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營銷:內容運營都有哪些原則
第一個原則:建立內容運營的流程化
第二個原則:內容運營的無限精細化
最後給出以下建議:
1.標題新聞點及關鍵字要盡量靠前
2.起標題利用名人效應,更有看點
3.要善於利用地點的知名度做新聞
4.不鼓勵標題黨,但鼓勵標題創新
2、民營生產型企業做新媒體推廣都包括什麼內容
新媒體營銷是指利用新媒體平台進行營銷的模式,更加註重體驗性、溝通性、差異性、創造性、關聯性的互聯網2.0時代,主要包括但不限於:門戶、網路雜志、搜索引擎、微博、微信、SNS、博客、播客、BBS、RSS、WIKI、手機、移動設備、APP等;新媒體營銷中鵬概念並不是單一地通過上面的渠道中的一種進行營銷,而是需要多種渠道整合營銷,甚至在營銷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可以與傳統媒介營銷相結合,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營銷。
3、急!誰能幫我在龍源期刊網找篇文章 2009年第4期《東南學術》 題目是「論新媒體時代傳者與受者的身份趨同」
論新媒體時代傳者與受者的身份趨同字數
東南學術 2009年4期
摘要: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向內容製作者轉變,分析關於這一現象的若干研究案例及其研究方法之優劣,不難看出:「使用與滿足」學說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實際研究需求;在進一步的研究不應忽略資本和政治經濟權力對新生的互動媒體所產生的影響;把傳受過程結合在一起的「Prosage」,也許是能更好地理解傳受趨同現象的一種研究路徑。
關鍵詞:用戶自創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主動受眾;新媒體;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569(2009)04—0166—03
一、研究緣起和文獻綜述
近年來,受眾研究領域的許多成果已經表明,觀眾(audienecs)或參與者(participants)不僅僅是被動地接收信息,他們開始用不同的手段創建媒體內容(Blog博客、YouTube視頻、nickr圖片)並通過各種社交軟體與他人共享,形成自己的傳播渠道。在當前web2.0的傳播環境下,這種實質意義上的雙向傳播不僅挑戰了傳統媒體的操作模式,也對民主社會、經濟和法律框架有著深刻的影響。
目前國內外對於受者變身傳者(adicnces as procers)的研究所關注的焦點是用戶自創內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也被稱作消費者自創內容。遺憾的是,盡管各種形式的UGC最初總是出自於免費分享的目的,但是一旦它們在新媒體中吸引了眼球,就會迅速被商業滲透,成為新的謀利平台。為了擴大受眾群,適應用戶的多樣性,像英國廣播公司(BBC)這樣的媒體巨頭也在尋求建立這一平台,以服務現有觀眾並吸引潛在觀眾。業界的需求呼喚能夠充分解釋UGC行為的有力研究,但實際上大部分研究都只是應用傳統媒體工業時代的分析框架,鮮有引發深思的批判視角。
現有的uGC研究主要集中在使用者創造媒體產品的行為特徵、這些產品帶來的經濟效應以及對形成網路公共領域所產生的影響等。本文旨在提供針對UGC主體研究的概述,並批判地分析各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例如使用與滿足理論(Li,2005),修正的自我表露理論(Fung,2006),或「prosage」——這個由布倫斯(Brans,2007)自造的詞用「proce」+「usage」(生產與使用合二為一)來表明同時性生產和使用的混合形態。限於篇幅,本文只能集中討論此主題的熱點問題,評述相關研究的優劣,探尋比較科學的研究方法。
二、關於UGC的四個研究案例
根據每日更新的全球點擊量最大的網站排行榜,Youtube和Wikipedia(維基百科)名列第三和第七。這些提供用戶自創內容(UGC)的免費網站為什麼能夠吸引這么多人呢?關於UGC的研究力圖解釋這一新媒體環境下的重要現象,以下將重點概述其中四個研究案例。
案例1:德國學者Stoeckl(et al.2007)和他的同事們試圖找出博客及視頻製作者與那些不生產內容的「純用戶」之間的區別。他們認為UGC最讓人振奮的特點就是:「消費者現在成為了製作者」、「創造並不是為了馬上獲利」、「UGC最終還是面向大眾的」。
此研究應用「使用與滿足」學說作為理論基礎。這個學說假定人們是根據自己的需求而主動、有目標地使用媒介的(Katz and Blumler,1974)。此研究發出的在線調查被792人下載,其中489人完成了問卷。通過質化和量化的研究,發現博客和視頻製作者談到創作動機時最經常使用三個原因:紀錄生活,娛樂,自我表達。相反,那些專業「潛水員」不生產內容的原因是:不願付出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以及擔心隱私可能被侵犯。
案例2:同樣,Li(2005)所做的研究也是立足於使用與滿足框架上的。博主認同的開博動機包括:自我紀錄、提高寫作水平、自我表達、媒介訴求、獲取信息、社交需求。
和第一個案例相似,Li的研究得到了60%的答復率。某些動機與特定的使用博客的方式有強關聯。出於自我紀錄動機的人傾向於設置反饋管理、使用鮮明個性的表達,以及期望讀者量;而那些想要提高寫作技能的人的博客就沒有那麼強的互動;尋求自我表達的博主甚至會在博客中加入設計的元素;強調信息訴求的博主往往添加超鏈接等。此研究還發現,博客中存在較強的性別差異,男性更傾向於信息訴求,而女性更多選擇自我紀錄、自我表達以及消磨時間;而年齡與自我紀錄、自我表達和消磨時間的動機成負相關。
案例3:與上述兩個案例不同,Fung在2006年所做的研究採用了「修正的自我表露」(re-vised self—disclosure)(WheeIess and Grots,1976)理論,調查了545個香港本地的博客。使用博客的滿足感實際上標明了多種維度的自我表露,特別是自我滿足和自我表達。研究表明。經常使用博客的人傾向於表露私密和個人事務。年輕女性擁有更長的博客經驗。
案例4:任職於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的阿克塞爾·布倫斯(Axel Bruns)在2007年提出的「Prosage」模式在本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Prosage模式下,所謂「產品」(pro-ction)已經不是工業時代的那種具體的完成品了,而是動態的prosage過程中一個臨時的作品:就像維基百科(Wikipedia)某詞條最新編輯過的一個頁面、由開源軟體設計者剛剛發出來的一個軟體包、創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授權框架下的一組原創設計,這些都不是傳統意義上規模化生產的「產品」,而是網路用戶隨用隨創的「作品」,創作目的和作品形態的不同所帶來的觀念上的轉變必須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三、對於案例的分析
在數字媒體時代,受眾擁有獨特的解讀媒體內容的方式。隨著互聯網的全球性普及,探尋傳受互動中受者向傳者轉變的本質已成為受眾研究的新熱點。以上案例都是在規范的研究框架下通過翔實調查得出的審慎結論,但是,在樣本選取、方法使用、理論運用等方面,顯然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樣本選取方面,Stoeckl等人的調查所選取的樣本是隸屬於傳統媒體的電子平台,如英國較保守的《衛報》(Guardian)網站,以及德國雜志Neon的網站。就像世界上許多其他傳統媒體一樣,網站上的內容其實還是由編輯人員選取和審查的,就算你能在網站上發表文章,但這些文章在原報或原刊上得以發布的機會也是微乎其微的。在中國情況也是如此,新聞線索往往是在傳統媒體的追蹤下被放大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使用者變身媒體生產者,是限於一定的活動范圍之內的(網路中),其影響力要擴散,還需要特殊的催化條件。
研究方法上,問卷可信度及統計上的抽樣偏差依然存在。UGC領域的研究對象集中於年輕人身上,因為他們更精通新媒體的技巧,並有更積極的參與意識。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技能的復雜性限制了積極參與者的數量和年齡,大部分公眾還是通過報紙、廣播、電視來獲取信息。因此,除了盡可能減少統計軟體的誤差,更重要的任務是改進研究方法,盡可能設定合理的抽樣范圍,力求得到更加客觀的結論。
這些研究還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對於管理層權力的忽視。眾所周知,大眾傳播還是處於一些政治經濟力量實體的控制之下的。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Lazarsfeld&Merton,1948)認為,社會和心理機制決定了受眾對媒體的需求和使用⒀。戴維·莫利(Morley,1985)指出:「觀眾詮釋意義的能力,和中央集權的媒體機構建構文本的力量相比,簡直是不值一提。」在當今新媒體受眾研究的語境下,要完全拋開行政管理方面的力量,還為時尚早。
從理論框架上來看,應用「使用與滿足」學說並非不妥,然而,如果用它來檢驗從受者到傳者的角色轉變,就顯出不足來——由於此理論最初是用來考量二戰期間美國日間廣播系列劇對於受眾的影響的,其出發點是媒介強效果論,現在看來,已經有些過時了。
研究新媒體時代的受眾,理解受者向傳者的過渡,還應從Prosage開始。正如上文所概括的那樣,Prosage克服了「內容生產」這個概念從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轉變的過程中所無法解決的制度性問題。它為理解數字環境下的「協同內容創新」(collaborative content creation)及其發展實踐提供了一條新的研究道路。
當然,現在就認為新媒體能夠完全顛覆傳統意義上的傳者和受眾的關系還為時尚早,看看以下幾個例子:魯伯特·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收購了最成功的社交網站MySpace,流量最大的圖片分享網站Flickr被雅虎並購,極富創新意識的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也拱手出讓給谷歌……技術和創新在資本的威力面前紛紛繳械,這是信息時代還未進化完全的悲哀嗎?傳者和受者之間那道看似無法逾越的鴻溝,會被用戶之間的免費分享特性所彌補嗎?這些都是開放的命題,在web2.0時代,沒有人敢預言5年以後會發生什麼,雨後春筍般的媒體現象,正是激發學者研究熱情的源泉所在。
4、新媒體的內容生產如何做到有意義和有意思?
1.內容體系很重要,內容的延續性很重要
2.內容傳播越久,其產生的效益越大
3.素材來自用戶,建立品牌的口碑傳播效應
4.知識體系的構造源於你對內容運營的了解
5、作為一個新媒體人,如何每天生產優質的內容?
練內功,所謂的內功就是自己的閱讀量, 讀多了就會寫了, 那些有名的人, 如鬼腳七,懂懂,盧鬆鬆,家裡基本都有書櫃, 每天花些時間去閱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分享給讀者的東西也就越有價值,有價值自認而然就有人願意分享,有多人分享,自然水到渠成了。
多關注與您工作有關的新聞時事
多注意流行的網路用語
多寫多練,尋找目標用戶需求
6、新媒體運營的日常工作內容有哪些?
新媒體運營的日常工作主要分為內容生產及活動策劃兩部分。
一、內容生產:
做內容,首先要進行用戶調查,你的用戶是誰?他們需要什麼內容?他們喜歡什麼內容?然後再進行內容定位。內容的形式可以是文章、圖片、視頻等,內容製作的流程是採集、創作、審核、編輯、呈現、擴散等。
內容的點擊率和標題和配圖有很大關系,轉發率和內容的質量有很大關系。什麼樣的內容更吸引人?很有價值?很有道理?引起共鳴?引起恐慌?讓人憤怒?
所以,想做好新媒體運營的同學,要在內容方面下功夫,不斷的學習-思考-實踐,不斷的提高自己。
有人問做新媒體內容編輯有前途嗎?我說前途很廣闊!內容營銷未來會占企業營銷的很大一部分,企業要麼自己做內容,要麼擁抱內容生產者。內容植入營銷,就像現在的電影中植入的廣告。現在短視頻、短內容的受眾遠比電影龐大,所以內容營銷的價值將會不斷的凸顯出來!
二、活動策劃:
做活動,一定要搞清楚活動目的、需要哪些資源支持、需要的成本是多少?根據自己的最大能力,然後策劃出具體的活動形式。一份可執行、可操作、創意突出的活動策劃案,可有效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及品牌美譽度。
一個好的活動,關鍵在於對目標受眾的吸引力大小,一定要注重受眾的參與性及互動性。這是做新媒體活動成功與否的根本。
另外,活動推廣不單單需要前期精心的策劃,能不能最大限度的執行是非常關鍵的。活動前,要對整個活動計劃進行反復推敲,看是否能全部落地。
沒有活動經驗的同學,或者經驗很少的同學,可以多關注競爭對手、同行的動態,看看他們是如何做。多學習,才會有進步!
希望對你有幫助~
7、如何做好新媒體運營工作?
想做好新媒體運營,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內容生產,二、活動策劃。
一、內容生產:
做內容,首先要進行用戶調查,你的用戶是誰?他們需要什麼內容?他們喜歡什麼內容?然後再進行內容定位。內容的形式可以是文章、圖片、視頻等,內容製作的流程是採集、創作、審核、編輯、呈現、擴散等。
內容的點擊率和標題和配圖有很大關系,轉發率和內容的質量有很大關系。什麼樣的內容更吸引人?很有價值?很有道理?引起共鳴?引起恐慌?讓人憤怒?
所以,想做好新媒體運營的同學,要在內容方面下功夫,不斷的學習-思考-實踐,不斷的提高自己。
有人問做新媒體內容編輯有前途嗎?我說前途很廣闊!內容營銷未來會占企業營銷的很大一部分,企業要麼自己做內容,要麼擁抱內容生產者。內容植入營銷,就像現在的電影中植入的廣告。現在短視頻、短內容的受眾遠比電影龐大,所以內容營銷的價值將會不斷的凸顯出來!
二、活動策劃:
做活動,一定要搞清楚活動目的、需要哪些資源支持、需要的成本是多少?根據自己的最大能力,然後策劃出具體的活動形式。一份可執行、可操作、創意突出的活動策劃案,可有效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及品牌美譽度。
一個好的活動,關鍵在於對目標受眾的吸引力大小,一定要注重受眾的參與性及互動性。這是做新媒體活動成功與否的根本。
另外,活動推廣不單單需要前期精心的策劃,能不能最大限度的執行是非常關鍵的。活動前,要對整個活動計劃進行反復推敲,看是否能全部落地。
沒有活動經驗的同學,或者經驗很少的同學,可以多關注競爭對手、同行的動態,看看他們是如何做。多學習,才會有進步!