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談談新媒體技術的引入對教育教學產生了哪些影響
新媒體對教育傳播模式構成要素的影響
按照香農—韋弗傳播模式,典型的傳統教育傳播過程包括信源(教師)、編碼(教授)、信道(通道)、解碼(學習)、信宿(學生)、干擾和反饋七個組成要素。新媒體通過對傳播模式構成的各個要素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教育傳播過程。1.新媒體對信源(教師)的影響傳統上,教師的工作就是用大量所謂「真實的」知識去「填充」學生的頭腦①。根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的觀點,在群體傳播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信息的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渠道②。在教育傳播領域,教師即教育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他們將符合特定價值觀的經驗、知識和情感等通過教與學過程傳遞給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被動參與接受教師「把關」知識的過程,因此對教師依賴比較強(見圖2)。新媒體所具有的數字化、網路化特徵改變了學生獲取知識時對教師的依賴。學生和教師具有同等的機會面對知識。有時候學生所接觸的知識教師都不一定熟悉。因此,新媒體時代的教師不再扮演「把關人」的角色,轉而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新媒體促使教師角色發生了轉變(見圖3)。新媒體對教師的影響是巨大的。在過去的十年中誕生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以適應這種變化,如21世紀技能標准,21世紀的學習、教育技術能力標准(學生、教師),知識建構,基於項目的學習,研究性學習等。21世紀的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應用這些理念和模式。2.新媒體對信宿(學生)的影響傳統教育中學生被視為等待填充的「容器」,他們會無條件地接受教師認為重要的東西。因此,學生學習通常是被動的和機械的。新媒體技術為個體參與傳播過程提供了一個雙向通道,學生在該過程中既是教學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發布者。學習者個體因此可以主動參與到教育傳播活動中。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是通過個體參與實現的,是一個與學習夥伴共同創設(co-constitutive)的過程。該過程的參與者會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與溝通而發生改變或轉化①。因為新媒體,使學生與他人一起形成、發展和創造關於某一事物的共同知識和符合情境的個體知識,學生也從一個從被動的知識消費者轉變成為主動的知識創造者。新媒體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與學活動中。學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時,能夠及時、自由地進行自我表達,與他人(包括教師、專家、同學等)分享觀點,接受他人的判斷、評價,保持與他人的持續對話。在對話與交流過程中,學生可以實現對知識的深層理解。此外,由於新媒體的數字化和互動性特徵,學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地獲取各種信息,實現按需學習,及時得到教師指導或學習支架的支持。通過直接嵌入學習資源的互動提示、實時或虛擬的幫助策略模型的引導,學習者可以實現不間斷學習。新媒體對學生的影響可以概括為:支持和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需求、想像力和求知慾;學生在參與式學習過程中將承擔更多學習責任;傳統教學中學生的角色、學習方式等將發生改變。3.新媒體對教育信息的影響教育信息一般指教育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思想、觀念等。通常情況下,教育信息以多種呈現方式蘊藏在載體中,如教科書、模型、掛圖等。傳統教育中的教學信息具有穩定性、結構化、組織化、專門性等特點,被知識精英所壟斷。獲取知識的途徑需要通過教師教、學生學的單向模式。傳統教育基本上是圍繞教科書上的教育信息進行。而當今社會,知識更新周期變短,對許多學科而言,知識的關聯性和時代性的預期值,已經從幾年和幾十年的周期降低到現在的幾個月和幾年②(P67),剛印到書本上的知識很可能就已經過時。教科書的知識內容一般很難保證及時更新,但是新媒體的應用能夠有效緩解傳統的紙質教材面對知識迅速貶值帶來的挑戰,因為相對於教科書從編撰到出版所需的時間跨度,終端用戶有時只需花費幾分鍾就能製作和傳播信息。新媒體拓展了信息傳播通道,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來源,如數字圖書館、可分析的真實世界數據以及連接其他能夠提供信息、反饋和經驗的人等③(P7),讓人們置身於信息海洋中,可供選擇和獲取信息的范圍變得越來越寬泛。新媒體為信息傳播帶來的這種變化,為信息聯通、重組和再造創造了條件。在新媒體的支持下,學生除了接受課堂上教師講授的知識外,還可以獲取博客、開放式課程、網路資源庫等方面的知識,為學生實現對知識的加工提供了便利,促使信息呈現出活躍的、快速發展的和生成性的等新型特徵。新媒體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改變了教育信息的創造、傳播、分享和利用空間,促使參與者之間實現共同創造,並發展和形成了信息的雙向溝通模式。4.新媒體對教育傳播模式的影響基於講授主義的傳統教學模式是20世紀學校教育的主要模式。而在信息社會里,這種由教師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個人職業終身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接受新知識和新觀點,而且是一個持續性的、探索性的和支持性的過程②(P40)。教學的重心從勤奮操練和練習轉向關注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上③(P1)。社會發展需要能夠反映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教育傳播模式。新媒體為新型教育傳播模式的構建提供了理想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新媒體可以促進學生參與教學信息的傳播和反饋過程,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被民主式的平等對話關系所替代,單向、線性的教學過程轉變為互動、非線性教學。在新媒體創設的環境中,教師和學生通過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交流、討論、協商或探究活動,彼此了解和熟悉對方的思想和觀點,共同完成知識的創造和分享。這一過程與現代社會的知識觀一致。由於現代社會中新知識不斷衍生,人們已經難以完全擁有知識產品、並且完好無損地存儲在個體頭腦中,而應該「把它存儲在朋友那裡或技術中」①(P45),當需要的時候才去搜尋和獲取它。通過保持持續的對話關系,在解決問題或者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夠知道「誰會提供幫助」①(P13)。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只有保持對話關系,才能保證教學真正順利、有效地進行。由新媒體所帶來的海量信息通過不同的表徵形式(如文本、視頻、圖片或錄像等),擴充、表現和闡述知識的內部多樣性,實現傳遞思想、觀念、情感、信息和知識的目的,以滿足具有不同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的學生個性發展要求。新媒體支持的教育傳播模式可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如喜歡多感官通道的學生可以選擇多媒體組合方式呈現教學信息而學習;視覺型學習者可以利用圖片、圖表、錄像、試驗演示的觀察而學習。學生可以在物理的、虛擬的或者混合的多樣化學習環境中進行各種新型學習方式的學習,如基於資源的、基於探究的或者基於項目的學習等。新媒體支持學生提供學習反饋、獲得適應性幫助和支持,有利於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提供及時診斷和指導。因此,基於新媒體的學習能夠有效改善傳統教育中反饋缺乏或者滯後的現象。教師不是簡單地把知識傳遞給學習者,而是針對不同的學習者,設計、管理和維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多維度的學習環境。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幫助者,以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得到必要的學習支架或學習補救②。因此,新媒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教育傳播模式本質上是動態的、有機的和發展的。作為一個開放系統,教育傳播模式會根據不同的文化、技術和社會環境而發生相應變化。新媒體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改變了教育傳播過程中基本要素內涵及其彼此之間的關系,促使教育的傳播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逐漸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傳播模式轉變(見表1)。
技術通常會伴隨社會的進步而發展。新的技術層出不窮,會對教育造成持續性或者革命性的影響。新媒體的出現讓人們參與到一個更具互動性、以共同體為基礎的世界中,為我們共享經驗和探索知識創造了新的可能性,為變革和創新教育傳播模式注入了新的生機。隨著新媒體的應用,教育傳播模式呈現出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逐漸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轉變,並且呈現出互動性、非線性和數字化的特徵。同時,新媒體也讓教育面臨新一輪的挑戰。選擇的多樣性可能會造成學生選擇的無所適從感,並面臨諸多新的問題,包括如何在海量信息中選擇和組織有價值的信息,如何通過新媒體與他人建立、維持各種關系和身份以滿足個體的需要等。教師需要思考在新媒體參與構建的新型教學環境中如何重新定位、如何調整教學策略以便有效地應用新媒體技術。新媒體給教育傳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必將促進教育傳播模式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2、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用的都是什麼的教科書?
如果這樣的教育結果是正規的話,您就是他們要政府又背了,有資質,那麼他們的教育材料是應該國家政府認可的,所以穩當的政府,他們的網站應該有
3、我想考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專業的研究生 都需要什麼教科書啊?
01
中國新聞傳播史
方漢奇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02
世界新聞傳播史(第二版)
陳力丹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7
03
當代新聞理論
鄭保衛
新華出版社
2003
04
新聞理論教程
楊保軍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
05
傳播學教程
郭慶光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
06
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第二版)
陳力丹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7
07
變革傳媒——解析中國傳媒轉型問題
喻國明
華夏出版社
2005
08
新聞采訪學(第二版)
藍鴻文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
09
新聞寫作教程
劉明華徐泓張征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10
新聞寫作精要
高鋼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005
11
新聞編輯學
蔡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12
廣告學教程(第二版)
倪寧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13
公共關系學(第三版)
熊源偉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3
14
公共關系案例
塗光晉
遼寧大學出版社
2004
15
《國際新聞界》雜志
中國人民大學主辦
近一年
16
《新聞與傳播》雜志
中國人民大學主辦
近一年
傳播學專業介紹
該專業為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點
傳播學是研究信息傳播和媒介運行規律的社會科學。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是國內最早開展傳播學研究與教學的單位之一,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張隆棟教授就已在《國際新聞界》上撰文引介傳播學。80年代初,新聞學院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學中正式開設傳播學課程,並出版了一批有影響的教材和科研成果。1998年,新聞學院首批被批准為傳播學碩士點和傳播學博士點,成為研究生培養的重要基地。目前,新聞學院設有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媒介經濟研究所、新聞傳播研究所、廣告研究中心和危機傳播管理研究中心,並擁有一批全國著名的學者和導師,為在讀研究生提供了優越的學習與科研條件。
傳播學專業共設有4個主要研究方向:
1.傳播理論研究方向,包括傳播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傳播思想、傳播效果研究、傳播體制研究、危機傳播管理研究等課題領域。責任教授郭慶光是國務院新聞學科評議組成員,也是本學科第一部國家級重點教材《傳播學教程》的作者;責任教授陳力丹橫跨新聞學、傳播學兩大領域,其代表性成果《精神交往論》和《輿論學》是國內傳播研究中的經典之作。
2.視覺傳播研究方向,包括電視傳播和攝影傳播。視覺傳播是新聞學院的優勢學科領域之一,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為我國攝影界和廣電行業培養了包括「荷賽」攝影大獎獲得者在內的大批傑出人才。目前,新聞學院作「211」和「985」重點建設項目的廣播電視演播中心即將投入使用,為視覺傳播教學和科研提供了國內一流的設備和條件。本方向的博士生導師盛希貴教授,是我國視覺傳播領域的知名學者。
3.新媒體研究方向。新聞學院自1997年起開設網路新聞傳播課程,2000年在碩士層次設立網路傳播方向。目前,新媒體研究以「大傳播、全媒體」理念開展教學與科研活動,使學科建設不斷適應媒介技術的發展和傳播形態的變化,本方向博士生導師彭蘭教授是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並獲得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資助。
4.策略傳播研究方向。策略傳播是西方應用傳播近年興起的重要分支,也是傳播學科的國際前沿地帶,研究方向包括了公關、廣告、營銷傳播、品牌構建等多個具體學科領域。該方向的博士生導師、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教授是國家形象傳播的專家,博士生導師倪寧教授是廣告傳播領域的知名學者
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厚實的理論功底和合理的知識結構、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較高的外語水平的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畢業生能夠勝任新聞宣傳、公共關系、廣告、傳媒管理、教學研究等多方面的工作。
傳播學專業目前有教授 8 人、副教授 3 人,師資隊伍實力雄厚,年齡和專業結構合理,富於學術創新精神。目前,我院與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北卡萊羅納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東京大學信息學環等眾多國際著名大學有著密切的學術合作關系,定期聘請著名學者來院講學,並為在校生提供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機會。
主要專業課程
碩士生主要課程
方法課包括: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媒介市場分析和媒體研究設計與論文寫作
學科基礎課包括:新聞傳播史研究、新聞理論研究和傳播理論研究
專業課包括:網路傳播研究、公關理論與實務、視覺傳播研究、傳媒經濟研究、 出版理論與實務、廣告理論與實務
選修課可從全校的課程中選擇
先修課包括新聞傳播史論、新聞實務、傳播實務、廣播電視實務。跨專業研究生根據自己的具體研究方向從中選擇
博士生專業課
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為全體新聞傳播學學科的博士生開設的「新聞傳播前沿講座」、「新聞傳播學研究專題講座」,要求選修一門。
另一類是由導師分別開設的研究指導課,這是體現傳播學方向的、帶有導師個人魅力的專業課程。
現在具體為以下三種內容:
①傳播學理論研究指導課。導師選擇適合具體學生需要或特點,而分別開設的涉及信息存在、表現形態與傳播的各種理論的小課程。
②傳播史研究指導課。導師選擇適合具體學生需要或特點,而分別開設的與信息傳播的歷史相關的各方面的小課程。
③傳播實務研究指導課。導師選擇適合具體學生需要或特點,而分別開設的涉及各傳媒形態的工作,以及廣告、公關等實務方面的小課程。
博士生的選修課從全校的課程中選擇。導師指導學生的選修課程的選擇。
博士生的先修課程從為傳播學方向的碩士生開設的六門專業課中選修。導師指導學生選擇先修的課程。
http://hi.baidu.com/bobo19871011/blog/item/fe3b4522d5aae4a34723e872.html
4、請問大學學計算機網路用哪些教科書?
計算機網路技術、微機原理、操作系統、網路安全、網路編程語言
5、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的學生,除了教科書,還應該看哪些書來提升自己專業
1、《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 作者:尼古拉斯·卡爾(2010)
2、《科技想要什麼》 作者:凱文·凱利(2011)
3、《新數字秩序的革命》 作者:戴維·溫伯格(2008)
4、《互聯網政治學:國家、公民與新傳播技術》 作者:安德魯·查德威克(2010)
5、《刪除:大數據取捨之道》 作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2013)
6、《總開關:信息帝國的興衰變遷》 作者:吳修銘(2011)
6、新媒體運營師考試有沒有大綱啊?十本書內容全部要看完嗎?
你好,對於這個問題,我最有發言權了。因為我去年的時候考了一個高級新媒體運營師證。
我完全沒有買書,但是線上的課程看了一遍。對於我來說,因為我本身就是從事了9年的網路推廣,新媒體運營相關的工作,從網站的策劃,到網站建設,移動端建設,公眾號運營,自媒體運營,文案,策劃…………等等都是有相關的知識積累的。所以我並沒有看書。
但是這個證現在改版了,之前的大魚號取消了,因為大魚號,並不能代理新媒體運營師水平。大魚號是新媒體運營中,自媒體運營里的一小塊。所以現在進行了全面的改版升級。再的證書上這樣。
還有一個建議就是,大家報名的時候,不要去官方直接報名,官方報名,比較貴,你可以去一些官方授權代理點報名,費用一般比官方便宜。我就是在代理點報名的。我也可以把相關人聯系方式推薦給大家。
7、人教版和冀教版的教材有什麼不同?
1、出版社不同:
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冀教版:河北教育出版社。
2、適用范圍不同:
人教版:大部分地區所使用的教材。
冀教版:主要使用於河北地區。
3、教材內容不同:
人教版:教材內容更加普適化。
冀教版:內容更多因河北地區本身歷史文化所決定,比較獨特。
5月23日至25日,由教育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主辦的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在山東省青島市召開。大會期間,在青島國際會展中心舉辦了全國教育信息化應用展覽。
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劉利民先後來到人教社展台參觀,觀看並體驗了《中小學校園足球叢書》、「中華經典文化資源庫」、人教社數字教材、人教PAD等重點產品,並對人教社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韋志榕總編輯、王岳副總編輯、王志剛副社長、王強副社長在現場指導工作。人教社展台吸引了近萬人參觀,多項產品達成了購買意向。
同期,還舉辦了2015年全國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研討會暨第八屆全國中小學互動課堂教學實踐觀摩活動,會上,韋志榕總編輯作了題為「信息技術助力基礎教育深化改革」的報告。
5月13日至15日,人教社黨委分別組織在職黨員、群眾近500人參觀盤山抗日根據地舊址,隆重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8、新媒體能代替教科書嗎
最終應該是替代教科書的
在美國已經試點用電子書而不是紙質的課本了
一方面是環保節省紙張、輕量化-不需要背那麼多那麼重的書了
另外一方面電子書可以直接加註釋、標記、可以同步記錄視頻、語音,這對於學習者來說非常方便,可以錄下老師的講解反復的看
透過網路可以同步傳輸其他的講義、學習材料等
新媒體最終是會代替教科書的
據說天朝也准備試點電子書取代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