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如何看待新媒體在高校中的作用

如何看待新媒體在高校中的作用

發布時間:2020-11-09 23:45:52

1、新媒體能不能跟我們高校大學生聯系起來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紙、廣播、電視、雜志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較之於傳統媒體,新媒體自然有它自己的特點。
可以這樣說新媒體跟大學生生活學習息息相關,上課的多媒體教室,在宿舍的電腦網路,通訊電話等等 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已經離不開了,但是新媒體再先進也是為我們所用,而不是被其被動牽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2、如何看待新媒體在高校學生教育與管理中作用的發揮

?

3、作為一個技術小白,在面試高校新媒體類部門(其實初衷是想學PS PR什麼),要注意什麼?

熟悉微信的基本後台

熟悉你應聘的新媒體的風格

如過問你隨機主題的寫作你需要有一點的思路

熟悉排版技巧

了解不同新媒體渠道的分發機制  

4、如何通過新媒體平台促進高校間的交流

本次活動以「新媒體建設與高校媒體發展」為主題,將省內16所高校的34家校園媒體代表召集一堂,通過校園媒體建設主題報告、圓桌交流會、新媒體傳播矩陣、新媒體建設培訓等活動讓各高校媒體的建設經驗通過不同側重點、實踐與經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廣泛、深入、靈活地交流。
據介紹,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相對於報刊、網路、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新媒體建設是團中央在文化建設上的重大舉措。此次論壇的舉辦,為各高校媒體代表搭建一個分享特色校園新媒體文化的重要平台,同時也能夠促進高校傳媒聯盟內部信息的溝通,推動高校間媒體的交流合作,為高校校園新媒體區域聯盟化提供助力。

5、對於新媒體對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該怎麼對應

對於新媒體對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對應
1、發揮高校主陣地作用
第一,強化教學推廣作用。首先,努力推進閱讀課程化。將如何閱讀作為一門正規的課程,例如開設翻轉課堂,強制性的讓大學生能在集體學習的氛圍里,靜下心閱讀更多的書。同時加強教師指導,向大學生傳授如何更高效的閱讀。其次,不斷強化閱讀互動化。高校可以通過社團,例如讀書協會,組織一些與閱讀相關的知識競賽或向學生徵集優秀作品及熱點評論等增加學生在現實中的閱讀互動性和交流性,這種集體的閱讀行為能夠更好的調動閱讀的積極性,營造濃郁的閱讀氛圍。最後,努力推進閱讀電子化。高校可制定一些關於書摘或與閱讀相關的「手機報」,例如韓寒創建的軟體「ONE」,定時向學生推送,這都在無形中讓大學生接觸閱讀,還能一定程度上保證閱讀的質量和純正性。有條件的高校可建立覆蓋各學院、各校區的統一的動態信息傳播系統,把新聞資訊和推送信息製作成學生樂看樂讀的視頻圖文。
第二,完善圖書館推廣功效。圖書館擁有豐富、優質的印刷型資源和電子資源③,我們就圖書館建設提出相關對策:首先,學分制度的完善。將校圖書館與教學相結合,完善學分制度,以學年為單位,將閱讀量作為大學生必修學分的一部分,學生每年借閱量達到一定額度才能獲得相應學分,否則需要重修該門課程,直至修滿學分,才予以畢業;各科教師可通過圖書館向學生推薦與教學相關的讀物;教師與圖書館合作,向學生布置課外作業,並要求學生利用圖書館資源完成作業,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其次,設施的完善。日本在中小學圖書館實行全面網路化,更是利用互聯網開展了遠程教學。我國高校圖書館也應不斷改善閱讀環境,將傳統服務與新媒體技術結合,最大程度上提供知識儲備與更新方面的支持,為讀者實現深層次閱讀提供更大的便利。最後,營造隨時隨地的閱讀環境。新加坡、日本、台灣等國家和地區視閱讀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將圖書覆蓋在醫院、銀行、郵寄、政府辦事處、商店,甚至是一家普普通通的拉麵館。高校圖書館可利用寢室、食堂、教學樓、醫務室等公共區域,開設流動借閱平台,並定期更新書籍,讓大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閱讀;也可提倡學生使用掌上圖書館或超星圖書館,或在食堂設置電子書借閱機,方便學生在任何地方都可享受移動圖書館提供的新聞、圖書館通告、新書推薦、免費下載電子書、借書到期提醒、個人借閱歷史查詢、圖書續借、咨詢、等個性化自助服務。
2、整合校外多方可利用資源
對於處於象牙塔的大學生而言,社會充滿了誘惑,大學生渴望了解社會,而網路則成為了最好、最快的途徑。但是網路的極大開放性和自由性,也使其容易成為非理性、情緒化輿論的聚集地。負面的、極端的網路輿論則可能顛倒事實、混淆是非,為社會上的某些偏激的情緒推波助瀾,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④所以,還需要校外各方資源為大學生閱讀行為的養成保駕護航。
第一,有效發揮政府部門規范作用。
首先,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來對網路信息進行監督和管理,讓大學生能避免惡意信息的侵入,有利於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其次,政府可以通過公益宣傳、文件下發等形式,完善舉報機制,引導正確的輿論走向;第三,政府對新媒體的盜版行為進行嚴厲打擊,保證作品的完整性和思想導向的正確性。
第二,充分發揮媒體的導向性宣傳功能。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接觸到各類新聞媒體,相較於網路信息,新聞媒體更為可靠和真實,所以,新聞媒體在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行為上有很大作用。新聞媒體可以加大對閱讀重要性的宣傳,借用這種手段引發社會關注。

6、高校社團新媒體怎麼玩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對於新媒體的界定,學者們可謂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一些傳播學期刊上設有「新媒體」專欄,但所刊載文章的研究對象也不盡相同,有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媒體、IPTV等,還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體專欄。那麼,到底什麼是新媒體?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
也有專家提出:「只要媒體構成的基本要素有別於傳統媒體,才能稱得上是新媒體。否則,最多也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的變形或改進提高。」「目前的新媒體應該定義為在電信網路基礎上出現的媒體形態——包括使用有線和無線通道的方式。」
還有學者把新媒體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
較之於傳統媒體,新媒體自然有它自己的特點。對此,吳征認為:「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
周進指出,新媒體可以與受眾真正建立聯系,同時,它還具有交互性和跨時空的特點。同時,新媒體給媒體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節目專業化越來越強,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等。
郭煒華認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在於傳播狀態的改變:由一點對多點變為多點對多點」。「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信息』與『意義』無關;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大眾傳播的『小眾化』」。

7、高校新媒體的局限是什麼?

定位就已經很局限了,其次是成員更新迭代太快,政治因素影響大

8、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怎樣的影響

摘要:本文首先對新媒體做了概述。通過閱讀大量文獻,對新媒體的概念進行界定。以新媒體為研究對象,從積極和消極方面分析新媒體對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針對新媒體環境對於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消極影響,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教育對策的研究。
關鍵詞:新媒體;影響;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035(2013)05-0000-01
一、新媒體的概述
「新媒體」是個相對概念,「1967年出現在美國 P.戈爾德馬克(美國 CBS 技術所所長、NTEC 電視制式的發明者)的一份關於開發 EVR 商品的計劃中」。新媒體以其獨到的方式迅速發展,廣泛深遠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以及人們的思維觀念。對於年輕具有活力,喜歡接受新鮮事物的大學生而言,更逐漸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接收信息、表達情感、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
新媒體的界定,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
本文認為,新媒體新媒體是一個相對概念,首先,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從傳播方式、涉及范圍和時間效率上的區別,正如熊澄宇教授所言:「早年出現的廣播相對於報紙來說是一種新媒體,而後來的電視相對於廣播來說是新媒體,直到如今的網路相對電視又是新的媒體。」其次,新媒體是一個發展的概念,新媒體的概念不是固定不變,而是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不斷變化的具有時代性的概念。
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新媒體的發展對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既有機遇又有挑戰。那麼到底新媒體對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什麼樣的影響?到底如何認識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是我們需要認真探討的話題。
1.創新了教育手段和方式。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新媒體絡實現了信息的雙向交流,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轉變,通過網路教學,學生可以多方的發表言論,一改傳統指令式、灌輸式的教育模式。實現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關系。
中國社科院近幾年的調查數據顯示,電子郵件、QQ、MSN 的使用率分別為 80.2%、73.0%和 37.4%,城市人群使用手機進行私人目的的通話和文字簡訊分別為手機持有者的 90.3%和 90.9%,上海大學生中大約有 77.6%的人認為,「如果離開大眾傳媒已經無法正常生活。」可見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不可或缺的生活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2.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在科技和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今時代,新媒體以其強大的搜索引擎、豐富的虛擬社區、多樣化的聊天工具,提供了單向、雙向,甚至多向的交流渠道,無論對於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更加快捷的獲取所需信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新媒體將文字、圖片與聲、光、電完美的結合,形成了更加容易讓受教育者接受的視聽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內容更加形象、逼真,吸引力更強、感染力更大,大學生能夠更加深刻、更加自願的接受,從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增加了高校對大學生的引導和教學難度。
在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思想的侵蝕下,新媒體中充斥著色情文化以及由此引發的暴力文化。大學生沉溺於這些不健康的落後的腐朽的文化中,滋生心理疾病,導致人性泯滅,喪失自控。這種趨勢瓦解著教育主渠道的權威性,毀掉我們構建的真善美標准,使得價值觀正處於構建中的大學生道德受到嚴重沖擊,甚至自我迷失。
新媒體環境下,由於信息資源的豐富多樣,大學生瀏覽信息應接不暇,越來越呈現出「走馬觀花」的狀態,無法深入閱讀,無法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信息的海量使大學生的思想受到多樣信息的綜合控制,今天是這個想法,明天或許就是另一個目標。使得大學生的認知變得模糊、鬆散和不穩定。瀏覽的習慣使思維前淡化並且受到信息的限制,而很難形成新的創新。加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教育教學及管理過程變得復雜、多變。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使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化。
充分發揮校園網的作用,當今校園網是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的點擊率都非常高,很多社會思潮、突發事件、師生輿論、都會通過校園網傳播開來。高校可以通過豐富校園網路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如建立紅色網站、開設心理咨詢、設立教師在線等方式。
重視手機媒體的作用。可以通過手機短息、彩信、手機報的形式,傳播我國的主流文化,如兩會精神、道德風尚、民族文化等豐富手機媒體的內容,長此以往,大學生耳濡目染逐漸形成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價值觀。
2.加強校園新媒體監制。
隨時隨地的對網路進行監控。對校園機房實施實名制電子卡識別方式,對學生電腦實行IP地址登記記錄方式,監管、防控不良信息的傳播和接收。
實施行政措施和法律措施相結合。對於大學生在網上發布不堪的言論、宣洩的不滿情緒等行為,高校在做心理疏導,批評教育的同時,針對那些違反國家利益和法律的言行,應當採取法律措施予以制裁。
四、結論
基於數字化技術的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豐富了資源,創新了教育手段,擴展了教育空間,增強了教育的實效性。但是作為新事物的新媒體也具有其兩面性。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挑戰。高校採取各種手段避免不健康信息對大學生的侵蝕,為大學生提供可靠的信息資源,規范大學生信息傳播行為,具有重要現實研究意義。
參考文獻:望採納

與如何看待新媒體在高校中的作用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