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琉璃燒制過程的簡短視頻

琉璃燒制過程的簡短視頻

發布時間:2020-11-10 16:09:47

1、琉璃的製作步驟

(一)造型設計

將設計創作理念繪成平面設計圖稿,再雕塑立體原型.為了有完美的比例與美感,每一筆一刀都必須極其精準細膩.

(二)制硅膠模

在原型的表面塗上硅膠並以石膏固定外型,再製成硅膠陰模.

( 三)灌制蠟模

灌入熱融的蠟,待其自然冷卻成型為陽模,其中鏤空與倒角的細節轉折處必須靠細心、耐心與雙手的巧勁小心拆取.

( 四)細修蠟模

將蠟陽模、毛邊、氣孔細心修補.

(五)制石膏模

將耐火石膏灌鑄在修飾後的蠟模外,製成含蠟石膏模,再以蒸汽加溫脫蠟,即成耐火石膏陰模.

(六)進爐燒制

將石膏模與配置好的玻璃料放進爐內慢慢加溫到1000C左右,水晶玻璃軟化流入石膏模內成型.

(七)拆石膏模

待其降溫冷卻後從爐內取出,小心拆除石膏模取得琉璃作品粗胚.

(八)研磨、拋光

將作品不斷重復地研磨、拋光,直至使琉璃的光澤透射出來,展現晶瑩的質感,即可完成作品.

(1)琉璃燒制過程的簡短視頻擴展資料

琉璃傳說:

在上古傳說中,天空裂開了一個洞,女蝸為了拯救天下生靈,於是決心補天。她從汾河裡撈起了許多五色石頭,把堅硬的五色石用烈火燒熔,然後用色彩繽紛的熔漿將天上的窟窿補上,挽救了這場災難。這里的五色石,就是琉璃的別名,五色玉。

雖然這是一則傳說故事,但是卻道出了琉璃的製作原理:通過熔煉石頭,冷凝以後便形成了晶瑩剔透的琉璃。那麼在古代的中國,是誰最先煉制出了琉璃呢?據考究,古代琉璃的發明者應該是善於煉金,煉丹的道士。

在一次無意間的煉制中,道士們將富含二氧化硅的石英和銅,鉻等致色元素一起投入了燃燒著烈火的丹爐中,出爐冷凝以後,爐底便出現了五光十色的琉璃。成語「點石成金」最初所指的便是道士們利用礦石煉制出金銀的故事。

2、琉璃的製作工藝是怎樣的?

琉璃是以人造水晶為原料,採用脫蠟鑄造法燒制而成。其主要過程是將人造水晶加熱到內近1000℃的高溫使其具容有流動性,流入預先制好的石膏模殼內成型。由於石膏模殼是經由加熱脫除蠟模而製作,故稱脫臘鑄造。其主要流程如下:
1、創作設計
2、雕塑原型
3、膠模製作
4、翻樹脂模
5、樹脂模打磨拋光
6、翻制硅膠工作模
7、澆注蠟模
8、蠟模修整
9、澆制石膏模
10、蒸汽脫蠟
11、修整石膏模
12、選配色料
13、進爐燒鑄
14、拆除石膏模
15、切割粗磨
16、細修拋光
17、質檢包裝
這只是原理上區分開的幾大主要工序,在製作過程中,有數十道工序,而且主要依靠手工製作,一模一件。不僅工序繁復,且生產周期長,大些的作品僅燒制過程就需20多天。
在所有這些工序中,最難把握的還是在爐窯中燒制這道工序,爐溫曲線稍有不合理,燒出的就可能是一爐廢品。且不同造型的作品,其爐溫曲線也很不相同。如果掌握技術的火候不夠,一件新作品可試燒好幾爐也不能保證成功。
由於琉璃製作的不易,每一件作品都是用心力、體力與時間的消耗精雕細琢打造而成,故而成為倍受珍惜.

3、琉璃的製作全流程

【琉璃的製作過程】

(一)造型設計 將設計創作理念繪成平面設計圖稿,再雕回塑立答體原型。為了有完美的比例與美感,每一筆一刀都必須極其精準細膩。
(二)制硅膠模 在原型的表面塗上硅膠並以石膏固定外型,再製成硅膠陰模。
(三)灌制蠟模 灌入熱融的蠟,待其自然冷卻成型為陽模,其中鏤空與倒角的細節轉折處必須靠細心、耐心與雙手的巧勁小心拆取。
(四)細修蠟模 將蠟陽模、毛邊、氣孔細心修補。
(五)制石膏模 將耐火石膏灌鑄在修飾後的蠟模外,製成含蠟石膏模,再以蒸汽加溫脫蠟,即成耐火石膏陰模。
(六)進爐燒制 將石膏模與配置好的玻璃料放進爐內慢慢加溫到1000C左右,水晶玻璃軟化流入石膏模內成型。
(七)拆石膏模 待其降溫冷卻後從爐內取出,小心拆除石膏模取得琉璃作品粗胚。
(八)研磨、拋光 將作品不斷重復地研磨、拋光,直至使琉璃的光澤透射出來,展現晶瑩的質感, 即可完成作品。
(九)簽名、包裝 確認琉璃作品完善後鐫刻簽名、包裝完成。

4、琉璃的製作方法

琉璃的製作方法

--------------------------------------------------------------------------------

成形後的玻璃製品往往需要進行各種形式的加工,以進一步完善製品的形狀和功 能,使其成為一件完整的產品。
玻璃製品的製作工法一般可分為,冷加工、熱加工和表面處理三大類。

一、冷加工
在常溫下,通過機械的方法來改變玻璃製品的外形和表面狀態的過程,稱為冷加工。
冷加工的基本方法為:

(1) 研磨與拋光
研磨與拋光是玻璃進行冷加工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磨的目的在於,保證製品得到想要的幾何形狀、准確的尺寸和最有利進行拋光的表面狀態。拋光則使玻璃研磨後的毛面重新成為光滑、透明、具有光澤的鏡面,兩者有密切的關聯。
(2) 切割
切割是利用玻璃的脆性和殘余應力,再切割點上劃一刻痕造成應力集中,在外力作用下,斷裂線沿應力走向展開,從而達到切割玻璃的目的。
(3) 鑽孔
玻璃製品常常需要鑽孔以滿足安裝使用時的需要。
(4)噴沙與磨沙
在玻璃表面進行噴沙與磨沙的目的,是使光滑的玻璃表面形成毛面。常用於表面飾或配合造型,作為一種技法的表現。
(5)車刻加工
在玻璃表面用機械磨刻或人工刻花,顯現出各種花紋圖案,是玻璃的傳統裝飾方法。主要包括草刻、精刻和藝術雕刻。

二、熱加工
玻璃製品的熱加工,主要是利用玻璃的粘度、溫度特性、導熱性及表面張力等性質,來進行加工操作。
經過熱加工的玻璃製品應緩慢冷卻,防止炸裂或產生過大的永久應力,必要時還需進行二次退火。
其方法有:
(1)爆口與燒口
吹制的玻璃,必須切割去除上部與吹管相連接的帽蓋部分,其切口常具有尖銳、鋒利的邊緣,通常採用集中的高溫火焰對其局部加熱,依靠表面張力的作用使玻璃在軟化時變得圓滑,像這樣用火焰進行切割的過程稱為爆口。
燒口就是用集中的高溫火焰將製品口部局部加熱。
(2)火拋光
火拋光就是用火焰直接加熱玻璃製品表面,在不變形的前提下,使其表面熔化而變光滑。 (3)火焰切割與鑽孔
切割與鑽孔是用高速的高溫火焰對玻璃局部進行集中加熱,並使其熔化達到流動態在高速氣流的驅駛下,局部熔化的玻璃沿切口流失,製品被切割開。對於玻璃容器也可採用內部通氣加壓的方式,使製品在加熱部位形成孔洞。
(4) 真空成形
真空成形是加工精密內徑玻璃管的一種方法
(5) 槽沉成形
此法是將玻璃塊或平板玻璃置於模型上加熱使玻璃軟化,在重力作用下,軟化的玻璃下沉貼附於模具表面而具有模具的形狀。

三、表面處理

指從清潔玻璃表面起直到製造各種塗層玻璃的所有表面加工過程。
可分為:
(1) 玻璃的化學蝕刻。
(2) 玻璃的化學拋光。
(3) 玻璃的表面塗層。
(4) 玻璃的表面著色。

5、琉璃是怎樣燒制的?

據記載,琉璃源自於古印度語,隨著佛教的東傳而進入我國。最原先的代表色其實是藍色,此外,還有紅色,黑色,白色,黃色,綠色和紺藍等色。琉璃瓦是施以各種顏色釉,並在高溫的環境中進行燒制而成的。

6、琉璃工藝品製作過程是什麼?

2製作步驟編輯
如今的琉璃製作工藝的話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步驟:
1.創意設計:將創意通過平面設計圖稿進行表現。
2.原型製作:根據圖稿雕塑立體模型。
3.制硅膠模:在模型表面均勻塗抹硅膠,待硅膠凝固成硅膠模後,尚需石膏加以固定。
4.灌制蠟模:調制蠟漿,在硅膠陰模內灌入熱融的蠟,待其自然冷切。
5.拆取蠟模:將冷切後的蠟模自硅膠石膏模脫出。
6.修整蠟模:冷切容易使蠟模收縮變形,對拆模時留下的模線痕跡,得以工具細心地修整完美。
7.制石膏模:調制正確比例的耐火石膏,在修飾後的蠟模外,灌注包埋,即成含蠟石膏模。
8.蒸汽脫蠟:將整個含蠟石膏置入脫蠟機內以蒸汽加溫,脫蠟後即為耐火石膏陰模。
9.精選原料:為精確控制各種顏色的比例和流動的美感,需依造型與設計精選特定顏色與大小的玻璃原料,並安排色塊的分布位置。
10.進爐燒結:清模去塵後,將整個石膏模與配置好的玻璃料,放進爐內慢慢加溫,使熱熔軟化的水晶玻璃如麥芽糖緩慢地流入石膏模內成型。
11.石膏模:拆除石膏模,將冷切後的玻璃粗胚取出。
12.切割修葺:將玻璃粗胚上注漿口部分多餘的玻璃切割修葺。
13.粗模細模:以粗、細研磨砂將水晶玻璃之澆注口磨平整。
14.冷工細修:以鑽石筆頭及其它工具細心雕琢,使作品表面顯得更為均勻細致。

7、有誰知道古法琉璃的燒制過程

古法琉璃的工藝是窯鑄製作的古老工藝,「火里來,水裡去」是對古法琉璃工藝最精闢的總結。

今天,製作一件普通的古法琉璃作品,依然要採用數十道純手工工藝。

首先,要進行的就是設計,將創作理念繪製成平面設計圖,然後以泥土或蠟等材質雕塑成立體原型。

接下來,是製作矽膠模,就是在原型的表面,一層一層地塗上矽膠,製成矽膠模,並以石膏固定外型。由於設計製造的精細,脫下矽膠模後,原型常已損壞。這時再以矽膠模灌注環氧樹脂,翻製成永久模型,進而再製作出矽膠陰模。然後調制蠟漿,在矽膠陰模內灌入熱融的蠟,待其自然冷卻,從固定造型的矽膠石膏模內取出,並進行造型修整,由此,完成蠟模製作工序。

完成蠟模製作後,還需製作石膏陰模。調制正確比例的耐火石膏,在蠟模外灌注包埋,然後置於脫蠟機內以蒸汽加溫脫蠟即成。

經過了復雜的開模工藝後,琉璃即將進入她「火里來」的涅磐之旅。

根據作品的造型與設計,把琉璃原料精確放置於石膏模內,入爐燒結。

我們知道,和鈞瓷的燒制一樣,在烈焰中發生的一系列物理與化學變化,是琉璃奇幻效果的關鍵,而在溫度高達800—1400度的窯內,一切都是很難人工操控的。

所以,在進爐前,通過對原料的比例,塊粒的大小與分布,對材料熔化後可能的原漿走向以及對氣泡的走向控制,對不同色彩的相融排列控制以及包括決定透明度在內的各種效果等等,一系列外在因素的預設十分關鍵,就連模具在窯內的位置,窯內的熱量分布,氣流格局等一切可預期與不可預期的因素全部要經過仔細的推演。

在燒結過程中,精確降溫,對於一件作品的成功與否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為使琉璃內外均勻降溫,避免應力釋放不平均導致龜裂,需設定降溫曲線,因作品的設計造型不同,少則三五天,多則幾十天的漫長等待才能夠出爐。

也許上蒼對藝術永遠都要給予最大的苛求。直到今天,即便在最優秀的製作者手中,一些稍有難度的古法琉璃的出窯成品率始終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而能夠滿足真正藝術眼光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更加殘酷的是,古法琉璃的模具完全是一次性的,即一個產品一套模,一旦出窯失敗就前功盡棄。而製作琉璃所使用的昂貴的水晶材料也是一次性的,無法重復燒制,從而造就了古法琉璃的獨一無二性。

出爐後,如果我們幸運地拿到了一件還算滿意的燒制半成品,就可以進入到「水裡去」的歷程了。

這一過程與許多珠寶的冷加工工藝極為相似,在拆除石膏模,取得琉璃作品的粗胚後,還需要對其進行斷面切割,打磨,並針對作品細膩的部分進行細心的雕飾修整,使表面更均勻細致,然後還要進行研磨拋光,使作品的光澤和材料的質感呈現出來,這是才能說完成了一件作品。

也許古法琉璃的「水之旅」並不值得炫耀,只是過程相對繁瑣一些,精度高一些罷了。其實,就像人們簡單地認為「水」「火」不相容一樣,卻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古法琉璃「水火暨濟」的魅力與嚴格要求所在。

古法琉璃在「火」中要經過「析晶」與「解除應力」等一系列關口的考驗,出窯時的成功並不意味著最後的勝利,有時哪怕在窯鑄過程中的一絲細微失誤,也會在接下來的加工過程中帶來報廢的後果。所以,除卻冷加工的數十道工序可能導致的報廢因素外,一個「火」中帶來的巨大風險自始至終地暗藏在整個加工過程中。
古法琉璃的識別特徵:
A、色澤:水晶和玻璃都有不同的色彩,但全部以純色為主,混合後會爆裂或者混濁。唯有古法琉璃可以有多種顏色混成,且通透如故。
B、密度:古法琉璃的密度明顯高於玻璃,略高於水晶,且手感滑潤。
C、聲音:輕輕敲擊古法琉璃會有金屬之音。
D、透明度:界於玻璃和水晶之間,偶有燒制流動過程產生的少量氣泡。
E、保存時間:無限期,從材質角度看,古法琉璃永不變色,今天從漢王劉勝墓中出土的古法琉璃耳杯依然色澤如新,剔透如故。

8、跪求3dmax琉璃瓦製作全過程!最好是有視頻的或者圖片分解

去56網,上面的3dmax教程比較全面

9、琉璃磚工藝製作流程

(一)造型設計 將設計創作理念繪成平面設計圖稿,再雕塑立體原型。為了有完美的比例與美感,每一筆一刀都必須極其精準細膩。 (二)制硅膠模 在原型的表面塗上硅膠並以石膏固定外型,再製成硅膠陰模。 ( 三)灌制蠟模 灌入熱融的蠟,待其自然冷卻成型為陽模,其中鏤空與倒角的細節轉折處必須靠細心、耐心與雙手的巧勁小心拆取。 ( 四)細修蠟模 將蠟陽模、毛邊、氣孔細心修補。 (五)制石膏模 將耐火石膏灌鑄在修飾後的蠟模外,製成含蠟石膏模,再以蒸汽加溫脫蠟,即成耐火石膏陰模。 (六)進爐燒制 將石膏模與配置好的玻璃料放進爐內慢慢加溫到1000C左右,水晶玻璃軟化流入石膏模內成型。 (七)拆石膏模 待其降溫冷卻後從爐內取出,小心拆除石膏模取得琉璃作品粗胚。 (八)研磨、拋光 將作品不斷重復地研磨、拋光,直至使琉璃的光澤透射出來,展現晶瑩的質感, 即可完成作品。 (九)簽名、包裝 確認琉璃作品完善後鐫刻簽名、包裝完成。

10、琉璃製作工藝在我國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琉璃像青銅器和陶瓷一樣,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最早是在秦朝發展起來的。起初,玻璃非常粗糙和低劣。在北魏,使窯燒玻璃的過程更進一步。唐宋時期,玻璃裝飾常用於重要的建築房屋,如刺頭屋檐、刺吻、蟬紋和平刺紋。房子的角落很突出,飛檐朝上。後來,這個過程逐漸改進,發展成今天的樣子。

在古代中國,琉璃的製作代代相傳,或者由師傅和徒弟繼承。由於歷史的局限和傳統觀念的束縛,琉璃的燒制工藝,尤其是釉色配方,一直是保密的。工匠們有「父子、父子、琉璃不傳姓」和「父子不傳女兒」的習慣。這項技術不可避免地會丟失很長一段時間。此外,在中國封建社會,這些技能被忽視,難以進入經典,給後人的研究帶來了困難。

宋朝的琉璃器具很多都比較小巧精緻,它的造型比前朝更加的豐富。除了琉璃碗、琉璃瓶,還有諸如琉璃花片等創新形式琉璃由人工晶體脫蠟鑄造而成。主要工藝是將人造晶體加熱到接近1000℃的高溫,使其具有流動性,並流入預制石膏模殼中形成。石膏模板是通過加熱去除蠟模製成的,因此被稱為脫蠟鑄造。

傳統琉璃近年來才受到中外收藏家的追捧。新一代琉璃藝術家層出不窮,再次證明了傳播琉璃的藝術並沒有隨著時代的潮流而消失。根據民間傳說范蠡在監督國王傳說的創作時,偶然發現了琉璃。他把它給了西施,作為愛的誓言。西施的眼淚流過這幅傑作,所以人們稱之為「流蠡」後來把它變成了琉璃。

與琉璃燒制過程的簡短視頻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