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時代傳播的互動性

新媒體時代傳播的互動性

發布時間:2020-11-12 23:25:45

1、新媒體環境中的群體傳播有哪些積極作用?

組織傳播也稱團體傳播,是指組織成員之間或組織與組織之間的信息交流行為。組織傳播的目的就在於穩定、密切組織成員之間的關系,協調行動,減少磨擦,維持和發展組織的生命力,疏通組織內外渠道,應付外部環境的變化。其特點是:傳播者以組織或團體的名義講話;信息大多是指令性、教導性和勸服性的內容;具體活動是在有組織有領導的情況下進行的;傳播活動有一定的規模。

2、新媒體傳播互動性,快捷性,多元性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嶄新的新媒體時代,也有人叫做「後網路傳播時代」。 相對於傳統的媒體,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主要有四大特徵:
一是互動性。新媒體傳播過程中,先進者可以對網路技術進行各種形式的互動,這使傳播的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二是快捷性。新媒體實現了信息傳播,具有更加傳播的特點,為傳播媒體打通了渠道。
三是大眾性。新媒體由於形式多樣,使參與者都可以通過各自的平台進行交流,這使得平台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主體。
四是多元性。新媒體不斷的涌現,內容涵蓋面廣,其表示形式表現出日趨多元化的特徵。

3、新媒體言論便捷性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嶄新的新媒體時代,也有人叫做「後網路傳播時代」。 相對於傳統的媒體,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主要有四大特徵:
一是互動性。新媒體傳播過程中,先進者可以對網路技術進行各種形式的互動,這使傳播的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二是快捷性。新媒體實現了信息傳播,具有更加傳播的特點,為傳播媒體打通了渠道。
三是大眾性。新媒體由於形式多樣,使參與者都可以通過各自的平台進行交流,這使得平台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主體。
四是多元性。新媒體不斷的涌現,內容涵蓋面廣,其表示形式表現出日趨多元化的特徵。

4、新媒體相較於傳統媒體有哪些優缺點

缺點

信息的選擇困難。信息量巨大,甄別困難,不確定信息多

2.對虛假信息和不利信息的處理非常棘手。由於信息發布者可以採用假名,並且網路信息發布商和論壇非常多,對這些信息的阻截不會有太大成效,對流言和惡語無法有效地直接制止。所以企業多採取在第一時間發布聲明的方式。

3.垃圾信息導致相關公共關系調研的效果大打折扣。某網站的改版調查中,有效回收只佔全部發放調查冊的35%左右,嚴重影響了形象調查。

4.安全危機時刻出現。

優勢

相較於而言,新媒體具有更快捷方便,給人更好的感官享受,更符合人們對現代化生活的要求的特點,但隨著各自的改革發展,現在是割據一方,各有所長。拿電視劇的播放形式來說,在代表-電視機上播放的,需要不斷收看廣告,等待更新時間較長,廣告質量較差,廣告播放費用成本較高,給觀眾的選擇比較單一。

而在新媒PPS等互聯網上播放時,觀眾可隨時選擇自己喜歡的電視,播放畫面進來也出現高清選擇,廣告時間較短,廣告內容,畫面質量較高,廣告播放成本投入較小。但是就音效和畫面質感以及播放的流暢性來說,電視播放媒體還是比較占優勢,互聯網播放媒體就受到網路連接,網路信號不穩定造成的播放不夠流暢,甚至不能播放的尷尬情況,同時網路的使用也涉及更多信息安全方面的隱患。互聯網環境復雜,給人多種選擇和方便快捷的同時也潛在很大的使用風險,隨時可能遭受病毒等惡意程序的影響,給觀眾帶來損失。

同時,因為互聯網的寄託形式-計算機或等,使用操作較電視機復雜。還受到觀眾(購買電視機和電視無線信號的價格平均低於電腦和寬頻或無線網路的價格)年齡,習慣等客觀因素的限制,造成兩者的觀眾基本盤,幾乎秋色平分。但電腦(筆記本),等互聯網的攜帶方便性是無可比擬的。

(4)新媒體時代傳播的互動性擴展資料:

新媒體(New Media)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簡單說:新媒體是一種環境。

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路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

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

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5、新媒體時代對不同年齡階段人群有何影響

在信息傳播中,媒體環境發生改變,相對應地在媒體環境中彼此有聯系的人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海量的用戶使信息的製作、傳播、接受變得異常簡單。筆者非常贊同美國《Online》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新媒體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由單純的「接受者」轉變成「傳播者接受者」的雙重身份,身份發生論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理論探討巨大改變。

「受」眾不「受」。在新媒體環境下,這種傳播模式被改變。早期在網路出現之前以廣播、電視、報紙這類大眾傳播媒介為主的傳播方式,這種模式下「傳播者」是整個傳播鏈的第一環,處於第一中心位置,他決定著傳播活動後屬四大環節,而受眾對於信息的接受處於被動的位置。而在新媒體環境下,早期的信息傳播模式被完全打破。「傳播者」和「受眾」的界限被模糊,媒介中心喪失。「去中心化」成為現今信息傳播的一大特點,所有人都可以進行傳播,每一個個體都成為信息傳播的中心。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並發揮自己的能量。

這個時代不再會依靠某一個類媒介的強勢覆蓋而「號令天下」、「唯我獨尊」。新興媒體的勃興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和個性的表達,每個人都掌握著話語權。新媒體環境中,「受眾」已經不是被動的、單純的「受」眾,筆者傾向於將「受眾」更名為「用戶」。

在新媒體發展下,受眾成為用戶,每個普通人都可以隨意地發布信息,每一個人手裡都有一支「麥克風」,傳播和接受的地位平等。互動性加強。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特徵明顯,即時性、互動性、開發性、個性化、精準性、信息的海量、低成本的無界限傳播、搜索便捷等。而其中信息處理技術的數字化、傳播方式的互動性是它最本質的特徵。

丹吉爾默提出了「新聞媒體3.0」的概念,而受眾與媒介的關系也從0經歷到3.0形態。0時代的交互性弱基本沒有,傳播形式單一,媒介是中心,它決定受眾選擇的信息。2.0時代媒介中心的理念開始淡化,受眾與媒介之間開始了互動,受眾的聲音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媒體上,而媒體也開始重視這樣的聲音,並根據受眾意見隨時調整信息的傳送。如今的3.0時代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模糊,媒介不過是聚合受眾注意力和需求的。信息的發布不再局限在原來的少數特權階層,每一個人都可以發布信息,參與任何一個新聞事件,影響事件的進程。受眾的主動性及互動性是新媒體環境下的鮮明特徵。
(參考資料:財識網)

6、論新媒體時代的公關傳播

公共關系是一門邊緣學科,它涉及人際關系、公共傳播、傳播管理、組織行為、市場營銷等諸多領域,並擁有自己獨特的知識體系,因此,公關顧問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包括政治學、社會學、傳播學、心理學、管理學等理論原理,又包括RACE工作法、項目管理、流程管理、MI評估方法等技術方法,還包括媒介關系、公關調查等專業技能。一個成功的公關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耐性和警覺,表述能力要強並善於書寫。特別是現在,公關工作的滲透范圍增加,公關人員更應該是多面手———這個月可能還在為公司爭取某個項目進行政府公關活動,下個月可能就要操作洗衣粉產品的推廣活動。

公共關系業的迅速發展是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產物,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企業對社會公眾影響力的實現和提高,需要依靠媒體宣傳和公眾活動策劃。企業通過媒介的介紹、傳播,和觀眾的交流、溝通和互動,在公眾面前樹立並強化公司的品牌形象,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而在這一系列活動安排中,專業公關公司是企業的好幫手。專業公關服務在我國已有20多年的歷史,中國公共關系市場發展已初具規模,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副秘書長陳向陽介紹說,目前公關專業服務市場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長,每年有數百家公關公司成立,各類企業和組織紛紛開始設立公共關系部門或職能,越來越多的廣告公司、文化傳播公司開始開展公關業務,提供專業策劃、媒體傳播、公關活動、活動管理等專業技術服務。

2005年保持35%的增長率

《中國公關業2004年度調查報告》顯示,2004年度,公共關系服務市場(不包括港澳台地區)增長速度明顯提高,公共關系服務呈現全面發展的勢頭,公共關系服務年營業額超過45億元人民幣,比2003年度的33億元人民幣增加12億元人民幣,年增長率超過36%;公共關系公司數量超過2000家,專業公司從業人數超過2萬人。

排名前十的跨國公關公司平均年營業額3700萬元人民幣,比2003年度的3000萬元人民幣,增長了23%;平均年營業收入3000萬元人民幣,比2003年度的2023萬元人民幣增長了48%。排名前十的本土公關公司平均年營業額5300萬元人民幣,比上年度的4074人民幣萬元增長了30%;平均年營業收入3200萬元人民幣,比上年度的2017萬元人民幣增長了58.7%。

該報告撰稿人、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副秘書長陳向陽分析說,2004年度公共關系市場發展迅速,排名前十的公司能較好地把握市場機遇,經營水平有明顯提高。報告認為,2005年公共關系市場仍將持續快速增長,年營業額將繼續保持35%以上的增長率,在國內客戶、文化體育、金融保險、政府、非贏利機構等服務領域會有新的突破,無論是市場發展、經營狀況還是客戶服務仍將會有良好的表現。

盡管國內公關業近些年發展勢頭不錯,但距離國際同行的先進水平還有一段距離。《報告》顯示,排名前十的跨國公關公司和本土公關公司的平均員工年齡分別為29.5歲和27歲。在國外,公關人員應該是越老越值錢,而國內的公關從業人員大多十分年輕,而入行經歷在兩年以上的,就幾乎可以稱為「老資格」了。有資深人士分析,國內公關人員面臨著一些專業認識上的瓶頸,不是單純的公關技巧,還包括對企業、行業,以及對國內快速變化環境的認識和整體把握。

國際化的喜與痛

三年一屆的國際公關大會將在2008年於北京召開,這是這一世界頂級公關盛事第一次來到中國。2004年底的申辦成功對於飛速進步的中國經濟和快速發展的公共關系市場而言,無疑是一件大事。有人甚至斷言:它標志著中國公關業進入國際化、成熟化時期。

公關公司的國際化一方面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公關行業的繁榮景象,一方面還有深深的隱憂。

2004年9月,歐洲易美濟(EMG)公共關系顧問有限公司上海代表處成立;今年5月,美國最大的私營公關公司之一、微軟和迪斯尼的「御用公關公司」———Waggener Edstrom(WE)在北京宣布收購香港公關傳播公司術卓通訊(Shout ,流露出布局亞太區、進軍中國公關傳播市場的野心。截至目前,全球排名前20位的國際公關公司已有三分之二進入中國,且保持著15%以上的平均年增長率。

與此同時,2004年,公關公司的數量從1500家上升至超過2000家,而入圍公關行業前十名的國際和本土公關公司和上年相比基本沒有變化,這說明新增的公司大部分都是規模較小的公司。陳向陽介紹,排名前十位的國際公關公司和本土公關公司的營業額達到9億,占總額的五分之一,而剩下的1980多家公司分享五分之四的市場,在企業實力上遠遠落後。

一般來說,跨國公關公司是綜合性服務機構,其服務手段表現為媒介關系、企業傳播和戰略咨詢,而本土公關公司服務手段主要表現為媒介關系、事件管理和營銷傳播。在國際領域,公關人員扮演著傳播管理者和傳播技術者兩種角色,但本土大多公關公司的業務限於傳播技術的運作,發發稿、做做會,就像打雜的,與跨國公司根本不在同一起跑線上。

PFT傳播集團是中國本土公關公司國際化的佼佼者,它服務的客戶80%以上是國際客戶,公司內部對英文的苛刻要求,已經讓很多人誤認為PFT是一家國際公司。即便如此,國際化問題仍是PFT心中之痛。PFT傳播集團總裁張秀兵認為本土公司不僅要能幫助國際客戶在中國做公關,而且還要能夠幫助中國品牌在國外做公關,從長遠的發展來看,中國本土公關公司需要同中國本土品牌一起走出去。

設置形象

帕伯利森

7、新媒體傳播特點有哪些?求科普

新媒體時代的已經慢慢的向我們推進,很多的信息都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做好傳播,也充分的表現了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及優勢。隨時隨刻關注信息,讓更大的人們了解最新狀況,下面是廣告買賣網整理的關於新媒體時代的五大重要特點:
(1)、傳播方式從單向到雙向的轉變
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單向、線性、不可選擇的。它集中表現為在特定的時間內由信息發布者向受眾傳播信息,受眾被動的接受,沒有信息的反饋。這種靜態的傳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動性。而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是雙向的,傳統的發布者和受眾現在都成為了信息的發布者,而且可以進行互動。比如北京的交通廣播電台,這兩年發展非常好,原因就是在於通過簡訊這種方式加強和受眾的互動,使得信息變得更有價值,同時,聽眾也強烈地體會到一種參與感,主動性和積極性被空前的調動起來。信息的互動性也使得受眾實現被動到主動的改變。
(2)、傳播行為更為個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傳播方式,使得每一個人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個性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傳播自己關注的信息。傳播內容與傳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盤我做主。個性化的傳播方式一方面讓眾人體會著發布信息,影響他人的快感,同時也帶來了個人隱私泛濫,內容良莠不齊的弊端,為管理帶來困難,也為受眾的信息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從固定到移動的轉變
無線移動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具備移動性的特點,用手機上網、看電視、聽廣播,在公交車、計程車上看電視等越來越成為普遍的事情。隨著3GG技術的到來,移動性的特點將成為未來新媒體的主要特性。
(4)、傳播速度實時化
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可以實現實時的傳播,不再需要復雜的剪輯和煩瑣的後期製作與排版,技術的簡單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實現實時傳播。這一優勢是任何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目前一些大的門戶網站基本上都可以實現聲音和視頻音頻的實時傳播,時空的距離被縮小的最小。
(5)、從單一到交融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傳播內容方面更為豐富,文字、圖像、聲音等多媒體化成為一種趨勢。與此同時,交融性還表現在終端方面,一部手機不僅僅可以用來通話、發簡訊,同時還可以用來聽廣播、看電視、上網,多種媒體的功能集合為一身,而這些功能的實現是以互聯網、通信網、廣播電視網等多種網路的融合為基礎的。另外,新媒體也打破了地域化、國界化等,正像陽光文化集團首席執行官吳征:「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

8、新媒體傳播的特點有哪些?

特點:

1、交互性較強:在新媒體時代中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受眾可以自主的參與到傳播系統中,交互性較強。

2、海量化信息承載功能以及信息碎片化:新媒體憑借強大的技術手段使得海量化的信息以簡短精煉的形式得以存貯於平台上,信息傳播較為碎片化。

3、資源的可共享性:在互聯網上,例如百度文庫、優酷視頻是一種不限地域、行業、年齡等的資源共享平台,用戶可以上傳和下載互聯網資源。

4、超文本、超鏈接的應用並提供多媒體支持:新媒體支持很多文件格式而超文本與超鏈接則使得網民方便快捷的使用網路資源。

5、個性化與主動性較強:網民可以主動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搜索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內容,基本上不受時空限制,個性化極強。

6、虛擬社群化:網路社交是繼網路興起後發展起來的,是在網路上建立一個虛擬化信息的傳播環境,使用的用戶構成了虛擬的社群。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利用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


(8)新媒體時代傳播的互動性擴展資料:

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路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媒體是具備價值的信息載體。載體具備一定的受眾,具備信息傳遞的時間,具備傳遞條件,以及具備傳遞受眾的心理反應的空間條件。這些綜合形成媒體的基本價值。這個載體本身具備其價值,加之所傳遞信息本身的價值,共同完成媒體存在的價值。

這個也就是媒體存在價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進步也具備一定受眾,但是媒體成本遠高於受眾所帶來的商業效益,亦不能形成媒體的有效價值。

效應是在一定環境下,因素和結果而形成的一種因果現象。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特定效應的特性。或者說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一種更新的效應的特性。新媒體必須具備影響特定時間內特定區內的人的視覺或聽覺反映的因素,從而導致產生相應的結果。

9、VI設計在新媒體時代的現狀與傳播是怎樣的?

隨著互聯網科技和新一代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傳統媒體的地位與存在感日益下滑,往日人們在茶館、公交車上手捧報紙和閱讀雜志的景象難以再見,隨之而來的是新媒體傳播的狂轟濫炸。VI設計從廣義上講就是企業產品的品牌形象通過個性和特點的相結合傳達給觀眾有效的信息量,並產生同感和相同價值觀的認同,是做具有感染力和傳播性的個性化的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VI設計舊理念和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
VI設計是一整套的系統設計,既包括常見的標志設計,也包括延伸應用的名片、信封、信紙、衣服、企業的公共設施等。如果一個企業沒有VI設計,就會顯得不正規,也會讓別人懷疑這家企業的現代化程度。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僅靠上述內容進行品牌推廣顯然是不夠的,因為除了標志以外,其他VI內容鮮有在新媒體出現。好多企業在VI設計中花費重金,從傳統角度看設計本身並無太大的問題,甚至有些還是精品,但是結合實際的傳播過程來看,在新媒體時代的作用日漸縮小。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在VI設計之初並未充分考慮互聯網背景下新媒體的影響特性;二是某些企業意識到新媒體傳播的重要性,也試圖將VI體現在相關的品牌推廣中,但是並未對既有VI作整合,只是將其生硬地搬到新媒體之上,顯得與整個時代背景格格不入,沒有起到VI的核心作用,進而浪費了VI本身的價值。
那麼VI設計在新媒體中的傳播特性有哪些呢?首先,新媒體的傳播與傳統媒體不同,它具有去地域性。藉助於互聯網的新媒體能夠摒除地域的限制,並將內容傳播至世界各個角落,這就要求VI設計必須考慮更為廣泛的受眾群體。
vi設計中需要強調一定的技巧,使品牌的特點明顯地得到表達;其次新媒體的傳播具有互動性,在互動過程中需要盡量強化VI的地位,比如在logo的放置以及相關色彩的運用上要保證受眾感受的無中斷,用以加深受眾對品牌的印象;最後,新媒體的傳播還具有全渠道性,傳播終端可能包含手機、電腦、平板電腦、簡訊等,這就要求VI設計中的相關內容需要考慮多種的可能性,比如理念口號和企業文化,既要滿足圖形化展示,也要考慮如何通過文字進行信息傳達。總之,根據科技的需要不斷地把基於信息時代下VI設計和高科技技術相結合,讓企業的形象設計上有所突破。

10、在新媒體時代謠言傳播有什麼特點

速度快,傳播面廣。

與新媒體時代傳播的互動性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