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年兩會主題是什麼?
其總體特點表現為:以改革方案落實和中日關系走向為兩大關注主線。在國內問題上,無論是總結盤點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施政成果,還是預測我未來經濟發展走勢,或是指出我社會民生領域亟待解決的一些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方案均成為其進行評析的重要背景和前提。在對外關系問題上,中日在海洋領土和歷史問題上的爭端持續升溫成為關注熱點,中日之間的交鋒也成為外媒分析我國外交政策轉向和軍事自信增強的一大出發點。 預計「兩會」期間圍繞這兩條主線,相關議題將繼續發酵,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盤點換屆一周年新領導集體執政方略「兩會」期間,相關話題或包括:政府新一年施政重點有哪些延續和調整;將採取哪些新措施強化施政目標。
二、聚焦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精神的落實「兩會」期間,外媒或繼續聚焦以下話題: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從何入手;新型城鎮化規劃、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細則、國企改革總體方案能否出台;土地、金融、司法等領域改革的推進及時間表等。
三、關注中央反腐工作成效、方向和重點「兩會」期間,有關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央釋放的一系列制度性反腐新政的信號,包括試點新提任領導幹部財產公開、制定「裸官」任職崗位管理辦法、適當分解一把手權力、制定幹部待遇標准等,能否真正落實,將備受外媒關注。相關議題或包含:「兩會」將落實哪些制度性反腐措施;是否建立新的反腐平台等。
四、預測我經濟發展形勢及所面臨的挑戰「兩會」期間公布2014年GDP目標或將會引發外媒新一輪熱議。相關話題或包括:中國經濟增長能否實現平穩過渡;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新標準的具體權重;金融市場改革的具體政策動向;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運行效果及其經驗是否向全國推廣等。
五、觀察我外交戰略新布局及政策走2014年將是中國外交的全面開拓之年,「兩會」期間,我外交政策和全方位外交布局也將繼續受到密切觀察。相關話題或包括:中國是否進一步「強化」外交政策「轉向」;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如何充實;如何具體加強周邊關系中的合作與互信;國家安全委員會在對外事務中將發揮哪些作用等。
六、擔憂中日緊張關系加劇及東亞安全局勢不穩「 兩會」期間,中日關系勢必成為外媒關注熱點,相關話題或包括:中國能否提出解決中日爭端的有效機制;中日關系如何走上正軌。
七、關注我打造藍海強軍展露軍事自信「兩會」公布新一年我國防預算及軍事發展狀況,將引發外媒新一輪關注高潮。相關話題或包括:中國軍費開支繼續增加是否加大地區安全擔憂;中國在加強軍隊建設方面將有哪些新變革;中國海軍實現戰略轉型的新舉措;中國軍隊在應對周邊安全局勢和捍衛國家主權方面的新動向。
八、認為社會領域改革或面臨更大挑戰「兩會」期間,社會民生領域議題將會成為熱點,相關話題或包括:推進社會領域改革有無整體規劃;「兩會」將在改善民生方面推出哪些新的政策舉措等。
九、強調解決環境問題仍須積極創新外媒認為,2014年應是中國應對空氣污染問題的轉折之年。隨著「十二五」規劃將於明年完成實施,規劃中曾制定的很多具體的能源和環境目標是否能夠實現,將成為外媒關注的焦點。「兩會」期間,相關話題或包括:如何確保「十二五」規劃中環境目標的達成;能否建立治理空氣污染的創新機制;實施空氣污染防控規劃的具體步驟等。
2、兩會媒體用了哪些新媒體進行報道
光明可視他們的神器比較新,是應用的紅雲的互聯網可視雲技術,不需要衛星,就靠4G網路來實現手機互動直播的。
3、此時一股暖流澎湃了我的全身中的澎湃的意思是什麼?
此時一股暖流澎湃了我的全身中的澎湃的意思是什麼?
2020年7月22日,澎湃新聞六周年戰略發布會在線上直播舉行。澎湃新聞總裁、總編輯劉永鋼作題為《從互聯網新型主流媒體到全鏈條內容生態服務商——澎湃新聞的逆生長之路》的主旨分享。以下是演講全文,根據錄音整理。

各位網友,各位同仁,大家好!有點遺憾但是也很特別,以這樣一種方式來跟大家報告分享澎湃過去一年的發展和我們的一些思考。
很多觀點認為這次新冠疫情可能會在根本上改變我們的世界,成為人類歷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但我是一個樂觀派,我認為應該還不至於這樣。事實上,人類歷史一直充滿了智慧、斗爭、妥協、敬畏,我相信這一次我們也一定可以邁過這個坎。
今天,正是因為有了越來越智能的互聯網,也正是因為我們的媒體都轉型成為了互聯網新媒體,所以面對疫情,媒體仍然能夠正常出版,信息仍然能夠正常流動,我們也能夠在這里和大家做分享交流。所以,我覺得互聯網真的是一項偉大的發明,感謝互聯網。
但不管如何,疫情還是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我們對未來的思考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挑戰、影響或者說改變。疫情之後,媒體該如何作為?該如何轉型?又該如何發展?這是我們這段時間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借今天這個機會,我向大家報告和分享交流一下澎湃的一些思考。主要是三點:第一,澎湃如昨;第二,破界出圈;第三,超越媒體。
一、澎湃如昨——做互聯網新型主流媒體
澎湃如昨是我們對媒體初心和使命的堅守。澎湃新聞是中國最早、最徹底從傳統媒體成建制整體轉型而來的新媒體,六年來,我們一直執著地堅持內容為王,執著地堅持媒體本份,執著地追求成為一家互聯網新型主流媒體。對於這一點,疫情改變不了我們,時間也改變不了我們。
我可以舉今年以來的三個報道例子,一個是抗擊疫情的報道,一個是今年「兩會」的報道,一個是現在正在進行的抗洪報道。我認為這三方面的報道分別代表了我們作為媒體的「逆行」、提問和在現場。
澎湃一直在「逆行」。抗擊疫情,醫護人員的逆行讓我們感動也讓我們心裡有底,我們也看到每當有重大事情或者災害發生,醫護人員、消防員、警察、解放軍戰士……他們都是勇敢的逆行者,為我們力挽狂瀾。

澎湃新聞記者魏凡、廖艷進入隔離區采訪護士
事實上,我們的記者也總是逆行者,無論是哪裡發生了新聞,不管是天災人禍還是其他重大的事情,我們的記者永遠不憚於做逆行者。從武漢最初發現不明肺炎病例以來,澎湃新聞記者一直在逆行。2019年12月30日晚上,澎湃新聞記者魏凡、鄭朝淵就到了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和金銀潭醫院,在核心現場發回視頻報道。

在此之後,一批批的澎湃新聞記者不顧風險,繼續逆行。這里有一些數據,可以反映我們記者的情況,澎湃新聞記者在武漢有100多人次進入了紅區,也就是ICU等最危險的區域;有200多人次進入到隔離區;從今年1月到5月,澎湃新聞刊發的關於抗擊疫情的原創報道有15000多篇,進行了470多場直播,發布了5234條短視頻,做了370多張海報。我們很欣慰,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澎湃新聞做了記者和媒體應該做的,正像讀者評價的那樣,澎湃新聞的報道像眼睛一樣,帶我穿越疫情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