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污染環境的短視頻

污染環境的短視頻

發布時間:2020-11-11 05:43:37

1、有一個視頻是關於環境污染的視頻叫什麼之災有誰知道嗎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令世界震撼。但是,生態環境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德國《明鏡》周刊對中國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進行了專訪,他說這些問題將很快引起全民關注,並將產生成千上萬「環境難民」。

污染問題令人堪憂

中國經濟以9.5%的發展速度,取得令世界眩目的成就,但同時也有隱患令人擔憂——發展中消耗了太多原材料。

比如,創造1萬美元價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國的近6倍,或許更令人尷尬的結果是,比印度還多3倍。事態不能這樣發展下去。

但是,這種觀點在國內尚未形成氣候。許多因素集中到一起:原材料稀缺,沒有足夠的土地,人口持續增長。目前,中國已經有13億人口,這個數字是50年前的2倍。到202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5億。城市化進程伴隨著沙漠化,可居住及可利用土地都是50年前的一半。

每年中國都不斷加強自己作為一個經濟神話王國的形象。但是,奇跡將很快結束,因為環境跟不上發展的步伐。1/3的中國土地上都遭遇過酸雨的襲擊,7大河中一半的水資源是完全沒用的,而另有1/4的中國人沒有純凈的飲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氣。城市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照環保的方式處理。最後一點要強調的是,世界上1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國佔了5個。

環境問題對經濟影響很大

空氣污染成為困擾中國城市的主要問題。由於空氣和水已經被污染,中國的GDP為此損失了8%-15%。那還沒有包括健康問題的損失。人們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北京有70%-80%的癌症和環境污染有關。肺癌成了頭號殺手。

人們對這些健康問題的反應如何?

即使到現在,中國的西部,和其他有生態壓力的地區已經很難養活居住在那裡的人口了。未來,將有22個省市1.86億居民需要安家。然而,其他省市只能收納大約3300萬人。那意味著中國將有1.5億生態移民,或者叫做「環境難民」。

政府在努力控制污染。而且在一些城市已頗見成效,比如北京的空氣質量有了很大提高。此外,現在河流和湖泊的水質比過去潔凈很多。現在,不但有更多自然保護區,還建立了一些環保模範城市。其他措施包括:退耕還林,確保法律法規執行比從前更嚴格等。

有人批評政府只關注經濟增長,而不考慮發展的持續性。現在這種思想仍是主流。對他們來說,GDP是惟一衡量政府表現的標准。但是,人們都相信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是和諧發展的。這其實是最大的錯誤。如果政治改革跟不上,那麼經濟增長越快,就越快遇到政治危機。如果貧富差距擴大,中國的一些地區和整個社會將不穩定。如果民主和法律體系落後於整個經濟發展,各個民族將不能保護他們自己的利益。

人們還有個假設也是誤區:經濟增長能解決環境、原材料和人口增長的危機。事實上,沒有足夠的錢,而且時間也來不及。發達國家人均GDP是8000美元到1萬美元,可以支付起這個代價,但中國還不行。在達到人均4000美元以前,不同的危機正以各種形式沖擊著中國。總之,中國經濟上還不夠強大,解決環境問題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綠色GDP」是一個模型,它包括經濟增長的成本,如環境污染,還有正在和德國探討的一個話題:中國官員的表現不僅通過經濟增長來衡量,而且還要通過他們是如何解決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等方面來綜合評估。

如何降低環境犯罪

許多人擔心嚴格的環境法會使經濟發展放緩。也有一些人認為中國還不能擔負起創造一個更潔凈的環境應付出的代價。

近年來,中國已經叫停30項工程,包括幾個能源站——其中有一個在三峽。法律強制關閉一些公司,原因是他們的投資項目對環境有害。不幸的是,其他的工程還在進行。他們只要支付一小筆罰金——和它們的投資相比是九牛一毛。

天貓美國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這就是為什麼法律法規需要改革。即使環保部門權力很小,也要制止非法工程,包括經濟利潤高的行業,如鋼鐵、水泥、鋁合金製造和造紙廠。許多違反環境保護的人通常都是手持大把現金或以其他方式要求政府官員通融。但是,人民、媒體和科學都向著正義的一方。事實上,環保的壓力正是提出「綠色GDP」的初衷。

中國缺乏一次全民的環境運動。到目前為止,一般公民很少有機會站出來反對有爭議的工程。法院有時甚至不接受人們的環保訴訟。

政治上的共同決議應該是任何社會民主的一部分。然而,當下並不是要上演一出外人看來民主的鬧劇,而是需要一個法律制度能為公眾撐腰,特別是在處理環境問題的項目時。如果這樣做是可行的,那麼各方都會從中受益。

2、做了一個環境污染的公益小視頻!求污染前環境和污染後環境的背景音樂

開頭可以放,大海是我的故鄉輕音樂版
污染後,就用 隱形的思念 吧

3、找一個視頻,關於的是環境污染

紀錄片:吞噬地球

4、找一個介紹環境污染的電視視頻

建議你去國家環境教育宣傳教育中心去查詢。應該沒有問題,可以解決。

5、求一個環境污染視頻有故事性的文字

這和你燒的煤種有關,這樣的爐子最好別燒無煙煤,另外就是保持爐子的通風回要良好,其次看你的照片答像是土暖氣爐子,這種爐子帶的採暖面積要適當,否則如果帶的面積大了,會造成爐內的溫度低,不利於燃燒造成煤就燒不透。
美國進口普衛欣天 貓

6、誰柴靜演講有關空氣污染環境污染《穹頂之下》的完整視頻?發給我

被封了

7、求保護環境為題材的視頻

http://video.baidu.com/t?di=478780502_478780482&pos=20&word=%BB%B7%BE%B3%C6%C6%BB%B5

8、有一個關於環境污染的視頻叫什麼之災的,有誰知道叫什麼名字嗎?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令世界震撼。但是,生態環境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德國《明鏡》周刊對中國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進行了專訪,他說這些問題將很快引起全民關注,並將產生成千上萬「環境難民」。

污染問題令人堪憂

中國經濟以9.5%的發展速度,取得令世界眩目的成就,但同時也有隱患令人擔憂——發展中消耗了太多原材料。

比如,創造1萬美元價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國的近6倍,或許更令人尷尬的結果是,比印度還多3倍。事態不能這樣發展下去。

但是,這種觀點在國內尚未形成氣候。許多因素集中到一起:原材料稀缺,沒有足夠的土地,人口持續增長。目前,中國已經有13億人口,這個數字是50年前的2倍。到202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5億。城市化進程伴隨著沙漠化,可居住及可利用土地都是50年前的一半。

每年中國都不斷加強自己作為一個經濟神話王國的形象。但是,奇跡將很快結束,因為環境跟不上發展的步伐。1/3的中國土地上都遭遇過酸雨的襲擊,7大河中一半的水資源是完全沒用的,而另有1/4的中國人沒有純凈的飲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氣。城市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照環保的方式處理。最後一點要強調的是,世界上1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國佔了5個。

環境問題對經濟影響很大

空氣污染成為困擾中國城市的主要問題。由於空氣和水已經被污染,中國的GDP為此損失了8%-15%。那還沒有包括健康問題的損失。人們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北京有70%-80%的癌症和環境污染有關。肺癌成了頭號殺手。

人們對這些健康問題的反應如何?

即使到現在,中國的西部,和其他有生態壓力的地區已經很難養活居住在那裡的人口了。未來,將有22個省市1.86億居民需要安家。然而,其他省市只能收納大約3300萬人。那意味著中國將有1.5億生態移民,或者叫做「環境難民」。

政府在努力控制污染。而且在一些城市已頗見成效,比如北京的空氣質量有了很大提高。此外,現在河流和湖泊的水質比過去潔凈很多。現在,不但有更多自然保護區,還建立了一些環保模範城市。其他措施包括:退耕還林,確保法律法規執行比從前更嚴格等。

有人批評政府只關注經濟增長,而不考慮發展的持續性。現在這種思想仍是主流。對他們來說,GDP是惟一衡量政府表現的標准。但是,人們都相信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是和諧發展的。這其實是最大的錯誤。如果政治改革跟不上,那麼經濟增長越快,就越快遇到政治危機。如果貧富差距擴大,中國的一些地區和整個社會將不穩定。如果民主和法律體系落後於整個經濟發展,各個民族將不能保護他們自己的利益。

人們還有個假設也是誤區:經濟增長能解決環境、原材料和人口增長的危機。事實上,沒有足夠的錢,而且時間也來不及。發達國家人均GDP是8000美元到1萬美元,可以支付起這個代價,但中國還不行。在達到人均4000美元以前,不同的危機正以各種形式沖擊著中國。總之,中國經濟上還不夠強大,解決環境問題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綠色GDP」是一個模型,它包括經濟增長的成本,如環境污染,還有正在和德國探討的一個話題:中國官員的表現不僅通過經濟增長來衡量,而且還要通過他們是如何解決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等方面來綜合評估。

如何降低環境犯罪

許多人擔心嚴格的環境法會使經濟發展放緩。也有一些人認為中國還不能擔負起創造一個更潔凈的環境應付出的代價。

近年來,中國已經叫停30項工程,包括幾個能源站——其中有一個在三峽。法律強制關閉一些公司,原因是他們的投資項目對環境有害。不幸的是,其他的工程還在進行。他們只要支付一小筆罰金——和它們的投資相比是九牛一毛。

天貓美國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這就是為什麼法律法規需要改革。即使環保部門權力很小,也要制止非法工程,包括經濟利潤高的行業,如鋼鐵、水泥、鋁合金製造和造紙廠。許多違反環境保護的人通常都是手持大把現金或以其他方式要求政府官員通融。但是,人民、媒體和科學都向著正義的一方。事實上,環保的壓力正是提出「綠色GDP」的初衷。

中國缺乏一次全民的環境運動。到目前為止,一般公民很少有機會站出來反對有爭議的工程。法院有時甚至不接受人們的環保訴訟。

政治上的共同決議應該是任何社會民主的一部分。然而,當下並不是要上演一出外人看來民主的鬧劇,而是需要一個法律制度能為公眾撐腰,特別是在處理環境問題的項目時。如果這樣做是可行的,那麼各方都會從中受益。

與污染環境的短視頻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