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當代社會新媒體是什麼

當代社會新媒體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0-11-23 22:54:01

1、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三觀產生了哪些影響

看這篇論文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人們日常生活與學習已離不開互聯網,而互聯網中的新媒體則以其更加便捷、快速的傳播優勢成為人們了解世界、展現自我的虛擬平台,變成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對大學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新媒體的相關概念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是一個外沿不斷變化的概念。主要是以網路技術和數字化手段為依託,通過互聯網、無線網路等信道傳播媒體的方式。它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它的信息具有完全個性化的特點,可以同時送達幾乎無數的人,每個參與者,對內容擁有對等的和相互的控制。特別是隨著手機3G時代的到來,耳目一新的手機等新興媒體,以其快捷、便利的特點,迅速竄紅於九零後,占據了他們更多的時間。
1.當前媒體產業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傳統媒體正被新媒體的應用范圍逐漸蠶食,呈擴大化趨勢。
2.傳播特點:新媒體是復合媒體,能對數字、文字、圖像、視頻等進行快速傳播,具有交互性、即時性、數字化、個性化的傳播特點。
(1)數字化是指以線性或非線性的方式將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方便信息的傳播,使其存儲在媒介中讓他人瀏覽。
(2)個性化是指每個人都充當媒體角色,與其他人區別開來,以自媒體的形式對自身特點進行大眾傳播。
(3)交互性是指實現信息接收與傳送雙方的雙向溝通,能及時對信息做出反饋,打破了傳統媒體信息流動的單一性,達到人際傳播的目的。
(4)即時性是指突破傳統媒體信息的時空限制,實現信息的實時傳播,縮短了傳播時間,增加了傳播的時效性。
本項調研的群體樣本為黃河科技學院在校大學生,根據他們接觸並使用的新媒體的現實狀況,在本詞調研中所說的新媒體主要是指互聯網、手機簡訊、飛信、微信、QQ、微博等。
在進行調查以前,我們首先確定了四個調查指標,即:
1.大學生媒介接觸度和使用率。
2.大學生媒介使用目的。
3.大學生媒介使用時間段。
4.大學生對媒介的依賴度。
在確定了調查指標之後,又將每個指標細分為若干個調查題目。之後由各個調查員進入宿捨生活區進行調查。共發放180份問卷,收回177份,其中有效問卷177份,有效問卷收回率98.3%。雖然這次調查的問卷數目不多,但是這些問卷調查的對象覆蓋面還是相對比較有代表性的,被調查的對象不僅有大一的、大二、大三的,而且涉及中文、外語、經管、理學、化工、電氣等八個系別。通過這次調查匯總,我們總結出大學生在使用媒介的一些情況:
(一)大學生媒介接觸度和使用率
在所有的媒介中,QQ、手機簡訊、飛信,微博已經成為現在校大學生交流途徑的三大主體,各佔比例41%、21%、12%、10%。從此項調查結果可以看出,QQ聊天在高校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有著很高的地位。尤其是是手機,因為到了大學,人人都有了手機,而且手機既能上網,又能上QQ,使用率極高。而在這些使用最多的媒介當中,大學生每天的使用時間長多是3~5小時,可見,大學生使用這些媒介的時間相當長。
(二)大學生媒介使用目的
在問卷的選擇中,使用各種媒介的目主要有:25%聊天,22%玩游戲、21%查資料、15%看新聞、17%的人選擇其他。從使用目的來看,把網路作為娛樂消遣目的的佔多數的。
(三)大學生媒介使用時間段
對於使用網路媒介的時間段的選擇,選擇中午、晚上、早上、下午的比例分別是30%、25%、23%、22%。最多的是集中的中午和晚上,這段時間也正好是大學生的課余時間。結合上邊一個指標的結果,可以明顯的看出來大學生在課余時間的娛樂消遣活動主要都是依賴的網路,以游戲和聊天為主。
(四)大學生對媒介的依賴度
在平時生活中最不能缺少哪種媒介的選擇中,有41%的人選擇了手機,有39%的人選擇了網路,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所佔份額都比較少。這個指標的調查結果明顯反映出大學生對與手機和網路的依賴度最高,對於傳統的報紙、雜志、廣播等不光在使用的比例上降低,而且給大學生造成的影響以及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都在逐漸降低。
通過這項調查,對於了解大學生的媒介使用習慣、使用時間等都有很大幫助。可以看出,以手機,互聯網等新媒體,已經成為在校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在校大學生而言,新媒體帶給了他們全新的生活,當然,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利與弊共存。
二、新媒體的積極影響
(一)新媒體成為大學生獲得各種信息的重要來源和新的渠道
大學生上網的第一目的是獲取信息。當前大學生的關注點十分廣泛,大學生這么多的興趣點通過傳統媒體已經無法得到滿足,互聯網信息容量大,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大學生的需求,為他們提供了最為豐富的信息資源。現在,互聯網正在成為大學生獲取種種信息的最佳來源。能夠通過互聯網了解實時新聞事件,及時了解社會,了解世界的各個方面。有利於大學生的社會化,有利於大學生樹立全球意識。相對於傳統時代的大學生,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眼界、思維都要開闊和開放一些。 (二)新媒體有利於大學生豐富自我、不斷提高自身技能、完善自我
新媒體互聯網傳播速度非常快,見解思維表達開放,言論自由,這些都非常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在網上自我創造、擴大交往、排解不良情緒,並把此作為提高自身素質的主要途徑,因此我們幾乎可以在互聯網上能找到涉及大學生生活的所有方面的信息。對於大學生來說能夠熟練地運用好新媒體設備、熟練地使用計算機互聯網,使新媒體資源成為他們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學之不完的知識寶庫。同時又通過新媒體了解更多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的國家大政方針,開闊眼界和思維,激發想像力、創造力。計算機技能作為未來成功青年所必須掌握的五項基本技能之一。微博和QQ是很好展現自我的平台,使大學生可以隨時分享身邊的新鮮事物並加以簡單的描述,可以讓大家更加關注身邊的事物,而且還可以通過微博得到推薦的一些好的電影、書籍、精彩的文章。
(三)新媒體有助於大學生表達情感的需求
大學生在網路中結識好多網友,獲得現實中無法得到的情感交流、尊重和滿足感。在網路里他們主要表達情感的方式有通過QQ聊天、建立個人主頁、網戀和在貼吧等上邊發表自己的觀點及見解。大學生聊天的主要話題是愛情和友誼。他們在形形色色的新媒體世界裡,不會感到孤獨和寂寞。因此,無論什麼興趣愛好,總有許多人在「虛擬世界」里相互交談,相互傾訴著秘密。大學生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還提高了自己對事物分析的能力和判斷力。
(四)新媒體有助於滿足大學生娛樂體驗的需求
新媒體傳播速度快捷,徹底打破了地域界限。新媒體有能力在技術上實現多媒體傳播,達到時空交融、視聽兼備的綜合性藝術效果,營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圍,大學校園里娛樂生活比較單調、娛樂設施較少,無法滿足活潑好動的大學生的娛樂生活需求。大學生通過新媒體技術,在網路上玩驚險刺激的網路游戲、單機游戲,讓人真正體驗到心跳、緊張、眩暈等微妙的心理變化。還可以欣賞聆聽各種美妙的音樂,觀看電影。所以網上沖浪成為他們業余休閑、體驗娛樂的重要方式。
三、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消極影響
大學生接觸新媒體世界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接觸新媒體,深入網路世界空間,負面影響日趨凸顯,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媒體網路的交往導致大學生現實交往的冷漠化
與現實社會生活所不同的是,大學生在互聯網路裡面對的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在一個人的成長和社會化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與人直接的交往方式的改變也將導致人性格諸多方面的相應改變。因沉迷於新媒體網路世界的交往而產生的對現實交往的冷漠化會進一步變化為對現實情感的麻木、抵觸以及對正義感和思想道德的缺失,最後導致對基本的事實和思想道德判斷能力的喪失。所以,新媒體網路的社會化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方式的改變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二)新媒體網路信息的泛濫導致大學生自我迷失,在人格形成發展上、三觀認識上出現障礙
健康的心理與健康的人格密切相關,正確的自我認識是人格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是一張無邊無際的「網」,內容雖然豐富卻龐雜,存在好多垃圾信息,大學生在網上能頻繁的接觸到西方國家的宣傳論調,文化思想、政治方針,這使得他們日常學習和頭腦中沉澱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和我國的大政方針、主流媒體意識形成沖突,使得大學生的世界觀產生傾斜。大學生選擇信息的能力、是非判斷的能力、自我調控能力還不足以抵制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不良信息「污染」的對象。因此,使得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扭曲。
四、抑制新媒體網路對大學生負面影響的相關建議
與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正面影響相比較,呈現的負面影響顯得更加突出而尖銳。要解決這些問題,發揮新媒體對大學生的積極作用,擯棄和遏制新媒體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應該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有關法律機制,出台有關法規,採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網路進行犯罪或傳播不健康信息的行為和現象。
2.大學生應該樹立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增強學習的內動力。
3.加大選力度,是大學生能夠及時認識到新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有效的減少和避免新媒體網路大學生的傷害,使其最大程度的發揮積極作用。
4.大學生要加強自身的管理,控制上網時間,明確上網目的。
5.在新媒體網路上經常舉辦有益於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達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
目前,大眾傳媒傳遞的信息紛繁蕪雜、包羅萬象,致使很多大學生已喪失了對媒體信息的辨別能力,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媒介素養顯得尤為重要,社會各界都要為大學生運用新興媒體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2、新媒體傳統媒體在當今社會不可缺少的原因

網路的興起,之所以能對傳統報紙產生摧毀式的沖擊,是因為它與傳統報紙媒介相比,具有很明顯的優越性:(1)廣容性。網路中的超鏈接方式可以將無限豐富的材料立體式的發布,而且其內容不受限制,所以網路可以稱得上資源最豐富的資料庫。網路還會提供一些相關的新聞鏈接,將同類新聞或當前消息的背景材料告知受眾,以方便受眾查詢。(2)及時性。網路更新速度快,不受印刷、運輸、發行、編制等因素的限制,網路信息幾乎可以做到同步發送。(3)交互性。報紙的傳播方式通常是單向的,網路卻可以做到即時的雙向互動。網路集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於一體,網路中的傳者與受者的界限模糊,每個受者在上一秒鍾可以是傳播者。(4)多媒體傳播。網路集合了文字、聲音、圖片、視頻來傳達信息。網路藉助它們中任何一種或是幾種組合進行信息傳播,打破了傳統媒體單一的傳播方式。(5)人性化。以往,人們只是被動地閱讀、收聽、觀看他們所不討厭的內容,傳播者積極地把信息推向受眾,受眾消極地等待信息的到來。網路中,人們有了更高的主動性、個人參與性和操作性。受眾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掌握和控制媒介傳遞的信息。(6)「開放性」。網路是沒有邊界的,不受地域限制。(7)「個性化」。這是互聯網媒體的一個本質的特徵,由於技術的局限,以往所有的媒體都是大眾化的,而互聯網卻可以做到面向特定的受眾,面向個人。

3、什麼是當代藝術思潮?它與數字媒體之間的關系?

我就現狀談談吧,但是我沒法寫的跟批評家一樣那麼學術。這個請見諒。

總的關系應該是:當代藝術包括新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包括數字媒體藝術。

中國的藝術史上85新潮星星畫展都是重要的革新,標志著當代藝術從西方蔓延到中國。 從印象派的變革我們就了解到。科技的發展對藝術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管狀顏料盒的發明讓印象派藝術家可以背著畫夾去戶外寫生,計算機和相機的發明同樣促進了錄像藝術,攝影藝術等的發展。隨著科技的發展,當代藝術的表現手法也在不斷創新。 於是很流行的一個名詞:「新媒體藝術」誕生了。它包括運用各式各樣的新式媒介作為載體來表達藝術。與傳統的架上藝術有著明顯的對比。 新媒介的運用包括電子科技,生化科技,等等高新技術。而數字媒體則更多的意指運用計算機科技來進行藝術創作吧。

4、對當今內地新媒體的發展情況有何了解及看法

新媒體的產生與發展,是時代進步的表現。新媒體的對於各類新聞的報導和傳播要比電視新聞速度快,讓公眾能夠第一時間獲知世界各地的新聞信息。網路新媒體是新媒體中的主導,它越來越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並將持續的影響著社會的發展。

5、當今社會,新媒體是否能取代紙質書資料

取代不敢說,但是會越來越適應社會的發展,紙制的也有存在的不要的

6、2)當代大學生應如何正確使用網路新媒體.(600字左右)

當今世界,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把人類帶入了網路時代,使人的生存方式與狀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由於互聯網帶來的信息傳播的便捷性,西方國家利用網路對我們進行全方位的意識形態滲透,就成為其推行國際戰略的重要手段。因此,網路時代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就面臨著種種挑戰。加之近年來興起的網路新媒體,以其形式豐富、互動性強、覆蓋率高等特點,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產生了巨大影響,更需要高校增強引導輿論的能力,把握輿論主動權。在這種形勢下,高校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就必須通過加強網路新媒體建設,進一步增強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預見性分析和全局性把握,鞏固領導權、掌握話語權、強化管理權;要通過網路陣地,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堅定廣大師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運用網路新媒體加強意識形態工作,重點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要重視網路陣地建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網路陣地建設的關鍵是培養四支隊伍:能熟練運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黨員幹部隊伍;符合中國特色的智庫型的專家隊伍;熟悉新媒體、在學生中有影響力的「學生領袖」隊伍;經過良好訓練的網路評論員隊伍等。
二要設立網路新媒體宣傳指導管理辦公室,加強網路新媒體宣傳的規劃、監管、指導和服務工作。
三要按照大數據理念整合校內各個網路新媒體平台,加強宣傳思想工作的統一性和方向性。
四要健全校園網路輿情和師生思想動態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引導的制度機制,明確規避和處理突發網路輿情事件的途徑和方法,進一步加強學校網路管理和輿情信息監控。
五要在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的同時,拓展新媒體對師生工作、學習、生活方面的服務功能,使新媒體成為服務師生、親近師生、贏得師生的平台,寓思想政治工作於日常服務之中。

7、如何在當今新媒體活躍的背景下更好讓紙媒發展

1要不斷的加強傳授互動,以此來豐富傳播的內容

現在要以收受互動動與內容共創為主要特徵的報道創新成為新聞業務改革的主流趨勢,就像Web2.0的問世,這樣就使裡面的內容生產已經不再是被所有的媒介組織者獨立壟斷了,傳播的方式直接的轉變成專業的媒介組織和公民共同的參與進來的分享和互動形式,這也就證明了這些就是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形成的必然結果,只有這樣的傳播方式,才能使更多的受眾主動參與進來,當受眾一方面在提供新聞素材額同時,還可以對專業的記者進行評論發表看法,不單單只想知道記者是怎樣進行講解的,事情的真是情況是怎樣的,這些受眾甚至還想知道大家對整個實踐的看法是怎樣的,還要想自己再說幾句,在這樣的環境下,作為紙媒應該提供這樣的交流平台,就會吸引更多的讀者參與進來,這樣還可以使他們關注報道與進行互動,還能豐富傳播的內容。

2要追求獨特的新聞報道,避免同質新聞的出現

在紙媒收到新媒體的強烈沖擊的今天,網路的發達傳播速度確實給報紙傳媒形成威脅,那麼,作為紙媒就應該做到後發制人,才能避免同質新聞的出現,也就是說目前的狀況下看,想要擁有獨家的新聞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即使是能夠擁有獨家新聞的版面,時間上也是有限的,也就形成了新聞同質的出現。那要怎樣才能做到避免同質的新聞呢,我建議必須要通過自身對整個事件的理解方面,必須有獨特的見解,獨特的思維、視覺才能提升信息本身的層次,另一方面呢還要在版面排版的時候才用與眾不同的布局,這樣才能讓新聞事件脫穎而出,因此,作為紙媒不應該僅僅的局限於對實踐本身的意義層面上的理解,更應該挖掘實踐背後的內容一次來提升新聞內涵。獲得更多的受眾。

3優勢互補,報網聯動

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報紙都相應在原有電子報的基礎上做大自己的網站,謀求報紙未來的出路。從各報的實踐來看,強化報網聯動,最大限度地留住讀者是他們探索的重點。其實,報網聯動是雙贏的舉措,可以真正實現優勢互補,相互做大做強。一方面要動起來。利用網路可以實時更新新聞,同時滾動更新事件進展;而報紙在第二天則對這些新聞進行更深層次更全面的解讀。這樣做不僅滿足了讀者對新聞的不斷渴求,同時也彌補了報紙24小時才能更新新聞的「先天不足」

8、新媒體社會對社會道德有什麼影響? 當今社會變遷給當今道德帶來什麼影響或挑戰?

人都知道 好壞 一句話慣的 橫的 前提就是有錢 道德淪喪 就是物慾橫流的時候 道德從古到今 一直提倡到今天有 改善嗎 有改善至於天天 電視網路 單位 街道的橫幅 在提倡道德嗎 說明了啥? 提倡就能改善 你說改就改 看幾個別人的事例 看幾個標語就能提高 這還用那麼幾千年來喊? 真道德不用 那麼客套虛假 假道德的確需要 現在的目標就是 千夫指效益 你不能沒有道德 但是你不能讓眾人指責 人罵人罵死人 罵死人是需要負法律責任的 社會效應 人民監督 人民一天沒事干監督他人 這類人 他閑著沒事干?說白就是 不拿錢替國家出力?這是英雄啊

9、新媒體給當代生活帶來了什麼 閱讀

在今天這樣的時代,一切社會生活都經由傳媒,新媒體已經深刻地介入到我們的當下生活。不同媒介所傳播的不僅是它的內容,更有媒介自身的時空偏向。傳播媒介的每一次大的變革都會帶來思維、文明方式的巨大改變,帶來我們生活習慣、身體機能和整個社會組織形態的改變。新媒體的變革背後同樣隱藏著巨大的負面,其文化本質還需要有一個重新凝聚的過程。新媒體深刻地介入了我們的當下生活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互聯網、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媒介迅速發展,深刻地介入、籠罩著我們的當下生活。早晨起來,網上溜一圈,當日送來的報紙就都是舊聞;微博一打開,所有你要關心的人和事便瞭然於胸,你願意告訴別人的也就都對它說了;好不容易坐定,你要下意識地摸一下手機帶沒帶,看看有沒有什麼未接電話或者遺漏信息;微博上傳了,會時不時刷屏,看有沒有人點擊、轉發;很想坐下來定心看書、寫作,卻還要像患了強迫症一般,時不時去查一下電郵……這些情緒和身體感覺上的不舒服,是我們個人的問題嗎?有沒有克服的可能

與當代社會新媒體是什麼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