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舞蹈藝術的發展路徑

新媒體舞蹈藝術的發展路徑

發布時間:2020-11-24 05:32:08

1、如何以新媒體藝術分析新媒體舞蹈

就是有關網路媒體方面的..同一個專業每個學校的培養方向都會有區別國美的新媒體是繪畫方向的
有寫學校是網路媒體的,也叫第四媒體.其實我們美術專業很多都只是名字叫很好聽
專業上的課程都差不多

2、中國舞蹈藝術以後的走向

新中國第一代專業舞人學習中國古典舞,沒有現成的教材和舞目。他們大都是從學習舞蹈性比較強的京劇、崑曲的摺子戲入門,老師從戲曲中提煉、整理舞蹈片段,如起霸、趟馬、水袖、劍、刀槍把子等,都一一當做教材。所謂「當代中國古典舞」不啻是在教學所需的「逼迫」下,經過幾代舞人的艱苦探索,實現了「脫胎」與「再造」。它繼承了戲曲、武術等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提煉了東方神韻的審美特質,借鑒了西方舞蹈體系化構建的經驗,融鑄成這一舞種的「大概念」。它不限於一種體系(學派),除北京舞蹈學院以「身韻」為核心的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占據主流;還有以復現漢唐舞蹈文化遺存為支撐點的「漢唐舞派」;以敦煌壁畫中的舞姿形象為依據的「敦煌舞派」;以及新近從崑曲中提煉、生成的「昆舞」流派。盡管它們在深入開掘、繼承傳統文化精神和凸顯東方神韻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但我們可以從各個流派的訓練體系的相對完整、舞蹈語言的相對自恰、已經累積了以其語言體系為創作基礎的優秀舞目等,來驗證這個工程的卓有成效。也正是在流派紛呈的發展態勢中,展示出「當代中國古典舞」的獨特的風景(圖11)。
在當代中國,超時速蓬勃發展的芭蕾舞及其民族化的成功探索,方興未艾的現代舞,無不表現出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消化力和內蘊風骨。對此之論述,篇幅所限本文不贅。正是在對外來舞蹈文化的汲取、融合中,中國當代舞蹈創作除擁有風格性的民族舞蹈語言、程式化古典舞語言為支柱,還得以運用「摻糅型」、「通用性」舞蹈語言,獲得更靈活、豐富的創作手段和更廣闊的表現空間。
站在巨人肩膀之上的「天之轎子」――當代舞人,若時時領悟先人的恩澤、大師的風范,時代的沐浴,力避動輒自詡「獨創」、「首創」的虛妄,把握「自信與自知之明」的心理平衡,將葆有其長久的創造力,必將奉獻無愧於偉大時代、具有經久魅力的舞蹈作品。
四、結語
信馬由韁,舞蹈實難概說,只能從文化特徵及審美特點上做一宏觀概覽。話又說回來,忖度舞蹈、親近舞蹈主要靠「觀賞」與「參與」。當我們回味2008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演出中那壯觀的舞蹈場景,國慶60周年國家領導人與群眾手拉著手聯歡共舞的情境,諸此等等,定會感悟舞蹈作用於人的生理、心理的沖擊力更直接、更強烈!
正如英國哲學家赫夫洛克•埃利斯所說:「如果我們漠視舞蹈藝術,我們不但對人的肉體生命的最高表現未能理解,而且對精神生命的最高象徵也一樣無知。

3、如何看待新媒體藝術在當下社會中的發展

1 新媒體藝術的產生及定義
新媒體自從產生以來就一直是個極具爭議的話題。新媒體包含的內容很多,可以從媒體統治的時代來劃分什麼是新媒體什麼是傳統媒體,也可以從科學技術的發展情況上來區分,因為新媒體的出現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產物,但無論如何都可以明確的一點是,新媒體是有別於傳統媒體的新式媒體形態。隨著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媒體也隨之產生不斷變化,並且在人類社會里產生廣泛及深刻的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也隨著改變,一部分藝術家也越來越多地依靠新媒體對自己的藝術進行闡述和表達。這種新媒體藝術藉助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試圖從傳統媒體中脫離出來,尋求一種全新的表述方式,從簡單的敘事變為敘情,從單一的感官感受變成綜合性的體驗,無論是新媒體還是新媒體藝術,都取得了迅猛的發展。
2 新媒體技術對藝術的影響
20世紀末以來新媒體技術逐漸發展,而新媒體藝術則是利用新技術賦予藝術家新的手段,藝術形式不再是單純的平面畫面或者是立體作品,而是各式各樣新式的表現形式,並且大多具有交互體驗。這種體驗給受眾一種全新的感受,不再是單方面的接受藝術家傳達的信息,而是可以參與到其中,能夠更深刻的體驗,這種追求即時效果和互動感受也是新媒體環境下藝術的新的表現特點,作為一種結合了多種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給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也帶來了更多的靈感和更廣闊的視角。作為不停探索人類新想法、不停突破現有界限、走在大眾思維前端的藝術家,將電腦科技等新媒體技術與現有表現手段結合在一起,實現藝術形式的不斷創新。
談到新媒體技術對藝術的影響就需要先了解新媒體所具有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
一是成本低,製作流程比較簡單。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製作相比傳統媒體更加低成本高效率。傳統媒體的信息製作環節十分復雜,先由記者進行前期採集編輯,然後由媒體公司進行後台完善總結,再通過各種渠道發送出去。新媒體卻節省了其中很多環節,信息大多藉助網路傳播,在傳播過程中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不像傳統媒體需要依靠紙質的大量印刷或電視廣告的大量播放才能達到宣傳的目的,對於一般受眾來說,接收信息的成本也大大降低,相比傳統媒體人們更傾向於免費的新渠道。
二是傳播范圍廣、速度快、信息傳達比傳統媒體順暢。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的傳播可以依靠自由發達的網路和受眾隨身攜帶的客戶端來實現,相比依賴紙張的平面媒體、依賴電視的電視媒體、依賴收音機的廣播媒體,新媒體可以將各種媒體的優勢集為一身,打破媒體自身的界限,將各種技術手段聯系在一起,使信息傳播的雙方都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交流。隨著互聯網及雲時代的到來,產生了信息爆炸的現象,人們接收信息的途徑也不同於以往,更加簡潔明快迅速的接收方式更合乎當下快速的生活節奏。
三是受眾體驗更良好,相比傳統媒體具有交流互動的優勢。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扮演輸出的角色,具有交流的局限性,無法很好地和受眾交流互動,即使有也不能實時互動,不具有時效性,而新媒體技術不只是單方面的輸出,還有雙方互相交流的互動,具有良好的時效性、活躍度、新鮮感。
結合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特點,藝術家在利用新媒體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也可以嘗試相比以往藝術行為的更多的新形式。基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類對自身人性的探索也越來越多,從大工業社會量產的精神需求逐漸轉變為強調個體突出個性的精神需求,在這一前提下,能夠進行交互的藝術應運而生。人類不再是生硬地單方面接收,而是富有個人情感的交流互動,每個受眾個體的不同都會對信息傳達的這個過程產生不同的影響,造成不同的後果。相比過去,人們更樂意於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他人的感受,展現不同的樣態。
一方面,新媒體比傳統媒體更具有客觀上的優勢,另一方面,在主觀層面上受眾也更樂於接觸新媒體。
藝術家在進行新媒體藝術創作的時候可以藉助其信息傳播的優勢,綜合各種渠道,在更多的媒體媒介上進行藝術表達,這種新興的藝術創作形式給人們日新月異的感受。
3 對新媒體藝術未來發展的思考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時代也不斷的推進,當下社會的主要發展特徵之一就是新媒體的崛起。媒體藝術的運用更加廣泛更加專業,新媒體給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帶來了各式各樣的影響,從事藝術行業應當更加努力學習新的知識以應對不斷快速變化的社會,積極主動對現有的生活進行提升和改變,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新媒體為藝術帶來了全新的科學技術、觀念思想、行為方式,也為藝術帶來了一些弊端,某些藝術的創作逐漸被大眾同化,逐漸變成快餐、簡單、無腦,可供思考的空間越來越少。因為對個性的逐漸倡導,人們對自己的喜惡也愈發明確,在選擇信息的過程中越來越傾向個人口味。如果無法對信息進行有效的辨別,可能在接收的過程中會因為個人的差異選擇更多的垃圾信息,從而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無法收獲有益的資源。
對科學技術的過度依賴也可能導致藝術本質的偏離,從利用客觀事物表達主觀情感進行思考變為單純為表現客觀事物的技術樣態,從而忽略了人的主觀思想的重要性。在這個信息爆炸、各種想法紛至沓來的時代,對與錯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甚至機器也會越來越像人類,在虛擬世界中存在的人與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人可能愈發分離不清。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人類社會發展的標准或目的到底是什麼,這又是未來我們需要不斷思考的一個問題。
4 結語
在這個新媒體藝術不斷發展的時代里,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對審美觀念也提出新的需求,因此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不僅在客觀上要合理運用科學技術,也要在主觀上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從統一、簡單的平面角度變為多樣、復雜的立體角度。在對新媒體藝術不斷開發和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大量有價值的信息,這種與新技術相依相生的藝術形態是社會發展的產物,研究新媒體藝術也是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進行歸納總結。

4、舞蹈藝術是源於什麼經過什麼的藝術

我國古代以及古希臘的神話之中表明,舞蹈來源於天帝,人類是從天帝那裡學來的舞蹈,但是具體起源於哪個地方無從考證。舞道從上古時代便產生了,早在人類還未進化,保持著猿人狀態的時候,舞蹈便存在了,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藝術形式之一,
舞蹈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藝術形式之一,人們稱之為藝術之母,它隨著歷史的進步而變化發展。作為一種社會藝術的審美形態,它從遠古就與人類的狩獵。耕作、宗教、戰斗、性愛等生產與生活息息相關。舞蹈能直接、生動、具體地表現文字或其他藝術形或難以表現的人的內在深層的心理狀態、強烈的感情、鮮明的個性,並能控索與體現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舞蹈是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但是,這個人體動作,必須是經過提煉、組織和美化了的人體動作--舞蹈化了的人體動作。另外,屬於人體動作范疇的藝術也有許多種,如雜技、啞劇、人體雕塑、韻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於別的人體動作藝術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動作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著重表現語言文字或其他藝術表現手段所難以表觀的人們的內在深層的精神世界--細膩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鮮明的性格,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自身內部的矛盾沖突,創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動的舞蹈形象,以表達舞蹈作者(舞蹈編導和舞蹈演員)的審美情感、審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審美屬性。

另外,由於人體動作不停頓地流動變化的特點,它必須在一定的空間(舞台或廣場)和一定的時間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動中,一般都要有音樂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裝、有的舞蹈還要手持各種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燈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說舞蹈是一種空間性、時間性和綜合性的動態造型藝術。

5、結合作品闡述舞蹈藝術傳播方式的歷史演變過程

中國古代舞蹈藝術發展:
原始社會:生產於勞動,反映勞動、狩獵、斗爭及宗教信仰等。(如圖騰崇拜舞)主要是集體舞,即興性強,抒發情感。
夏朝建立:群眾、集體、自娛性的舞蹈走向表演性。(如帝王紀功舞蹈和宮廷祭祀舞蹈)
周代:形成以漢族為主,包括民族舞蹈的樂舞,創出了典雅整齊的雅樂舞體系,並制定禮樂制度,開創了中國古代雅樂舞之先河。(如禮儀祭祀樂舞《六舞》)
周代末期:百家爭鳴打破了過分強調理性審美規范的雅樂舞,帝王之樂逐漸被世俗之樂取代。
秦始皇統一七國後,形成女樂歌舞表演的風氣。
漢代:專門成立樂府機構,管理俗樂,產生了新的表演形式「百戲」大破了禮儀舞蹈的戒律,使舞蹈從娛神發展到娛人。
魏晉南北時期:在動盪的時期,舞蹈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特點,北朝胡樂胡舞粗獷豪邁,南方則輕歌曼舞,委婉飄逸,還盛行佛教樂舞(如敦煌石窟「飛天」)
隋代,收集了漢族傳統樂舞、少數民族和國外傳入的樂舞,舉行盛大的歌舞表演。
大唐建立:繼承隋代樂舞制度,分宮廷舞蹈和民間舞蹈兩大類,(如《十部樂》《坐部伎》《立部伎》)既是表演藝術又是自娛方式,也分健舞和軟舞兩類。(如《綠腰》)
宋代:民間歌舞星期,戲劇性增強,舞蹈融入戲曲中以另一種形式發展,形成了一個獨立的舞蹈體系。
中國近代舞蹈:從戲曲中走出來。城市歌舞活動漸趨活躍,舞蹈充分體現對黑暗制度將滅亡和新社會曙光來臨二充滿無限希望之情。(如《葬送》《幻想的破滅》等)
大革命失敗後:為宣傳革命思想,配合土地改革的開展,一批被稱為「紅色歌舞」或「蘇區歌舞」的新型文藝演出。(如《八月桂花遍地開》《送郎當紅軍》等)
新中國誕生:傳統戲曲和民族芭蕾舞劇進一步發展。(如《寶蓮燈》《紅色娘子軍》)
改革開放時期:建立了新古典物的雛形,以凝練的古典舞與民族民間舞蹈相接和的語言和現代充滿新意的表現手法和技巧,使舞劇趨於成熟階段。(如《孔雀東南飛》《奔月》等)
21世紀:在絢麗多彩 的古典舞、民間舞、芭蕾舞、現代舞中構成了現代化、多元化的舞蹈藝術。

外國舞蹈藝術發展:
原始社會: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舞蹈文化大體一致,隨著人類文明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各個民族的思想意識、宗教觀念逐漸被帶入舞蹈中,出現了反映勞動、反映戰爭、模仿動物的舞蹈和巫術祭祀舞蹈
人類文明時期:舞蹈成為了傳播宗教思想,宣揚審美意識的藝術。
古希臘發展時期:人們強調的是在歡樂的祭祀舞蹈中尋求精神寄託(荷馬式舞、斯巴達式舞、雅典式舞)
尼羅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時期:印度舞成為東方舞蹈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印度舞蹈分為兩大類,即古典舞和民間舞。反映人類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也與宗教和聖歌有著密切的關系。形式有集體舞、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等。
歐洲黑暗時期:舞蹈自文藝復興後開始朝著不同方向發展:芭蕾藝術、宮廷社交舞蹈藝術、民間民俗舞蹈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物在歐美興起,不停地在花樣上下工夫,探索著不同的人體動作(如《春之祭》)
20世紀50年代:流行舞逐漸成為人們深愛的舞蹈藝術。流行舞包括國際標准舞、迪斯科、霹靂舞、街舞、爵士舞、踢踏舞等。

6、舞蹈藝術有著怎樣的發展道路?

東方的學者孔子說copy:「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西方的學者哈佛洛克·藹理斯說:「如果我們對舞蹈的藝術漠然視之,那麼我們不僅無法了解肉體生命的至高表徵,並且也無法了解精神生命的至高象徵。」東西方學者都強調了:舞蹈是和人類發展的幾乎所有方面都緊密交織在一起的。因此,當舞蹈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在走過其發展的歷史路程中,舞蹈和人類的傳統、人類的社會的千絲萬縷的聯系,使人類舞蹈藝術反而形成了錯綜復雜的發展形態。

7、新媒體舞蹈是什麼?請舉例說明

新媒體舞蹈就是把互動媒體、聲音和舞蹈藝術有機的結合起來,將舞蹈以立體化表現形式展現。
新媒體舞蹈是20世紀以降"舞蹈與媒體技術交互"藝術實踐的結晶。就藝術類型而言,它是劇場舞蹈藝術藉助媒體技術手段闡釋其現代-後現代理念的基本方式;就技術應用而言,它是劇場舞蹈藝術藉助影視、網路等新媒體技術進行藝術創新的結果。究其實質,新媒體舞蹈是一種基於視聽蒙太奇的新型舞蹈藝術,具有劇場舞蹈、電影等藝術類型所不具備的獨特屬性。
2002年,美國後現代舞蹈家露辛達·切爾茲在紐約推出了一台由三段獨舞構成的新媒體舞蹈晚會,其被公認為當代新媒體舞蹈的代表作。它既形成了劇場舞蹈與媒體技術相結合的普遍模式,亦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20世紀以降媒體技術助推劇場藝術的歷史進程。
該作中的三段獨舞,第一段以現場表演為主、以媒體技術為輔,後者(現代舞台裝置和熒光技術)用以增強藝術效果。第二段為「人、影互動」式表演,旨在運用錄像投影技術,凸顯舞者現場表演與其青年時代舞蹈表演影像投影之交互。第三段系整體性多媒體舞台作品,堪稱舞台電影化與表演造型化之完美結合:舞者身著一襲黑衣,蹁躚於不斷變化的黑框白底銀幕化舞台背景前,宛如一幅幅活動著的黑白片電影畫面。

新媒體舞蹈典範:現代舞者比爾·T·瓊斯的新媒體舞蹈實驗作品《靜止/原地》
中國新媒體舞蹈優秀作品有:《文明·圖騰》 、《極境》

與新媒體舞蹈藝術的發展路徑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