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和公共管理

新媒體和公共管理

發布時間:2020-11-12 06:57:53

1、我是學行政管理的,但是之後想做新媒體,微信公眾號運營,從內容編輯開始,想問一下步驟怎麼做?

做新媒體的話,你要有一個敏銳的洞察力和文案編寫能力,這樣的話你的文章閱讀量才會高,同時也要增加文章與粉絲的互動量。

2、新媒介運用在公共管理中,可發揮哪些優勢

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曾經提出這樣的觀點「媒介即信息」,媒介對於人們的影響和滲透無處不在。在信息和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危機也無時無刻不伴隨著我們。那些突發、大范圍的公共危機事件對經濟、社會和人們的心理造成不容忽視的沖擊。回顧這些年我們國家發生的公共危機:98年的特大洪澇、03年的非典、05年的禽流感、以及2008年的雪災、汶川大地震,一場場災難到現在還歷歷在目。這一切的公共危機事件都是政府、公眾、媒體等諸多方面都必須面對的。公共危機不僅考驗著政府的應變能力,同樣也對各大媒體提出了挑戰。政府如何利用媒體,創造一個良好的媒體溝通環境,從而很好的解決公共危機和減少危機所帶來的損失,這是當前很多學者和政府部門所關心的重要話題。
二、公共危機及媒體的概念界定
1·公共危機。即由於自然災害或者社會機制在運行過程中失靈而引發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機事件。公共性危機根本在於其公共性,其中當事人是一定區域內的危機侵害的所有公民。公共性危機涉及的范圍很廣,極易引起社會的普遍恐慌。因此,能否很好的處理好這些公共危機,直接決定了政府執政能力好壞。
所謂公共危機管理則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持續動態的管理過程,政府針對潛在的或者當前的危機,在危機發展的不同階段採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動,以期有效地預防、處理和消弭危機。
2·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是由信號、聲音、文字、圖像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內容組合而成的面對大眾的傳播信息的媒介。媒體的內容則應該根據國家相關規定,按照市場的實際需求不斷更新,確保其完整性、准確性和有效性。傳統的四大媒體分別為:電視、廣播、報紙、雜志。
新媒介環境。新媒介是相對於傳統媒介的一個概念,其內涵在不斷的發展之中,所有新興出現的傳播方式都屬於新媒介的范疇。在現階段,新媒介主要包括手機媒體、IP電視、BBS(網路論壇)、聊天工具(QQ、MSN等)、博客、播客等。由這些媒介所組成的傳播環境即新媒介環境。
三、媒介在公共危機管理的重要作用:緩解危機與形成良性的社會輿論
媒體是一切社會信息藉以公開擴散的手段和載體。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宣傳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主要工具,是社會信息傳播的主渠道,是公眾民意的輿論反映,是社會監督的瞭望者。
新聞媒體作為輿論工具,能夠反映輿論和引導輿論的功能。也就是說新聞媒體具有「議程設置」功能。在階級社會中,新聞媒體反映輿論不是「有聞必錄」,報道什麼,不報道什麼,什麼多報道,什麼少報道,如何報道,如何加以分析和評論,都會把輿論引向某種特定的方向。正是由於媒體的這種功能,社會一旦發生重大公共危機事件,媒體就承擔著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於此同時,新聞媒體是輿論的載體和放大器,某種輿論一旦載入新聞媒體,便會傳播天下。鑒於以上功能,新聞媒體對社會輿論的形成、發展起著巨大作用,同時對公共危機的緩解和政府危機管理有著重要的影響。
美國學者格伯納認為:大眾傳媒不僅是現代社會的「故事講解員(STORY-TELLER)」,而且是緩和社會各異質部分的矛盾與沖突的「熔爐」(MELTING-POT),在這個意義層面,現代媒介是維護現存制度的文化武器(CULTURAL ARMS).
四、新媒介環境下公共危機的信息傳播特點
(1)信息傳播迅速
新媒介環境下傳播渠道豐富,傳播成本經濟,傳播程序高效,潛在傳播主體數量眾多且分散在各處。在公共危機來臨的時候,通過新媒介發布信息的速度非常快,超過傳統媒介。更為重要的是,草根主體傳播的速度又超越了官方傳播主體。這種速度,體現在信息的發布上,也體現在信息的擴散上。
案例:汶川地震。
(2)信息傳播全面與多元
公共危機蘊含的信息量極大,傳統媒介雖然擁有優秀的記者群,有高質量的信源,但在信源總量和豐富性上遠不如新媒介,再加上版面或播出時間的限制,把關制度的限制,大量有關公共危機的信息是在新媒介環境下進行傳播的。新媒介環境下信源分布廣泛,以巨大的互聯網空間和豐富的傳播渠道為平台,他們對公共危機信息的發布更為全面。除了轉發傳統媒體和官方媒體的信息外,很多信息屬於原創。
案例:「7·13廣西靖西群體事件」中,當地百姓通過博客上傳的視頻、通過博客或論壇發布的消息是人們了解這次群體性事件的重要途徑。截至7月18日晚10點,新浪、搜狐和網易等網站關於這次事件的博客文章總數超過上千篇。
而手機、網路聊天工具除了可以發布消息外,更因其超強的互動性成為了各種信息轉發的平台,各種新媒介的相互交叉使得信息呈幾何級數增長。在把關制度比較鬆散的新媒介環境中,大量信源提供的海量信息中存在著各種視角,信息本身以及對信息的解讀呈多元狀態。
案例:在此次「7·13廣西靖西群體事件」發生後,鋁廠污染等話題在新媒介環境下都有相當的人群予以關注,當他們在傳播、分析、討論這些話題的時候,又帶有自身的意志,於是在新媒介環境中就形成了以各種視角看各種問題的多元化現象。
(3)流言滋生,謠言肆虐
流言是一種信源不明、無法得到確認的消息或言論,通常發生在社會環境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而正規的傳播渠道(如大眾傳媒等)不暢通或功能減弱的時期。根據美國心理學家G.W.奧爾波特的理論,R=I*A.流言的流通量(R)與問題的重要性(i)和涉及該問題的證據的曖昧性(a)之乘積成正比。根據對流言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公共危機發生時,新媒介環境是滋生流言的土壤,因為:公共危機蘊含的信息量極高,在人們心目中占據較為重要的地位,人們希望盡可能多地獲得有關信息;傳統媒體由於采編能力、報道篇幅和把關制度的限制,不可能做到全面地發布有關公共危機的所有信息,在某種層面上造成了正規傳播渠道的缺失;在新媒介環境中,信源很大程度上的匿名性和免責性造成了發布信息的隨意,很多信息帶有極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表明觀點的證據往往具有煽動力卻經不起推敲。
五、現階段政府在應對公共危機的過程中與媒體應對困境
正如麥克盧漢所言,媒介及訊息正在日益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並已成為多數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人們「身體的延伸」。[1]以美國為例,水門事件讓尼克松總統下台,拉鏈門事件讓柯林頓總統遭到彈劾,白宮與其他各級政府既注重藉助媒體的威力宣揚政績,又時時注意防止媒體泄漏有損他們形象和威信的「機密」。在今天的中國,媒體也越來越介入到現實的政治生活之中。很多政府官員可以說是和媒體「形影不離」。到了辦公室,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看報紙;進了家門,不管早晚,都會看一眼報紙,掃一眼電視新聞,大到國際時局,小到街巷市容。政府官員通過媒體來學習時政、解讀形勢、了解動態,還通過它來發布新聞、動員社會,進行公共管理。然而隨著媒體重要作用的發揮及其權力的擴張,媒體開始讓政府官員對它「愛恨交加」。說「愛」它,因為工作需要它,離不開它;說「恨」它,因為媒體越來越「不聽話」,經常讓官員「出醜」、「難堪」,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媒體是把雙刃劍,它可以宣傳工作的業績和「亮點」,也可以暴露工作的不足和「軟肋」;它既能雪中送炭、錦上添花,也會忙中添亂、雪上加霜。可以說很少有什麼東西能像媒體這樣讓政府官員感到復雜和棘手。一個在中國官場廣為流傳的俗話,「防火防盜防小報」,生動地揭示了這個獨特的社會現象。特別在重大公共危機發生時,媒體由於職業性質所驅使,急於報道,造成政府在處理危機事件的滯後的尷尬局面。
政府與媒體出現的權力博弈現象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一方面,媒體責任意識的缺失,是導致這類現象的原因。不負責任的新聞傳播,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的傾向:小報小刊的「去喉舌化」、地方幹部被「妖魔化」、媒體情緒的「民粹化」、對改革成果的「虛無化」。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員在進行公共管理時對媒體採取的不恰當的方式,構成問題的另一個方面。社會生活變了,政府在處理與媒體的關系時也必須作出調整和應對。但是很多地方政府部門領導仍然抱著舊思維不放。他們對付媒體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躲、吵、告、怨。躲是躲記者;吵是吵報道不實;告是告媒體侵權;怨是怨宣傳部門管理不力。
案例:2003年夏天,SARS肆虐中國,原國家衛生部長、北京市長相繼辭職。2005年底,吉林化工廠爆炸引發松花江流域污染,原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辭職。值得深思的是,他們引咎辭職的原因並非是對危機事故本身負直接責任,而是未能及時向媒體進行發布,對相關信息捂、蓋、壓,導致了公眾恐慌,引發了政府的信任危機。三年內,因為未能及時發布危機信息,應對媒體不當,讓三位正部級幹部辭職,這在建國以來是空前的。可見,不只是貪污腐敗、失職瀆職能夠結束一個人的政治生命,不懂媒體,不善於應對輿論,也能夠帶來嚴重的後果。三位正部級領導幹部的辭職,對個人是一種仕途上的挫折,對執政黨和政府的形象無疑也是一種傷害。2001年發生在南京的冠生園事件則是另外一種情形。中秋節前,南京冠生園用陳餡翻炒後再製成月餅出售的事件被中央媒體披露曝光。剛開始,企業千方百計地隱瞞事實的真相,沒有正確地面對媒體,承認錯誤,而是以「舊餡做月餅在行業內是普遍現象」這個理由進行搪塞和狡辯,結果是企業遭受滅頂之災。通過這些事件,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代中國的新聞和輿論,已經不僅僅關涉媒體,它正在演變成為現實的政治和公共管理。提高政府應對媒體的能力,已成為一項迫切的任務。
六、應對媒體的方法與態度
應對媒體需要哪些策略和方法?歸納起來就是兩句話,「事前熱,事後冷」。所謂事前熱,是指事前敏感,發布在前,溝通在前。所謂事後冷,就是指遇到媒體炒作要冷處理,主動和媒體溝通,不要立足於爭是非,而是要注意降溫,把負面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具體包括六種應對方法。
1•政府主動為媒體設置新聞議程:用議程計劃來主動引導記者。媒體在傳播中的顯性功能是通過「議程設置」實現的。它的提出者伯納德•科恩就認為:「在多數的時間,報界在告訴人民怎麼想時可能並不成功;但它在告訴它的讀者該想什麼時,卻是驚人的成功。」[13]也就是說:媒體報道什麼,不報道什麼,著重報道什麼,簡單報道什麼,直接影響受眾。故此,媒體自己可以對報道取向進行「把關」。這樣,政府應對媒體,從一定程度上講就是政府引導媒體的議程設置。或者說,把媒體議程變為政府議程的一部分。因此,應對媒體的首要方略,就是設置「政府新聞議程」。社會控制論的創始人、美國社會學家羅斯指出:社會控制就是指社會組織利用社會規范對其成員的社會行為實施約束的過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取決於整個社會如何在社會穩定和個人自由之間取得平衡,為達到社會性的和諧與穩定,社會必須有「控制」機制。[14]由此可見,就本質而言,「政府新聞議程」可以說是生活控制的一種方式。關於「政府新聞議程設置」的定義,應該包括下面幾點: (1)「政府新聞議程設置」的內容應為執政者所要向公眾說明的、需要引起公眾關注的政策、公共信息、影響公眾生活的政府行為、決策等。(2)「政府新聞議程設置」必須通過大眾媒體才能實現,沒有大眾傳媒這一傳播渠道,「政府新聞議程設置」不可能實現,只能是局限於政府內部運作的「政府議程」,無法達到主導輿論、影響民意的目的。(3)「政府新聞議程設置」必須遵循大眾傳播規律和新聞規律,從而使其區別於政府行政機關內部運作的日常「政府議程」。(4)有效的「政府新聞議程設置」應該是以下三者的有機結合:政府要說明的(政策議程)、媒體感興趣的(媒體議程)、公眾關心的(公共議程)。政府要通過新聞議程設置,將政府的政策和工作「設置」成為公眾樂於關注的焦點,使政府決策的權威性與新聞報道的影響力相結合,在公眾當中形成廣泛的相關的討論議題,最終實現合力效應,達到主導輿論、引導輿論、影響輿論,形成有利於政府執政、樹立政府良好形象的目的。具體做法就是,每年或者定期組織新聞議程的規劃設計。比如,一個政府、一個部門,新聞發言人全年要發布希么,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樹立什麼樣的政府或者部門形象;哪些政策可能需要事前預案;如何定期和媒體進行溝通聯誼等等。
2•完善新聞發布制度:把信息主動「喂」給記者。近年來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應運而生。它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也是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舉措。新聞發言人的任務就是圍繞重大政策、突發公共事件、熱點難點問題組織發布會,發布信息,解讀政策,透明決策,引導輿論,起到溝通大眾、服務大局的作用。通過加強和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正確、有效、及時地藉助媒體實施議程設置,已經成為加強政府執政能力的突破點[15]。新聞發布實踐最大的效果就是:政府聲音在前,引領記者輿論,徹底改變了過去記者輿論在前,政府被動彌補在後,被輿論牽著鼻子走的狀況,真正使記者圍著政府轉。做好新聞發布,要求政府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如果不可能公開全部的信息,那就盡可能、盡早地公開那些能夠公布的信息。
3•新聞預案:把周密的解釋留給記者。公共政策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政策出台是最敏感的,也是媒體最熱衷尋找的新聞來源。但是,同樣一個政策,放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條件、不同的話語、不同的地方之下,往往會有大相徑庭的反映。如果不作出周密的具有針對性的解釋、補充,好的公共政策會被誤解、甚至被歪曲。當誤解的情緒一旦與媒體的某一敏感神經相觸碰而在社會上蔓延開來,媒體自己也失去了加以控制的力量。事後的解釋、澄清、更正,不管是媒體,還是地方部門,都是蒼白無力的。事前的預備、功課、方案,才是最主動的,最有力度的。
4•橫向溝通:把換位思維傳遞給記者。對於地方來說,媒體的構成是相對復雜的。有中央和部省屬媒體的駐在機構,有自身管轄的媒體。可以說,這個結構是扁平化的,不是金字塔形的;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面對這樣的格局,單靠行政命令是無濟於事的。地方政府必須通過橫向的聯系方式,藉助地區新聞單位聯席會議、通氣會等形式,定期向媒體通報中心工作,交流感情,加強共識;定期開展新聞業務交流,互通有無,促使媒體換位思維,理解地方、部門開展工作的難處和實際情況,以此打破行政隸屬的界限,用橫向的互動、協調的手段,來形成媒體的合力。
5•批評見面:把不同聲音展示給記者。如果輿論監督是採取直接上報紙、上電視的方式,那麼公正的做法應該是給雙方當事人公平的說話機會。應當鼓勵記者善於傾聽不同的聲音;應當推廣一種「批評稿與當事人見面」的做法,要求批評性報道刊發之前也聽取當事人的意見。這種方法,有利於編審的把關,因為記者在采訪中,難免會陷入采訪對象的情境,先入為主。當然,是否刊發,並不以當事人的意見來取捨,只是以此達到兼聽則明的目的,杜絕不實報道和虛假新聞。
5•加強與媒體的溝通交流:善待媒體。對於政府來說,只有加強與媒體的溝通交流,才能使媒體成為公共管理的有效手段。應對媒體的態度,就是善待二字。具體包括四個方面。
1)•理解新聞。善待媒體的前提是正確地理解新聞的功能,遵循新聞工作的規律,特別是理解新聞和宣傳的聯系與區別。過去,新聞和宣傳被視為一回事,而現在,新聞所承擔的社會功能進一步多元化,除了作為影響輿論的主渠道,新聞也兼顧市場、產業。因此,管理宣傳和管理新聞是兩碼事。國務院網站的最新資料中,對宣傳部的翻譯不再是Propaganda,而是Publici-ty(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網站(英文版)http: //english. gov. cn/.)。這兩個詞彙有著非常重要的區別。前者強調灌輸、宣傳、鋪天蓋地的重復,後者強調公開、引導、公關。必須深刻理解這種變化:這是面對新時期媒體變化的主動應對。已經有學者就宣傳和新聞的區別進行了概括。[17]實際情況是,管宣傳必然要管新聞,但是如果仍然用過去管宣傳的方法來管現在的新聞,那無疑是刻舟求劍,一管就死,一放就亂。因此政府必須深刻理解新聞所擔負的新的功能,理解新聞和宣傳的差別,認識當代新聞媒體的特點,在新聞工作中認真遵循新聞規律。
2)•尊重記者。善待媒體必須落實到尊重記者上。其實,不管是領導幹部還是社會大眾,對記者這個群體都存在著一些誤解:有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覺得記者是「無冕之王」,把持著話語權,惹不起;有人一葉障目,因為一些個別的例子就把全體記者想像成為吃拿卡要的群體。實際上,記者從事的是一種艱辛的職業。現在的記者既要當好喉舌,又要承擔輿論監督;既要面對挑剔的受眾,又要考慮廣告收入。面對如此多的責任,生理心理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各級政府應該認識到,記者不是敵人,而是朋友,記者既是挑戰者,更是工作夥伴。尊重記者的報道權就是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尊重記者的工作就是遵循公共管理的規律。
3)•寬容輿論。寬容輿論,就是要支持輿論監督,容許媒體對政府工作的不足、缺漏進行批評。當媒體和政府的看法一致時,善待媒體並不難。當媒體發布了一些與政府部門的想法、看法不盡相同的新聞信息時,當媒體承擔監督職能對政府的工作失誤予以曝光時,特別是批評報道與事實不盡相同時,政府官員是否還能換位思考,遵循新聞的規律?是否還能尊重新聞媒體的報道權利?是否還能肯定他們的成績,諒解他們的過失?這對各級政府、每個領導幹部都是一種考驗。要以理解的心態來面對那些進行輿論監督時有差錯的記者,要以寬厚的心態來面對那些有過報道失誤的媒體。因為工作的差錯是難免的,輿論監督度的把握是有難度的。每個政府官員都必須有這樣的雅量。
4)•服務媒體。善待媒體的具體行動,就是服務媒體。宣傳部門主管媒體,應該有管理就是服務的意識。為中心工作服務,做黨和政府的喉舌;為人民群眾服務,做老百姓的知音;為新聞媒體服務,做新聞單位的後勤;為宣傳文化部門服務,做基層的娘家。如果說組織部是黨員幹部之家,宣傳部就應該成為媒體記者之家。各級黨委、政府,都應該參與服務、主動服務。服務就是盡一切可能為媒體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的環境和條件。媒體的事業產業發展,需要地方和部門的關心、支持;媒體舉辦或承辦一些大型活動,需要地方和部門的配合;媒體組織重大或深度報道,需要地方、部門的聯絡、協調和安排;媒體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一些急、難等特殊事情,需要地方和部門的全力支持、協調和配合。只有用服務贏得了媒體的心,媒體才覺得他們被「善待」了,政府才能贏得輿論。有時態度是決定性的。

3、危機傳播管理這門課程模塊六新媒體危機公關的知識點有哪些?

危機傳播管理這門課模塊六新媒體危機公關的知識點包含模塊導引,單元一新媒體危機公關,單元二案例分析,。

4、新媒體管家能批量訂閱同行公眾號的文章嗎?

不行,新媒體管家的素材搜集是直接調用百度等平台的,這類需求建議使用西瓜插件,有個靈感訂閱,可以實現樓主要的功能

5、在電腦上微信公眾平台新媒體管家插件怎麼用

我用過的,下個新版谷歌瀏覽器,在設置裡面去添加插件,啟用就行了,但是你第一次登上去的時候還是需要輸入賬號密碼,之後就不用了

6、新媒體環境對公共關系管理提出了哪些措施

隨著網路、移動設備等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和滲透,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溝通渠道給企業的公關關系環境與模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討論了企業公關所面臨的新媒體環境的特點,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於新媒體環境下的企業公共關系策略,有利於企業更好地利用新媒體進行公共關系活動,提高企業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公關能力。

7、新媒體管家登錄微信公眾號為什麼必須每天都要用手機掃碼驗證?

微信的安全限制呀!防止被盜!認證後的公眾號有些軟體可以免掃碼!

與新媒體和公共管理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