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前我國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大體上可以分為哪五類?
恐怖勢力、個體恐怖犯罪分子、國際恐怖主義勢力、國內的情況、國外、境外情況五類。
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仍然面臨多元復雜的安全威脅,遇到的外部阻力和挑戰逐步增多,生存安全問題和發展安全問題、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維護國家統一、維護領土完整、維護發展利益的任務艱巨繁重。
個別海上鄰國在涉及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問題上採取挑釁性舉動,在非法「占據」的中方島礁上加強軍事存在。一些域外國家也極力插手南海事務,個別國家對華保持高頻度海空抵近偵察,海上方向維權斗爭將長期存在。
一些陸地領土爭端也依然存在。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地區局勢存在諸多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地區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活動猖獗,也對中國周邊安全穩定帶來不利影響。
台灣問題事關國家統一和長遠發展,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近年來兩岸關系保持和平發展良好勢頭,但影響台海局勢穩定的根源並未消除,「台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仍然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最大威脅。
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東突」「藏獨」分裂勢力危害嚴重,特別是「東突」暴力恐怖活動威脅升級,反華勢力圖謀製造「顏色革命」,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面臨更多挑戰。
(1)中國新媒體雜志社擴展資料:
第六十八屆聯合國大會第四次評審並通過了《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根據中國提出的修改意見,這份決議首次寫入打擊網路恐怖主義的內容。面對網路恐怖主義,各國應攜手打擊,決不能讓互聯網成為恐怖主義滋生蔓延的土壤。
信息時代,網路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並成為國家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眾多關系國計民生領域賴以生存的基礎。然而,科技進步讓人類享受文明進步的果實時,也為恐怖組織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方法。
恐怖組織的網上活動有了新的手法,呈現新的特點:
1、Facebook等新媒體的流行引發了新一波網路恐怖主義。
專家表示,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恐怖分子的「戰略工具」,讓他們可以在不等待訪客的情況下「敲開」目標受眾的門。聖戰分子論壇呼籲「Facebook入侵」,「Twitter恐怖」和「YouTube恐怖」也很常見。2013年9月,肯亞首都內羅畢西門購物中心襲擊案的行凶者在推特上「直播」了襲擊。
2、滋生了大量的「局部恐怖」。像「基地」組織這樣的恐怖組織的「網路炸彈」已經開始瞄準年輕人,尤其是在西方國家。
為西方國家宣傳伊斯蘭極端主義思想的全球網路-悌比出版物發表了一篇題為《服務和參與聖戰的39種方法》的文章,這篇文章在網上走紅。
「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也在其宣傳視頻中把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作為目標。在視頻中,一名20歲的英國學生在去敘利亞旅行後加入了該組織,他聲稱「工作不多,薪水不錯,吃住也不錯」。
恐怖組織利用這些手段成功地「動員」了美國和西歐國家的大量「白人穆斯林」,並將他們改造成「聖戰戰士」。
基地組織葉門分支的前領導人AnwarAl-Awlaki是一個印第安人;肯亞瘋狂購物的嫌疑人白寡婦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位於華盛頓特區的智囊團「兩黨政策中心」擔心,「美國面臨的最大恐怖主義威脅不再來自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山區邊境,而是來自在美國土生土長的恐怖分子」。
歐盟委員會(EuropeanCommission)內政事務專員馬姆斯特羅姆(VivienMalmstrom)表示,有超過1200名歐洲人前往飽受戰爭蹂躪的地區與恐怖組織合作,重返歐洲將構成威脅。5月24日,比利時布魯塞爾猶太博物館發生槍擊事件,兇手是一名從敘利亞戰斗歸來的法國公民。
3、隨著「獨狼」恐怖分子的增多,網路技術成為「獨狼」恐怖分子的命脈。
2013年2月,公司總裁傑弗里·西蒙的政治風險評估「獨狼」恐怖主義:要理解它的日益增長的威脅,「一本書指出科技進步,特別是網路技術革命鼓勵「獨狼」恐怖主義,人類將面臨第五批「恐怖分子」,即「恐怖」的技術浪潮。
「獨狼」可以利用網站和社交媒體等工具獲取當地信息,甚至可以在不露面的情況下實施在線恐怖襲擊。基地組織在阿拉伯半島的分支機構製作並出版了英文在線雜志《鼓舞》(Inspire),旨在煽動西方極端分子發動「獨狼」式的恐怖襲擊。
2009年胡德堡槍擊事件中殺害13名美國士兵的陸軍精神病醫生尼達爾·哈桑(NidalHasan),以及2013年4月波士頓馬拉松賽恐怖襲擊的察爾納耶夫(Tsarnaev)兄弟,都是受「聖戰」意識形態啟發的「獨狼」。
4、恐怖分子開始從利用互聯網轉向攻擊互聯網,激進分子、黑客和恐怖分子之間的界限正變得模糊。
在線程序的黑市、漏洞和用戶信息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甚至可以通過中間人進行交易,「收買」犯罪分子,使實施網路攻擊變得更加容易。
此外,武裝分子、黑客和恐怖分子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不能排除未來三者匯合的可能性。臭名昭著的黑客組織敘利亞電子軍(SyrianElectronicArmy)越來越多地干涉國內和國際事務。
2013年4月23日,該組織竊取美聯社官方推特賬號,謊稱「白宮發生兩起爆炸,奧巴馬受傷」。美國股市隨即大幅波動,造成約2000億美元的損失。
2、《伊周》為什麼停刊了
其實《伊周》停刊不是沒有預兆的,中國這幾年隨著網路、電子等新媒體起來,在這場生存大戰中,紙媒也試圖改變自己來迎合新媒體的趨勢。
《世界時裝之苑》作為赫斯特中國集團旗下最有影響力的雜志,在所有數據下降的趨勢下,從月刊改成半月刊,加大了發行量,隨後推出iPad電子雜志、移動終端等等。
看得出來赫斯特是試圖改變作為時尚紙媒大鱷也是試圖改變頹勢,而整合的效果似乎並不理想,如今《伊周》停刊也是無可厚非。
其實之前《伊周》據其官網顯示,《伊周》為國內No.1國際潮流周刊,發行量巨大,覆蓋國內一線及二、三線城市。現在《伊周》停刊也不知道是不是算丟卒保車?
《伊周》並不是赫斯特中國旗下第一本停刊的雜志,早前旗下的《心理月刊》和《健康之友》兩本雜志已先後停刊。
今年8月《芭莎藝術》與《新視線》停刊,如今到了《伊周》也是一種必然。
另外赫斯特中國旗下另外一本主要雜志《Marie Clarie嘉人》整體的營收狀況較過去出現了明顯下滑,整合是遲早的事情。
除了赫斯特中國旗下的雜志,國內其他刊物,去年底《外灘畫報》和《瑞麗時尚先鋒》雜志相繼停刊。
3、中國國家地理的新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