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時代電視節目評價體系出現的新變化

新媒體時代電視節目評價體系出現的新變化

發布時間:2020-11-16 07:20:00

1、新媒體時代電影產業發展呈現出哪些新趨勢

新媒體(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

新媒體時代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
媒介特徵
(1)海量信息承載特徵
(2)碎片化信息傳播特徵
(3)虛擬化信息傳播環境特徵
( 4 ) 及時性信息傳播特徵
中國現狀
互聯網和移動增值作為新媒體最重要的兩個領域,在2007年得到了快速發展。2007年互聯網市場規模超過400億元,並保持超過40%的年均增長速度,各細分市場如網路游戲、B2B、網路教育、搜索引擎是目前盈利的主流,佔59%的市場比例。
2007年移動增值市場規模達到733億元,同比增長23%。2006年移動互聯網規模不到70億元,2007年達到111億元,同比增長超過70%,市場格局也發生變化,騰訊、三訊門戶和空中網佔領先地位。
此外,在發展迅速的新媒體市場中,還有一類戶外電子屏廣告市場,2007年這塊市場規模達到41.8億元,同比增長91%。
2007年,新媒體產業快速發展,廣闊的市場與日漸凸顯的影響力,吸引資本大規模流入,營銷價值加強,國際化競爭加劇,整體產業向縱深挺進。
2008北京奧運會,新媒體首次作為奧運會獨立傳播機構與傳統媒體一起被列入奧運會的傳播體系。互聯網等新媒體平台被正式納入賽事轉播渠道,充分表明新媒體作為一種新傳播渠道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奧運的巨大商機推動新媒體布局和發展,新媒體版權保護受到重視。 [1]

2、試論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怎樣應對新媒體時代的競爭

目前,我國的城市電視台主要包括省會城市電視台、副省級城市電視台、計劃單列城市電視台以及地級城市電視台。可以說,這些電視台占據了全國各類電視台總數量的大多數。但是,面對央視和省級衛視等電視台在資金、技術、人才、設備和可以獲得的新聞資源等方面的巨大優勢的競爭,特別是面對科學技術不斷完善和成熟的網路、手機等新媒體的競爭,所有的城市電視台都必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危機。
這壓力和危機表現最明顯的是城市電視台的時政新聞欄目。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隨著競爭日益激烈,很多城市台時政新聞欄目的收視率不斷下滑,帶來直接的結果就是引導影響社會輿論的能力降低和宣傳教育普通受眾的作用弱化。隨之而來便是惡性循環,收視率下滑導致內容同質化;同質化又導致收視率下降,廣告收入銳減;廣告收入銳減又導致大量人才流失;而人才流失又導致城市電視台欄目創新能力缺乏枯竭;最終導致收視率不斷下滑無法提升。
面對如此危急境地,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該怎樣擺脫困境、應對新媒體的競爭呢?這里,筆者想先讓大家明白新媒體的競爭力體現在什麼地方,然後再論述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如何應對的具體方法措施。新媒體主要指互聯網和手機等為代表的「第四媒體」、「第五媒體」,互聯網和手機不僅僅可以實現電視媒體的所有功能,而且還具有電視媒體所不具備的一些特性,例如交互性、傳播的及時性、非線性傳播和傳播空間的無限性。這些獨特的競爭優勢極大分流了電視媒體的受眾人數和收視時間,也極大擠佔了電視媒體尤其是城市電視台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筆者可以通過一組數據來說明新媒體對地方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的沖擊是多麼迅猛。中國互聯網網路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發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調查報告》披露,截至2012年12月底,全中國網民人數規模達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手機網民數量有4.2億,微博用戶規模為3.09億,網路視頻用戶規模超過3.72億。單就數量來看,全國互聯網和手機網民已經遠遠超過日常電視受眾;而就層次來看,全國網民具有學歷高、收入中等偏高以及年齡相當年輕化等顯著的特點,而擁有者類特點的廣大受眾群體恰好是城市電視台最主要的和極力爭取的中高端受眾群體。
因而,在目前這樣一種全新的媒介生態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殘酷競爭便會日益激烈。其中,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如果不順應形勢,積極應對新媒體的沖擊,則會逐漸勢微,最終可能喪失輿論話語引導權。這絕不是什麼危言聳聽,更不是什麼臆想杜撰,而是筆者經過客觀分析後得出的結論。如果說,從前的傳統電視時政新聞依靠的是干澀生硬式宣教進行新聞采編報道。那麼,現在這種新聞報道方式就顯出它的缺陷和不足了。畢竟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提高,網路和手機逐漸步入千家萬戶;隨著電視受眾接受教育程度提升和眼界思路開拓,對於時政新聞的理解和喜好趨向深度和廣度的多元化。簡單地概括出就是現在的電視受眾已經不再滿足時政新聞簡單說教宣傳,而是要求平民化的敘述和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溝通。
自然這些是新媒體的優勢和特點,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只有揚長避短去融合才能重新贏得和掌握輿論引導權,才能更好地發揮時政新聞主流地位的作用。其實,早在2004年,美國傳播學家丹·吉摩爾在自己撰寫的《草根媒體》中提出:新媒體時代里,新聞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界限已經變得模糊,傳統意義上的受眾現在越來越多地成為新聞的參與者。對於這樣即使新聞消費者又是新聞生產者的新興龐大群體,城市電視台必須把他們當作參與節目製作傳播的一份子,而不可以依舊當作被動的節目接受方。
我們每家城市電視檯面對新媒體競爭既不必表現很惶恐畏懼,也不必表現很無關緊要。那麼,到底該如何做才算是正確應對競爭呢?筆者認為,任何一種媒體自從它產生以來,就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機遇挑戰壓力。只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轉移壓力才能在目前多元化媒體時代真正立足。首先,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務必要端正思想態度,理解「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樣新聞工作才能真正獲得最可靠最牢固的電視受眾支持和力量源泉。筆者所在的寧波廣電集團下屬新聞綜合頻道面對網路手機分流年輕電視受眾的困境,時政新聞欄目《寧波新聞》開始讓新聞回歸本位,貼近生活。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後,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過程中,《寧波新聞》大篇幅建設市縣級一般性的領導會議活動報道,根據新聞價值、社會效果,大篇幅增加百姓關注和鮮活話題的新聞,表達方式更加註重生活味和口語化。例如:2013年6月初,寧波舉辦「兩會一壇」重要活動,其中各級領導出席活動項目有60多個,《寧波新聞》根據新聞傳播價值,果斷舍棄了領導多數無關緊要的視察、會見、參觀報道,僅僅保留開幕式上領導出席的新聞,其餘重點放在「兩會一壇」中的寧波元素挖掘和展現,推出了「記者探訪兩會展館」、「今年活動更加專業化」生動形象的系列報道。《家門口看看進口貨》從普通市民角度,反映進口商品對自身的影響;《浙洽會搭台邀請「洋和尚」》從國際化視角,反映參會客商變化,折射寧波市場的拓展,這些報道總數達六十餘篇,因為注重寧波地氣銜接,所以深受市民的關注。
其次,城市電視台時政欄目一定要樹立主流媒體的問題意識,這體現出合格媒體的天職和社會責任感。因為只有樹立問題意識,才能更好地進行輿論監督,所以主流媒體客觀理性的新聞報道和對新聞事實真相的深度探索使得媒體自身的公信力大打提高,也使得在和新媒體新聞競爭中發揮優勢,揚長避短。例如:目前,全國各地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已經成為社會輿論的中心和焦點。那麼,寧波廣電集團新聞綜合頻道經過大量走訪畢業生了解就業實際情況後,從6月份開始,《寧波新聞》推出「大學生畢業季」連續報道三篇,以學校引導、學生就業觀轉變、藍領學校遇冷應該理性擇校三個方面,既不迴避就業形勢嚴峻的現狀,也不一味放大大學生就業難的心態,而是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從不同畢業生心理、就業策略、成功經驗等角度引導合適的擇業觀、價值觀,迎接就業挑戰。緊隨聯系報道,《寧波新聞》又推出紀實報道《大學生賣菜記》和《80後農場主黃凱》,通過真人真事現身說法,給處於畢業季的大學生們以更多的啟示和信心。
第三,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一定要善於利用自身主流媒體的地位,積極傳遞客觀聲音,凝聚主流民意,引導社會輿論,做好新媒體時代的過濾器和緩釋器。具體來說,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可以多採制一些鮮活新聞、少一些應景報道;多吸取一些百姓話題,少一些官樣文章;多使用一些朴實表達,少一些空泛之談。只有這樣,主流媒體才能與新媒體競爭中,重新取得優勢,提升自身公信力。例如:《寧波新聞》圍繞社會關注度高的熱點事件和重點問題,加強策劃引導,以新聞事件為切點,推出系列多主題的報道。記者利用明察暗訪的手段調查了市區各家銀行對冒用別人身份證開戶的情況,播發稿件《拿他人身份證可到銀行開戶嗎?》,揭露了銀行存在違規甚至違法的行為,同時也對廣大群眾進行了警示。此外,《寧波新聞》第一時間對新美心的食物中毒、電梯安全、後禽流感時期衛生安全、赴台自由行開通等熱門事件,也都進行詳盡合理深入報道,既說明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及結果,又引導普通受眾正確面對真相、合理訴求。
第四,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必須注重新聞節目合理有效的編排,以此來和新媒體輕松自由互動的新聞節目樣式抗衡,吸引更多年輕人的目光和關注。節目編排其實是一項需要很高技術含量的工作,費時費力,可是如果編排不出新、不出彩,也就無法吸引受眾,導致自己辛苦採制的新聞只能事孤芳自賞。在節目編排上,《寧波新聞》進行了一些變化嘗試和革新。例如:根據黨中央提出的「八項規定」和群眾路線,整檔欄目更加關注民生,更加貼近群眾的距離,優先把社會民生主題的所有新聞編排頭版頭條播出。同時,圍繞一個主題策劃編排一組或幾組的專欄或板塊,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滾動報道播出。今年六月,其中一期《寧波新聞》推出「三思三創」專欄,不光報道三思三創督辦、視察、會議等活動,還結合安全月、平安建設等專項工作,重點編排各地「三改一拆」活動進程、海曙馬路菜市場整治、赴台個人游簽證受理、江北庄橋高鐵站「整容」等新聞,全面客觀深入展示三思三創「惠民惠利」的舉措,節目一經播出就得到百姓擁護和好評。
誠然,作為城市電視時政新聞欄目的代表之一寧波新聞綜合頻道《寧波新聞》面對新媒體咄咄逼人的競爭態勢,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和努力,那就是最大限度發揮優勢,揚長避短。不過,面對新媒體強勢競爭,《寧波新聞》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值得在今後的日常工作中改進提高。那是什麼不足呢?我們知道在新媒體生態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已是必然趨勢,電視向網路媒體借力,網路平台對傳統電視而言,其互動率和反饋率會大大提高。《寧波新聞》這檔欄目缺乏必要的深謀遠慮,對於如何實質性與新媒體合作,僅僅停留在零敲碎打上,這是第一點不足;缺乏必需的溝通交流,沒有利用BBS論壇、QQ群、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與新媒體有效互動,這是第二點不足;缺乏有效的技術保障,無法將自身採制的優勢內容傳送到網路、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設備,可能會失去相對的高學歷年輕觀眾,這是第三點不足;缺乏全面的品牌意識,沒有藉助網路傳播的人際傳播特性,拓展欄目網路品牌傳播空間,構建完善的網路傳播體系,這是第四點不足。
總而言之,包括《寧波新聞》在內的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只有發揮自身主流媒體的內容優勢,並與網路手機等新媒體迅速靈活互動性強的傳播特性結合,才能拓展生產空間,贏得兩者最終競爭的勝利。

3、新媒體時代的傳播對電視節目製作的影響

人類的信息傳播經過了四個時代,語言,文字,無線電,互聯網!
這四個大時代也代表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和歷史的發展!
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是一個復雜,艱辛而又漫長的過程!
任何新媒體的出現都要經歷過度時期和更替時代!
特別是互聯媒體飛速發展的今天,信息化時代的爆發,信息的高速智能化和全球化,是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逾越的!
當然以無線電為基礎的電視媒體也經不起考驗!
當初電視機的發明,全球科學家曾經預言,電視機的出現是劃時代的,任何科技也代替不了!
可是電視機大行其道的時候,互聯媒體的誕生給了科學家當頭一棒,因為電視媒體的內容是固化的,是單向傳輸的,人們對它的信息是被動的,而不像互聯媒體,是互動的!
所以在這樣一個基礎上,多媒體的出現,終究會代替電視的,也就是代替電視機的,只是結果不同罷了!
因為電視媒體的製作成本和傳輸性質已經決定了他的發展!
欣慰的是我們電視媒體的工作者已經看到了這一點!通過功能化和概念化的流媒體電視和多媒體電視的發展,已經給電視行業注入了活力!
今後的電視一定是在互動媒體和個人媒體之間的競爭和發展,
有著一日,電腦的多媒體也會被個人媒體所取代,這是歷史發展和科技發展的潮流,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
光腦的鋒芒初現,已經點亮了新科技的火炬,不久的將來,個人媒體的全球化勢在必行,地球村也會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未經本人許可,不得轉載,請自重)

4、新媒體從哪些方面改變了以往媒介生態

新媒體從哪幾個方面改變了以往的媒介生態:
1,打破傳統媒體霸權;
  2,發行量、收聽收視率變化;
3,經營收入變化;
4,受眾結構變化;
5,閱讀習慣變化等;

新媒體(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主要影響:
新媒體的發展將是未來媒體發展的新趨勢,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是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雜志,單一形式的完成的對於信息的傳播,而新媒體是集傳統意義的媒體的基礎上運用數字媒體技術開發創意完成的對於信息的傳播加工以及新的詮釋的一種新的媒體概念。也可以稱作是第五媒體。 新媒體的形式隨著生活科技以及人們對於信息的需求,瞬息萬變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比如時下非常風靡的移動電視流媒體,數字電影,數字電視,多點觸摸媒體技術,重力感應技術,數字雜志等諸多形式。新媒體技術的應用體現了受眾群體對於信息的抓取更加的深入,希望得到更大程度上的互動,以及對於信息的重新自我詮釋,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經歷參與其中獲取自己最想得到的信息。新媒體技術的誕生是人們將平面媒體信息獲取的枯燥性,延遲性,非互動性等不足的方面加以整合,運用數字技術,無線技術,和互聯網三方面改善了受眾群體對於信息量冗雜以及信息質量殘損的劣勢,使得信息在保證量的基礎上更加能使多個受眾群體得到及時的溝通交流反饋,達到了市場,受眾,市場反饋的良好循環模式。更大程度上的清除了信息的冗餘。因此新媒體又可以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新媒體的參與性非常強,不需要太為復雜的設備,技術以及人員的配備就可以實現你自己的新媒體作品,如當下非常熱捧的定格動畫。在新媒體技術還未誕生之時,人們想通過簡單的方式表達自己獨創的想法有些許困難,但當新媒體技術誕生後,你只需要一台相機,一個剪輯軟體,以及你充滿創意的想法就可以完成一個新媒體的產物——定格動畫。你可以將你的想法通過手工的形式加上拍照技術,在剪輯軟體上將其排序剪切再配上聲音便是你獨一無二的數字微電影,每秒24張照片的速度可以讓你的定格畫面動起來,讓你獲得當導演的樂趣。新媒體技術就是互動式媒體的展現,未來媒體的發展趨勢便是受眾與媒體之間更多更深層次的互動。

5、新媒體時代新聞價值標准會發生哪些變化

更強的娛樂性。新媒體(網路、手機等本身就有娛樂工具的屬性)的娛樂屬性更強。

更強的服務性。生活服務,如選購汽車、電器的知識等;民生服務,為大眾排憂解難等。

更多的人情味。新媒體時代是一個社交的時代,一個分享的時代,不引起人的共鳴是不行的。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6、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的創作哪些方面發生了改變

經典新聞傳播理論對推動人類傳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在新的傳播環境下,新聞傳播理論受到了挑戰。網路媒體的普及使傳播環境發生了裂變,一些適用於傳統媒體的理論在網路時代依然適用,但是也有不少理論不能適應新的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議程設置理論是傳播學效果研究的經典理論,本文探討議程設置理論在新的媒體環境下的變化。

議程設置理論概述

議程設置理論的基本思想最初來自於美國新聞工作者沃特·李普曼。早在20世紀20年代,李普曼就提出,大眾傳媒的報道活動是一種營造「擬態環境」的活動。「擬態環境」是指存在於我們頭腦中的關於世界的看法,與現實相比,這種看法總是不完整的,並且通常是不準確的。①這種「擬態環境」是由媒體設置而形成的。他認為,我們的行為是對這個「擬態環境」的反應,而並非對真實環境的反應,我們只能看見媒體所反映的現實,這成為議程設置理論的思想發端。1972年和1976年,美國傳播學者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在總統競選研究中,通過定量研究證實了這一理論假說,他們的研究標志著議程設置理論的誕生,為傳播效果研究開辟了新的視野。

隨後,有眾多傳播學者對此作了進一步研究,使這一理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國學者郭慶光在其《傳播學教程》中對議程設置理論這樣表述: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②如今,在網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麥克盧漢所預言的「地球村」時代已經到來。網路中多元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權的泛化,使受眾的自主性和互動性大大增強,使傳統媒體中議程設置理論的基礎被打破,新的傳播模式中議程設置理論發生了改變。

新的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的變化

隨著實證研究和理論探討的展開,「議程設置功能」的有關概念也不斷趨於細致化和明確化。議程設置理論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是廣受關注的話題。在新的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主要在以下幾方面發生了變化或得到了修正。

受眾的地位改變,議題設置主體發生變化

傳統傳播過程中的受眾總是被動地接收媒體提供的新聞信息,無法同媒體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對話,他們只能在媒體為之設置的議題中挑選和接收信息。而在新媒體時代,網路傳播釋放了受眾參與信息傳播的主動性,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要來挑選新聞信息,或發表自己的看法。互聯網因其網路分布式傳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體的控制權,能實現傳者與受者的互動雙向交流,公眾和媒體成為議程設置的共同主體。

新媒體時代,議程設置主體也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首先,議程設置主體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其次,議程設置主體地位具有平等性,不同的議程設置主體間呈現互動交叉性。③這就是新聞傳播領域出現的「二重議程設置」現象,即在傳統的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之外又出現了 「網民議程設置」,使原先「沉默的大多數」不僅不再沉默,而且積極參與到社會議題的討論中來。

2.公眾的自我議程設置出現,個人議題更易轉化為公共議題

在新媒體時代,公眾議題是自我形成,而不是設置形成的。公眾議題形成的過程或方式也變得很簡單,那就是「互動」,公眾在互動中選擇哪些事情或議題是重要的。網路時代公眾自我議程設置功能的實現,是對「議程設置」理論內涵的補充和延伸。如果公眾自我設置議程引發社會普遍關注,那麼這一議程就會進入傳統媒體的議程范圍,在網路傳播中,某一網民自我設置議程如果能很快引起大量網民關注,也就會很快引起傳統媒體的關注。④傳統媒體關注後又會很快轉化為公共議題。總之,個人議題更加容易轉化為公共議題,網民成為許多議題的第一設置者,經過網民的激烈討論互動以及各大媒體的轉載和重新設計,最後上升為人人皆知的熱門議題。

3.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弱化,網路媒體增強了議程設置的時效性

網路媒體改變了網民的思維方式、信息接收方式,實現了從下向上的傳播,不僅可以放大一些重要新聞的影響力,也會弱化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有些議題可能是傳統媒體比較關注的問題,但如果網路媒體不予重視,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影響力就會弱化。

另一方面,網路媒體增強了議程設置的時效性。根據心理學中的「首因效應」,人們在接受外部信息時往往更相信第一次看到、聽到的情況。網路媒體的快捷性等優勢,使它可以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隨時隨地發布消息。比如,在溫州動車事故等突發事件發生後,等自媒體就同步直播事件的進展,在第一時間為公眾設置議題。因此,新聞時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媒體對公眾議程的設置能力。

4.媒體間的議程設置進一步發展

議程設置不僅存在於媒體與公眾、媒體與之間,同時,不同的媒體之間也存在著議程設置。在網路媒體出現以前,傳統媒體一直是公共議題的設置者,並且引導著公共輿論。然而,由於互聯網的低門檻、信息發布的自主性和互動性強等特點,每一位網民都可以成為議程設置者。一旦網民設置的議題被廣泛關注和討論,該議題的重要性和顯著性就會大大提升,很快傳統媒體就會將這一網路議題引用過來,進行深入討論。凡是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重大議題,都存在著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積極互動的現象。比如在2012年的寧波PX事件中,由於網民對這一問題的爭議以及意見領袖在上的助力,使該議題在網路上被迅速擴散和傳播,隨後傳統媒體相繼跟進報道,最終促成了事件的解決。另一方面,一些強勢媒體的報道也會對一些小媒體的報道產生影響,比如人民日報及中央電視台側重於報道哪些方面的新聞,各省、市媒體就會以此為導向來組織相關新聞報道。

結 語

互聯網的出現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強有力的沖擊和影響,也因此為議程設置理論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新媒體的出現也促使傳統的議程設置理論發生了變化。大眾媒體議程設置的功能沒有終結,但的確在弱化,而社會生活並未因此就失去了議程的設置,各種議題仍然在公眾中不斷地傳播著。正如麥庫姆斯所言:「不可否認,網際網路的確會帶來新聞媒介議程設置效果上的一些變化,但在目前看來,這些變化僅僅是某種程度上的變化,細節上的變化,而不是議程設置本質上的變化。」⑤

注釋:

①【美】麥庫姆斯著,郭鎮之 徐培喜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北京大學,2008年9月版,第24頁

②劉德傑:《網路傳播中的「議程設置」探析》,《新聞窗》,2009年第4期,第88頁

③徐春霞:《新媒體時代的議程設置「主體」分析》,《新聞窗》,2009年第6期,第77頁

④谷頻:《網路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軍事記者》,2004年第11期,第48頁

⑤董文娜:《網路時代議程設置理論的新變化》,《青年記者》,2010年2月下,第37頁

7、電視新聞節目形態在53年之中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Subject Scheming
E
s
s
a
y
s

S
o
l
i
c
i
t
e
d


電視新聞節目形態變遷與電視文化認同
龐慧敏
中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
3
0
年,
中國的電視事業改革也步入了而立
之年。電視新聞節目的形態在這
3
0
年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電視
文化的認同性也隨之不斷地變化著。
一、電視新聞節目形態變化路
徑梳理








,就



列電視節目的內容實體呈現出的基
本風格與範式。

在中國的熒屏上,
新聞節目
3
0
年來大致呈現出了四種
形態:聯播體形態、深度報道形態、
娛樂化形態、民生新聞形態。
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節目形態是
中央電視台
1978
年元旦開播的綜合
性新聞欄目《新聞聯播》
。它以莊重、
嚴肅和字正腔圓的風格為新聞欄目
定了型,直到現在依然是中國觀眾
了解國內外大事的重要窗口,也是
「中國國情的晴雨表」
。這樣的傳播
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基本上是一種
工作告知,在觀眾心裡總感覺與自
己隔著一層。

20
世紀
80
年代後期到
90
年代
初期,這種政治的宣傳式節目形態
受到來自紙質媒體的挑戰,出現了
以《中國青年報》為代表的深度新聞


,導











1993
年,以《東方時空》為代表,以
報紙的深度報道為理念的電視新聞
深度報道出現了。這種新的新聞節















但是注重背景分析,挖掘事件背後
的真相,特別是《焦點訪談》和《新
聞調查》等欄目的創辦,展現了媒體
輿論監督的功能,從而契合受眾心
理並產生共鳴,贏得了觀眾的口碑。
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在內容和形式上
不斷改進,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由於其選題的重大性、嚴肅性
和思辨性,使其受眾局限於中高端
人群,實際的收視份額並不高。




,中







另一個重要的元素——娛樂。出於
對以前宣傳和刻板傳播形式的糾正,
電視新聞首先在播報方式上開始革
新,
「講」新聞與「說」新聞受到追
捧。時至今日,除去
CCTV
幾檔標志
性的聯播體節目,大部分新聞是以















另外,有一種節目樣式必須提及,即
談話節目。之所以把它歸類於娛樂
形態,是因為談話節目可以在各種
形態的電視節目中出現,
「談話」只
是節目的一種表現形式。國內比較








如《





等,都仿照了國外的脫口秀樣式,雖
然選擇的話題新鮮、參與的人物具
有新聞性,但不可否認其娛樂色彩
日漸濃厚。電視新聞的娛樂化,使受















感受快樂是這類節目的主旨之一。
世紀之交另一個重要的電視新
聞形態是民生形態,它使受眾的草
根情結得以釋放,其定位就是以百
姓視角、民本立場報道市井百姓生
活的原生態,報道與他們切身利益
相關的事件。由於同時期娛樂化在
媒體中不斷被放大,民生形態與娛
樂形態不斷地被嘗試結合,加上對
國外電視節目形態的借鑒,以及媒
體產業化的動力,受眾在媒體的自
我娛樂中狂歡。
二、與電視節目形態變化相適
應的認同性特點













影響力最大的大眾傳播媒介,與大
眾文化相輔相承,互相依賴。大眾文















大眾傳媒又是大眾文化得以流行的
助推器,塑造了大眾文化。電視文化
無疑是大眾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具
有大眾文化的基本特徵:一是時髦,
電視往往是新鮮、奇特事物的重要
傳播者;二是膚淺,電視通過畫面可
以直接刺激人們的感官,表現為一
種外在的、表面的作用;三是便利,
電視的普及和利用程度比其他任何
形式的媒體都要便捷,人們不僅很
容易得到它,而且也很容易通過它
捕捉到流行和時尚;四是批量,千千















不同時空,
同時使用和消費電視文化
和內容;五是快餐式,電視可以供人
們及時享受、獲得即時滿足和快感。

而中國電視節目形態從聯播體發展





Subject Scheming
38
到娛樂化,正是電視文化與大眾文
化間不斷融合與認同的真實寫照。
電視新聞節目形態的變化對電
視文化認同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
幾點。
1

消費——認同的表達。
電視文化作為大眾文化的主導
形態,是受眾個體或群體表達自我
認同或社會認同的工具。而人們的
消費行為又是以認同的方式反映人
們對於自我和社會的態度。

也就是
說,人們的電視文化消費行為在一















人們消費什麼、不消費什麼,不僅表















也反映了人們的認同性行為,消費
者的購買行為體現了個體價值觀念
與社會屬性。
比如,娛









談節目,就能使受眾從中尋求滿足
自我期待和慾望的社會性因素,從















受眾跟隨節目探尋明星的成長經歷,
發現大部分明星來自民間,其成名
的背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受
眾通過節目實現的是自我「明星夢」
的替代性的滿足。明星是真實的、可
以把握和觸摸的,他不像神話和烏
托邦那樣空洞、飄渺和遙不可及。
消費作為認同性的表達也會受
到一定的制約。雖然隨著社會的進
步,普通人的話語權不斷地擴大,但
是人們不可能超越自身的地位、身
份和角色進行消費活動,而是在由
認同確定的框架之內進行。不同的
電視節目形態代表了不同的受眾不
斷追求社會認同的軌跡。由於時代、
技術等條件的限制,聯播體和深度
報道形態的電視節目,其認同性處
於社會高端,如價值觀、道德觀和社
會秩序等問題的關註上,不免讓人
覺得只有仰視得見。而娛樂化形態
的電視節目雖然滿足了受眾的向下
需求,但其致命缺陷在於,抽空了電
視為公眾提供信息的社會認同體系,
即媒介公信力。

民生形態的電視節
目應運而生。雖然一直遭人詬病,但
它確實很好地將電視的媒介特徵與
新聞的本義相結合,關照原生態的
報道,因而也更加回歸平民視角。民
生形態電視節目的出現,同樣符合
受眾的需求,符合受眾的文化消費
理念,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消費
形成了對有關社會政治、經濟事件
的觀念認同。
2

示範——認同的途徑。
「示範」主要有兩層涵義:首先,
具有「標准」的涵義,是基於大眾文
化的生產標准而言;其次,表明了一
種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樣本」
,是
基於大眾文化被消費的過程而言。

不難看出,對於示範作為認同的途
徑的理解,是從電視文化的商品屬
性入手。電視是大眾文化的代表,而
大眾文化的一個特徵就是文化工業,















標准化生產和消費,其目的就是達
到文化產品的壟斷,實現利潤的最
大化,最終完成對上層建築的影響。
這種標准化與樣本化就是受眾在傳
媒產品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實現自我
認同與社會認同的過程。
美國通過影視文化的生產與輸
出,確立了全球影視文化的標准與
樣本。電視文化的批量復制與生產
離不開對技術的要求,美國憑借其
發達的經濟和技術水平在文化市場
上占據著絕對優勢,導致了市場交
換的不平衡,從客觀上導致美國的
電視新聞成為全球新聞報道的主要
素材,美國影視文化成為世界影視
文化的引領者。








,除



是歷史的使然,其他形態的電視節
目無不與美國電視節目的發展息息
相關。特別是
2
0
世紀
9
0
年代之後,
隨著電視節目市場日益國際化,我
國也引進了很多類型節目,這正好
與美國的收視率領先的電視節目互
相對應。近年來中國的電影大片、電
視選秀、益智博彩節目更是引進或
克隆美國節目形態。以美國文化工
業為標準的大眾文化影響了世界許
多國家人們對生活態度和人生價值
的理解,使美國「樣式」在全球實現
標准化。
「那些能表明當地或國家特
征和連接當地或國家的文化價值觀,
似乎處在被全球市場的冷酷力量打
垮的危險之中」


受眾的自我認同
與社會認同一樣都處在美國的價值
觀標准之上,追求物慾的幸福與身
體解放,其結果必然是全球化的文
化同質化傾向。電視文化不但成為
一個經濟問題,同時也成為一個政
治問題。
三、
電視文化認同性的危機










,被其
中的虛幻影像吸引時,電視的主宰
地位就越發突出,受眾成為絕對的
被動消費者。盡管電視媒體為吸引
受眾的參與而不斷變換著節目的形
態,其實這並不能改變二者的不平
等地位,往往是弱勢的受眾不斷地
妥協,其結果就是自我的喪失與認
同性的消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
方面。
1

對社會矛盾的掩蓋。










,和其
他文化形態一樣主要作用是反映社
會現實。但是,由於全球范圍文化工
業的趨勢,又削弱了其監視社會矛
盾、反映現實生活的作用。當下時髦
的詞彙「全球化」
,一方面說明世界
經濟互相交流和依賴的全球化,另
一方面,在各國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下,文化交流的內容和范圍必定也
會隨之擴大。再加上文化產業化的
驅動,有學者認為,美國作為目前世
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實力雄厚,其
E
s
s
a
y
s

S
o
l
i
c
i
t
e
d






39
Subject Scheming
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世界上也處於領
先地位,源源不斷地輸往其他國家,
同時將美國的文化、意識形態一並
輸出。從這一角度說,文化問題成為
一個經濟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政
治問題。











,同
時還要進行批量生產,對產品的內
容、質量的要求必定會降低,其目的
就是迎合人的一般的娛樂需求。電
視節目一旦走向娛樂化傾向的道路,
那麼必然走向反映社會矛盾的反面,
使受眾沉溺於娛樂狂歡之中。大型
的文化生產和傳媒機構會建立起一
系列如何分配其資源的商業標准和
審美等級,以此來決定將資金投向
哪些題材、作家、電影、藝術家、出
版物。無論是投資電影、書籍、音樂
唱片、電視節目、歌舞劇、雜志還是
學術教材,大筆的資金總是投向那
些被認為會帶來豐厚投資回報的產
品。在此投資基礎上產生的新電影、
歌手、小說或唱片,都具備了某種所
謂的「國際潛質」
,它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義,會給接觸到這些東西的人
們帶來相當大的影響。

社會矛盾在
全球化的名義下被消解,受眾每天















喪失批判精神。當全世界受眾沉浸
在真人秀帶來的一夜成名的夢幻想
象中時,能進行反思的人就不多了。
對社會矛盾的掩蓋帶來的後果除了
逃避現實,另外就是模仿電視節目
中傳遞的生活方式和刺激行為。有
分析人士認為,青少年犯罪手段的
來源大部分是從媒介中獲取。媒介
肩負的社會責任在文化工業的大背
景下顯得蒼白和無奈。
2

文化個性的消失。
電視文化造成認同性的另一個
危機是「文化同質化」
,它是指全球
文化的某種趨同現象。
「它造成了經
濟上的依賴、社會意義上的歸順和
文化的替代」


它不僅會削弱文化
的自主能力,還會使某一文化內部
發生斷裂,使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面
臨危機。西方的電視節目大量充斥
於世界各地,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
的影響尤為明顯,年輕人在對西方
文化認同的同時,忽略了本民族文


通過傳播媒介造成的文化同質
化趨勢愈演愈烈,在這一過程中占
優勢地位的美國文化成為全球文化
的示範和榜樣,美國的消費主義價
值觀成為盛行全球的行為理念。一
些學者不無擔憂地提出「媒介帝國
主義」理論,他們認為一些生活在不
同地區、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將
以同樣的方式去觀察、去思考,得出
近乎相同的觀點和結論,而這種觀
點、結論無疑就是以美國為代表的
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為標準的,其
結果就是人們的行為方式的全球同
一。正如加拿大學者考林・霍斯金斯
所說:
「一定的人群應該不時地在屏
幕上看到自己形象的再現。這似乎
是很基本的,甚至並不是出於民族
的原因,只是因為認同的問題。不斷
地和外國的模式打交道,你就會因
為無休止地沉浸在相異的戲劇環境
中而最終遭到毀滅。


當然,不能忽略受眾的判斷、分
析和創造能力,以血緣、文化和地域
為特徵的民族文化在異質文化的沖
擊之下也會打出一片新的天地,民
族文化的品味未必會真正消失,
「同
質化」的力量未必對民族文化構成
真正的威脅。但是,我們對於媒介
「同質化」的影響卻不能完全忽視。
希望全球文化的前景能如英國學者
邁克・費瑟斯通所描述的那樣:
「全
球文化不是表明同質性或共同文化,
而是相反,它越來越多地表明,我們
共享著一個很小的星球,每天都與
他人保持著廣泛的文化接觸,這樣,
把我們帶入不同世界定義之間的沖
突的范圍也擴大了。彼此競爭的國
家文化匯合到一起,展開有全球文
化影響的競爭,這是全球文化的一
種可能性。


電視新聞節目形態
3
0
年變化的
軌跡,反映了中國新聞改革的路徑,
同時,映射出中國電視文化的發展
變化和認同性的歸屬。每一種新的
節目形態的出現,並不是對之前形
態的全部摒棄,而是呈更新與融合
之勢,體現了兼容並蓄的內涵。通過
對節目形態的分析,目的是更好地
發展有我們國家和民族特性的電視
文化,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
天,避免由於全球文化的認同模式
一致而導致的文化同質現象,這也














與新媒體時代電視節目評價體系出現的新變化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