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對公民政治參與的影響及對策

新媒體對公民政治參與的影響及對策

發布時間:2020-11-17 06:47:15

1、公民通過新媒體互動平台參與哪些政治生活

公民 可以通過新媒體互動平台參與
主要內容,依法行使政治權利,依法履行政治義務。
積極參與基層公益事業和公共事務,參與社會公共管理
積極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關心關注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與作用。

2、大眾媒體能夠促進民主政治嗎

新聞傳媒在參與現代政治民主中的作用
「充分的公民權依賴於五種基本的文化權利:獲得同作出個人決定和政治抉擇相關的;獲得主要的知識框架以將整合成關於世界的清晰連貫的解釋;獲得對於相互競爭的解釋和政策的批評意見;獲得能充分而公平地反映所有社群的生活及抱負的表述;獲得作為參與者和旁觀者介入公共文化的機會。」公民的這些基本文化權利同傳媒的傳播活動有密切的聯系。
具體說來,新聞傳媒在參與現代政治民主中的作用表現為:傳媒可以充當公眾參與決策的工具,充當公眾參與評判決策及其後果、議論公共事務的工具,充當聚焦公眾注意力圍繞重大問題形成公眾輿論的工具,充當對於權力進行輿論監督的工具。傳媒是發布的職業機構。而政治的廣泛流通,是實現民主政治的重要前提。公民和公民團體的政治參與,是政治民主的重要標志。而政治參與行為,不論是參與政治決策、參與對政治決策及其後果的評論、參與對公共事務的評議,還是參與社會政治活動、運動,都需以獲取政治、了解政治情況為前提。政治,是新聞傳媒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傳媒是現代社會溝通政治的主要載體。通過發布政治新聞、報道政治討論等溝通政治,是媒介作用於政治參與的方式之一。
聚焦公眾的注意力,影響輿論的形成,是媒介作用於政治參與的另一方式。早在19世紀末,法國法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家塔爾德即在題為《談話》的文章中,研究過參與式民主中國家、政府、議會、志願團體、談話地點、公共輿論以及社會行動等諸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特別強調了傳媒與公眾輿論。一個世紀之後,西方學者開始研究塔爾德的有關觀點,從中總結其關於公共輿論和大眾傳媒的模式。美國著名傳播學者卡茨指出,塔爾德的模式「集中於新聞報道、談話、意見與行動之間的關系,認為新聞報道給每天發生在酒吧餐館、咖啡屋、沙龍里的無數談話提供了話題。……塔爾德提出,這種意義上的談話是一種現代現象,即談話遵循著過程公開與平等的原則,它自身正是平等的培育者。由於有了新聞報道,談話的主題不僅全國統一,而且飛速變更。」在塔爾德看來,談話的政治功能在於「滲濾」/「過濾」觀點,即不斷精煉個人的觀點,使之顯得更為「深思熟慮」,並在不知不覺間圍繞某一特定主題形成一兩個全國性的觀點,而後,這種深思熟慮的觀點再一次被報紙加以報道,隨之成為個人行為的基準。塔爾德認為,這是現代社會中進行政治或經濟選擇的主要途徑。卡茨在歸納塔爾德的模式中指出,它「不僅將新聞報道、談話、觀點和行動系統連結起來,而且指出了『線性序列』中的每一要素推動下一要素的方式,它還將這種關系聯系起來,強調內含於新聞獨立報道,某一事件以及傳遞輿論的反饋之中的社會控制」。可以看出,塔爾德當初已經關注到了新聞傳播將公共場所的交談討論聚焦於一定的統一話題的作用,也關注到了在「公意」從在大量的此類交談討論中會聚到最後成為個人行為基準的過程中新聞傳播作為中間環節的連結作用,指出了傳媒通過在聚焦公眾的關注點和輿論形成中的作用,對公民政治選擇——現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環節——等選擇行為的影響。他的關注點和觀點,同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傳播學者唐納德肖和麥科姆斯提出的傳媒「議題設置作用」論的研究焦點,可謂異曲同工,同20世紀40年代美國傳播學先驅拉扎斯菲爾德的「二級傳播」/「傳播的二步流程」理論指出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互動的觀點,也有相似之處。這些學者和其他進行類似研究的學者的成果,向人們展示了新聞傳媒通過充當聚焦公眾注意力的工具以及通過同人際、群體傳播相結合在輿論形成並成為個人行為的基準中的作用,能服務於民主政治。
新聞傳媒因其傳播活動同輿論的聯系,還通過輿論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和輿論對權力的監督制約作用,服務於民主政治。傳媒提供了民意上傳的現代化工具,公眾成員及公眾團體可以通過傳媒圍繞其自身的利益等公開發出呼聲,以此影響輿論,從而使政府在決策過程中,參考各方的呼聲。這也是民主的一種體現。此外,現代傳媒對執政機構和官員的所作所為的報道,使公眾了解這些情況,這是使前者接受公眾輿論監督的重要條件。而現代傳媒作為面向公眾的傳播媒介,可以成為公眾,將公眾對執政機構和官員的監督意見傳遞給後者。由傳媒作為中介的輿論監督,是現代民主政治中對權力進行制約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西方新聞傳播史上,美國對越戰爭期間傳媒的有關報道,對美國國內反戰浪潮的掀起產生過明顯的影響,後者在促使美國政府在尼克松執政期間將美軍從越南撤出、結束這場戰爭中,功不可沒;《華盛頓郵報》等率先對美國水門事件政治丑聞的揭露抨擊,是導致尼克松下台的導火線。在我國,在近年來的反腐倡廉過程中,傳媒發揮了重要的輿論監督作用。
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吉登斯指出,在的社會中,「樹立權威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民主」。在當今社會,公民的政治參與體現權力屬於人民的原則,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表現,也是使政治權力在公眾中享有權威的必然方式。因此,傳媒通過充當政治參與的工具,還能服務於增強公眾對政治權威的認同和自覺服從感,鞏固政治體系的合法性基礎,促進政治穩定。此外,通過為公眾的政治參與提供平台、公共,傳媒還能服務於強化公民的民主意識,提高其參與民主政治的自覺性,以此推進以民主政治為核心的現代政治文明的進程。
當然,工具本身不能確保對工具的恰當使用。現代傳媒業固然可以在民主政治的進程中充當服務工具,發揮有助於公眾的政治參與、政治表達、民主意識培養、輿論的形成、對權力的輿論監督等作用,但這並不意味著傳媒業自然而然會在這些方面產生正面效應,自然而然會帶來福音。傳媒業作為民主政治的進程中的工具服務得如何,關鍵在於人類社會如何駕馭這一工具。
II.網路媒體對於社會政治生活的參與
世界性的電腦互聯網路網際網路的崛起,是20世紀人類社會最令人矚目的發展之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際網路在全世界走進千家萬戶,電子郵件往來、電子商務、電子政府、網上新聞傳播、網上游戲娛樂、網上教育、BBS電子公告牌、基於網際網路的遠程醫療等,迅速得到了開拓發展,網路的社會影響逐漸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就網際網路對於社會政治生活的滲透而言,電子政府的興起和發展最突出地反映了這種滲透。但是,鑒於電子政府主要是通過政府建立網站在網上提供和服務來實現的,它不是本文此處討論的對象。本文此處要探討的,是網路新聞媒體對於社會政治生活的參與的主要方式:時政/政治新聞、電子、網上民意調查等。通過這些形式,網路媒體作用於社會政治溝通和公眾的政治參與,從而服務於當前的政治民主加速化進程。
首先,網路媒體構成了政治溝通的新渠道,從而同政治溝通的新發展相聯系。在現代社會,新聞傳媒是溝通政治的主渠道。人們主要通過新聞傳媒,了解各類政治。對各類政治的了解和認知,是公眾形成自己的政治態度和採取政治行為的前提,是公眾參與政治的前提。而強調公眾的政治參與,正是現代社會政治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表現。網路新聞業興起後,理所當然地成為溝通政治的新渠道。不論是傳媒網站,還是參與新聞傳播的商業網站,其日常的傳播內容中都包括政治/時政新聞等政治這一塊。其中有些網站的頻道/板塊名中即有「政治/時政」頻道/板塊的名稱,有些網站的新聞頻道/板塊命名方法不同,並無這樣的板塊名稱,但其「要聞」、「滾動」、「國內」、「國際」等頻道/板塊中的主要是政治。例如,有「時政」板塊,專門提供時事政治,並在其「國際」板塊中,溝通國際時事政治。的頻道/板塊名中並無「時政」/「政治」字樣,但該網站通過「滾動新聞」、「中國」、「國際」等頻道,同樣提供了大量的政治。同以往的傳媒渠道相比,網路媒體作為溝通政治的新渠道由於其瞬時傳播的特點,能對一些動態性極強的時政新聞的報道採用「滾動」式發布,在溝通突發性時政事件的中優勢尤其凸顯,因而一些著名的傳媒網站的訪問率往往會在發生重大的、突發性政治事件時明顯上升乃至出現網上「塞車」現象。
此外,與網上無盡的虛擬空間相聯系的網路數、。前段時間,美國公眾曾依賴歐洲的一些新聞網站獲得關於美伊沖突的更加廣角和多角度的畫面,這一情況可以作為論證上述這一點的實例。根。顯然,在最近的國際局勢問題上,美國公眾並不滿足於僅僅獲得從美國立場、視角出發的報道等;他們到歐洲國家英國的網站上沖浪以尋求關於國際局勢的各種不同觀點的有關報道。
值得注意的是,網路媒體的政治溝通的外向型特徵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意味著國際政治傳播中的新機遇,又意味著新挑戰。一方面,網路媒體以這一特徵為這些國家在國際政治中比以往更響亮地發出自己的聲音,提供了契機。另一方面,在實力不同造成的國際傳播嚴重不平衡、網際網路和網路媒體發展狀況不平衡的現實狀況下,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利用網路媒體的能力更強、更具主動權,憑借其在網際網路和網路媒體發展中的優勢,更易使其網路媒體製作的、反映其立場和選擇角度的政治在世界范圍流通並產生影響,這對發展中國家構成新的挑戰。但是,在傳播全球化、網路化已成大勢所趨的發展中國家要迴避這種挑戰是不可能的,迴避網路媒體構成的空前豐富的源也是不可能的,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網路媒體提供的政治擋在發展中國家公民的視線之外也是不現實的,而這些反映的是西方的立場、選擇角度。因此,發展中國家急需因勢利導,做強自己的網路媒體,並重視其對外傳播的功能,善用網路新聞媒體以國際上公眾所習慣的表述形式向世界發布反映自己立場、觀點的政治。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的公民在多元化環境下政治視野開闊、接收選擇多種渠道、對政治的質量要求更高,這種現實情況也要求這些國家的網路媒體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改進政治製作。聯系我國的網路媒體實踐來說,從我國中央級重點傳媒網站和較重要的地域性綜合新聞網站的情況來看,我國對於網路媒體的對外傳播功能是高度重視的。在中央級重點傳媒網站中,中國日報網站、國際在線網站和中國網直接使用外語為主要傳播語種,和開設了多種外語的版本,還有繁體中文。較重要的地域性綜合新聞網站也大都開設英文版本。這是利用網路媒體加強對外傳播的重要一步。但是要使我國傳媒網站傳播的政治吸引大量外國網民的眼球並進而在國際上產生廣泛影響,光有這一步還是不夠的,還須在此基礎上再邁進一步,努力針對國外受眾所習慣的表述形式及他們的興趣等,改進我們的政治製作,使之真正在國際上產生我們所期望的效果。同時也要重視網路化時代我國公眾對政治傳播要求不斷提高的現實,以我國網路媒體的卓越工作,爭取使公眾將之用作首選的網上政治傳播渠道。
其次,網路媒體為公眾參政議政、行使其政治權利提供了具有互動、便捷等特點的新渠道,從而同公民參政議政的新發展緊密相連。現代政治文明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在權力歸屬問題上主張人民是權力的主體。在西方,「人民主權」/「主權在民」的思想,為西方現代民主政治體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石。在我國,人民當家作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實質。以民為本、尊重人民的政治權利是我國政治制度的基石。人民就國際國內重大事件表達自己的意見,人民對政府工作進行評議、提出建議,參政議政,是人民行使其政治權利的重要表現。網路媒體的出現,為人民行使上述權利,提供了具有互動、便捷等特點的新渠道。新聞網站開設電子、民意測驗欄目等,是世界范圍的普遍現象。在我國,依託傳統新聞媒體集團的傳媒網站是直接納入國內新聞傳播管理體制的,傳媒網站理所當然地高度重視與黨和政府的工作重點保持一致。在當前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執政為民,重視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重視其對政府工作的評議的形勢下,我國傳媒網站也就非常重視利用自身的優勢,為人民群眾提供一系列行使政治參與權的新方式——電子、網上的政務工作評議類欄目、網上民意測試等。
經常推出圍繞一定熱點問題的簡單的網上民意測驗/調查,也是我國傳媒網站中的一種常見實踐。雖然,由於目前這種網上民意測驗/調查因為難以做到按科學的數理統計原則抽樣,因而在採集到的的代表性上難以同嚴格按科學的抽樣程序抽出公眾樣本進行的民意調查相比,但是這種實踐畢竟也為網民表達自己的意見提供了簡潔的方式,其採集到的總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文的這一部分探討了網路媒體介入社會政治生活的積極影響。當然,網路新媒介對現代政治文明的進程帶來的並非都是福音。它也帶來了對傳統政治的挑戰。首先,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導致社會傳播中把關人角色弱化,個人用戶可以在電子上自行貼貼子等做法帶來內容控制的高難度,進而帶來對政治控制的新挑戰。而必要的政治控制對於政治體系的有效運作是必要的,對於發展中國家/後發展國家來說則更加不可或缺,這是同後者的「被動處境密切相關的,他們必須在公民的攀比、激進情緒和國家的實力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點,既不能一味冒進,也不能止步不前。」
此外,從國際政治來看,由於網路的全球性特徵,網路新媒介對政治生活的介入,必然會擴大不同國家的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觀念、政治行為方式等之間的相互激盪,從而給處於弱勢地位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如何維護自己的政治獨立、維護自己的政治秩序方面的新挑戰。可以說網路新媒介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帶來了對政治控制的雙重挑戰。但是,必須看到,網路新媒介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已是大勢所趨。面對它對政治控制的挑戰,不能採取停止使用網路的因噎廢食的態度,而是應當因勢利導,重新調整通過傳播進行政治控制的方式。

III.網路媒體與傳統新聞媒體在參與政治民主中的互動
美國著名新媒介研究專家羅傑菲德勒在《媒介形態變化》中把「連接過去」視為新媒介成功進入社會應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把跨躍「熟悉」的橋梁,看作新媒介發展的必經過程。他指出:「在人類傳播系統歷史中,新的形式如果缺少同先前或現存的形式的密切聯系,就很少能得到採用。……傳播媒介的現代形式也表現出類似的模式。例如,照相術很容易就被採用了,因為它是基於人們熟悉的觀看和展示景象的方式。……起初,影術被看作是製作肖像和風景藝術的更有效和可靠的手段,一旦熟悉的橋梁被跨越以後,就需要更具創造性的運用。」在他看來,「新媒介的成功形式就像新物種那樣,並不是無中生有地突然冒出來的。它們與過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新老聯系、新老互動也許可說是傳播領域發展中的一個基本特點。世界傳播發展史上的許多事實都可印證這一點,印刷同書寫的聯系,早期印刷報紙的樣式同手抄新聞信和新聞書式樣的聯系,影視同影、錄音、文字語音的聯系等,都展示了傳播系統、傳播形式沿革過程中的新舊聯系。網路和網路新聞業的發展也不例外。具體到網路媒體滲透到社會政治生活後其同傳統傳媒在這方面的聯系、互動而言,筆者認為,可以把這種聯系互動歸為溝通政治方面的聯系互動,聚焦公眾的注意力、影響輿論的形成方面的聯系互動和充當輿論監督的中介方面的聯系互動。
就溝通政治方面的聯系互動而言,網路媒體在政治欄目編排、新聞價值判斷等方面顯然從傳統傳媒的經驗中吸取了大量東西。新老媒體的政治內容的常見型式大致相同。我國的傳媒網站常常刊載來自傳統媒體的時政報道、評論等。與此同時,網路媒體由於具有自身的一系列優勢,包括瞬時傳遞、全球流通、承載巨量等,在重大突發性事件發生時可能成為最先發布者,在重大新聞發生時通過超文本鏈接等方式有關組合成專題,成為整合資料的最佳渠道,從而為傳統傳媒的、素材提供參照源。此外,網路媒體傳播政治的一些表述形式,也已開始對傳統傳媒產生影響。例如,網路媒體所開創的相關報道/背景/資料「鏈接」的形式,已開始影響傳統媒體的報道方式,「新聞鏈接」、「資料鏈接」、「相關鏈接」等已悄然出現在一些報紙上,如《解放日報》、、《浙江日報》、《新華每日電》等上。又如,網路媒體的匯集各種欄目、精彩圖片和重要標題的編排模式和多層式寫作、提供便捷的「導航」等方式,也已為傳統媒體在版面/節目安排中吸收。「內頁導讀」、「今日提示」、「近日推出」、「今日第x版」+標題或標題/標題+圖等形形式式的導讀,已在報紙中盛行。
就聚焦公眾的注意力、影響輿論的形成方面的聯系互動來說,國內外學術界都已注意到,由於網路通過電子等提供了網民討論各種問題的公共空間,由於網路媒體能夠迅速匯集圍繞特定話題的相關報道,網路這一新興媒介正開始在議題設置過程中起到與傳統的傳媒一起影響公眾議程的作用。目前,其較為明顯的表現是:網民迅速在電子中就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進行討論或在上轉貼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網路媒體的有關板塊迅速匯集相關報道;網路媒體通過超文本鏈接等對的匯集造成的密集度以及網上電子討論中各種意見的迅速匯集和活躍交流,既同傳統媒體的後續報道發生互動,又加速了最初傳統媒體報道的事件/問題/現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的過程。也就是說,網上的這些相關傳播活動縮短了話題由媒介議程進入公眾議程的過程中兩者之間時間差。例如,在「洛陽大火」事件中,網民圍繞該話題在電子中的迅速、大量的交流,網路媒體對相關報道的匯集,都曾在這一事件很快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中產生作用,從而成為議題設置中的一環。當然,由於網際網路匯集來自四面八方的的特徵,最先在網上出現的話題引起傳統媒體關注、報道,再進而成為公眾議題,這種可能性也是開放著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就是新老媒體在這方面互動的另一種序列圖。但是,由於網路傳播中的泥沙俱下、電子中的議論容易出現情緒化等問題的存在,在嚴肅的政治議題設置方面,新老媒體的互動一般表現為前一種情況。
再就充當輿論監督的中介方面的聯系互動來說,通過充當公眾參政議政的具有互動、便捷等特點的新渠道,網路媒體已經成為媒介表達民意、進行輿論監督中的一股新力量,本文上一部分談到的強國、和的「網議政府」等欄目時,曾討論到網路媒體在參與反映民情民意、實施輿論監督中的作用。在網路媒體介入公眾參政議政、進行輿論監督的過程中,其和傳統媒體在這方面會產生網上網下的互動,網上的有關傳播活動往往同傳統媒體的相關傳播活動相互呼應,產生相互強化的作用。例如,以圍繞某些司法報道的輿論活動為例,網上曾出現匯集以及熱烈的網民討論,而這些又進一步加強了傳統媒體對此的關注。隨著網路媒體的逐漸走向成熟,網路媒體已經在吸收傳統媒體服務於政府與百姓的溝通、反映民意的做法的基礎上,設立一些服務於相同功能的創新的網上欄目/板塊。已有研究者注意到,近年來我國傳媒網站中已逐漸興起「熱線服務類板塊」,此類板塊旨在發揮溝通政府與百姓、實現上通下達的職能,其特徵為政府、媒體、受眾三方的網上互動。這類「熱線服務類板塊」的典型例子有的「人民熱線」、的「東方直通車」、千龍新聞網的「市民留言板」等。這些板塊是依託作為傳媒網站母體機構的傳統新聞機構設立的,其興起本身就是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聯系的反映。而這些板塊的運作中,也常常出現網路與傳統媒體互動的情況。
網路新媒介與傳統的大眾傳媒共同參與政治民主正成為化時代社會政治生活中的新現象。雙方在共同介入社會政治生活中在一系列方面產生互動。如何使兩者以有利於各自揚長避短的方式在社會政治生活中互動,發揮其推動政治民主、正確有效地引導輿論的作用,構成充滿現實意義的研究新課題。

3、高一政治新媒體行駛背景下公民的政治參與公民如何利用新媒體行使權利?

公民應該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堅持三原則,依法有序的參與政治。

與新媒體對公民政治參與的影響及對策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