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媒體資管新規推遲公布

媒體資管新規推遲公布

發布時間:2020-11-23 14:34:09

1、什麼是資管新規?

大資管新規有兩大看點,首先,大原則並沒有放鬆,而是在大資管新規正式稿專中有所強化。大資管屬新規的監管態度是「去杠桿、去剛兌、去通道」。二是,正式稿中最大的變化在於「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到2020年底」,表明監管層力保市場平穩,給予金融機構充足的調整和轉型時間,這個對a股市場無疑形成短期利好,有助於權益類市場的企穩。

2、資管新規發布後,開放式私募是不是沒有優先劣後一說

不是。
資管新規只是對於理財產品的宣傳,以及報備有規定,沒有涉及分級。
但目前降杠桿的政策下,分級基金確實基本上沒有新發行的。

3、資管新規對P2P影響大嗎?

2017年,央行聯合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發布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這份綱領性文件聚焦於對各類機構資管業務的全面統一監管,對資管資金池、智能投顧、通道業務等方面進行了規范和約束,引發業內的廣泛關注。資管新規除了對銀行理財、私募行業帶來較大影響之外,對P2P平台的資產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資管新規要求打破剛性兌付,由此P2P平台在諸如「本息擔保」的安全保障宣傳也會受到新規的影響。
1、杜絕資金挪用資管新規制約互金行業資產端管理
現階段,除金融機構外,各類互聯網企業、投資顧問等非金融機構開展資管業務也非常活躍,由於缺乏市場准入調整和持續有效的監管,風險已逐漸暴露。
P2P行業普遍存在定期或活期類理財產品,不少平台的此類產品採取自動投標、自動匹配債轉等行為,名義上是為投資者提供資金管理服務,實際上是受託代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這是否會被定義為資管產品,具體還要看底層資產和資金路徑。如果底層資產能夠完全穿透,實現資金與項目一一對應,投資者的資金直接劃給借款人,在《徵求意見稿》的規定看來應該就只屬於P2P范疇。
2、打破剛性兌付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理念
《徵求意見稿》指出,非金融機構依照國家規定發行、銷售資產管理產品的,應當嚴格遵守相關規定以及本意見關於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投資門檻)的要求。關於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要求,《徵求意見稿》明確規定,金融機構應當加強投資者教育,不斷提高投資者的金融知識水平和風險意識,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打破剛性兌付。目前我國投資者的風險意識較差,跟風投資較嚴重,短時期內難以把投資者的風險意識提升到比較理性的階段。未來要提升投資者風險意識,形成「自負盈虧」的理念,還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培養。
「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理念的提出,從長遠來看,可以降低P2P平台因兜底、剛兌等帶來的運營壓力,騰出更多的精力進行服務與產品升級、合規調整和風險控制,進而推動行業理性持續發展。
3、告別「只看收益」資管新規將深刻改變投資習慣
新規對於投資者的行為方式和投資態度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很多理財產品,都存在著剛性兌付的隱性承諾。盡管這種隱性承諾讓資管機構獲客更加容易,也促使其盡最大努力保護投資者利益,但隨著投資人數的日益劇增,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來承擔投資風險的投資者也在逐步增加。而新規禁止剛兌之後,投資者必須以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去選擇、甄別資管產品的風險,並且要實時關注資管產品運作過程中風險的變化。投資者需要加強自身甄別風險的能力,加強風險意識。
《徵求意見稿》是對整個行業進行一個規范性的調整,而對於合規發展的P2P平台來說影響並不大。因為近2年密集出台的監管政策與《徵求意見稿》在很多方面是共通的,行業專項整治主要做的就是清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亂象。所以只要合規發展,《徵求意見稿》就不會給平台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相信在理性投資環境下,P2P行業整體交易額會持續穩步增長。

4、資管新規發布後對銀行有何影響?

資管新規發布後,銀行理財一方面將迎來資管新規出台所帶來的業務發展新機遇,另一方面也面臨業務轉型升級的新挑戰。業內人士認為,未來銀行理財的發展應著重提升投研能力。

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表示,近年來,盡管理財規模高速增長,商業銀行在投資方面的主動管理能力卻沒有跟上,距離精細化、專業化還有一定差距,需要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造就一批精通國際業務規則、知曉客戶、熟悉境內外資產配置的精英型財富管理師隊伍。

在提升投研能力方面,中國銀行業協會報告提出,銀行資管應加強對宏觀經濟走勢、貨幣政策和行業發展的前瞻性預測,把握資產輪動機遇,結合經營實際提高大類資產的配置和組織能力。微觀層面上,銀行資管需進一步強化自身在固定收益和泛固定收益資產領域的優勢,並在債券投資方面從目前持有到期為主的投資模式逐漸向交易型、策略型的投資模式轉型。在此基礎上,銀行理財需要圍繞固定收益市場未來增長的重點領域,包括不良資產、資產證券化、PPP等打造相應的投資能力。此外,銀行理財逐漸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提升權益投資、委託投資和量化投資的投研能力迫在眉睫。

5、資管新規的發布對銀行理財有哪些影響

無論是保本理財還是非保本理財,銀行在對接金融資產上,在風控能力等方面擁有專業、豐富的經驗。銀行非保本理財是一種投資產品,本質上與銀行的存貸產品不同。但是過去老百姓覺得是銀行的產品,就要保本保息,然而事實上理財產品的收益比銀行存款的收益目前要高兩個百分點左右,這高出的收益就是風險溢價,需要投資人來獨立判斷、承擔。

6、資管新規什麼時候出台?

資管新規,《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2018年4月27日發布。

7、資管新規合格投資者的門檻為何這么高?

資管新規中規定,資產管理產品的投資者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合格投資者是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投資於單只資產管理產品不低於一定金額且符合下列條件的自然人和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於300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資管新規同時規定,合格投資者投資於單只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30萬元,投資於單只混合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40萬元,投資於單只權益類產品、單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100萬元。

事實上,設定合格投資者門檻,不是為了把投資者排除在外,相反會有利於保護投資者利益。一般來講,不同投資者對投資風險偏好不同,感知能力也各異。相比有一定投資經驗的投資者,普通百姓的知識儲備、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往往較差,在面對收益誘惑時,可能會存在僥幸心理,而對投資回報期望過高、對風險預估不足,這其實潛藏巨大風險。此次資管新規從投資者主體資格、資產狀況、風險承擔能力等方面設定門檻,避免和減少盲目投資、非理性投資的存在。來源:人民日報

8、資產管理新規實施,對私募行業有什麼影響

2017年11月17日,資產管理行業「大一統」管理辦法——《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下稱《指導意見》)出台。該資產管理新規主要針對的是資管產品。資管產品的發行主體是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或證券公司,最常見的資管產品是基金、債券。

資產管理新規對投資人有哪些影響

根據政策解讀,新規出台後對銀行理財的人影響較大。

1.購買不到90天以下的封閉式理財產品

此次《指導意見》對資金池的表述更加明晰,規定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於90天,這也就意味著銀行不再能通過滾動發行超短期的理財產品投資到長期的資產當中獲取期限利差,也不能通過開放式理財產品間接實現「短募長投」,90天以下的封閉式理財產品或從此消失。

2.銀行理財不再穩賺不賠

新規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並且明確了剛兌的認定標准,使得打破剛兌的理念更具可操作性。實現凈值化管理後,對於投資者來說,銀行理財將不再是沒有風險的投資品。該新要求也是為了讓投資人擺正投資心態,提高風險與收益匹配的意識。

3.不再有預期收益率

按照《指導意見》,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凈值化管理,凈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也就是說,投資者購買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將會看到銀行理財每天的收益率波動,而不是在購買之初便得到一個預期收益率。

,國家資產管理新規出來後,要及時了解風險收益特徵,對接投資人需求,慎重選擇理財產品,對普遍的銀行理財也不例外。

與媒體資管新規推遲公布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