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句話概括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心思想,謝謝
中心思想:《少年中國說》謳歌了祖國未來的英姿及其光輝燦爛的前程,對肩負著建設少年中國重任的中國少年寄予無限希望,鼓勵他們奮然而起,投入到改造中國的戰斗中去。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對於激勵中國少年和中國人民奮發圖強,棄舊圖新,起了一定的作用;對於後來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也起了好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其以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與國家使命感大氣磅礴地宣揚了愛國主義思想。這對於喚起民族覺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創作背景:八國聯軍侵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少年中國說》寫於1900年,正在戊戌變法後,作者梁啟超流亡日本之時。那年是庚子年,當時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爆發了義和團愛國運動。帝國主義聯合起來,組成八國聯軍,勾結清政府,鎮壓義和團運動,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
當時八國聯軍製造輿論,污衊中國是「老大帝國」,是「東亞病夫」,是「一盤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強共管或瓜分。而中國人中,有一些無知昏庸者,也跟著叫嚷「中國不亡是無天理」「任何列強三日內就可以滅亡中國」,散布悲觀情緒,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戊戌變法失敗迫使梁啟超逃亡日本,但他並沒有就此放棄變法圖強的努力,到日本的當年就創辦了《清議報》,通過媒介竭力推動維新運動的繼續。
當時帝國主義製造輿論,污衊中國是「老大帝國」。為了駁斥帝國主義分子的無恥濫言,也糾正國內一些人自暴自棄、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喚起人民的愛國熱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啟超適時地寫出這篇《少年中國說》。
作者簡介: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清朝光緒年間廣東新會人。近代中國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運動領袖之一。
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後投康有為門下,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人稱「康梁」。1895年春,梁啟超再次赴京會試,並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願,是為「公車上書」。
1898年,梁啟超回京參加變法維新。其間,梁啟超表現活躍,他的許多政論藉助早期的媒體宣傳開始在社會上產生影響。變法失敗後,梁啟超逃亡日本並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
2、用一句話來介紹什麼是媒體,並舉例
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
它是指人藉助用來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載內體、中介物或技術手段。也可以容把媒體看作為實現信息從信息源傳遞到受信者的一切技術手段。媒體有兩層含義,一是承載信息的物體,二是指儲存、呈現、處理、傳遞信息的實體。
「媒」是「女」字旁,《詩·衛風·氓》中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古語又講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可見,很早之前,「媒」主要是在男女婚嫁中起傳情達意的中介作用。
傳統的四大媒體分別為:電視、廣播、報紙、周刊(雜志),此外,還應有戶外媒體,如路牌燈箱的廣告位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衍生出新的媒體,例如:IPTV、電子雜志等,他們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但與傳統媒體又有著質的區別。
3、一句話表明工作態度
用一句話來表明工作態度,就可以說:所有的工作都怕認真二字。
4、用一句話形容媒體與我們的關系
1、利用「寓……於……」格式,可以這樣說——【寓事業於游戲】 2、韓愈《進學解》中有句話:業精於勤而荒於嬉。我們可以把這句話改造為——【業精於勤而成於嬉】。
5、用一句話概括你是怎樣理解電腦與多媒體之間的關系的
多媒體技術是以計算機為中心,綜合處理和控制多媒體信息,並按人的要求以多種媒體形式表現出來,同時作用於人的多種感官。
6、請用一句話概括你為什麼想得 到應聘消防支隊全媒體崗位?
請用一句話概括你為什麼想得 到應聘消防支隊全媒體崗位?
互聯網
7、新媒體的特徵
由於新媒體的UGC成分相當重,因此它的內容發布顯得沒有規律。對於大多數傳統媒體而言,內容出版是有時間設置的,所以電視台電台節目都被稱為program,一種可以事先設定的程序。但新媒體不是。 第二個重要特徵是碎片(fragmental)。有一種說法叫「微內容」。大抵意思差不多,並非整塊的內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內容。但「微內容」的說法只是形容了量上的特性,沒有涉及到「質」上。碎片,我個人認為,是更好地表達出新媒體特性的片語,因為看上去很多內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碎片化的內容是由於去中心化造成的。新媒體對於傳統媒體的所謂「顛覆」就是指這個。但事實上,去中心化這個態勢是長久不了的。人類由於大腦接收信息的需要,會導致那些重新整合信息的中心化渠道出現。搜索引擎是極好的例子。 第三個特徵是個人化/個性化(personalized)。blog是最顯著的例子。一個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的wordpress,由於開放其代碼架構,使得網上有成千上萬數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於是,每一個blog都顯得與眾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還有模板開發能力的話,還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這一塊的模板。 當然,不是所有的新媒體都有很強烈的個人化色彩(比如BBS),但的確有相當多的新媒體形式賦予了用戶盡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這種個人化的特徵,直接拷問著「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條狗」的句式。換而言之,互聯網,其重心開始由數據(信息)向人轉變。 結合程樂華老師的說法,這種個人化直接帶來了網路上的補充自我和補償自我的出現。 偶發性和碎片化兩個特徵可以合力成為新媒體的第四個特點:連續的議程設置(continuousagenda-setting)。 媒體的議程設置效果是得到實證支持的,但媒體們很少對一個議程進行連續的設置:a電視台就b電台的內容進行跟蹤,然後c報再跟進(在中國,這種情況不是沒有,但很少見,比如:十七大報道算一個連續的議程設置)。但新媒體卻不是,它們喜歡連續式的進行議程設置,我稱之為「鏈式傳播」。每一個節點的影響力都有限,但合起來的力量是巨大的。典型的例子就是blog的話題接龍游戲:怪癖。 如果這個新媒體還有很強的個人化特徵的話,自我便代入了。媒體擬人化後,就使得這個媒體的可信度增高,議程設置力量會更具有穿透性。 最後一個特點,當然,不是最不重要的:互動性(interactive)。不過,這個特點已經被說濫了,我就懶得再大肆嘮叨了。 唯一需要在這里指出的是:跨平台的互動。網路媒體天然具有互動的功能,但很多互動完成於媒體之內,比如在某篇文章下發表一個評論。但新媒體提供了跨平台互動的技術,比如blog的trackback和pingback功能。但截止到目前為止,至少在中國,跨平台的互動還沒有成為大規模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