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隨著電子媒體的發展,紙質媒體如何應對?
論文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方式的不斷更新,特別是網路媒體的突起和發展給以報紙為主體的紙質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紙質媒體如何應對挑戰走出困境一時間成為社會研究的焦點。本文主要通過對現時代紙質媒體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發掘其與網路媒體的比較優勢,進而提出一些適合紙質媒體發展的策略。
論文關鍵詞:網路時代 紙質媒體 策略分析
一、在網路傳播背景下紙媒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新媒體的普及給傳統媒體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尤其在網路傳播新興以來,以報紙為代表的紙媒不可避免的進入了「寒冬」時期。
2011年12月22日,北京發布的《全球傳媒藍皮書》報道,從2006年到2010年,互聯網每年綜合增速持續超過20%,而全球報紙的日發行量卻從2009年開始下降,並且在2010年降到了2006年的水平;同時,紙媒的廣告收入從2006年開始就持續下滑,到了2010年,紙媒的廣告收入比2006年還下降了24%。在我國,報刊印刷量也從2008年開始下降,並且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2008年,我國報刊印刷量減少幅度為2.46%,2009年減少了6.76%。
為此,全球各大媒體採用各種方式來應對這次挑戰:2005年,《紐約時報》先後裁減的員工人數達公司總員工人數的5%,2008年,停止旗下《紐約太陽報》的發行和營運;同年12月,美國第二大報業集團TRIBUNECo宣布申請破產保護;經營歷史長達百餘年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迫於網路傳媒帶來的沖擊,停刊印刷版,改為網路版;2009年3月,美國《西雅圖郵報》完全停止印刷版的經營,改為電子報刊。
然而這些應對措施在網路媒體迅速發展的狀態下顯得極為被動,甚至有不少的負面影響。筆者認為,在新媒體時代,紙質媒體要發掘出一條道路來,需要審時度勢:一方面,分析網路媒體傳播的缺陷和不足;一方面,發掘自己的比較優勢,以己之長,補彼之短。才能謀取自身在新的信息傳播時代的長遠發展。
二、紙質媒體所面臨的挑戰
(一)時效性不足
以報刊為代表的紙質媒體信息傳播時效性不如網路媒體,即使每日出版一期的「日報」也要經過采訪、寫稿、審稿等一系列的流程才能出版。所以,在一些突發事件發生之後,報紙報道往往滯後於網路報道。
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新華網新聞於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時53分最先進行了准確報道,距離事發時間不到半個小時;1999年5月8日北京時間凌晨5時45分,北約轟炸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新浪網於6時24分就發布了新聞快訊,而最早報道此事的紙質媒體《人民日報》卻是在當日9時44分才發布報道。
(二)信息採集和信息傳播渠道、表現形式單一
報紙,尤其是晚報、都市報等市民報刊的新聞採集,一般由新聞記者來發掘新聞,采訪新聞,再進行新聞寫作和報道,或者由讀者進行線索提供,再由新聞記者進行采訪和新聞發布,並且,新聞發表也要經過編輯的嚴格把關。而網路傳播不僅可以通過新聞網頁進行新聞發送,論壇帖子、微博、博客等各種渠道都可以進行信息傳播,比如2008年「周久耕事件」、2010年「李剛事件」都是通過網路論壇首先進行曝光的。同時,紙質媒體只能夠用文字和圖片來進行事件報道,但網路媒體卻能運用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形式結合文字、圖片來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報道,在視覺效果方面占絕對優勢。
(三)信息量較少
首先,受版面的局限,紙質媒體所刊登信息有限,信息種類也不多。而網路媒體把關度比紙質媒體要弱,信息發布准入門檻較低,所以它的信息量非常大,並且能夠及時發送一些重大信息。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和萊溫斯基的丑聞就是通過美國的一位自由撰稿人麥特·德拉吉通過互聯網博客進行發布的。所以,網路媒體因為其自身限制少,在信息量方面,比之紙質媒體,占絕對優勢。
(四)雙向性互動性較差
從新華網2012年3月的兩會系列報道可以看出,對於重大新聞的網上報道,網民也能夠通過網路對事件進行評論、討論;以天涯社區的帖子為例,對於社會上重大事情開帖討論,都能及時得到網友的回饋,並且在網路傳播中,傳受雙方處於一種相對平等、對等的關系之中,信息發布方和接收方可以進行相互轉換,信息傳播雙向互動性特徵明顯。而紙質媒體屬於一對多的信息傳播媒介,也因媒介本身性質的制約,與受眾的互動不足、不及時,缺乏相應的反饋,這又進一步影響到紙質媒體信息傳播的質量。
(五)信息檢索方式落後
現階段,網路搜索引擎日益發達,受眾在通過網路搜索信息非常方便快捷,紙質媒體在信息檢索方面已經大大落後。
三、紙質媒體相對於網路傳播的比較優勢
(一)紙質媒體具有公信力優勢
如上段所述,網路傳播具有門檻較低、信息量大、傳受雙方互動性強等優勢,但是,這樣的特點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一方面信息質量不高,色情、暴力的信息泛濫,比如今年的「舒淇事件」,2008年「艷照門事件「都是通過網路發出的低俗信息;另一方面,網路傳播中虛假新聞屢禁不止,因為網路傳播暫時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的約束,在信息傳播方面,虛假的、偽造的信息都得以流傳。
而報紙則不同,報紙發行和經營歷史悠久,在全球范圍內,對於報刊運營的管理制度都非常成熟,再加之我國報刊多採用事業化管理的方式,每個行政區域都有黨報黨刊掌握下形成的大規模的傳媒集團,加之全面的管理方式、責任追究制度都使以報刊為主的紙質媒體公信力大為增強。
2、現代三大媒體是什麼?
現代三大媒體指的是網路媒體,報紙媒體和電視媒體。
報紙媒體:報紙媒體是最早出現的大眾傳播媒體。在傳統四大媒體中,報紙無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廣和影響力最大的媒體。報紙廣告幾乎是伴隨著報紙的創刊而誕生的。
電視媒體:電視媒體是一種影響力最大的廣告媒體,有「爆炸性媒體」之稱,信息量極大,信息內容很廣。由於電視廣告的信息比較全面,視、聽信息均具備,適合於向消費者傳播任何形式的廣告。
網路媒體:與傳統的音視頻設備採用的工作方式不同,網路媒體依賴IT設備開發商們提供的技術和設備來傳輸、存儲和處理音視頻信號。
(2)新媒體還是紙質媒體擴展資料
傳統的四大媒體
傳統的四大媒體分別為:電視、廣播、報紙、周刊(雜志),此外,還應有戶外媒體,如路牌燈箱的廣告位等。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媒體受到嚴重的挑戰,媒體自己要追求變革,這樣才適應科技的發展。
新媒體
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媒體,其最大特點是打破了媒介之間的壁壘,消融了媒體介質之間,地域、行政之間,甚至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邊界。
3、新媒體到底是什麼?
我的公眾號從開創的第一天,沒記錯應該是7月10日,一頁H5被瘋狂轉發,瀏覽量10分鍾破500+,於是很多人就開始關注來唄,慢慢的我們做出了自己的風格,從產品到視覺,都高標准嚴要求的產出,和大多數公司一樣,招聘了科班寫文案出生的人來操作公眾號,每天根據模塊來寫,我和產品經理都是上升處女,看見那瀏覽量總是停留在兩位數,就開始找運營人員溝通,調整方案,可能真的小朋友們不懂什麼叫真正的新媒體,以為每天發發文章就是運營,發個紅包就是吸粉了,最終還是頂不住壓力,都一個個跑路了。。。1、因為前期為了吸粉,我跑到哪裡,只要是個人,有微信號,第一件事就是你做什麼工作?要找工作嗎?關注下我們的公眾號吧;這下好了,洗車的大叔來問我,能不能幫我找個人運營公眾號,送花的阿姨也來問我,微信號怎麼運營,還有賣水果的。。。。當然也有很多創業公司來互相學習,聊著聊著,好幾個人來說,你去找人,你來運營,哇靠,我是做人才服務的,怎麼變成新媒體運營了。哎呀,不要這么說,我看你們很專業,我心想專業個毛線;曾幾何時,一堆客戶跑來找我招新媒體運營人員,我問要求,都說招個和你們那樣的就行,我看你們做了挺好!
2、最近一直在招聘那個真正懂新媒體運營的人員,來運營這個公眾號,說實話我不是為了招聘去面試,更多的想了解每個人眼中對新媒體的理解;然後招聘的人員邀約了一堆人過來,很多時候,我一天都是在面試,最終沒選上一個,然後那群招聘的小妞跑來問我,請問你到底要什麼樣的人?能不能說個標准?其實我也沒想明白,很多面試者簡單的說只是一個會微信公眾號操作的人,有的甚至不會,服務號訂閱號傻傻分不清,或者是轉載來轉載去的搬運工,根本沒有從企業本身開設公眾號的目的出發,去很好的運營這個平台,當然運營人員只是一個執行者,背後更多是企業本身還沒有想清楚通過新媒體運營獲得什麼?也就是別人有,我也要有一個的概念。
3、關注來唄的人會發現,我們的公眾號暫停了一段時間,那是因為我不想和大多數公眾號一樣,每天都是一個模樣,而且大多發的熱點,別人早上從睜開眼睛刷朋友圈開始看,看了一天都視覺疲勞了,等你下班發出來,而且還是轉來轉去的,有什麼意思,還有多少人願意點擊進去看呢?與其這樣還不如不發,發了我還每天要去審核排版視覺,又是那個討厭的上升處女,看了一個標點錯了就渾身難受。於是我思考了幾天,坦白講,失眠了幾晚,去想想到底新媒體要怎麼做?
4、原創,我還是想原創,寧願少發,但也是想發一些有自己逼格的文案出來;我關注了很多原創的文案、頂尖文案的公眾號,微博大咖號,同時我也屬於視覺型動物,誰叫我們從小都是在八卦雜志中長大,但只要是原創的文案,每一篇我都一個字一個字的去品味,裡面也有一些不起眼的號,但粉絲就是爆多,我也從微博追到微信,也有深扒娛樂圈的新聞,所以每次我談起那些娛樂八卦,我朋友都覺得,感覺你在TVB工作,最近黃某某和ab結婚了,你去了沒?
5、前段時間碰到一個小夥伴,93年的,來找工作,上了一天班就跑了,我們後來一直有聯系,我開始想給他洗腦,結果被反洗了;他做了好幾個免費電影觀看的公眾號,全部免費,統統免費,有些是限級片,有些還是槍版,還有一個關於性愛的公眾號,粉絲達到100萬+,隨便一發瀏覽量3萬5萬的,他也說明每周或者一段時間他要做一次廣告,大家諒解,因為為了生存,為了收入,僅此而已;我們介紹他給天使投資人,見面了,人家願意投資,他tmd還拒絕了,把我們氣半死,最後來一句,對不起,姐,我怕做不好,我就是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回頭想想多實在的小夥子啊。6、最近有個客戶找我,說想找我聊聊新媒體運營,客戶是市場出生,我的腦子就出現三個字,要結果,果然聊著聊著最後談到,能帶來多少業績?我立馬打住,你們現在要運營的是新媒體中的一塊而已,新媒體分很多種,它只能幫你做到推廣、宣傳、讓大家知道你,從傳統的紙質媒體轉化為線上而已,僅此而已;至於都能轉化業績,那銷售們幹嘛呢?讓大BD,小BD的做什麼呢?坦白的講,以前的報紙、燈箱廣告、電視廣告、能馬上轉化嗎?答案肯定NO;都只能屬於品牌推廣;轉化率是個團隊戰是個拉鋸戰,是終極目標。總體說來,別把新媒體看那麼高端,有時候它就只能起到傳播而已,偶爾文案漂亮,給小店鋪做個鏈接,帶來馬上下單的沖動消費有沒有,肯定有,但還是需要活動策劃,店鋪運營各類的配合一起,不是光靠每天發發文案馬上獲得轉化率,新媒體只是營銷推廣手段的一種方式。
新媒體到底什麼鬼?我個人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但是定位很重要,還是那句話,什麼事都不要想的太美好,做了不一定有效果,但不做呢?一定沒效果。
天賦異稟職場老司機,HR動態,職場干貨,信手拈來!微信公眾號【來唄人力資源】ID:HRcome-on
4、紙質媒體比新媒體更有權威性,真實性嗎
傳統媒體是以往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平台價值。這個平台價值,被各種互聯網平台抽空了。
這點很少被人提及,即傳統媒體其實是平台。而不僅僅是產品(一張報紙)。
5、紙質媒體會被網路媒體取代么
嗯,這是一個現代的辯題,「新傳媒是否必將取代傳統傳媒」。我認為是的。所以就這個辯題寫了一篇東西給您,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媒體的定義
傳播信息的媒介
二、關於新媒體和傳統媒體
首先,在目前,可以被稱為傳統媒體的是電視、報刊、廣播三種傳統媒體。而新媒體主要指網路。如果把時間線拉長,那麼很多年後的傳統媒體又可能包括網路,又會有新的媒體產生。所謂新所謂傳統,我認為是相對而言的。
三、什麼是取代?為什麼會被取代?
其次,我們來看取代這個詞。什麼是取代?即取而代之。指的是排除別人或別的事物而佔有其位置。區別取代和代替的概念。 取代是一個主觀能動性很強的詞,而相對被動。一般來說,A取代B,則A一定比B佔有絕對的優勢,不管優勢所在在哪裡,A更有能力或者A更有後台,這都是取代的因素,而替代則不然,替代可以是等水平的替代,也就是換換樣子。
我認為取代只是取代其主流位置,淘汰被取代者而並不是抹殺。也可以理解為接過擔子。我們要明確的第一點是,A取代B成為。。。的主流,並不意味著B灰飛煙滅。
然後第二點,A對另B的取代並不是說 A在所有方面都比B要好,而是在絕大多數方面或者最關鍵的方面。 比如說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這是一種取代,但並不代表取代者比被取代者所有方面都好。再比如說A取代B而做班長,並不是說A比B所有方面都完美,而是在工作能力,協調管理等方面更突出。聯繫到媒體,新媒體是否取代傳統媒體最關鍵的地方在於新媒體是否比傳統媒體的履行的職能更加出色。
四、新媒體有更大的優勢!在職能上!
然後我們來分析,新媒體,他有什麼樣的魅力或者能力能夠相對於傳統媒體在職能上有絕對的優勢。
媒體的職能就是 傳播信息!
只要能更快更廣更准確的傳播信息,那就是履行職能好的媒體。
就現代媒體狀況區分來說。我們把電視,廣播,報紙作為傳統媒體,把網路看做新媒體。
6、網路媒體、紙質媒體並稱為現代三大媒體的是什麼
廣播電視媒體,報紙媒體,網路通訊媒體。
---------------------望採納-------------------------
7、隨著電子媒體的發展,紙質媒體如何應對
隨著電子媒體的發展,紙質媒體應對方法:
首先,紙質媒體要增強自身的時效性,縮短發行周期。傳統的報刊一般是周刊或者是日刊,而網路一般幾分鍾就能更新一次,2008年5月12號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等地發生8.0級特大地震,在震後幾分鍾內網路就率先做出了報道,而如果想在報紙上看到相關的報道至少應該等到第二天,這樣在時效性方面紙質媒體的劣勢就非常明顯了。我們無可否認報刊具有深度報道和詳實分析等優勢,但時效性因素對受眾的去留的影響有時是致命的,因此我們建議紙質媒體特別是報刊縮短發行周期,日報可以發行晨刊、午刊、晚刊三刊以保證其時效性,同時縮短發行周期,使發行渠道更加通暢,讀者能夠在第一時間讀到重大新聞,不能讓新聞「失鮮」太多,否者紙質媒體就會遭到讀者的遺棄。增強時效性是一連串的整個工作程序的體現,記者采稿、編輯編稿、審稿、印刷、發行整套都要提高工作效率,同時要保證質量。
其次,紙質媒體要增強與讀者的交流與互動。紙質媒體要經常展開調查,了解讀者的思想動態,根據他們的要求做出相應的調整。紙質媒體要克服固有的閉塞通病,要展開互動,在數字化語境下新媒體呈現出強烈的互動性,新媒體的發展甚至模糊了傳播者和受眾的界限,丹·吉爾默提出:「我們即媒體」的概念,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稱為信息的發布者,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傳播的過程中來,以調動其積極性。以網路為例,其互動性遠遠超過了紙質媒體,如果紙質媒體不能做出相應的變革,只能讓更多的受眾流失。在2007「全球傳播論壇」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約翰·帕夫利克(JohnPavlik)教授認為,傳統媒體應該打破傳統,通過互動的方式將受眾抓回來。在增強互動性的具體措施方面,紙質媒體可以集思廣益,以一種受眾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來進行,同時可以借鑒網路的經驗,比如,為了爭取更多群體和領域的讀者,可以發展不同群體和階層的通訊員或者是特約記者,以通過紙質媒體表達他們的觀點與心聲的方式爭取注意力,這樣報刊就可以打破傳統意義上一味充當主流喉舌的角色,能夠呈現出更多副可愛的面孔,報道角度的多元化理應會導致讀者群體的多元。
再次,紙質媒體應該廣泛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自身科技含量的同時要展開和電子媒介、新媒體的合作。紙質媒體要全面完成電子版的前提下,利用電子版的注意力和特定優勢不斷推銷母報,不斷對受眾進行文化和品牌意識的滲透。同時,要不斷和新媒體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新媒體崛起後奪走了紙質媒體相當一部分的受眾,這些受眾之中當時的「目光轉移」要麼是源於新媒體的巨大魅力,要麼是對於紙質媒體不思進取的反感,那麼要想奪回這些受眾就要採取「解鈴還須系鈴人」的策略,利用新媒體這個平台展示自己的進步和現狀,以及表達出紙質媒體本身的改革決心。2006年3月,中國百度公司就推出「泛媒體聯盟」決議,旨在和包括紙質媒體在內的各種媒體進行廣泛的合作,對於此決議,不少大的報業集團採取了積極的合作態度,這種合作態度讓我們看到可紙質媒體本身尋去發展的進取心,但是,在當代傳媒快速發展的今天,紙質媒體改革以及更新的步伐還是慢了。在落後就要挨打的時代里,做一個主動出擊的強者才是是唯一的出路。2006年12月,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決定與新浪公司開展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雙方將探索平面媒體與網路媒體合作共贏的全新模式,建立聯合傳播平台,在新聞內容、市場經營和資本運作等領域開展全方位的合作。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不失為一種先見之明的做法,這種模式乃至更加具有創新的方式值得其他報業集團效仿。
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與營銷模式,探索更加具有創意的營銷與推廣通道。傳統的報刊管理模式呈現了分散、弱小等弊端,自1996年報業集團在中國出現後,報團成為報刊發展的大趨勢,母報和子報之間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同時報團和報團之間也可以嘗試合作,以實現強強聯合。在營銷策略上,報刊還需要探索一條更加適合現代生活快節奏的渠道,同時注意創意的重要作用,在大力倡導文化產業的今天,創意能夠創造無限的財富,把無限的創意運用到報刊的管理與營銷之中去,不僅能夠產生注意力效應,而且能夠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打出創意這張牌,是年邁力衰的紙質媒體的戰略選擇。
紙質媒體還要注意鞏固固有的優勢,不能因為模仿最後導致變形乃至扭曲。報紙與廣播、電視相比,具有深度報道、選擇性強等優勢;報紙與網路相比,具有新聞發布的權威性等特徵,報刊應該在努力擴大自己優勢的基礎上去彌補自身的不足。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衰退、滅亡的過程,報刊等紙質媒體也不例外,但是發現衰退的趨勢後,力所能及地採取挽救措施還是能夠延長其生命周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