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七年級上冊歷史短視頻

七年級上冊歷史短視頻

發布時間:2020-11-15 04:21:13

1、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課知識講解的 視頻,急需,我上課前的預習,拜託各位了

第一章
1、地理 自然、人文
壹.尊重自然規律。貳。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叄。具備可繼續發展的觀念。
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既是從父輩那裡繼承來的,又是從子孫後代那裡借用來的。
2、地球大小: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平均直徑: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
3、緯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呈圓形;長度不等,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成為一點。
赤道以北稱北緯,「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S」表示。
4、經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圓狀;長度都相等。
0度經線以西稱西經,「W」表示;0度經線以東稱東經,「E」表示。
5、地軸:地球自轉軸。
6、北極:地軸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7、南極:地軸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8、南北半球分界:赤道
9、東西半球分界:160度E 20度W(本初子午線)
10、地球的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24小時
11、地球的公轉: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一年
12、地球公轉與季節的關系:
13、與地球自轉和公轉相關的地理現象:
氣節 日期 北半球季節 太陽直射點位置 晝夜長短
春分 3月 21日前後 北半球春季 赤道 全球晝夜等長
夏至 6月 22日前後 北半球夏季 北回歸線 晝長夜短
秋分 9月 23日前後 北半球秋季 赤道 全球晝夜等長
冬至 12月22日前後 北半球冬季 南回歸線 晝短夜長
自轉: 晝夜更替
地球運動: 不同地方時間差
公轉: 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一年中晝夜長短變化: 四季更替
14、五帶的劃分:北寒帶位於北緯66.5度,南寒帶位於南緯66.5度,有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終年寒冷;北溫帶位於北緯66.5度與23.5度之間,南溫帶位於南緯66.5度與23.5度之間,四季變化比較明顯;熱帶位於北緯23.5度與南緯23.5度之間,氣候終年炎熱。
15、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16、等高線:把各個地點的海拔標注在地圖上,再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成線。
特點:1、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 2、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17、地圖的基本要素:1、比例尺(一-數字比例尺。二-線段比例尺。三-文字比例尺) 2、

2、怎樣學好初一的歷史

學好初一歷史的方法:
1、做好預習工作。

預習是學習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通過預習,自己可以先對課本內容有個大概了解,能夠找出其中明白的和不明白的知識點。這樣,在聽老師講課過程中才可以加深印象,並有針對性地重點聽自己不理解的內容。
2、課上做好筆記。
做好筆記,不是一味地照搬老師各種話語、文字。而是有針對性地記錄課文總體框架,填補一些自己不了解的知識點,為進一步宏觀把握歷史事件框架、歷程提供指導。
3、課後注意對知識點的串聯整理。
課文中的歷史知識並不是孤立存在的,歷史事件的起因、過程、發展和結果等都是遵循一定歷程或規律的,一定要對知識點進行串聯,這樣知識點就會記得更加牢固,也不易遺漏知識點。
4、獨立及時完成作業。
歷史作業,是對聽課效果的一種檢測方式,也是鞏固知識點的一種方式。所以,課後要獨立、及時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達到及時鞏固學業成果的目的。
5、不要死記硬背。
歷史知識需要記住的東西比較多,所以有些學生就開始死記硬背。為了徹底牢固掌握知識,要在充分理解歷史知識框架、關系、大意等基礎上,要理解著知識點去記住這些知識,即盡量在把握知識點意思基礎上,可以將知識內容轉換成自己的語言。
6、經常性地復習。
可以安排一周復習幾次,長期性地對歷史知識進行多看,這樣記憶效果會更好。不至於每當考試前期猛地學習,一是可能掌握程度不夠;而是容易記錯知識。

3、初一上冊歷史筆記(1~11課)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復習資料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1—4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5課時
[課型]新授課、活動課、講評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1----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3)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並從中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2----

板書設計: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發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導入新課:

一、 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 距今170萬年 中國最早的人類 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可問學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展示多媒體圖片:閱讀教材第一段,同學們得到了哪些歷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麼人、什麼時間、什麼證據?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二、 北京人
發現時間:1929年
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徵: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徵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製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 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見課件)

作業:(見課件)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徵。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徵。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像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麼?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像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說明了什麼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後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徵。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穴中發現海蚶殼說明了什麼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為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採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4----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5----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然後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麼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麼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並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築有什麼不同?
----6----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後,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後,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小字,然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麼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四)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你願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麼?(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像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 小製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7----

(五)推薦作業
1、製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於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於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製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後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8----

第3課 華夏之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生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閱讀歷史知識的能力及歸納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方法:採用講述、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帝對人類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難點:為什麼說黃帝是「人文初祖」?「禪讓制」的含義
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
讓學生列舉大量的遠古傳說,展現黃帝對對中華文明的傑出貢獻,揭示「黃帝是人文初祖」。
[教學資源] 結合本課主題自製幻燈片若干張教學掛圖等。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9----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麼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麼稱他為「人文之祖」? 讓學生在回顧上節課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思考教師導入時提出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炎黃戰蚩尤
出示問題:
1、「涿鹿之戰」是怎麼回事?
2、華夏祖是怎樣形成的?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簡要的總結。教師出示孫中山的一段話要求學生齊聲朗讀,並有其中內容過渡到下一目
認識「黃帝像」,對「黃帝」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閱讀教材中的小字內容小組
討論「涿鹿之戰」的雙方、過程及其結果;在此基礎上思考華夏祖的形成。
二、黃帝----「人文初祖」
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提出設問:「後人為什麼稱黃帝是『人文初祖』 ?
教師引導學生相互交談,要求各組推選代表回答。

各個小組根據《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及其課本中的文字內容,小組相互合作

三、堯、舜、禹的「禪讓
出示問題:你能說說堯、舜、禹的故事嗎?除了課本上的外你還知道哪些?
你能根據課本內容說說「禪讓」的含義嗎?

教師設問:「談一談什麼樣的人才能被選為部落聯盟首領?」教師簡要總結說明

各個小組推選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學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講述,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
舉出實例說明(德才兼備,以身作則,沒有特權,是社會的公僕。大禹治水的故事)。

----10----

課堂小結: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點出只因為炎黃對中華文明的演進作出了重大貢獻,所以我們稱他為 「人文之祖。
課堂檢測: 課外延伸:遠古傳說和歷史事實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課外作業:從你得到的尋找歷史的途徑中選擇一個最有趣的事例,講給同學聽。
讓學生自我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及其所得看書整理筆記。

1、 P16頁的練一練
2、 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建立的時間( )名稱( )思考回答

記錄在預習本上要求:課後通過查找有關的資料,精心篩選、整理,記憶,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
板書設計:
堯舜禹
炎黃戰蚩尤 華夏族形成
禪讓制

黃帝的貢獻 人文初祖

夏朝

禹時

----11----

第4課 活動課 尋找歷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12----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多媒體資料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遊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遊,旅行社都會為遊客精心設計旅遊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遊,你們能否設計一條最佳的旅遊線路呢?那麼,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 利用節假日,搜集自己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XX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遊。
【講一講】 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製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 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 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一日游」或「X X地一日游」 的最佳設計線路。最後,由教師來評議出最佳線路設計和最佳導游。

----13----

講 評 課
講評第一單元測試題
[教學目的]
1、 分析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矯正錯誤,查缺補漏,鞏固提高;
2、 抓住共性問題進行點評,從實際出發,培養能力。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類型]講評課
[教學重點]中國古代人類主要生產生活、情況
[教學過程]
1、 組織教學。
2、 總評:本次測驗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 在作選擇題時,個別學生審題不清;
2) 在作填空題時,有少數學生寫錯別字。
3) 有些學生在回答問答題時,答案不全。
採取補救措施:
1) 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
2) 加強對學生「寫」的訓練;
3)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4-----

3、 點評:
分析試卷,按選擇、填空、問答的順序有重點的講解。
在選擇題中,重點講解第1、3、8 、11、15題
在填空題中重點講解第1、4、5題。
(其他詳見附頁---單元測試題)
4、 留出時間讓學生改錯、鞏固
5、 練習(使用微機)
1)元謀人發現的時間_____;地點:_____;地位:_____;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______。
2)、北京人發現的時間______;發現地點_____;河姆渡的原始農耕距今時間是______ ;生活位置:_____流域;
3)「人文初祖」是_____;___發明了文字。
6、作業:整理試卷,鞏固所學內容。

----15----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5—11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興衰過程。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7課時
[課型]新授課、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的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16----

第五課「夏、商、西周的興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 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製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製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17----

[教具]地圖冊、我國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製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18----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3、課堂小結:多媒體顯示歷史坐標圖,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個概括總結。
4、開發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5、自我測驗
利用選擇題和材料題兩種題型對學生的掌握情況作一個了解。所以,選擇題主要是基礎知識的再現,材料題是一個知識拓展題。向學生提供了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處境,加深對討論問題的理解。這部分採用搶答的方式,使學生有興趣參與進來,主動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附:板書設計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5、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6、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四、 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4、想找一段讓七年級學生簡單認識一下歷史的短視頻

1

5、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筆記和復習資料

求求你選我吧!!!!!!!!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1—4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5課時
[課型]新授課、活動課、講評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1----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3)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並從中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2----

板書設計: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發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導入新課:

一、 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 距今170萬年 中國最早的人類 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可問學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展示多媒體圖片:閱讀教材第一段,同學們得到了哪些歷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麼人、什麼時間、什麼證據?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二、 北京人
發現時間:1929年
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徵: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徵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製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 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見課件)

作業:(見課件)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徵。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徵。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像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麼?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像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說明了什麼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後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徵。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穴中發現海蚶殼說明了什麼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為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採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4----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5----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然後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麼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麼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並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築有什麼不同?
----6----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後,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後,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小字,然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麼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四)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你願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麼?(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像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 小製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7----

(五)推薦作業
1、製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於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於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製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後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8----

第3課 華夏之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生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閱讀歷史知識的能力及歸納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方法:採用講述、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帝對人類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難點:為什麼說黃帝是「人文初祖」?「禪讓制」的含義
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
讓學生列舉大量的遠古傳說,展現黃帝對對中華文明的傑出貢獻,揭示「黃帝是人文初祖」。
[教學資源] 結合本課主題自製幻燈片若干張教學掛圖等。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9----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麼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麼稱他為「人文之祖」? 讓學生在回顧上節課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思考教師導入時提出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炎黃戰蚩尤
出示問題:
1、「涿鹿之戰」是怎麼回事?
2、華夏祖是怎樣形成的?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簡要的總結。教師出示孫中山的一段話要求學生齊聲朗讀,並有其中內容過渡到下一目
認識「黃帝像」,對「黃帝」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閱讀教材中的小字內容小組
討論「涿鹿之戰」的雙方、過程及其結果;在此基礎上思考華夏祖的形成。
二、黃帝----「人文初祖」
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提出設問:「後人為什麼稱黃帝是『人文初祖』 ?
教師引導學生相互交談,要求各組推選代表回答。

各個小組根據《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及其課本中的文字內容,小組相互合作

三、堯、舜、禹的「禪讓
出示問題:你能說說堯、舜、禹的故事嗎?除了課本上的外你還知道哪些?
你能根據課本內容說說「禪讓」的含義嗎?

教師設問:「談一談什麼樣的人才能被選為部落聯盟首領?」教師簡要總結說明

各個小組推選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學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講述,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
舉出實例說明(德才兼備,以身作則,沒有特權,是社會的公僕。大禹治水的故事)。

----10----

課堂小結: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點出只因為炎黃對中華文明的演進作出了重大貢獻,所以我們稱他為 「人文之祖。
課堂檢測: 課外延伸:遠古傳說和歷史事實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課外作業:從你得到的尋找歷史的途徑中選擇一個最有趣的事例,講給同學聽。
讓學生自我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及其所得看書整理筆記。

1、 P16頁的練一練
2、 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建立的時間( )名稱( )思考回答

記錄在預習本上要求:課後通過查找有關的資料,精心篩選、整理,記憶,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
板書設計:
堯舜禹
炎黃戰蚩尤 華夏族形成
禪讓制

黃帝的貢獻 人文初祖

夏朝

禹時

----11----

第4課 活動課 尋找歷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12----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多媒體資料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遊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遊,旅行社都會為遊客精心設計旅遊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遊,你們能否設計一條最佳的旅遊線路呢?那麼,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 利用節假日,搜集自己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XX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遊。
【講一講】 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製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 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 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一日游」或「X X地一日游」 的最佳設計線路。最後,由教師來評議出最佳線路設計和最佳導游。

----13----

講 評 課
講評第一單元測試題
[教學目的]
1、 分析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矯正錯誤,查缺補漏,鞏固提高;
2、 抓住共性問題進行點評,從實際出發,培養能力。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類型]講評課
[教學重點]中國古代人類主要生產生活、情況
[教學過程]
1、 組織教學。
2、 總評:本次測驗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 在作選擇題時,個別學生審題不清;
2) 在作填空題時,有少數學生寫錯別字。
3) 有些學生在回答問答題時,答案不全。
採取補救措施:
1) 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
2) 加強對學生「寫」的訓練;
3)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4-----

3、 點評:
分析試卷,按選擇、填空、問答的順序有重點的講解。
在選擇題中,重點講解第1、3、8 、11、15題
在填空題中重點講解第1、4、5題。
(其他詳見附頁---單元測試題)
4、 留出時間讓學生改錯、鞏固
5、 練習(使用微機)
1)元謀人發現的時間_____;地點:_____;地位:_____;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______。
2)、北京人發現的時間______;發現地點_____;河姆渡的原始農耕距今時間是______ ;生活位置:_____流域;
3)「人文初祖」是_____;___發明了文字。
6、作業:整理試卷,鞏固所學內容。

----15----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5—11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興衰過程。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7課時
[課型]新授課、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的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16----

第五課「夏、商、西周的興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 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製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製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17----

[教具]地圖冊、我國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製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18----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3、課堂小結:多媒體顯示歷史坐標圖,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個概括總結。
4、開發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5、自我測驗
利用選擇題和材料題兩種題型對學生的掌握情況作一個了解。所以,選擇題主要是基礎知識的再現,材料題是一個知識拓展題。向學生提供了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處境,加深對討論問題的理解。這部分採用搶答的方式,使學生有興趣參與進來,主動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附:板書設計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5、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6、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四、 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6、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的視頻或者資料

初一學生必記
(考中期的法寶)1 、地圖的種類包括: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

2 、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3 、在地圖上確定方向: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採用「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圖時,應手持地圖,面朝北,背朝南;
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4 、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一般來說,所畫范圍大,內容簡單,選用比例尺小,反 之,所畫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個分數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5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中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6 、麥哲倫環球航行依次經過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7 、赤道就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緯度向北向南各有90°, 分別用N和S表示。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E和W表示。

8 、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

9 、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
以20°W和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10、緯度范圍:0° 30°為低緯度;
30° 60°為中緯度;
60° 90°為高緯度。

11、地球表面,陸地面積佔29%,海洋面積佔71%,所以有形象地稱地球為「三分的陸地,七分的 海洋」。

12、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
————————————————————
名稱 形狀 長 度 指示方向
————————————————————
經線 半圓 (弧形)相等 南北方向
————————————————————
緯線 都是圓 不相等 東西方向
(極點除外)
————————————————————13、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注 意看P23圖2-19和圖2-20)(易記版: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14、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亞歐大陸;
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洲;
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洲;
亞洲是面積最大的大洲。

15、四大洋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6、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 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7、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 地中海);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8、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通常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 類型。

19、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某點高出海平面垂直距離指某兩者的高度差。)和相對高度(指某兩 者的高度差)20、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盆地是非洲的剛果盆地;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是安第斯山脈。

21、五種基本地形的特點:
平原:海拔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較高,地面坦盪,邊緣陡峻;
山地:海拔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
盆地:周圍高,中間低。

22、海底地形包括大陸架、大陸坡、大洋底三部分,大洋底由海溝、洋盆和大洋中脊組成。23、地球表面形態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24、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 南極洲板塊。

25、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 ,最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易記版:內穩外活)

26、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和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 的山脈帶上。 27、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緩。28、等高線地形圖上:
山頂:內高外低的閉合狀處是山地,中間最高處就是山頂,常用黑色「△」標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的是山脊;
鞍部:兩山頭之間位置低且沒有等高線經過的位置;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是山谷;
陡崖 等高線重疊的部分(等高線相互平行,絕不相交)。 29、 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0、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亞洲的南部和東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南部 沿海地區;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地區主要分布在炎熱乾旱的荒漠、高溫高濕的原始熱帶雨林、 低溫酷冷的地區、高寒缺氧的高原地區。31、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表示,指一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量。 32、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33、城市問題主要表現在: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污染、雜訊干擾、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 等。
34、世界三大人種分別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

35、黃色人種分布在:亞洲東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也屬黃色人種。
白色人種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種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36、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均為黃色人種。

37、目前被聯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的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其中 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

38、巴西通用葡萄牙語,西亞和北非通用阿拉伯語。

39、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經典為《聖經》,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主要分 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典型建築為教堂;
伊斯蘭教:產生於公元7世紀,經典為《古蘭經》,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 。典型建築為清真寺。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典型建築為寺廟。
道教是源於中國本土的宗教。 李穎

7、初一歷史秦始皇統一中國的視頻資料

youku里有不少關於秦始皇統一中國的視頻資料,有一套 秦始皇 的視頻很不錯,裡面詳細的介紹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史料。你可以看一下。

8、七年級上冊歷史的復習資料(期中考試)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1—4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5課時
[課型]新授課、活動課、講評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1----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3)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並從中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2----

板書設計: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發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導入新課:

一、 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 距今170萬年 中國最早的人類 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可問學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展示多媒體圖片:閱讀教材第一段,同學們得到了哪些歷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麼人、什麼時間、什麼證據?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二、 北京人
發現時間:1929年
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徵: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徵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製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 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見課件)

作業:(見課件)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徵。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徵。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像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麼?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像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說明了什麼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後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徵。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穴中發現海蚶殼說明了什麼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為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採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4----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5----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然後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麼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麼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並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築有什麼不同?
----6----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後,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後,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小字,然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麼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四)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你願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麼?(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像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 小製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7----

(五)推薦作業
1、製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於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於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製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後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8----

第3課 華夏之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生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閱讀歷史知識的能力及歸納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方法:採用講述、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帝對人類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難點:為什麼說黃帝是「人文初祖」?「禪讓制」的含義
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
讓學生列舉大量的遠古傳說,展現黃帝對對中華文明的傑出貢獻,揭示「黃帝是人文初祖」。
[教學資源] 結合本課主題自製幻燈片若干張教學掛圖等。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9----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麼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麼稱他為「人文之祖」? 讓學生在回顧上節課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思考教師導入時提出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炎黃戰蚩尤
出示問題:
1、「涿鹿之戰」是怎麼回事?
2、華夏祖是怎樣形成的?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簡要的總結。教師出示孫中山的一段話要求學生齊聲朗讀,並有其中內容過渡到下一目
認識「黃帝像」,對「黃帝」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閱讀教材中的小字內容小組
討論「涿鹿之戰」的雙方、過程及其結果;在此基礎上思考華夏祖的形成。
二、黃帝----「人文初祖」
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提出設問:「後人為什麼稱黃帝是『人文初祖』 ?
教師引導學生相互交談,要求各組推選代表回答。

各個小組根據《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及其課本中的文字內容,小組相互合作

三、堯、舜、禹的「禪讓
出示問題:你能說說堯、舜、禹的故事嗎?除了課本上的外你還知道哪些?
你能根據課本內容說說「禪讓」的含義嗎?

教師設問:「談一談什麼樣的人才能被選為部落聯盟首領?」教師簡要總結說明

各個小組推選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學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講述,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
舉出實例說明(德才兼備,以身作則,沒有特權,是社會的公僕。大禹治水的故事)。

----10----

課堂小結: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點出只因為炎黃對中華文明的演進作出了重大貢獻,所以我們稱他為 「人文之祖。
課堂檢測: 課外延伸:遠古傳說和歷史事實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課外作業:從你得到的尋找歷史的途徑中選擇一個最有趣的事例,講給同學聽。
讓學生自我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及其所得看書整理筆記。

1、 P16頁的練一練
2、 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建立的時間( )名稱( )思考回答

記錄在預習本上要求:課後通過查找有關的資料,精心篩選、整理,記憶,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
板書設計:
堯舜禹
炎黃戰蚩尤 華夏族形成
禪讓制

黃帝的貢獻 人文初祖

夏朝

禹時

----11----

第4課 活動課 尋找歷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12----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多媒體資料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遊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遊,旅行社都會為遊客精心設計旅遊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遊,你們能否設計一條最佳的旅遊線路呢?那麼,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 利用節假日,搜集自己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XX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遊。
【講一講】 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製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 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 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一日游」或「X X地一日游」 的最佳設計線路。最後,由教師來評議出最佳線路設計和最佳導游。

----13----

講 評 課
講評第一單元測試題
[教學目的]
1、 分析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矯正錯誤,查缺補漏,鞏固提高;
2、 抓住共性問題進行點評,從實際出發,培養能力。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類型]講評課
[教學重點]中國古代人類主要生產生活、情況
[教學過程]
1、 組織教學。
2、 總評:本次測驗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 在作選擇題時,個別學生審題不清;
2) 在作填空題時,有少數學生寫錯別字。
3) 有些學生在回答問答題時,答案不全。
採取補救措施:
1) 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
2) 加強對學生「寫」的訓練;
3)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4-----

3、 點評:
分析試卷,按選擇、填空、問答的順序有重點的講解。
在選擇題中,重點講解第1、3、8 、11、15題
在填空題中重點講解第1、4、5題。
(其他詳見附頁---單元測試題)
4、 留出時間讓學生改錯、鞏固
5、 練習(使用微機)
1)元謀人發現的時間_____;地點:_____;地位:_____;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______。
2)、北京人發現的時間______;發現地點_____;河姆渡的原始農耕距今時間是______ ;生活位置:_____流域;
3)「人文初祖」是_____;___發明了文字。
6、作業:整理試卷,鞏固所學內容。

----15----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5—11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興衰過程。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7課時
[課型]新授課、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的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16----

第五課「夏、商、西周的興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 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製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製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17----

[教具]地圖冊、我國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製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18----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3、課堂小結:多媒體顯示歷史坐標圖,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個概括總結。
4、開發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5、自我測驗
利用選擇題和材料題兩種題型對學生的掌握情況作一個了解。所以,選擇題主要是基礎知識的再現,材料題是一個知識拓展題。向學生提供了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處境,加深對討論問題的理解。這部分採用搶答的方式,使學生有興趣參與進來,主動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附:板書設計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5、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6、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四、 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與七年級上冊歷史短視頻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