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二級學院新媒體建設與管理辦法

二級學院新媒體建設與管理辦法

發布時間:2020-11-11 21:25:00

1、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是二級學院嗎?裡面的新媒體學院是怎麼回事?也是二級學院嗎?

不是。設計學院和新媒體都是分開的,只不過在同一個校區同一個教學樓而已版,如果要照你這么說的話權,那設計學院還是從美術學院分離出去的呢,但是現在他們都是獨立而又有聯系的,比如上選修課和一些必修課是在一起上,但是每個學院都有屬於自己的學院代碼,美術的學號是2開頭,設計的學號是3開頭,新媒體的學號是6開頭。

2、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好嗎?可以介紹一下這個大學的寢室和學院的具體情況嗎?謝謝了!

還是不錯的。

1、專業豐富

學院內設新聞與傳播學院、影視藝術學院、視覺藝術學院、新媒體技術學院、管理學院、國際傳播學院6個二級學院和思想政治課教學部、體育課教學部2個教學部。

設有35個專業,基本形成了以「媒介內容生產」為核心,以「傳媒技術」和「傳媒管理」為支撐,兼及「文化教育」的專業發展格局,重點建設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動漫與藝術設計、新媒體技術三大特色專業群。

2、師資力量

據學校官網2020年9月份顯示,學校現有教職員工667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188人,博士、碩士373人。

3、宿舍

宿舍4個人一個房間,有獨立衛生間。每人床位下面是桌子、書架和衣櫥,上面是床;房間里還有行李架;

有獨立的洗漱間和衛生間,衛生間里有淋浴頭,有陽台,可以晾衣服、曬被子;也有洗衣機,都是刷卡的。

4、學歷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是在原湖南銀行學校和湖南教育電視台的基礎上,按照「前台後院」模式組建的一所公立傳媒類高職學院,公立學校,學歷得到社會認可。

5、辦學特色

學校秉承「創意點亮人生」的校訓,實施「引台興校、原創強校、服務榮校」的發展戰略,致力於為湖南文化強省建設和傳媒產業發展培養綜合素質高、傳播溝通能力強的創意型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資料來源:湖南大眾傳媒學院網站——學校簡介

3、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是幾本

二本是肯定的,藝術類一本也有可能,因為在大學城裡,上視算是含金內量很高的學校了。

上海視覺藝容術學院藝考近日拉開帷幕。據了解,今年報考生總數創該校建校以來新高,僅上海考點的考生已超過萬人。最新統計顯示,部分專業的招錄比已突破200:1。

上海視覺學院是今年上海唯一一所在外省設立考點的藝術類綜合性大學。該校的影視與話劇表演、音樂劇表演與教育、流行音樂與舞蹈、播音主持、廣編、攝影、模特等專業(方向)設校考,面向全國招生。

據2018年10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該校實訓管理中心是為SIVA乃至大學城各兄弟院校服務的教學機構,屬於當代視覺藝術教育的造型技術公共基礎平台。 工作室平台位於校區東北角的實訓大樓,擁有雕塑、陶瓷、玻璃、版畫、雕塑、金屬、綜合材料、演藝、數碼藝術等三十二個工作室以及多功能教室。 據2018年10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藝術與設計實驗教學中心(實訓管理中心)

4、二級學院團總支(團、學、青)1、二級學院對本學院共青團工作的定位是什麼?對團工作發展的預期目標是什

書名: 《新時期高校共青團工作》

定價: 32

出版社名稱: 人民日報

ISBN編號: 9787511519047

《新時期高校共青團工作》-高校團幹部讀本  定價32元  主編 陸士楨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日益成為共青團工作的第一陣地之一,然而新的歷史情況以及新時期青少年所呈現出的新特點給高校共青團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書即吸取近年來共青團研究的優秀科研成果,立足於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實際,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著重介紹了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高校共青團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職能;高校共青團的特別色工作如校園文化建設、學業輔導等;高校共青團如何進行組織建設與管理;以及高校團幹部如何提升能力與素質,並列舉了切實可操作的案例給廣大讀者進行參考。本書力圖用簡潔通俗的語言將共青團的最新知識進行編寫。

目  錄

第一篇  初識高校共青團 
第一章 共青團基礎知識 
第一節  中國共青團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中國共青團的指導思想 
第三節  新時期共青團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章   高校共青團的基礎知識 
第一節 高校共青團的地位和任務 
第二節 高校共青團的運行機制和隊伍建設 
第三節 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原則和方法 
第三章   高校共青團的基本職能 
第一節 組織青年學生 
第二節  引導青年學生 
第三節 服務青年學生 
第四節 維護青年學生合法權益 
第四章 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 
第一節 調查研究的方法 
第二節 科學決策法 
第三節 典型示範法 
第四節 資源整合方法 
第五節  評估激勵法

第二篇 高校共青團特色工作 
第五章 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 
第一節  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的內容 
第二節  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的基本任務 
第三節 研究生團建工作 
第四節 學生社團和自組織管理 
第六章  思想引領類工作 
第一節 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節 校園文化建設 
第三節品牌活動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 
第七章  學業支持類工作 
第一節  大學生學業發展輔導 
第二節 大學生學術創新支持 
第三節 品牌活動之大學生「挑戰杯」 
第八章  實踐體驗類工作 
第一節   大學生素質拓展 
第二節 大學生志願服務 
第三節  品牌活動之大學生「三下鄉」活動 
第九章  職業導航和權益維護類工作 
第一節 大學生職業導航 
第二節  品牌活動之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 
第三節 權益維護工作

第三篇  新時期的高校共青團 
第十章 新時期高校共青團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第一節 新時期社會整體變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第二節 高等教育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第三節  新時期大學生的新特點 
第十一章   新媒體與高校共青團 
第一節  新媒體對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影響 
第二節  借力新媒體,做好高校共青團工作 
第十二章  新時期高校團幹部培養的要求 
第一節  黨和國家對團幹部的希望 
第二節 高校對團幹部的要求 
第三節 大學生對團幹部的期待 
第十三章 打造魅力高校團幹部 
第一節 新時期高校團幹部必備的硬實力 
第二節 新時期高校團幹部必備的軟實力 
第三節 做有魅力的高校團幹部 

5、如何打造一個優秀的校園新媒體平台

為你奉上,請參考!
新媒體時代下校園媒體的團隊建設摘 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需要社會的各個方面協調、全面、平穩、可持續發展。高校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科技創新的發源地,是培育人才的搖籃,在國家與社會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當今時代加強高校校園媒體建設,整合資源優勢,提高服務水平,打造校園媒介品牌,更好地為師生服務,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高校努力,具有時代賦予的特殊意義。

傳統的高校校園媒體主要有校園報刊、雜志,校園廣播和校園電視,其中以校園報刊雜志的種類和數量最多,既有學校黨委機關報,又有職能部門和各學院舉辦的報刊雜志,還有大量大學生自己創辦的報紙。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不斷強大,絕大部分高校都辦起了新聞網,成為加強高校宣傳思想的又一重要陣地。實踐證明,校園媒體作為校園特有的輿論宣傳工具,在大學生生活、思想教育以及學校校園文化等方面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如今的高校亦是遠非昔日簡單、純凈的「象牙塔」了。在構建高校和諧校園的時代背景下,校園媒體的團隊建設成為我們所面臨的新課題之一。

關鍵字:校園媒體;運行機制;全媒體;團隊建設

一、校園媒體的體制

校園媒體中存在著一批有著屬於自己的新聞理想的年輕人,而正是這批年輕人憑借著自己的力量在校園媒體這個特殊的陣地實踐著自己的新聞理想,他們需要建立成為這樣一支團隊,一支擁有與社會媒體相差不多的、可以高效有條不紊運轉的團隊,而這樣一支團隊需要的是相對健全的體制和管理模式,以及校園媒體所特需的培養機制。

1、校園媒體的定位

首先應該給校園媒體一個定位。大學校園里存在各種各樣的社團,大體一類為「民間社團」(學生自發成立、自我管理、自行運作的社團),如各種文學社;另外一類為「官方社團」(在相關校方機構,實際中多為校團委直接領導的學生組織),如接受校方的直接監督和指導的學生會。有別於內部層次明晰、權責分明的「官方社團」,「民間社團」由於其成員多是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而走到一起來,同時工作范圍的局限和活動數量的相對稀少決定了他們內部組織的鬆散,進而又導致了工作相對效率的低下。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報紙、廣播、電視、網路分屬於不同部門管理。媒體之間相對獨立,報紙、廣播、電視、新聞網,都有各自獨立的一套班子,都要建立自己的通訊員隊伍,分別采寫各自的稿件。除校報在出版質量和周期等方面管理相對規范以外,其它幾種媒體管理鬆散。新聞資源沒有整合,媒體之間缺少互通,出版(播出)時間也沒有協調一致。因此新聞簡單、重復、撞車現象時有發生,造成了校園媒體人力、物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基於以上定位思考,不難發現,實際上校園媒體在校園中這個具體而微的小社會中所處的地位是非常微妙的。她不僅要作為傳達學校官方意見及態度的主要「喉舌」,同時又要以一個媒體人的姿態來面對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種種不理想事件。如何能巧妙地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成為其能否生存下去以及以什麼樣的狀態生存下去的關鍵因素。2、從社會媒體看向校園媒體

許多人都熟悉「從一粒沙看見世界,在一朵野花里看見天堂」這句詩。它出自英國詩人兼當時最勇猛的社會批評家布萊克的長詩《天真之兆》的起首句。在這首詩里,它的結尾句也同樣擲地有聲:

我們被引導 去相信謊言

當我們看卻不經過雙眼;

它在黑暗裡生也在黑暗裡亡

當靈魂在光照里卻欲沉睡。

在這里,「我們被引導 去相信謊言」最可以用來當作今天媒體批判的指針。我們通常都習慣的相信媒體是公正、客觀的在呈現試試。這種媒體的客觀性當然不能完全否認,但在許多事情上,媒體也確實在政治操縱下,扮演、偏見和歧視擴大再生產。新聞記者進入這個體系,除非他們向那種意識形態壓力屈服,內化成自己的價值,否則即無法生存。那些不屈服的,即會被掃地出門。其實這樣的現象不僅僅存在與社會媒體,在校園媒體中亦是存在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篇有政治敏感度的文章如果拿捏不好,就會被和諧掉;一個得不到學校支持的邊緣性校園媒體同時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解散或重組到其他媒體中。媒體資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很大程度上,現在有不少校園媒體與學校上級交流的很頻繁,而忽視了我們絕大多數校園媒體是為同學們服務的,其實我們應當加強與同學們的交流,建立及時反饋機制,積極的與校內媒體溝通交流,還應通過校媒這個平台多與全國各大高校交流,建立一種校園媒體的聯合與信息共享。有人形容校園媒體是帶著枷鎖在舞蹈,而比較積極的新聞人的看法是,至少我們還可以舞蹈,因此,尋找對策,突出重圍就成了這些舞蹈者們不斷思考的話題。不管在校園媒體受到種種限制的前提下這些舞蹈者們能不能成功突圍,這些思考都顯得彌足珍貴。3、社會媒體帶來的反思

《南方周末》曾經做個這樣一個新年的特別策劃,展開想像的翅膀,2020年的中國會怎樣,2020年的世界會怎樣?其中就包含著校園媒體的發展。

批評和贊美分列正義天平的兩端,任何一端都不能有所偏倚。

長期以來,大學校園新聞媒體的天平一直處於失衡狀態,浮誇的贊美泛濫成災,而真正關乎痛癢的媒體聲音卻少之又少。這種失衡狀態,所有人都有目共睹。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被恭維的原始渴望,「體制」也希望自己被歌頌和贊美。體制終究是人創造的,對體制的贊美終究是對人的贊美。可是,人性有弱點。當一個人長期被贊美的聲音所包圍,他會無可避免地陷入麻木,甚至上癮的狀態,他只能聽得進贊美的聲音,這樣他才會身心舒適,無憂無愁。「體制」同樣有弱點,世界上沒有那一種體制是完美無瑕的。當體制里的人們都被贊美的聲音催眠而進入麻木、上癮的狀態,體制也就無可避免地自我陶醉,昏昏欲睡了。「人」為什麼會得到贊美?因為「人」掌握著令人敬畏的公權力,「人」掌握著支配資源的權利,「人」也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體制為什麼會受到贊美,因為體制內每一個層級的人們都在一定范圍內掌握著支配資源的權利和話語權,別人不敢不贊美體制。掌握著公權力的人是不願意聽到「不和諧」的聲音,縱使這些不和諧的聲音是出於善意,就像那個沒穿衣服的皇帝只願意別人贊美他的衣服漂亮一樣。拒絕批評的本質是不願意被監督,「體制」很自信,它覺得自己可以「馬不揚鞭自奮蹄」,可以不斷地自我完善,日臻完美,它卻不知道一個常識:世界上所有的體制都不具備這種能力。如若有一天,天平瞬間恢復平衡狀態。稚嫩的聲音告訴「體制」,若不能批評你,那麼所有的贊美都不是發自內心的,而那些贊美的聲音是會迷惑你的思想。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校園媒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校刊和校報,校刊和校報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宣傳」、就是歌功頌德,還有就是拿來墊桌腳。那麼十年後的大學校內紙媒還是這樣的嗎?那上面會出現批評學校職能部門不合理做法的稿件嗎?會允許「同性戀」學生的照片出現嗎?會允許刊發社評嗎?二、全媒體的傳播發展對校園媒體團隊建設帶來的影響

1、關於「全媒體」

(1)「全媒體」的概念

雖然全媒體的概念並沒有在學界被正式提出,但近一年來,「全媒體」的說法開始風靡新聞、出版界,它來自於傳媒界的應用層面。媒體形式的不斷出現和變化,媒體內容、渠道、功能層面的融合,使得人們在使用媒體的概念時需要意義涵蓋更廣闊的詞語,至此,「全媒體」的概念開始廣泛適用。

(2)對全媒體的理解

根據「全」的兩個含義,全媒體有以下的兩種理解:

①完備、全面,指盡可能多的單一形式媒介載體的綜合體,是包括眾多媒體形式的「個體」概念。②整個,是一個集體概念,是隨著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應用和普及從以前的「跨媒體」逐步衍生而成的,體現了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媒體互相融合、互動的趨勢。我們可以把「全媒體」理解為:綜合運用各種表現形式,如文、圖、聲、光、電,來全方位、立體的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網路、通信等傳播手段來傳輸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

(3)全媒體的價值特點

①全媒體是載體形式、內容形式以及技術平台的集大成者。從傳播載體工具上分可分為: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路、電信、衛星通訊等等;從傳播內容形式上涵蓋了試、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從所依重的各類技術支持平台來看,除了傳統的紙質、聲像外,基於互聯網路和電訊的WAP、GSM、CDMA、GPRS、3G、4G及流媒體技術等等。②全媒體包容個體的特性。它並不排斥任何一種單一表現形式的媒體,它視單一形式的媒體為「全媒體」中「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整合運用全媒體的同時仍然很看重各種單一媒體的核心價值特性和優勢。③全媒體的「全」體現在對受眾的全面覆蓋,它的傳播面廣泛,互相整合填充人們行為的各個注意力空間。④「全媒體」的大而全,在以受眾需求導向下表現為超細分服務。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類型,選擇最適合的媒體形式和渠道,實現最佳效果。舉例來說,對同一條信息,通過「全媒體」平台可以有各種紛繁的表現形式,但同時也根據不同個體受眾的個性化需求以及信息表現的側重點來對採用的媒體形式進行取捨和調整。2、校園媒體的存在形式

高校校園媒體主要包括校報、校園廣播、有線電視和校園新聞網等形式。其中校報和校園廣播是校園媒體的傳統形式,有線電視和校同新聞網是隨著校園有線電視和互聯網的發展而出現的新型校園媒體形式。

(1)校報

校報是高校黨委的機關報,也是校園媒體中的主要形式。校報主要以文字和圖片為載體,便於反復閱讀和做深度報道,言論、述評也是校報發揮作用的有效體裁。各地高校校報成立了校報協會等機構,定期組織業務研討、培訓、評獎等活動,因而校報成為校同媒體中管理最為規范、新聞效果最佳、發展最為成熟的一種媒體。

(2)校園廣播

校園廣播是校園媒體中最早出現的一種形式,也是校園新聞傳播的主體。校園廣播具有短、平、快的優勢,能夠達到有聲廣播和時效性的較好結合。校園廣播是較為鬆散的一種校園媒體形式,每天安排早、中、晚三次,一般在早鍛煉和校園文體活動較為集中的時段播出。

(3)有線電視

它在校園媒體中的出現,使校園新聞的視覺沖擊力和現場感大為增強,成為廣受師生歡迎的一種校園媒體形式。多數高校的有線電視每周播出一至兩次。有線電視的觀眾也由最初以教職工為主擴展到全體師生員工。由於各高校對有線電視媒體的重視程度不同,管理體制各異,因此有線電視播出的時間、內容、形式隨意性較大,電視媒體的長處和優勢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

(4)校同新聞網

校園新聞網是隨著高校校園網路的建立和運行而出現的一種新的校園媒體形式。校園新聞網具有隨時更新、滾動播出、信息豐富、圖文並茂、迅速快捷等特點,由於在一定程度上結合了校園其它媒體的時效性、直觀形象性以及不受時空限制等優勢。一經出現就受到校內受眾群的歡迎和青睞。校園新聞網使校園媒體的受眾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其新聞傳播觸角已經覆蓋了整個社會,因此也成為高等學校加強對外宣傳、擴大學校影響、提高學校聲譽最具潛力、最活躍的一種媒體形式。

3、校園中的「全媒體」

在全媒體迅速成為一股強流之時,高校校園媒體更是離不開這次變革。

作為校園媒體,在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等多種媒體形態爭奇斗艷的今天,預示著資源整合與媒體交融的全媒體時代儼然已經到來。在社會媒體實踐先行的經驗借鑒下,校內媒體則更應利用這一契機謀求新的發展途徑、突出重圍。據悉,在今年上半年南京理工大學全媒體聯盟成為各大高校媒體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中國大學第一家全媒體機構誕生。 南京理工大學全媒體聯盟主管單位是南京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由校黨委宣傳部網路主管擔任指導老師,由南京理工大學鍾聲網、南京理工大學校報記者團、南京理工大學先風電視和南京理工大學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會以聯盟形式組成。采訪到揚州大學《揚大青年》主編包雨朦同學,她表示「揚大也在進行媒體整合,漸漸適應全媒體的傳播發展,但是目前因為時間短,機制上還是有些不成熟的地方,他們將不斷改進實現更好的發展」。

現在有很多學校都在嘗試向全媒體傳播去發展,大部分整合部門因為時間短、自身不成熟,再加上各個媒體成立時間已久,早已形成了自己內部的一套完整的體制,很難打破。那麼如果我們要將全媒體的發展在校內媒體中進行到底的話,就應打破原來的運行機制,將各類媒體整合在一起,並且將其進行有機的聯系,讓各個媒體在工作上形成一種流程上的完美銜接,自然而然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各個媒體之間也就有了必然的交流、接觸和合作了。各成員社團以項目導向型模式進行合作運行,既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與二級學院新媒體建設與管理辦法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