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會聲會影11點素材播放有聲音但是點了分享播放就沒聲音了做出來的視頻也沒有聲音我也放了音樂在音樂軌
這種情況要將視頻放在復疊軌
2、請問誰有很搞笑很冷的短笑話,急求
1、客車司機:你是做什麼的?
貨車司機:我是做物流的。
貨車司機:專那你是做屬什麼的?
客車司機:我是做……人流……的!
2、續寫皇帝的新裝:遊行結束,回到皇宮後,皇帝大罵倆騙子,要殺了他們。
一開始騙子們大喊冤枉,後來發現情勢不對,亮出手機,上面有皇帝的果照。
騙子大叫;「你們敢靠近我一步,我就把照片發微博上。」
3、「做飯,講究的是米水比。」他在日記本上寫下了這句話,被媽媽看到了。
媽媽嘆了口氣,說:「你看看你,又寫錯別字。」hydz0523.com
然後給最後三個字都添上了「屍」字頭,小屎殼郎開心的笑了起來。
4、問:為什麼蝸牛看起來偶爾還算可愛,而鼻涕蟲則一直很惡心呢?
答:有房子以後再猥瑣的男人都會可愛多了!
3、錯別字笑話視頻短片
老婆:「魚香肉絲味道怎樣?」老公:「一般吧。」老婆:「燒茄子呢?」老公:「還行。」老婆:「那麻婆豆腐呢?」老公:「湊合吧。」老婆:「你TM說個好字你能死啊?」老公:「米飯好硬! 」
4、怎麼樣寫郵件?報告?分析報表等應用文呢?有視頻教導嗎?
應用文的寫作目的就是實用,也就是針對實際中的問題,進行分析,直到幫助解決問題.公務性的應用文是進行領導,指導的工具.所有應用文,或是為了宣傳一種先進思想,行為,或是為了批評落後現象;或是起到互相聯絡,增進互相了解的作用;或是進行信息交流,掌握動向,研究對策;或是起憑據作用.總之為了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應用文的目的既然是應用,那麼,與這目的相聯系,便有自己的特點.如要求觀點正確,扶正去邪;內容要真實,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像寫小說那樣可以虛構;語言要准確,朴實,忌諱亂描寫,亂形容;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即應用文在漫長的歲月里,形成了自己一些特殊的程式和較固定的格式.格式錯了,就要受到非議.
訓 練
書信是常用的應用文體之一.請讀完下列例文後,也給自己的親戚或朋友寫一封信,請注意書信的格式.
條據的寫法
題 解
條是便條,如請假條,留言條等;據是單據,如借據,收據等等.統稱條據,這也是常見的應用文體.
理 由
為什麼要學會寫條據呢
條據是種用途十分廣泛的應用文體,應該學會它.如因事,因病不能上學,必須事先告訴學校和老師,這就要寫假條了.否則,就算曠課,曠課達一定數量,就會勒令退學或重新從低年級讀起.去訪問朋友,他不在家,也沒別人幫助通知朋友,這時就可寫個便條,說明你來了,請朋友回來後主動同你聯系,就要寫個留言條.留言條也可寫托別人幫你辦什麼事情.不會寫這類便條,就會誤事,至少會多費功夫,浪費時間和精力.會寫便條呢 自然就方便多了.至於憑據性的便條,如收條,借條,領條等等,更有據約性質,不會寫不行,寫得不符合格式也不行.因為這類憑據性的便條一旦寫好交給別人,自己就要負責任,便條也就具有法律效應了.不會寫收條,別人不會把錢,物交給你;不會寫借條,別人不會把東西借給你;不會寫領東西的領條,別人也不會把東西讓你領走.因為他沒憑據,他就得負責任.這類單據,憑據等,還有較固定的格式,格式錯了,也是不行的.因此,條據雖簡單,也應學會寫法.
操作指導
第一,條據各有各的格式.便條是一種簡化了的書信,一般有四點:寫給誰,誰寫的,什麼事,什麼時間寫的.寫給誰就是稱呼,要在第一行頂格處開始寫.什麼事即便條的內容,要在第二行前頭空兩格處開始寫.誰寫的,寫的時間,應放在"什麼事"的正文下方靠右的地方,誰寫的就簽誰的名,不能代人寫條又代人簽名,萬不得已,需代筆寫條,但必須他本人簽名,如果他連名也不會簽,那麼就得明確寫這便條是誰代筆的.時間就是寫上寫便條的具體時間.
憑據性的便條一般分標題,正文,簽名和日期四部分.標題是標明條據的性質,如收條就寫"收條","收據",借條就寫"借條","借據"等.正文先寫"今收到","今借到"字樣,後依次寫什麼人,什麼東西,數量多少三項.簽名有兩種,一般借條,收條,只由借的人或收到的人簽字就行了,涉及錢財及重要物品,則需雙方都簽字.如收條,交款人要簽名,收款人更要簽字.日期,就是辦理收,借事項的具體日期.
格式如此,錯漏不得.
第二,條據正文的文字要准確,明確,簡潔.條據,特別是單據性的便條,一定要准確,明確,沒有歧義,沒有含糊不清的地方.為了說明這點,請同學們聽個小故事.從前有個地主,為人吝嗇.他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有出息,卻又不肯給教他孩子的老師吃喝.因此,誰也不到他家去當教師.地主很著急,這時,當地一個很有教學經驗的秀才卻主動找到地主門上了,表示願到地主家當教師.地主說:"先生,我沒好飯菜招待您."秀才說:"行"地主又說:"先生,您是名教師,聽說每學期要收學費30兩銀子.我卻沒錢給您."秀才說:"行.我不要你招待我吃雞鴨魚肉,也不用你交30兩銀子的學費,豆腐白萊總該有吃的吧."地主連連點頭說:"有,有.先生,就按您答應的,您給我寫個字據吧."秀才點頭,提起筆寫道:
東家:
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豆腐白菜不可少不得要學費銀子30兩.
××秀才
×年×月×日
地主拿起紙條,看了一眼,害怕秀才反悔,趕緊叫人收到屋裡去了.一學期快結束時,秀才就摔碟子打碗,嫌頓頓吃豆腐白菜都把身體吃垮了.地主一聽,從櫃子里拿出便條,跑到書房,對秀才說:"先生,您可不能反悔.您寫了字據哩."秀才說:"我寫了什麼字據 "地主拿出字據,秀才接過去,手持毛筆,邊念邊點標點:
東家:
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豆腐,白菜不可.少不得要學費銀子30兩.
××秀才
×年×月×日
秀才念完,地主可傻了眼.只好殺雞,殺鴨,蒸魚,燉肉,招待先生,還交了學費銀子30兩.
這是一種傳說故事.但從秀才寫的條據中,充分顯示他的智慧.他利用不同的斷句,內容恰恰相反的句子,懲罰了地主.同時,也說明條據的語言不明確,有多種解釋,就會引起麻煩.所以條據的語言一定要准確,沒有意思的分歧.有些字,害怕塗改,還應大寫,如"借書一本",應寫"借書壹本",因"一"字加一豎,就變"十"了,誰能說清楚呢
第三,條據,特別是單據性的便條不能塗改,塗改的條據無效,寫錯了,必須重新寫,這是由其憑據性質決定的.
訓 練
讀了例文後,自己練習寫這三種便條.
通知的寫法
題 解
通知就是使大家都知道某個事情的書面文字或口頭信息.如開會通知,考試通知,勞動通知等等.這也是一種常見的應用文體.
理 由
為什麼要學會寫通知呢
還是從故事說起吧.有則童話說小熊請客,便給森林裡的各種鳥兒發通知:讓大家起床後到他家來吃飯.小鳥兒們接到通知後,都按上面寫的"起床後"來了,結果呢 小麻雀在清晨五點多就來了,許多鳥兒也在上午七八點鍾都到了,貓頭鷹呢 直到天黑了才來.一見面,小熊挺不高興,還責備貓頭鷹來得太晚了.貓頭鷹說:"我是按你的通知做的呀!"小熊忽然想起,麻雀等鳥兒是夜裡休息,貓頭鷹呢 以捕食老鼠為生,老鼠是夜裡偷偷摸摸地干壞事的,於是貓頭鷹為了抓鼠,也養成了白天睡覺,晚上活動的習慣,待它"起床後",可不是天黑了.小熊想到這些,一拍腦袋,說:"貓頭鷹,對不起,不怪你,就怪那通知."貓頭鷹說:"怎麼怪'通知'呢 只能怪那寫通知的人考慮事情不周到."小熊一想:通知是他自己寫的,羞的臉都紅了.這則小童話描寫的是森林裡不同鳥兒不同的生活習性,但對寫通知也有啟發.所謂通知就是普遍告知大家要做什麼事情,以及具體的時間,地點,或是取消做什麼事情.正因為通知是面向許多有關人員的,因此,往往用毛筆寫在紙上或用粉筆寫在小黑板上,張貼或放置在緊要的交通路口,以便讓有關人員能夠看見並按通知要求去做.可見,通知是一種組織,調動大家,開展活動,進行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一種大家碰得見,用得上,關系密切的應用文.
操作指導
怎麼寫通知呢
首先應了解通知的格式.一般說來,通知分標題,正文,署名,時間四部分.標題即通知的名稱,應寫在第一行正中,如開會通知,勞動通知等等,點出通知的性質,有時只寫"通知"兩字就行了.正文是核心,內容一般有五項:通知誰 在什麼時間 在什麼地點 做什麼事 應注意什麼 正文後有的有要求性詞語,如"不得缺席"等.署名是署通知發出者的名稱,如"少先隊大隊部"等.日期是通知發出的時間.總之,寫通知必須按格式寫.
其次通知的內容必須確切.前面講的童話,小熊的通知,讓鳥兒"起床後"到他家,這"起床後"便不確切,各人睡覺的時間不同,起床的時間也不同.即使是"起床"有確定時間,但"起床後"是什麼時間呢 起床立刻就去是一種時間,起床後先喝水,上廁所等等做完後再去,也是"起床後",那麼同"起床後"立刻就去的人還是相差很多.一般而言,時間是幾點就寫幾點,這就確切多了.
第三通知要簡潔通俗,不要羅嗦,讓人一眼就能看完,一看就能了解,不能用偏僻詞兒.
第四,通知要字跡工整,不能潦草,因為通知是要求大家做什麼事情的,寫得太潦草,別人看不清,就不會按通知的辦了;通知雖小,寫時要認真,不能寫錯別字.
訓 練
前邊小熊請客的童話里,由於小熊的通知寫得不合規格,便引起了混亂.請你按通知寫作的規格替他寫一份通知.
啟事的寫法
題 解
啟是向人陳述的意思,"啟事"是向人陳述某種事情.這種公開地向人陳述某種事情並聲明自己的希望和態度的文字就叫啟事.啟事寫好後,或張貼在牆上,或刊登於報刊,是一種常見的應用文體.
理 由
啟事是種人人在實際生活中都可能用得上的應用文體.如不小心丟失了東西,一時尋找不著,就需貼"尋物啟事";如拾到了什麼東西,又不知失主是誰,需要把東西送還人家,就需寫"招領啟事";辦個牆報,想把內容搞得豐富些,可以組織一次徵文,為了讓別人知道徵文的目的,方式,稿件寄送地點,文章評選辦法等等,就需貼出"徵文啟事";自己想交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做個什麼事情,而自己認識的人中,又沒有合適的人選,就不妨貼出個"求友啟事".小同學需要的啟事就不少,對於成年人,用得著啟事的地方就更多,如"尋人啟事","招聘啟事","招工啟事","招商啟事"等等,真是名目繁多,不勝枚舉了.
工作的需要,學習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便是學習的理由.
盡管需要,可是有些人不會寫啟事,結果常常鬧笑話.有個笑話說:有人遺失了一個筆記本芯,他們家鄉把"本芯"叫"本仁",如同叫"杏仁","核桃仁"一樣.他於是寫了個"啟事".這人的語文水平差,平日盡寫錯別字,把"本仁",又寫成"本人"於是就出現這么一則啟事:
這個啟事就寫得很糟糕.首先是標題,他的意思尋找筆記本的"芯",卻簡化為"仁",把個"仁"字就又錯寫成"人"了,弄成了"尋人啟事".其次,啟事的正文由於還把"本仁"錯寫"本人"了,就變成自己遺失了自己,弄得莫名其妙.第三,即使別人猜出"遺失"後面的"本人"是"本仁"的錯別字,拾到了他的筆記本的芯,也無法交還他,因為他沒寫出自己真實姓名和聯系地點,方法.怎麼送還給他呢 第四,他把"不勝感謝"寫成不甚感謝了."不勝感謝"是非常感謝的意思.而"不甚感謝"呢 就是不怎麼感謝的意思.一字之錯,意思恰好相反,於是有人在他的啟事後批了一首打油詩:
"本人"既已"遺失",如何能寫"啟事"
你還"不甚感謝",誰會管這閑事
這說明錯誤的啟事,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招惹羞辱.因此,應該學會寫啟事.
操作指導
怎麼寫啟事呢
啟事有自己的格式,即分為標題,正文,署名,日期等項.標題應明確,尋找走失的人,,就寫"尋人啟事";尋找遺失的東西,就寫"尋物啟事";有些聲明性的啟事,標題還要寫"關於××的啟事".正文部分要寫清啟事的理 由,遺失東西的名稱,形狀,特徵及其它內容.內容太多,如聲明性的啟事,要把內容一條條寫出來.除此之外,後面還要寫表示感謝的話及感謝的方式,如"登門致謝"等等.有的啟事還要寫清聯系地點和方式,如要求對方用電話通知就行了,那就要寫出自己的電話號碼等.如"尋物啟事",把這些寫清楚了,拾者才能斷定你是失主,並且能夠與你取得聯系.如上述笑話里的人,只寫"本人",那麼,這"本人"是誰呢 在什麼地方呢 別人一概不知,想通知也不行.
其次,啟事要求簡單,明確,寫得不明確,別人無法來聯系,也看不出啟事的內容,別人自然無法幫助你了.寫得簡單,一眼能看明白,那才是好的啟事.
第三,文字要清楚,書寫要工整.啟事是張貼出來,請別人來幫忙的,若寫得潦草,別人看都看不明白,想幫忙也幫不上啊!
訓 練
請把笑話里那則啟事修改好,寫出來.
電報稿寫法
題 解
電報是一種現代化的傳輸手段.它將文字,圖表變成電信號,用電流或無線電波發送出去.收報的一頭,又把接收到的信號再譯成文字或圖表.這種打電報寫的文字稿,便叫電報稿,常常簡化為"電報".
理 由
電報是一種現代化的傳輸手段.當前是信息社會,誰掌握了信息,誰便多一分機遇,多一分成功,多一分貢獻.當代青少年自然應該掌握這種快速,有效的通訊工具了.這於國,於民,於家和於自己,都是十分有利的事情.再說,應用文的寫作也是國家要求小學生掌握的一種作文能力;擬電報稿便是應用文中的一項,從寫作知識的學習和寫作能力的培養,也是應該學會的.同時,學寫電報稿還能鍛煉簡潔地運用語言以及推敲詞語的本領.
操作指導
電報分普通電報和加急電報兩種.加急電報就是要非常急迫地發送出去的電報,自然比普通電報傳遞更快,只是也要多交點費.近幾年來,又發展了傳真電報,即把電文形象直接傳給對方,不再經過電碼翻譯了.
這是擬電報稿首先應注意的事項,即先要確定發什麼類型的電報.
其次,電報稿的內容一般包括三部分:
(1)收報地名,收報人住址和姓名.
(2)填寫電文內容和署名.電文即告訴對方的話,一格一字,按格子寫,可不打標點符號,這是同一般作文不同的地方.因電文很短,如"明日10點到京","母明日乘2次車到京接站."前邊電文只一句話,不用標點可以看清;後邊電文為兩句話,但"接站"二字的意思很清楚,不是母親去接站,而是讓收報人去火車站接母親.故不打標點也可以.電文寫完後,寫上發報者的單位或姓名,可用簡寫,縮寫,只要收報人能看懂就行了.如"明日10點到京曹",只寫一個姓,對方就會知道是誰了.當然,若估計對方不清楚時,還是應寫上完整的姓名.
(3)在電報稿紙下端"以下供聯系用,不拍發"的文字下面寫上發報人的姓名,單位,地址及電話等項,以便電報局發現疑問時,可以同發報人聯系.
這是電報稿的關鍵部分,不能出差錯.
第三,文字要簡明,准確.
因為電報傳輸成本高,不容許羅嗦,而拍發電報是按字計費的,用的字越多,費用越多,故用字要極力簡省;每份電報的用字不多,一個字應起一個字的作用,故要准確,不能含糊.因此,擬電報稿時,要字字推敲.擬電報稿也能訓練推敲詞語的本領.
第四,電報稿的書寫應嚴格遵守電報紙的格式要求,不能獨出心裁.
訓 練
郭大明是北京人,暑假到青海西寧的姥姥家去做客,臨行時,大明的鄰居王元海爺爺給大明100元錢,說青海出產冬蟲夏草,價格比北京便宜,質量也比北京的好,託大明從青海替他代買一斤.可是,大明到西寧後,發現那兒的冬蟲夏草也不便宜,王元海爺爺的錢不夠,大明自己也墊不出來,於是給王爺爺拍了個電報,請王爺爺再寄150元錢去.
讀完上述材料後,請你以郭大明的口氣,擬一份請王爺爺再寄錢的電報稿.
書信的寫法
題 解
書信就是信.古人把信件也叫書,沿習下來,今天也將"書信"連用,表示信件了.信,就是按照習慣的格式,將自己要說的話寫出來,通過別人寄送給指定的人收看的文字.它是一種最常見的應用文體.
理 由
為什麼要學習寫信
首先這是由書信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書信這種文體在生活中的運用十分廣泛.它是人們聯系工作,商洽事情,溝通信息,交流思想,聯絡感情的一種常用而有效的工具.即使在現代通訊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信件的作用沒有減少,只是傳播的方式更快捷了.如用傳真機來傳送書信.這就要求社會的每個成員,都應該能夠看信,寫信.能否看信,寫信,也是每個人的基本素質的反映.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規定應用文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文體之一,而在應用文中,重要的內容之一便是學會寫信.因此,學會寫信也是同學們語文學習的一項任務.
當前,應用文的運用日趨廣泛,可是社會,學校,家庭,包括青少年本人在內,忽視學習寫作書信的現象是存在的.據1995年8月5日的《北京晚報》一則消息報道:在一次中學生書信比賽活動中,主辦單位《郵政周報》共收到3352封參賽信件,其中不合規格的有731封,約佔22%,有些中學生不知道信封上應寫收信人的姓名,竟直接寫"爸爸收","媽媽收"之類的字樣.中學生都如此,小學生關於書信的寫作知識也可想而知.可見,學會寫書信在當前還有迫切性,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操作指導
怎麼寫書信呢
首先,書信包括信封,信紙兩部分.這兩部分的寫作都有規格,都應該學會.先講寫信封.信封有橫式,豎式兩種,現在一般用橫式信封.寫的順序是從上到下,依次書寫.先填左上角紅色方框內的郵編,即把收信人地區的郵政編碼寫進去.在郵編方框下的地方,從左到右寫收信人的地址,應把省份,縣份,街道名稱及門牌號都寫全.在信封的正中地方,也從左至右寫收信人的姓名,有時還要在姓名後寫稱呼,可寫"同志","先生"等字樣,也可以不寫.姓名或稱呼之後可寫"收","啟"等字樣,也可以不寫.信封是給投遞員看的,不要寫上寫信人給收信人的稱謂,如"朱伯元叔叔收"或"某某某父收"等.在信封的右下角處,也是從左到右寫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也要將省,市,縣,街道,門牌號都寫全.一般信件不一定寫郵寄人的姓名,但掛號信則一定要寫清寄信人的姓名,以便信寄不到時,郵局可把信退回到寄信人手裡.在這行字的下面寫上自己地區的郵編號碼.像上述中學生書信比賽中,有人在信封上寫"爸爸收","媽媽收",郵局就無法投寄了.因不知這"爸爸","媽媽"是誰.
寫信的核心是寫出自己想告訴收信人的話.在這部分里,又有具體習慣的格式,一點也含糊不得.它基本上是有稱呼,正文,結尾,署名,日期五個部分,每部分又有自己的具體格式.
稱呼寫於信紙的第一行,從頂格處寫起.給誰寫信,就寫誰的姓名,或寫一般稱呼,如"爺爺"等.如果是平輩人,也可直接寫他的名字,如"冬冬","明明"之類.稱呼和姓名後加冒號,表示下面有話要說.
正文是信的重點.從第二行低兩格處開始寫,裡面該分段就分段,格式同寫作文的行款一樣.
結尾一般寫致敬語,祝願話,如"祝您健康"之類.這些祝願話一定要切合實際,不要搞虛套子,更不要胡寫亂寫.例如,有個小同學給爺爺寫信,結尾想寫個文詞兒,於是就寫"祝爺爺永垂不朽",弄得爺爺看了生氣.因為"永垂不朽"是寫給死者的敬語,爺爺活著,怎麼寫這種詞呢 豈不是祝爺爺快點死嗎 爺爺還不生氣 祝願話要寫在正文下面的空行內,可以放在低兩格處,也可把"祝願"放在正文下空行的右邊.將"身體健康"寫在另一行的頂格地方,表示鄭重的祝福.
署名放靠近右下角的地方.
日期是寫信的日子,放在署名下面的空行里.要把年,月,日寫全.
其次,書信是真實的文字,寫作時可敘事,抒情,議論,自由靈活,但必須寫實事,抒真情,不能虛構.有些小說寫成書信,那是用書信體寫的小說,已不是應用文體書信了,而是文藝作品,那當然有虛構了.兩者不要混同了.
第三,書信應寫得通俗,易懂,明確,工整.因為書信是給人看的,而且是為了辦實際事務的,必須通俗,易懂,讓人看得懂;必須明確,毫不含糊,不使人誤會;必須工整,不要潦草,更不能寫錯別字,否則,一字之錯,影響甚大.據說從前有個學生,總寫錯別字.他在外地讀書,一次,他爸爸收到他從外地寄回家的信,上面有處寫道:"爸爸,別人有命,而我獨獨沒有命,請寄錢來由兒買命."他父母一看就暈了,認為兒子在外地犯了法,連性命也保不住了.於是見信上說可以用錢去"買命",便賣了家產,趕到學校,見那孩子好好的,再一細問,原來外地雨多,他沒傘,卻把個"傘"字錯寫成"命"字了.一個錯字,讓父母虛驚一場,匆匆變賣家產,無端地受了損失.
可見寫信不能含糊,應特別認真.
訓 練
認真閱讀例文,也寫一封信.
表揚信寫法
題 解
表揚信是個人或集體在某個方面做出了貢獻,表現出了一種先進的思想和風格,有關人員或單位用書信的形式予以表彰,這種信件便叫表揚信.
這是使用頻率較高的一種特殊信件.
理 由
5、同音字笑話(短一點) 如「枇杷」與「琵琶」
從前,有個紈袴子抄弟襲,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後,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後便招呼僕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後,在後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並非此琵琶,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滿城簫鼓盡飛花。
6、關於漢字的手抄報[圖片或視頻]4k紙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隻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徵。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一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將來人們餓肚子。
鬼在黑夜裡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丑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
這就是文字的由來。一個偉大的蒼頡,我特別佩服他。
文字 歷史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研究漢字,首當其沖的問題是漢字是怎樣造出來的,即要解決漢字的起源問題。在甲骨文發現之前,這個問題是難以解決的。因為要探討漢字的造字理論,必須建立在對大量漢字初形初義的考釋之上。甲骨文的發現,再參閱金文、陶文、石鼓文和簡文等,許多漢字的初形得以重見天日,這就為研究漢字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權威性的材料。因此,可以說,隨著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解決漢字怎樣產生這一重大理論問題的條件已經成熟了。
根據筆者對甲骨文的考釋,我認為,甲骨文的每一個字都是象形的,都是對某個事物形象化的描繪,其中一小部分仍保留著較強的圖畫性,絕大部分對形象的描摹已高度線條化了。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每一個甲骨文都是象形字,除了極少數例外,如商、周、魯、君、唐等字所加之口和一些指事字中的點、橫不具有特定的形象意義外,字中的一筆一畫都是表示某種形象或某種形象之一部分的。
甲骨文通過形象的手法反映的具體事物,來源於古人的社會生活,它包括古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經濟的、宗教的、政治的、軍事的、習俗的以及人們對自然的觀察和思考等。
先有古人的社會生活,爾後才有以此為依託而造出來的漢字,甲骨文就是這樣造出來的。
如,先有結繩記事的習俗,後據此造出五與午字。
先有刻木為信的習俗,據此造出辛字、對字。
先有去掉人之外腎使之成為奴隸的習俗,爾後有臣、宦等字。
先有給幼兒文身使之得到一種巫術保佑其長大成人,後有人義的民字。
先有割牛耳歃殺血為盟,後有據此產生的未字、制字。
先有滴漏計時,後有商字、庚字。
先有殺首子祭神之俗,後有孟字。
五、午象結繩形,辛、對象刻木之信形,臣、宦象睾丸形,民象以針文面形,未、制象牛頭形,商與庚象漏壺刻箭形,孟象子入盛水器皿中之形。
如此等等,不煩縷舉。
甲骨文是以具體的形象反映古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漢字是古人社會活動的符號記錄,漢字是人文的,一個個漢字就是一幅幅袖珍版的古代社會風俗畫,漢字中包含著豐富的古代文化信息,破譯了漢字,就可以復原古代社會;反過來說,只有了解古代社會,才能破譯漢字。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很多人並不明白這些道理,只是就字論字的研究漢字,因而所得甚少,甚至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對漢字的研究要進行方法上的革命,由傳統的從文字到文字的文字解析,發展為從古人的社會生活到文字的文化解析,只有這樣,才能揭開漢字與漢字文化的神秘面紗,真正領略到漢字的偉大與奇妙。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4)。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9、10)。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6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2)。
(圖12)
7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3、14、15)。
8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9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如 下圖(其由左至右依序為:迭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於人後那麼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佔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築。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於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台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文化,還是中國漢字這一龐大的復雜語言文字元號系統,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在文字出現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錯。可是隨著語言的不斷豐富,有些語言不能用形象表達了。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開始創造一些僅代表發音的符號來記錄這些語言。中國人卻選擇了另外一種解決辦法:
會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沒有任何意義,只表示一個音節;
通假字,如「說-悅」;開始出現於漢字中。
提及漢語,免不了令人聯想到同樣占文化課很大分量的英語。同時,我們也想了很多。學習一種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這種語言思考,就想用母語思考一樣。但是,最能發揮個人思想創造性的還是母語,更何況要學好「外語」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古羅馬人並不因為羨慕希臘文明,而改用希臘語——盡管兩種語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樣要把拉丁文、希臘文翻譯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同樣,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到了啟蒙運動時期,更進一步地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並加以普及。
對於外語好的個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費勁。但要他翻譯出來,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講,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學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像歷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一樣,徹底消失了。最好的選擇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那樣,以少數擅長語言的人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之後,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傳播、普及。只有這樣,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語進行高效率的思考、創新。
漢語現在在英語面前面臨的困境是:基於這個語言的文明正處於高峰期——並不象阿拉伯人面對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那樣,是處於經失落的靜態文明;也不象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面對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蘭文明。現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識、新思想依然在英語世界產生,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事實上的國際社交語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從使用它的人口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僅次於漢語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約有4億多人。然而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語的人數,要遠比這多得多,可以說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民族。所以,現在並不能簡單地因為學習英語消耗了學生大量時間,就不該學英語了。光學好英語是不夠的,全民學英語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質,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如果從利馬竇、徐光啟向中國傳播西方文藝復興思想算起,已經幾百年了;如果從鴉片戰爭,從林則徐翻譯西方書籍、報紙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算起,到現在也有近百年的時間了。當代的中國,應該正處於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轉折關頭。現在的中國,應該是學習英語,與翻譯並重;最重要的是要開始用母語思考、創新。提高科研、新聞等行業從業者的英語水平,與普及基礎教育,普及先進科學文化思想並重。不應該在中國把英語變成象歐洲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那樣的「貴族語言」。
文字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的痕跡,中國文字的演變是跳躍式的,是華麗的,是耐人尋味的,就如同中國的歷史一樣。中國人創造中國文字,中國文字也同樣引導著中國人前進。
六書一詞出於《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然而,《周禮》只記述了「六書」這個名詞,卻沒加以闡釋。
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後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義為核心。
[編輯]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編輯]象形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編輯]指事
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編輯]形聲
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編輯]會意
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編輯]轉注
屬於「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
[編輯]六書的運用
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軚」、「鎄」是形聲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會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佔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徵和區別畫出來。於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漢字是形聲字。
最佳答案見雞而作
從前有一個地主,很愛吃雞,佃戶租種他家的田,光交租不行,還得先送一隻雞給他.
有一個叫張三的佃戶,年終去給地主交租,並佃第二年的田.去時,他把一隻雞裝在袋子里,交完租,便向地主說起第二年佃田的事,地主見他兩手空空,便兩眼朝天地說:"此田不予張三種."張三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立刻從袋子里把雞拿了出來.
地主見了雞,馬上改口說:"不予張三卻予誰 "
張三說:"你的話變得好快呵!"
地主答道:"方才那句話是'無稽(雞)之談',此刻這句話是見機(雞)而作'."
鄉村開會
一個鄉里開會,由於諧音,村長說:"兔子們,蝦米們,不要漿瓜,鹹菜太貴了."(同志們,鄉民們,不要講話,現在開會了.)主持人說:"鹹菜請香腸漿瓜."(現在請鄉長講話.)鄉長說:"兔子們,蝦米們,今天的飯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同志們,鄉民們,今天的飯夠吃了,大家都用大碗吧)
有幾個例子,
1人為人,2人為從,3人為眾[很多人]。
1木為木,2木為林,3木為森[很多木]。
1火為火,2火為炎,3火為焱[(yan,2聲),很多火]。
類似,
3水為淼[(miao,3聲),很多水]。
3金為鑫[(xin,1聲),很多金]。
3口為品。
這些漢字,字形和字義都一致。
但有些漢字,字形和字義可能就不能說是一致的。
比如,
千里為遠,但組合起來為 重。[可以勉強解釋為千里無輕擔。]
千口為舌。
7、求10個超搞笑的笑話
1、某日劉虹宏濤來到外賓,就上前搭話曰:"iam hongtao liu .」外賓曰:"我還他媽的是方
塊七呢。"
2、食堂的師傅估計是失戀了,因為我發現新更換的菜單別有一番風景:銷魂藕片、斷腸人拍黃
瓜、小胖拉皮、追憶扁豆、黯然豆腐絲、純情木須肉。
3、我正在陪5歲的女兒下跳棋。手機響了,我一看號碼,是朋友老侯打來的,就打招呼:「侯
哥你好!」就和他熱火朝天地聊了起來。這時,女兒跑過來,用充滿崇敬的目光盯著我,一言不
發。我和老侯聊完,放下電話問女兒:「你怎麼了,為什麼這樣看我?」女兒小聲地問:「爸爸。
你和孫悟空是怎樣認識的?」
4、公共汽車上老太太怕坐過站逢站必問,汽車到一站她就一個勁地用雨傘捅司機:"這是展覽
中心嗎?","不是,這是排骨!"
5、某男向某女求愛,用二胡拉了一曲<二泉映月>,事後女的說:"二胡拉的不咋地,人長的
倒是和瞎子阿炳挺像。「
6、老師問小明:「有什麼方法可以保護環境不再濫砍濫伐樹木啊?」小明答:「每天少發一張
卷子,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7、運動員投籃,連五次都沒投進,教練道:"笨蛋!瞧我的!"也投了五次仍不進,"看見了
嗎?你剛才就這樣投的!"
8、一老伙計丟車,當他把新買的一輛車放在樓下時他上了三把鎖並夾了一張紙:讓你丫偷!第二
天車沒丟,並且多了兩把鎖和一張,上寫著:讓你丫騎。
9、一人爬牆出校,被校長抓到了,校長問:為什麼不從校門走?答曰:美特斯邦威,不走尋常
路。校長又問:這么高的牆怎麼翻過去的啊?他指了指褲子說:李寧,一切皆有可能。
10、張大媽:王姐,你兒子畢業有啥收獲啊?王大媽:啥收獲啊,就一張畢業證。張姐,你閨
女呢?不是也剛畢業。張大媽:我閨女比你兒子強多了,給我抱回一個外孫來。
(7)錯別字笑話短視頻擴展資料:
笑話具有篇幅短小,故事情節簡單而巧妙,往往出人意料,給人突然之間笑神來了的奇妙感覺的特點。大多揭示生活中乖謬的現象,具有諷刺性和娛樂性。其趣味有高下之分。
參考資料:笑話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