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如何看待短視頻流行
短視頻也是一種信息傳遞渠道。它的發布者是身邊普通人,內容不需經權威機構過濾篩選,第一時間發布。基於此,人們潛意識里會覺得更親切,更真實,互動性更高。就像跟鄰居朋友閑話家常。從社心角度來講,可能反映了人的群體認同和社會交往方式。
但是不得不警惕的是,很多短視頻質量堪憂,這對下一代身心完善尤為不利。希望大家還是盡量發布高質高雅的內容,凈化提升我們的網路環境。
2、哪些小品或相聲反應了從眾心理?
周偉的相聲
《我慣著他》
3、千年歷史的摔碗酒,緣何被15秒的小視頻帶火?
到現在不得不承認小視頻所帶來的魅力,因為人們現在願意去關注這種短的視頻,而不願意去關注那種長篇大論的紀錄片兒。所以說這種小的短視頻就通過一種非常新穎的方式幫助這種摔碗酒突然火了起來。
小視頻的利弊其實一直都是受到爭論的,因為這種非常短的視頻有很多做的都是搞笑的。這種搞笑是沒有任何實際的生活意義的,只能是讓人們當時感到哈哈一笑,實際上沒有任何意義,如果說是看一些紀錄片的話,可能還對當地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包括這種習慣的形成以及典故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看中短視頻顯然是什麼都了解不到的,只不過這種短視頻在某一種程度上也幫助了當地的旅遊業發展,讓這個摔碗酒真的火了起來,自然就帶來了更多的遊客。
這種小視頻所帶來的影響,帶貨能力可以說是非常的強。因為現在網上有很多的網紅商品,就是這種小視頻上瘋狂推薦的,然後一些親身的使用經歷一些營銷的手段和方式,幫助這種商品快速的活著起來,其實很難去真正的界定這個商品,它到底質量怎麼樣?因為我們其實沒有經歷過,而且這種小視頻也並沒有任何官方的鑒定性質,僅僅是個人所做的一個推測,或者個人上的試用,所以說自己在利用這些小視頻的時候要真切的看到它的利弊。
如果說能夠更好的引導這種小視頻,讓它起到真正的宣傳文化的作用,幫助人們發展經濟,幫助人們更多的生活方面的常識,那顯然它是有用的。但如果說它僅僅是停留在一種短時內的即時娛樂,那麼顯然它是沒有用的,其實小視頻這個東西本身沒有對錯,只不過是看人們如何去利用它,也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把它往更好的方面引導,給它好的方面影響的一些平台資源,讓他更好的去發展,對於那些特別即時性娛樂的東西,沒有太大意義的東西,給它一定的限制。
4、眾多短視頻應用你最看好哪個?為什麼?
短視頻都有著年輕化、去中心化的特點,每個人都能成為「主角」,都是一個傳播點,符合了當下年輕人自我、個性的態度。當然,也有一種從眾心理,彷彿不看短視頻就跟不上時代了,就無法掌握時代熱點。
5、如何克服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的,病因實抄質上,是主體缺乏意識的主觀能動性與獨立性,通常這一類的人,對於事物缺乏獨立的思維與對比,對於外在事物都處於一種排斥與順從的中間狀態。要克服從眾心理,首先必須凡事都要有一個明確的態度與思維趨勢,不能時常性的將其它的外在的想法強加之自我本身,放心一種順從的方式,去傾聽自己內心的想法,不要過度的焦慮未知的結果。。。。
6、哪些類型產品適合利用從眾心理作廣告
各人來覺得是偏向高檔耐用品源這類的產品,一般價格比較低的產品我們在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中的收集信息的環節投入的精力比較少,反而比較會跟隨自己的意願行事,而相對的價格偏高的產品我們會在信息收集方面用的精力會相對較多,容易受到前人者意見影響自身的判斷。
7、什麼是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copyherd mentality)從眾心理即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而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 心理現象。
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 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通常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對的。從眾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
(7)從眾心理短視頻擴展資料:
從眾原因
1、行為參照:在情境不確定的時候,其他人的行為最具有參考價值。
2、對偏離的恐懼: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3、與群體融合的需要:與群體成員保持一致可以使人更容易被成員接受。
4、群體的凝聚力:對自己的群體有強烈的認同感。
8、從眾心理的表現形式
對從眾行為也要具體分析。一般有這樣幾種表現形式:一是表面服從,內心也接受,所謂口回服心答服。二是口服心不服,出於無奈只得表面服從,違心從眾。三是完全隨大流,談不上服不服的問題。就從眾心理的客觀影響來看,既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意義,主要看從眾行為的具體內容。由於中學生的知識、經驗都不足,自製能力又不強,因此在多數情況下,從眾行為不同程度地帶有盲目性。中學生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從眾"。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從眾"。"真從眾"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見或建議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無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數人在一起不會錯"的隨大流思想。"假從眾"則往往是礙於情面或者免受群體的指責和懲罰。例如有的同學不吸煙,也不想吸煙,但夥伴中許多人都抽煙,為使自己與大家協調一致也只得抽上了。這種違心的從眾現象,在學生中還是比較多的。
9、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的分析
「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雲亦雲」、「隨大流」;大家都這么認為,我也就這么認為;大家都這么做,我也就跟著這么做。
有的人對「從眾」持否定態度。其實它具有有兩重性:消極的一面是抑制個性發展,束縛思維,扼殺創造力,使人變得無主見和墨守陳規;但也有積極的一面,即有助於學習他人的智慧經驗,擴大視野,克服固執己見、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維方式、減少不必要的煩惱如誤會等。
不僅如此,在客現存在的公理與事實面前,有時我們也不得不「從眾」。如「母雞會下蛋,公雞不會下蛋」——這個眾人承認的常識,誰能不從呢?在日常交往中,點頭意味著肯定,搖頭意味著否定,而這種肯定與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當你到該地時,若不「入鄉隨俗」,往往寸步難行。因此,對「從眾」這一社會心理和行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認為「從眾」就是無主見,「牆上一棵草,風吹一邊倒」。
自然,生活中,我們要揚「從眾」的積極面,避「從眾」的消極面,努力培養和提高自己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問題,既要慎重考慮多數人的意見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從而使判斷能夠正確,並以此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凡事或都「從眾」或都「反從眾」都是要不得的。
10、電影《瘋狂動物城》里表現從眾心理的片段
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朱迪講話說食肉動物可能爆發出潛在危險後,城市中越來越多的動物都對食肉動物表現出了畏懼與敵意。
還有所有人都不相信朱迪可以當警官,包括她的父母也勸她平凡的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