,其同名微信公眾號「同道大叔」在清博微信公眾號排行榜總排名第15,微信傳播指數WCI高達1414,微信每天8條的發文量篇篇閱讀過10萬+。

在這么龐大的粉絲規模面前,假如每人只給「同道大叔」付一塊錢,也會是一筆巨款。正所謂「噓寒問暖不如打筆巨款」這么low的變現方式也就只有小編我能想到了。這個「上知星座命理,下懂新媒體運營」的大叔,是怎麼樣利用龐大的粉絲變現的呢?

廣告只是「同道大叔」實現自媒體變現的一個方式,最有特色的要屬其電商產品了,同道大叔圍繞自己的公號日常內容,生產出非常多的周邊產品,例如:星座專屬零食禮盒、星座配套內褲,星座表情包、星座吐槽舞台劇。因為同道大叔的閱讀群體本身就是星座迷,因此這些周邊產品對於廣大粉絲而言簡直沒有任何抵抗力!可以說,同道大叔的產品都是投粉絲所好而來。

與「同道大叔」相似的還有微信公眾號「冷兔」,在2015年清博新媒體指數發布的《中國500強年度報告》中,它的點贊總數近1200萬,是2015年收獲點贊數最多的公眾號。點贊數反應出了粉絲對公眾號的喜愛程度,特別是在公眾號「冷兔」的評論中,粉絲甚至自發給「冷兔」起了昵稱比如「特污兔」、「兔砸」等,甚至 「火烈鳥」、「特污兔和張條子的日常」等老梗也被粉絲津津樂道。「冷兔」的粉絲不僅數量龐大,而且粘性較高,但在「冷兔」上卻很少看到廣告的身影。不過,其公眾號上的「冷兔的微店」所售均是「冷兔商品」 、「冷兔文具」、「冷兔毛絨公仔」等一系列有著極強的公號獨特標識的產品。從不打廣告,自己的內容就是自己產品的廣告,小編不禁覺得,這招真是深藏功與名呀!

擁有2266萬微博粉絲的情感專家陸琪,在年輕的女性粉絲群體中也是「極具號召力」,其在微博微信上推送的一碗碗情感類雞湯文,撫慰了眾多女性粉絲的心靈。在擁有了如此多的女性真愛粉時,陸琪的電商產品原創設計「靈力貓」水晶首飾,雖然產品普通,但卻最能抓住女性粉絲的眼球。如今,靈力貓已經成為國內水晶高端定製銷售的佼佼者。

總而言之,對於大部分自媒體運營者來說,不管是哪種盈利模式,它們的核心邏輯都是類似的,那就是將自身的內容產品化,通過銷售產品,最終完成變現。不可否認,接廣告可能是在所有的變現方式中,最直接粗暴的了。但對於自媒體而言,粉絲才是其變現的基礎和源泉,過多不適當的廣告投放,反而會傷害到粉絲的情感,難以長久。投粉絲所好,讓粉絲們樂於為明星買單,才會讓自媒體的發展更加健康和長久。

8、新媒體平台變現模式有哪些

最直接的就是廣告變現,消息回復、文章推送、菜單欄這些地方都可以植入H5廣告活動鏈接,像變現管家那種;
電商變現的話,可以在菜單欄里放商城分銷,單品可以通過文章推送;
知識變現的話,可以上新榜接任務

與新媒體廣告變現合作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